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一 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 三 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无须赘述的常识,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等,于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认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农业品……,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 出现这种说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将现实中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国入侵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设厂等等,与现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历史地去看待它。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又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于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阐释历史,认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革命,它们是否只是破坏,这些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存偏见,并不难公正地回答。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需要用历史观点来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 四 要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包括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 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学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种思想观念和实际问题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削弱了历史教育。 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和影视片,实际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历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够。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历史教育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圈子里。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因为这些书籍、论文太专门,难懂,人们读不下去,引不起兴趣。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是很难生存的。 事实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他们喜欢的读物或影视片。史学工作者忽视的历史普及工作,影视工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正剧,有“戏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随意编造历史的严重问题,不仅给观众以歪曲了的历史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给予观众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危害很大,应当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中历史知识薄弱。据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对14~28岁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及格率只有。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而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如不写太平天国,却将太平军打洋枪队归之于反侵略斗争;近代化的开端有洋务运动,但没有民族资本企业,等等。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误导,其后果堪忧,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历史普和教育的工作。 中国近代是一个世界多种政治体制的实验田,现在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在进行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还没开始呢。文化上已经90%的西化了,看看我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是西方的,数理化,都是西方的。现在试图振兴国学,但我认为没必要。
放眼整个中东来看,伊拉克的军事实力都是排得上号的,但是在多国联军面前,伊拉克军队无异于以卵击石,在整场战争中,伊拉克军队都没占到任何便宜,萨达姆不甘于此,为了扭转败局,萨达姆指示伊拉克军队向中立的以色列发动导弹袭击。
萨达姆原本是想通过激怒以色列,让以色列也参与到海湾战争中来,这样就会引起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反感。但萨达姆葫芦里卖的药早就被美国看穿,美国派出了当时最顶尖的“爱国者”反导系统保护以色列。虽然以色列咽不下这口恶气,但为了顾全大局,还是忍住了。
如果说“飞毛腿”是伊拉克的矛,那么“爱国者”就是以色列的盾!
据西方媒体称,伊拉克在海湾战争时期装备有两种飞毛腿导弹,一种是苏联提供的飞毛腿-B型(Scud-B),另一种是为伊拉克在Scud-B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侯赛因”(Al Hussein),后者于前者的区别在于增大了射程,提高了制导精度。
而伊拉克用于攻击以色列和沙特的大部分都是“侯赛因”型,侯赛因型是一种比较老式的战术地对地导弹
它的弱点有以下几个:
1.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因此准备时间长
2.飞毛腿属于典型的弹道导弹,再入时不做机动,飞行时间较长,轨道易于探测。
3.弹头无保护措施,只加装了普通高能炸药
其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再入大气层阶段速度较大,最高速度达2200m/s
2.飞行时间短,整个飞行过程不过7分钟
3.飞毛腿导弹的雷达反射面积比普通飞机还要小一个度....
为了节省篇幅,美军在拦截中使用中主要使用爱国者PAC-2系统的优缺点我们就不一一详细介绍了
从海湾战争爆发至1991年1月27日,美国在以色列和沙特共拦截了30多枚飞毛腿(包括侯赛因)导弹,下表列出了一些拦截飞毛腿导弹的公开报道
为了确保拦截成功,每对付一枚飞毛腿导弹需要发射两枚爱国者,若其中一发击中目标,另一枚就会自毁,但也出现过三发爱国者导弹打下3发飞毛腿的战例。
也曾出现过不少飞毛腿导弹,包括射向特拉维夫和利雅得的导弹,没有进入两国空域就发生了爆炸,也有报道一枚射向特拉维夫的导弹被爱国者命中后为被摧毁,偏离了轨道后落地爆炸。
所以由于种种原因,对于爱国者系统拦截飞毛腿导弹的成功率各方看法不一,但普遍认为拦截率在80%左右。之所以无法达到100%成功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爱国者导弹的杀伤距离有限,不少飞毛腿导弹并未落入爱国者的杀伤区域
2.爱国者导弹系统本身就出现过故障
3.有出现过命中了飞毛腿尾部,但弹头仍然落地爆炸的情况。
不过这到底是不是事实数据我们也无从考证,毕竟美国是胜利者,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注:部分内容引用于北京电子系统工程研究所张志鸿教授1991年发表的论文,本人对此感激不尽。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 三 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无须赘述的常识,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等,于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认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农业品……,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 出现这种说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将现实中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国入侵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设厂等等,与现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历史地去看待它。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又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于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阐释历史,认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革命,它们是否只是破坏,这些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存偏见,并不难公正地回答。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需要用历史观点来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 四 要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包括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 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学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种思想观念和实际问题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削弱了历史教育。 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和影视片,实际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历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够。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历史教育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圈子里。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因为这些书籍、论文太专门,难懂,人们读不下去,引不起兴趣。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是很难生存的。 事实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他们喜欢的读物或影视片。史学工作者忽视的历史普及工作,影视工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正剧,有“戏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随意编造历史的严重问题,不仅给观众以歪曲了的历史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给予观众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危害很大,应当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中历史知识薄弱。据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对14~28岁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及格率只有。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而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如不写太平天国,却将太平军打洋枪队归之于反侵略斗争;近代化的开端有洋务运动,但没有民族资本企业,等等。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误导,其后果堪忧,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历史普和教育的工作。 中国近代是一个世界多种政治体制的实验田,现在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在进行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还没开始呢。文化上已经90%的西化了,看看我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是西方的,数理化,都是西方的。现在试图振兴国学,但我认为没必要。
第一章:关注自然考场作文资料-环境1.环境 【名言警句】 1、 “平静的海面永远不可能造就一个有经验的水手。” ――英国谚语 2、在知识大海的岸边徜徉,只能得到一丝泡沫,一簇浪花。只有不畏风浪投入知识的海洋,练就驾驭风浪的本领,才能获取大海中取之不尽的宝藏。 3、没有风暴,船帆只不过是一块破布。 4、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5、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 【运用思路】 艰苦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古往今来,那些有大作为者,多是在逆境中脱颖而出者。“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个人也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价值。 【精彩素材1】 林德曼独身横渡大西洋 1920年7月德国精神病学专家林德曼向世人宣布:他将独身横渡大西洋这一死亡之海。理由是,他想用自己做个实验,证明强化信心,对人的心理和肌肉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在此之前,有100 多名德国青年先后加入驾船横渡大西洋的冒险行列,但是这100 多位青年均未生还。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独身横渡大西洋是完全不可能的。 林德曼独舟出航十几天后,船舱进水,巨浪打断了桅杆。林德曼筋疲力尽,浑身像被撕成碎片一样疼痛,加上长期睡眠不足,开始产生幻觉,肢体渐渐失去感觉,在意识中常常出现死去比活着舒服的念头。但他马上对自己说:“懦夫,你想死在大海里吗?不,我一定要战胜死亡之海!”在整个航行的日日夜夜里,他不断地对自己说:“我能成功,我一定要成功!”这句激励的话,成为控制他意识的唯一意念,从而产生出无限的潜能。结果怎样呢?被人认为早已葬身鱼腹的他,却奇迹般地到达了大西洋彼岸。 林德曼只身横渡大西洋,给世人留下很多宝贵的经验,尤其值得记住的是,他发现了以前100 多名先驱者遇难的真正原因:既不是船体的翻覆,也不是生理能力到了极限,而是由精神上的绝望导致的勇气和信心的丧失。人处于无法忍受的状态时,最最需要的是激励。然而一个人最先听到的激励声音是来自于你自己的心语。无论如何,没有其他人可以像你自己那样激励你自己。别人的激励是对你的支持,自我激励会带给你无穷的力量。 【素材点拨】 绝处逢生依靠自信。故事有些简单,却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有时生与死、成功与失败只在一念之差,前进一步是海阔天空,退后一步是万丈深渊。在身体与心理达到极限之时,也许精神意志可以帮你越过难关。 【适用话题】 “面对困境”,“自信与成功”,“自我激励”,“意志与成功” 【精彩素材2】 面对最困难的问题 许多人围着一位退休的老船长,听他讲述一生航海过程中的种种奇遇,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老船长与狂风暴雨搏斗的惊险历程。 谈到大海上不可预测的天气时,有人问老船长:“如果你的船行驶在海面上,通过气象报告,预知前方的海面上有一个巨大的暴风圈,正向你的船袭来。请问,以你的经验,你将会如何处置呢?” 老船长微笑着反问发问的人:“如果是你,你又会如何处置呢!” 问者偏着头想了想,回答道:“返航。将船头掉转180度,远离暴风圈。这样应该是最安全的方法吧?” 老船长摇了摇头道:“不行,当你掉头回航,暴风圈还是迎向你的船;你这么做,反而将你的船跟暴风圈接触的时间,延长了诸多,这是非常危险的。” 另一人忙道:“那,如果将船头向左或向右转90度,试着脱离暴风圈的威胁呢?” 老船长仍是摇摇头,微笑道:“还是不行。如果这样做,船身整个侧面,就将暴露在暴风雨的肆虐之下,增加与暴风圈接触的面积,结果更加危险。” 众人不解,问道:“如果这些方法都不行,那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老船长肯定地说道:“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抓稳你的舵轮,让你的船头不偏不倚地迎向暴风圈继续前进。唯有这样做,才可以将与暴风圈接触的面积化为最小;同时,因为你的船与暴风圈彼此的相对加速度,还可以减少与暴风圈接触的时间。你将会发现,很快地,你已经安然冲过暴风圈,迎接另一片充满阳光的蓝天。” 众人听到这里一阵沉寂,不禁为老船长的智慧所折服。 【素材点拨】 面对困难,躲没用,跑也没用,因为它迟早会撵上你,抓住你。唯一的方法就是——勇往直前。 【适用话题】 “直面困难”,“经验与成功”,“迎接挑战” 【精彩素材3】 一句古训挽救一个渔村 当大 窗体顶端窗体底端海啸席卷泰国南部时,当地一个渔村的181名村民却早已逃到了高山上的一座庙中,从而躲过了这场劫难。 是什么赋予这些渔民神奇的预感?65岁的村长卡萨雷说,祖辈们留给他们一条古训:“如果海水退去的时候速度很快,那么海水再次出现时的速度和流量会和退去时完全一样。” 这个渔村世世代代与大海关系密切,在泰国被称作“摩根海的流浪者”。他们整个雨季都在大海里航行,从印度到印度尼西亚,然后再返回泰国。每年的4月到12月间,他们在海岸边捕鱼捉虾。在每年5月,他们会向大海祷告,请求大海的宽恕。专家认为,大量海水迅速退去的确是海啸即将发生的迹象。这个时候,许多渔民只是忙于捡拾那些被海浪冲到沙滩上的鱼,而听过古训的“摩根海的流浪者”则已经向山顶出发了。 【素材点拨】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许多人已经把古训看成过时的东西了,而“摩根海的流浪者”却凭古训躲过灾难。 【适用话题】 “继承与发展”,“经验与直觉”,“经验与成功” 【精彩素材4】 沙尘暴 我国的沙尘暴灾害可以说是愈演愈烈。据专家统计,从1952年到1993年,我国西北地区发生沙尘暴的次数是: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的代14次;1993年发生了一次剧烈的黑风暴事件。之后,每年四五月份,甘肃河西走廊至少要发生一次,而在2000年,连续就是8次。据权威专家分析,在10-20年内,面对人口越来越多,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的现状,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我国沙尘暴的频率、强度和危害程度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沙尘暴证实的是环境的恶化,但沙尘暴卷起和未起时,带来的是我们心境的恶化。 【素材点拨】 沙尘暴的频率、强度和危害程度的进一步加剧,给我们带来的将是什么? 【适用话题】 “生存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环境与心境” 2.河流 【名言警句】 1、 河流之所以能够到达目的地,是因为它懂得怎样避开障碍。 2、宽广的河流平静,有教养的人谦逊. (印度谚语) 3、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 【运用思路】 学会生存。要像河流一样学会宽容,有内涵。 【精彩素材1】 有一条小河流从遥远的高山上流下来,经过了很多个村庄与森林。最后,它来到一个沙漠。它想:“我已经越过了重重的障碍,这次应该也可以越过这个沙漠吧!”当它决定越过这个沙漠的时候,它发现它的河水渐渐消失在泥沙当中。它试了一次又一次,总是徒劳无功。于是,它灰心了:“也许这就是我的命,我永远也到不了传说中那个浩瀚的大海。”它颓丧地自言自语。这时候,四周响起了一阵低沉的声音:“如果微风可以跨越沙漠,那么你小河流也可以。”原来这是沙漠发出的声音。小河流很不服气地回答说:“那是因为微风可以飞过沙漠,可是我却不行。”“因为你坚持你原来的样子,所以你永远无法跨越这个沙漠。你必须让微风带着你飞过这个沙漠,到达你的目的地。你必须放弃你现在的样子,让自己蒸发到微风中。”沙漠用它低沉的声音这么说。小河流从来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放弃我现在的样子,然后消失在微风中?不!不!”小河流无法接受这样的概念,毕竟它从未有过这样的经验。放弃自己现在的样子,那不等于是自我毁灭吗?“我怎么知道这是真的?”小河流这么问。“微风可以把水气包含在它之中,然后飘过沙漠。到了适当的地点,它就会把这些水气释放出来,于是就变成了雨水。这些雨水又会形成河流,继续向前进。”沙漠很有耐心地回答。“那我还是原来的河流吗?”小河流问。“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沙漠回答,“不管你是一条河流或是看不见的水蒸气,你内在的本质从来没有改变。你会坚持你是一条河流,是因为你从来不知道自己内在的本质。”此时,在小河流的心中,隐隐约约地想起一件事:自己在变成河流之前,似乎也是由微风带着自己,飞到内陆某座高山的半山腰,然后变成雨水落下,才变成今日的河流。于是,小河流终于鼓起勇气,投入微风张开的双臂,消失在微风之中,让微风带着它,奔向它生命中的梦想。 【素材点拨】 我们的生命历程也像小河流一样,若要跨越人生中的种种障碍,达到自己想要的成就,也需要有放下自我、改变自我、超越自我的智慧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让生命不断成长! 【适用话题】 “灵活与变通”,“变通与成功”,“改变自我”,“超越自我”,“毁灭与重塑”,“为了心中的梦想” 【精彩素材2】 许多人喝同一河流里的水,只是有的人用金杯玉盏盛着喝,有的人用瓷碗泥杯盛着喝,有的人干脆用手捧着喝。于是用金玉之人觉得自己高贵了许多,而用泥瓷之人则觉得自己贫贱了许多,只有那个用手捧水喝的人才痛快地说一声:“好解渴呀!” 生活的本质是,你喝的是水,而不是盛水的杯,真正的高贵是你喝上了更甘甜的水,而不是兴起了华贵的杯。 【素材点拨】 三种人喝水的不同方式实质上代表了对待生活的三种不同态度。前两种人都未能看到生活的本质,并不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只有那个用手捧水喝的人,才真正享受到生命的乐趣和人生的幸福。 【适用话题】 “贫贱与高贵”,“外表与实质”,“生命的价值”,“人生的乐趣”,“生活的本质” 【精彩素材3】 过不了河,就摘一个 窗体顶端窗体底端苹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集了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天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个个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 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里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下来了。 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素材点拨】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河调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者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放飞的风筝,摘下一个“苹果”。历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 【适用话题】 “人生的智慧”,“墨守成规与灵活变通” 【精彩素材4】 错误的爱,也许是一种伤害。 村口就是大河。水,给村里的孩子带来欢乐,但有时也把悲伤带给父母?难免有孩子被大河吞噬了生命。 邻近村口一家,天遂人愿,有了个儿子。长到五六岁,父母在发现孩子跟着别的大孩子到河里戏水时,心都揪紧了。就这么一个宝贝疙瘩,万一随波而去,此恨何时了。他们第一次下狠心打了孩子,接着是关着、看着、盯着,甚至威胁不给饭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让孩子踏上河边一步。儿子每每听着别的孩子呼朋引伴去戏水,有时也情不自禁地移动脚步,然而,父母严厉的目光总是把他眼中的渴望浇灭。 儿子10岁那年,滔天的洪水漫过了村子,别的孩子都一个个浪里白条般地在大人的帮助下逃生。他们的孩子却在呛了几口浊水之后,加上惊悸,还是匆匆地离开了他们。悲伤的父母,只知道溺爱孩子,但他们最终都没有明白:对于河边的孩子,爱他们,就该让他们学会游泳的本领。 【素材点拨】 悲伤的父母应该觉醒,溺爱孩子绝对是一种错误。放任自流是错误的,而溺爱孩子同样会牺牲他们的未来。 【适用话题】 “关爱与溺爱”,“爱与伤害”,“错误的爱”,“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精彩素材5】 鳄鱼的池塘 在夏日枯旱的非洲大陆上,一群饥饿渴乏的鳄鱼陷身在水源快要断绝的池塘中,较强壮的鳄鱼已经开始弱肉强食同类了,眼看物竞天择、强者生存的理论正在上演。 这时,一只瘦弱勇敢的小鳄鱼,却起身离开了快要干涸的水塘,迈向未知的大地。干旱持续着,池塘中的水愈来愈混浊、稀少,最强壮的鳄鱼已经吃掉了不少同类,剩下的鳄鱼看来是难逃被吞食的命运。却不见有鳄鱼离开,也许栖身在浑水中,等待迟早被吃掉的命运,似乎总比离开、走向完全不知水源在何处还安全些。池塘终于完全干涸了,唯一剩下的大鳄鱼也不耐饥渴地死去,它到死还守着它残暴的王国。可是,那只勇敢离开的小鳄鱼呢?在经过多天的跋涉,幸运的它竟然没死在半途上,而在干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处水草丰美的绿洲。 【素材点拨】 原来物竞天择,未必强者生存,小鳄鱼有运气,但它懂得选择离开,证明了改变观念便能改变命运的适者生存哲学。坚持还要有长远的眼光,要看到将来。盲目守旧、墨守成规并不足取。 【适用话题】 “坚持与转变”,“改变观念”,“学会放弃”,“物竞天择与适者3山川【名言警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刘禹锡《陋室铭》)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运用思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任何可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精彩素材1】 山谷中的谜底 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条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雪松、柏、女真等树,而东坡只长雪松这一景观是个谜,许多人不知所以,一直没有令人满意的结论。揭开这一谜底的是一对夫妇。 那是一个冬天,这对夫妇的婚姻正濒临破裂的边缘。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爱情,他们打算做一次浪漫旅行。他们来到山谷的时候,下起了大雪,就支起了帐篷。望着漫天飞舞的大雪,顺着风向,总是东坡的雪比西坡的雪来得大,来得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不过,当积雪到一定厚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条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条的滑落。这样,反复积雪,反复滑落,雪松完好无损。可其他的树,因为没有这些本领,好多树枝都被压断了。而西坡的那些树,因为雪少,总有些树挺了过来。所以西坡除了雪松,还有柏、女真等树。 妻子发现了这一秘密,对丈夫说:“东坡肯定也长过杂树,只是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丈夫点头称是。少顷,两人似是明白什么似的,相互吻拥在一起。 【素材点拨】 人生亦是如此。在我们几十年的生命里程中,常常会受到大的、小的、内部的、外部的等等种种压力,对于这些压力要尽可能去承受。在的确承受不了的时候,学会弯曲一下,像雪松一样让一步,这样就不会被压垮,就为自己创造了生存下去的环境。 【适用话题】 “压力”,“为自己减压”,“直与曲”,“改变自己与适应环境”“学会生存”。 【精彩素材2】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一位大师带领几位徒弟参禅悟道。徒弟说:“师傅,我们听说您会很多法术,能不能让 我们见识一下。”师傅说:“好吧,我给你们露一手‘移山大法’吧,我把对面那座山移过来。” 说着,师傅开始打坐。一个时辰过去了,对面的山仍在对面。徒弟们说:“师傅,山怎么不过来呀?”师傅不慌不忙地说:“既然山不过来,那么我就过去。”说着站起来,走到对面的山上。 【素材点拨】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提示了一个道理,做一件事情,当我们用一种方法难以奏效时,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个角度。正如在大海上行船一样林,也许我们无法改变风的方向,但我们可以改变帆的方向。一意孤行是成功的大敌,灵活多变才是成功的捷径。 【适用话题】 “改变自己与适应环境”,“一意孤行与灵活多变” 【精彩素材3】 黑色的雪花 1991年夏日,一支登山探险队开始攀登喜马拉雅山。登山队将到半山腰时,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一大片乌云,直向山顶压了下来,霎时间狂风大作,大雪漫天,飘下的雪和山上的雪纷纷扬起,旋转着,飞舞着,雪片像刀子一样,刮打着队员们的脸。登山是不可能了,探险队员们只能找了一个背风的岩壁躲了起来,想等风雪过后再登山。 “快看,黑雪!”忽然有个队员惊叫了起来。队员顺着他的手势一看,原来不知何时起,雪花不再那么白了,夹杂着一些灰色的雪,渐渐的,雪越下越大,雪花也越下越黑,满天的黑雪旋舞嘶吼,半空中像有一个披着黑袍的恶魔一样,遮住了阳光,昏暗一片,好像进入了黑夜。队员们从飘落的黑色雪花中,闻到了一种极难闻的气味,还伴着一股刺鼻的酸味,让人觉着恶心,反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雪终于停了,天也亮了,放眼望去,只见到处都是黑糊糊的一片,洁白圣洁的喜马拉雅山雪峰,变成了一座黑色的雪峰,黑魁魁的默然矗立着,失去了女神光艳明丽的神采。队员们的衣服上也都沾满满了黑色的雪,令人厌恶却难以揩掉,登山计划就次受挫而取消。 喜马拉雅山下了一场黑雪,这事很快引起了科学家、环境学家们的注意。经过化验调查,原来黑色的雪中含了很多碳的细微颗粒和一些沥青颗粒,同时还有一种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溶解物,所以会产生刺鼻的酸味。 那么,这些黑色的雪又是怎么形成 的呢?原来它们是从遥远的科威特飘来的。在1991年初发生在科威特的海湾战争中, 窗体顶端窗体底端伊拉克在战败撤退时点燃了科威特境内的几百口油井,熊熊烈火,黑烟蔽日,大量的石油污染物流散。石油燃烧后的尘埃飘到高空,经过长期旅行,凝成了黑色的雪,于是,喜马拉雅山洁白的雪峰上降下了这场罕见的黑雪。 【素材点拨】 海湾地区频发的战争夺去了多少人无无辜的生命呀! 这场令人恐怖的黑雪又影响了多少国家。 【适用话题】 “环境污染”,“环境与战争”,“保护环境” 4湖泊【名言警句】 只有愤怒的海,才能创造沙滩的光洁与柔软;平静的湖边,只有污泥。 【运用思路】 人生应该像大海一样去奋斗、去搏击,去创造自己的辉煌。 【精彩素材1】 泸沽湖的传说 很久以前,泸沽湖本不是湖,而是一个牧场。有个哑巴女人帮人放牲口,放到永宁狮子山脚的岩子下,看见大岩缝里卡着一条大鱼。她饿了,就割了一块鱼背上的肉烤来吃,吃了依旧去放牲口。过了一会再转过来,见鱼背上肉已经长好,她很高兴,就带了个罗锅,天天到这儿割一块肉吃,吃得红红胖胖。旁人见她的罗锅很油,心里奇怪:这个穷哑巴天天带罗锅煮什么?悄悄地跟了去,发现了秘密。他们贪心,不像哑女人一样只割一块肉,而 是想把鱼整个拉出来。几个人拉,拉不动。他们找来9架18条牛,套上牛皮索子拉。轰的一声,鱼拖出来了,鱼堵住的水也涌了出赤。淹去了9个大村子。只有一个喂猪的老妈妈跳进猪槽里才逃了生。
323 浏览 7 回答
88 浏览 5 回答
222 浏览 9 回答
220 浏览 5 回答
88 浏览 3 回答
151 浏览 5 回答
324 浏览 4 回答
150 浏览 3 回答
114 浏览 4 回答
357 浏览 5 回答
354 浏览 8 回答
260 浏览 4 回答
309 浏览 3 回答
241 浏览 4 回答
336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