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臧克家)
臧克家 中国现当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臧克家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臧克家同志,笔名少全、何嘉,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诸城。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1923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期间,阅读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并开始习作新诗。1925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署名少全。1927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曾参加北伐。1929年,在青岛《民国日报》上第一次发表新诗《默静在晚林中》,署名克家。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学习期间,得到闻一多、王统照先生的热情教诲与精心帮助。他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193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得到闻一多、茅盾等前辈的好评;次年,诗集《罪恶的黑手》问世,从此蜚声诗坛。1934年至1937年在山东省立临清中学任教,出版诗集《运河》和长诗《自己的写照》,创作了散文集《乱莠集》。1936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同志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抗日爱国活动。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襄阳、宜昌两分会理事。1938年至1941年夏初,任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司令长官部秘书、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三十军参议。他满怀激越的爱国热情,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三赴台儿庄前线采访,写成长篇报告文学《津浦北线血战记》;他不畏艰辛率第五战区战时文化工作团深入河南、湖北、安徽农村及大别山区,开展抗日文艺宣传和创作活动;他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文艺人从军部队”;冒死赴随枣前线从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工作,曾参加随枣战役。这期间,臧克家同志创作和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及散文集《随枣行》,热情讴歌了抗日军民的伟大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事迹。1941年秋,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参议、三一出版社副社长、代理社长,筹备出版了进步刊物《大地文丛》,创刊后,被当局查禁。1942年7月,他愤而辞职,冒着酷暑自河南叶县历经艰难徒步赴重庆。1943年4月,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五届年会上当选为候补理事。同年夏,任赈济委员会专员并负责编辑《难童教养》杂志至1945年秋。在此期间,创作出版了长诗《古树的花朵》、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等诗集。臧克家()山东诺城人。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胶东半岛的农村。1923年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受五四运动影响,学习写诗。1925年处女作《别十与天罡》载《语丝》。1926年秋,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参加讨伐反动军夏斗寅的战役。大革命失败后,逃亡东北。1929年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发表新涛《默静在晚林中》。1934年毕业于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在新诗创作上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与帮助。1932年在《新月》4卷7期发表第一首诗作《难民》。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接着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运河》两本诗集和长诗《自己的写照》。1936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臧克家是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他从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一,他推进了新诗对旧中国农民和农村的吟唱,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位诗人能够如此成功地抒写农民和农村。其二,他推进了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建设,他的叙事诗是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交融。臧克家是一位中国韵味十足的诗人。他有意识地向中国古典诗歌吸取养分,予以现代化改造,铸造自己作品的中国风格。他的诗具有含蓄蕴籍的抒情方式,重“藏”,诗在诗外,笔有藏锋;他的诗运用素朴精炼的言说方式,精炼,而又大巧若朴;他的诗追求谐和悦耳的音乐方式,“敲声音”,是臧克家炼字的标准之一,他寻觅着音节和谐,铿锵动人,增加读者听觉上的美感。在新诗发展史上,像臧克家这样深刻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实在很少,值得学术界深入研究。 欣赏这首诗抓住几个关键词:臧克家;现实主义;中国风格 农民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来说,臧克家是一个丰富的存在,他的文学活动长达七十余年。2002年底面世的《臧克家全集》共有12卷,近630万字。臧克家是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一页,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臧克家以新诗名世,但是,被诗名遮掩了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应当说,在创作的时间和数量上,他的散文是与诗平分秋色的。包括《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在内的散文和回忆录,是留给散文评论界的一个大题目。晚年的臧克家,年老多病,不能接触新鲜生活,因此“老来意兴忽颠倒,多写散文少写诗”。“我大力抓住了散文,以抒发我的诗的情趣。”[1]臧克家的诗,很少散文化的倾向;他的散文却寻求着诗化——内中都蕴涵着诗魂,这就确立了臧克家散文的品位。有的偏爱者甚至有“文胜于诗”的说法。 从横的方面,先是不知世事、尚未流汗的孩子,似不足悲;次是正在“流汗”的爸爸,忧郁心态透出诗行;最后是汗尽而逝的爷爷,尽显悲怆之情。农民家庭在泥土里的生活!再从纵的方面,孩子——爸爸——爷爷,三个形象显示的不仅是三代,而且是无数代,这是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生活道路的具象化,每个形象都有高度概括性。观察之细,运思之深,谋篇之巧,余味之浓,其他诗人很难望其项背。仅此一首,“农民诗人”臧克家的成就不需再置一词了。 臧克家非常强调只写自己熟悉的,这是他的现实主义的很大的特点。在“时代需求”和“自己熟悉”的关系上,他强调的是题材的熟悉。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诗人要去熟悉新的过去不熟悉的生活,这才是彻底的现实主义。他为1946年版的《泥土的歌》写的序言《当中隔一段战争》中说:“几时,不再让我为他们悲惨命运发愁、悲伤、愤怒,不再唱这样令人不快的歌?几时,让我替他们——中国农民,出自真情如同他们唱悲哀的歌一样唱一支快乐的、解放的歌?”[15]他熟悉的是旧中国的农民,所以写的就是旧中国的农民。但是他也向往新的人物,新的世界。 对于农村的自然景色,臧克家从来是倾心的。只要条件具备,他的灵感就会轻易袭来,于是,一首首优秀之作便问世了。1942年他完成了《泥土的歌》——这是臧克家除了《烙印》之外最重要的、也是诗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在抗战开始后一段时间,诗人和作家们对于创作有所反思——空洞的热情消失了,高调的呼喊嘶哑了,一部分诗人和作家重新回到了熟悉的题材,以新的审美眼光打量旧的题材,写出了新时代的新作品。于是,巴金写出了《春》(1939)和《秋》(1940);曹禺写出了《北京人》(1941);茅盾写出了《霜叶红似二月花》(1943);臧克家则写出了他的第11部诗集《泥土的歌》。和那些直接吟唱时事的急就章相比,臧克家说:“我最合适于唱这样一支歌,竟或许也只能唱这样一支歌。”[16]1944年,当他编选自己的《十年诗选》时,直接表现抗战烽火的作品入选很少。 臧克家的诗是酝酿于抒情之中的哲学,是哲学的诗。闻一多曾下过一个精辟的结论,“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其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这“极顶真”正是来自诗人关照生活本质,把握生活本质的哲理性总结。《三代》这首“极顶真”的抒情短诗就具有质朴、简洁、冷峻、深刻的艺术特色。 解放战争时期,臧克家同志多次参加“呼吁停战、实现和平”签名等进步活动,在重庆,曾应邀出席毛泽东同志在张治中寓所举行的文化界人士座谈会。在上海,他主编了《侨声报》文艺副刊《星河》、《学诗》和《创造诗丛》、《文讯》月刊等书刊,团结了大批进步作家;激愤于政治的黑暗腐败,他创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和政治讽刺诗,出版了《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48年12月,由于上海白色恐怖严重,被迫潜往香港。 1949年3月,臧克家同志由中共党组织安排来到北平。5月在《人民日报》发表组诗《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表达了他到解放区后的喜悦心情。后历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文学创作研究室研究员,出版总署、人民出版社编审,《新华月报》编委,主编《新华月报》文艺栏。1949年7月出席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1951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 1956年,臧克家同志调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1957年至1965年任《诗刊》主编。经他联系,由《诗刊》创刊号首次发表的毛泽东诗词十八首,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期间,他兢兢业业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在《诗刊》的创刊与发展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繁荣诗歌创作、加强诗歌队伍建设中,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同时满怀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笔耕不辍,勤奋创作,以热情、多产的诗人形象活跃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迎来了他创作的又一高峰,相继出版了《臧克家诗选》、《凯旋》等诗集和长诗《李大钊》。其中,《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7年,他和周振甫合著的《毛主席诗词讲解》,对毛泽东诗词的传播和普及,起了重要的作用。 臧克家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迫停止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1972年回到北京。1976年1月《诗刊》复刊,臧克家同志担任顾问兼编委。 粉碎“四人帮”后,年逾古稀的臧克家同志文思泉涌,又迎来了创作的春天。他把心底的颂歌唱给了社会主义新时期,出版了《忆向阳》、《落照红》、《臧克家旧体诗稿》等诗集;《怀人集》、《诗与生活》等散文集;《学诗断想》、《克家论诗》、《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等论文集。凝结着他一生汗水和心血的十二卷本《臧克家全集》也于2002年12月出版。 臧克家同志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编辑荣誉奖;1990年8月,他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和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同年11月,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届龙文化金奖”终身成就奖。2002年10月,被世界诗人大会和世界艺术文化学院授予荣誉人文学博士;同年12月,获第七届今世缘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臧克家同志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七十余年创作生涯中,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他都以极大的热情关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文学的发展,热忱讴歌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以短诗和长诗、新诗和旧诗、散文和随笔、评论和书信、小说和杂感等多种体裁写出了七十余部著作。他积极倡导作家深入生活、反映时代,大力提倡题材、风格的多样化和艺术上的探索创新。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团结爱护中老年诗人,热情培养青年诗人。他见证了我国新诗从诞生到发展的全部历史,对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臧克家同志的一生是不懈追求光明的一生,是自觉地表现时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勤奋笔耕、呕心沥血、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一生。他思想敏锐、爱憎分明,善良正直、乐观豁达,作风正派、文风朴实,平易近人、襟怀坦荡,生活俭朴、严于律己。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无私地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文学事业。 臧克家同志的逝世,使中国的文学事业失去了一位巨匠,使当代诗坛失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使我们大家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可亲可敬的师长。我们将永远学习他,怀念他。 臧克家同志永垂不朽! 臧克家的诗 臧克家(1905--2004)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 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他除有意识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除了继续做短小隽永的小诗之外,臧克家还创作了一部人物传记体长诗《李大钊》。这部长诗从多个角度,包括战斗、家庭等方面将一个革命先驱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格展现出来。
看这吧,很全面。
臧克家 臧克家同志,笔名少全、何嘉, 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诸城。 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 1923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期间,阅读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并开始习作新诗。 1925年首次 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署名少全。 1927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曾参加北伐。 1929年,在青岛《民国日报》上第一次发表新诗 《默静在晚林中》,署名克家。 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学习期间,得到闻一多、王统照先生的热情教诲与精心帮助。他 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 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 193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得到闻一多、茅盾等前辈的好评;次年,诗集《罪恶的黑手》问 世,从此蜚声诗坛。 1934年至1937年在山东省立临清中学任教,出版诗集《运河》和长诗《自己的写照》,创作了散文集《乱莠集》。 1936年参加中国 文艺家协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同志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抗日爱国活动。 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襄 阳、宜昌两分会理事。 1938年至1941年夏初,任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司令长官部秘书、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三十军 参议。 1941年秋,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参议、三一出版社副社长、代理社长,筹备出版了进步刊物《大地文丛》,创刊后,被当局查禁。 1942年7月,他愤而辞职, 冒着酷暑自河南叶县历经艰难徒步赴重庆。 1943年4月,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五届年会上当选为候补理事。同年夏,任赈济委员会专员并负责编辑《难 童教养》杂志至1945年秋。 1948年12月,由于上海白色恐怖严重,被迫潜往香港。 1949年3月,臧克家同志由中共党组织安排来到北平。历任华 北大学文艺学院文学创作研究室研究员,出版总署、人民出版社编审,《新华月报》编委,主编《新华月报》文艺栏。 1949年7月出席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 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 1951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 1956年,臧克家同志调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1957年至1965年任《诗刊》主编。经他联系,由《诗刊》创刊号首次发表的毛泽东诗词十八首,在 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1957年,他和周振甫合著的《毛主席诗词讲解》,对毛泽东诗词的传播和普及,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迫停止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1972年回到北京。 1976年1月《诗刊》复刊,臧克家同志担任顾问兼编委。 现当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臧克家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臧克家同志,笔名少全、何嘉,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诸城。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1923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期间,阅读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并开始习作新诗。1925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署名少全。1927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曾参加北伐。1929年,在青岛《民国日报》上第一次发表新诗《默静在晚林中》,署名克家。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学习期间,得到闻一多、王统照先生的热情教诲与精心帮助。他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193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得到闻一多、茅盾等前辈的好评;次年,诗集《罪恶的黑手》问世,从此蜚声诗坛。1934年至1937年在山东省立临清中学任教,出版诗集《运河》和长诗《自己的写照》,创作了散文集《乱莠集》。1936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同志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抗日爱国活动。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襄阳、宜昌两分会理事。1938年至1941年夏初,任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司令长官部秘书、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三十军参议。他满怀激越的爱国热情,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三赴台儿庄前线采访,写成长篇报告文学《津浦北线血战记》;他不畏艰辛率第五战区战时文化工作团深入河南、湖北、安徽农村及大别山区,开展抗日文艺宣传和创作活动;他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文艺人从军部队”;冒死赴随枣前线从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工作,曾参加随枣战役。这期间,臧克家同志创作和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及散文集《随枣行》,热情讴歌了抗日军民的伟大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事迹。1941年秋,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参议、三一出版社副社长、代理社长,筹备出版了进步刊物《大地文丛》,创刊后,被当局查禁。1942年7月,他愤而辞职,冒着酷暑自河南叶县历经艰难徒步赴重庆。1943年4月,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五届年会上当选为候补理事。同年夏,任赈济委员会专员并负责编辑《难童教养》杂志至1945年秋。在此期间,创作出版了长诗《古树的花朵》、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等诗集。臧克家()山东诺城人。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胶东半岛的农村。1923年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受五四运动影响,学习写诗。1925年处女作《别十与天罡》载《语丝》。1926年秋,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参加讨伐反动军夏斗寅的战役。大革命失败后,逃亡东北。1929年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发表新涛《默静在晚林中》。1934年毕业于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在新诗创作上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与帮助。1932年在《新月》4卷7期发表第一首诗作《难民》。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接着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运河》两本诗集和长诗《自己的写照》。1936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臧克家是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他从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一,他推进了新诗对旧中国农民和农村的吟唱,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位诗人能够如此成功地抒写农民和农村。其二,他推进了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建设,他的叙事诗是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交融。臧克家是一位中国韵味十足的诗人。他有意识地向中国古典诗歌吸取养分,予以现代化改造,铸造自己作品的中国风格。他的诗具有含蓄蕴籍的抒情方式,重“藏”,诗在诗外,笔有藏锋;他的诗运用素朴精炼的言说方式,精炼,而又大巧若朴;他的诗追求谐和悦耳的音乐方式,“敲声音”,是臧克家炼字的标准之一,他寻觅着音节和谐,铿锵动人,增加读者听觉上的美感。在新诗发展史上,像臧克家这样深刻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实在很少,值得学术界深入研究。 欣赏这首诗抓住几个关键词:臧克家;现实主义;中国风格 农民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来说,臧克家是一个丰富的存在,他的文学活动长达七十余年。2002年底面世的《臧克家全集》共有12卷,近630万字。臧克家是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一页,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臧克家以新诗名世,但是,被诗名遮掩了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应当说,在创作的时间和数量上,他的散文是与诗平分秋色的。包括《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在内的散文和回忆录,是留给散文评论界的一个大题目。晚年的臧克家,年老多病,不能接触新鲜生活,因此“老来意兴忽颠倒,多写散文少写诗”。“我大力抓住了散文,以抒发我的诗的情趣。”[1]臧克家的诗,很少散文化的倾向;他的散文却寻求着诗化——内中都蕴涵着诗魂,这就确立了臧克家散文的品位。有的偏爱者甚至有“文胜于诗”的说法。 从横的方面,先是不知世事、尚未流汗的孩子,似不足悲;次是正在“流汗”的爸爸,忧郁心态透出诗行;最后是汗尽而逝的爷爷,尽显悲怆之情。农民家庭在泥土里的生活!再从纵的方面,孩子——爸爸——爷爷,三个形象显示的不仅是三代,而且是无数代,这是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生活道路的具象化,每个形象都有高度概括性。观察之细,运思之深,谋篇之巧,余味之浓,其他诗人很难望其项背。仅此一首,“农民诗人”臧克家的成就不需再置一词了。 臧克家非常强调只写自己熟悉的,这是他的现实主义的很大的特点。在“时代需求”和“自己熟悉”的关系上,他强调的是题材的熟悉。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诗人要去熟悉新的过去不熟悉的生活,这才是彻底的现实主义。他为1946年版的《泥土的歌》写的序言《当中隔一段战争》中说:“几时,不再让我为他们悲惨命运发愁、悲伤、愤怒,不再唱这样令人不快的歌?几时,让我替他们——中国农民,出自真情如同他们唱悲哀的歌一样唱一支快乐的、解放的歌?”[15]他熟悉的是旧中国的农民,所以写的就是旧中国的农民。但是他也向往新的人物,新的世界。 对于农村的自然景色,臧克家从来是倾心的。只要条件具备,他的灵感就会轻易袭来,于是,一首首优秀之作便问世了。1942年他完成了《泥土的歌》——这是臧克家除了《烙印》之外最重要的、也是诗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在抗战开始后一段时间,诗人和作家们对于创作有所反思——空洞的热情消失了,高调的呼喊嘶哑了,一部分诗人和作家重新回到了熟悉的题材,以新的审美眼光打量旧的题材,写出了新时代的新作品。于是,巴金写出了《春》(1939)和《秋》(1940);曹禺写出了《北京人》(1941);茅盾写出了《霜叶红似二月花》(1943);臧克家则写出了他的第11部诗集《泥土的歌》。和那些直接吟唱时事的急就章相比,臧克家说:“我最合适于唱这样一支歌,竟或许也只能唱这样一支歌。”[16]1944年,当他编选自己的《十年诗选》时,直接表现抗战烽火的作品入选很少。 臧克家的诗是酝酿于抒情之中的哲学,是哲学的诗。闻一多曾下过一个精辟的结论,“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其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这“极顶真”正是来自诗人关照生活本质,把握生活本质的哲理性总结。《三代》这首“极顶真”的抒情短诗就具有质朴、简洁、冷峻、深刻的艺术特色。 解放战争时期,臧克家同志多次参加“呼吁停战、实现和平”签名等进步活动,在重庆,曾应邀出席毛泽东同志在张治中寓所举行的文化界人士座谈会。在上海,他主编了《侨声报》文艺副刊《星河》、《学诗》和《创造诗丛》、《文讯》月刊等书刊,团结了大批进步作家;激愤于政治的黑暗腐败,他创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和政治讽刺诗,出版了《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48年12月,由于上海白色恐怖严重,被迫潜往香港。 1949年3月,臧克家同志由中共党组织安排来到北平。5月在《人民日报》发表组诗《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表达了他到解放区后的喜悦心情。后历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文学创作研究室研究员,出版总署、人民出版社编审,《新华月报》编委,主编《新华月报》文艺栏。1949年7月出席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1951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 1956年,臧克家同志调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1957年至1965年任《诗刊》主编。经他联系,由《诗刊》创刊号首次发表的毛泽东诗词十八首,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期间,他兢兢业业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在《诗刊》的创刊与发展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繁荣诗歌创作、加强诗歌队伍建设中,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同时满怀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笔耕不辍,勤奋创作,以热情、多产的诗人形象活跃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迎来了他创作的又一高峰,相继出版了《臧克家诗选》、《凯旋》等诗集和长诗《李大钊》。其中,《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7年,他和周振甫合著的《毛主席诗词讲解》,对毛泽东诗词的传播和普及,起了重要的作用。 臧克家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迫停止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1972年回到北京。1976年1月《诗刊》复刊,臧克家同志担任顾问兼编委。 粉碎“四人帮”后,年逾古稀的臧克家同志文思泉涌,又迎来了创作的春天。他把心底的颂歌唱给了社会主义新时期,出版了《忆向阳》、《落照红》、《臧克家旧体诗稿》等诗集;《怀人集》、《诗与生活》等散文集;《学诗断想》、《克家论诗》、《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等论文集。凝结着他一生汗水和心血的十二卷本《臧克家全集》也于2002年12月出版。 臧克家同志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编辑荣誉奖;1990年8月,他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和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同年11月,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届龙文化金奖”终身成就奖。2002年10月,被世界诗人大会和世界艺术文化学院授予荣誉人文学博士;同年12月,获第七届今世缘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臧克家同志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七十余年创作生涯中,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他都以极大的热情关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文学的发展,热忱讴歌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以短诗和长诗、新诗和旧诗、散文和随笔、评论和书信、小说和杂感等多种体裁写出了七十余部著作。他积极倡导作家深入生活、反映时代,大力提倡题材、风格的多样化和艺术上的探索创新。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团结爱护中老年诗人,热情培养青年诗人。他见证了我国新诗从诞生到发展的全部历史,对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臧克家同志的一生是不懈追求光明的一生,是自觉地表现时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勤奋笔耕、呕心沥血、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一生。他思想敏锐、爱憎分明,善良正直、乐观豁达,作风正派、文风朴实,平易近人、襟怀坦荡,生活俭朴、严于律己。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无私地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文学事业。 臧克家同志的逝世,使中国的文学事业失去了一位巨匠,使当代诗坛失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使我们大家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可亲可敬的师长。我们将永远学习他,怀念他。 臧克家同志永垂不朽! 臧克家的诗 臧克家(1905--2004)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 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他除有意识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除了继续做短小隽永的小诗之外,臧克家还创作了一部人物传记体长诗《李大钊》。这部长诗从多个角度,包括战斗、家庭等方面将一个革命先驱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格展现出来。
臧克家 近代良好墨客,闻名作家、编纂家,忠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密切朋侪,中百姓主联盟盟员,全国国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天下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照料,第四届参谋,第五、六届光荣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声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钻研会声望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声誉会长臧克家同道,因病治疗有效,于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中文名: 臧克家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身地: 山东诸城 诞生日期: 逝世日期: 职业: 作家 结业院校: 国立山东大学 代表作品: 《灾黎》、《老马》、《有的人》 目次人物简介从前生活和学诗履历生温和创作取得荣誉出版的诗人物评价诗作特点个人荣誉文学地位 人物简介臧克家 (),汉族。山东潍坊市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 1905年10月8日诞生于山东诸城。 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精良的古典诗文底子。 1923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时期,阅读了大批新文学作品,并开端习作新诗。 1925年初次 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署名少全。 1927年,考入中间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已经到场北伐战争。 1929年,在青岛《民国日报》上第一次颁发新诗 《默静在晚林中》,署名克家。 1930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得到闻一多(时任山大文学院院长)、王统照先生的热情教导与经心匡助。他创作的《难民》、《老马》、《有的人》等诗篇,以凝炼的诗句描述了旧中国农民忍无可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穿了帝国主义的罪责和伪善的面貌,这些诗是他初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 1932年开端发表新作,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失去闻一多、茅盾等先辈的好评;次臧克家与夫人年,诗集《罪恶的黑手》问世,今后蜚声诗坛。 1934年至1937年在山东省立临清中学任教,出版诗集《运河》和长诗《自己的写照》,创作了散文集《乱莠集》。 1936年参加中国 文艺家协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同志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抗日爱国活动。 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襄阳 、宜昌两分会理事,民间偏方(太猛了,连瘦人增胖的方法都有) - Qzone日志。 1938年至1941年夏初,任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司令长官部秘书、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三十军 参议,Police and the headmistress and students of the wonderful night of conversation。 1941年秋,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参议、三一出版社副社长、代理社长,筹备出版了进步刊物《大地文丛》,创刊后,被当局查禁。 1942年7月,他愤而辞职, 冒着酷暑自河南叶县历经艰难徒步赴重庆。 1943年4月,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五届年会上当选为候补理事。同年夏,任赈济委员会专员并负责编辑《难童教养》杂志至1945年秋。 1948年12月,由于上海白色恐怖严峻,被迫潜往香港。 1949年3月,臧克家同志由中共党组织支配来到北平。历任华 北大学文艺学院文学创作研究室研究员,出版总署、人民出版社编审,《新华月报》编委,主编《新华月报》文艺栏。 1949年7月出席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 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 1951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 1956年,臧克家同志调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1957年至1965年任《诗刊》主编。经他联系,由《诗刊》创刊号首次发表的毛泽东诗词十八首,在 全国产生了伟大影响。 1957年,他和周振甫合著的《毛主席诗词讲解》,对毛泽东诗词的传播和普及,起了重要的作用,new balance 574。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迫制止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1972年回到北京。 1976年1月《诗刊》复刊,臧克家同志担任顾问兼编委。 1949年10月臧克家来到北京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还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为留念鲁迅先生) 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后被家人安葬在诸城,长逝于家乡公开。早年生活和学诗阅历1905年,臧克家出生在山东诸城臧家庄。诸城在胶东半岛上,这个县属古琅琊,new balance shoes,两千年前,秦始皇东巡时曾在那边刻石纪功,至今那儿另有非常著名的琅琊刻石。臧家庄在城东北十八里,它孤地?踞在一个小山岭上,村阁下有两座青山,一座是常山,一座是马耳山,苏东坡在密州作知州时,曾到常山狩猎,留下“试扫北台看马耳”的诗句。 臧克家出身在一其中小田主家庭里。这是一个封建家庭,但它的文化空气很浓。他的祖父、曾祖父都在前清有过不大不小的“功名”,他的父亲是从法政学堂毕业的。他8岁时,生母便逝世了,他父亲患有肺病,长年咯血,仅仅活了34岁。 因为家庭的可怜,诗人在入学堂以前有时机和贫困人家的孩子一块儿顽耍,从而对农民的悲惨、酸楚的生活有了深入骨髓的了解。又因为他家里文化氛围浓,他从小就对文艺感兴致,诗人后来年迈了还能明白地记得他儿时听到的一些歌谣,如: 山老鸹,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沟里,媳妇背到炕头上,出啦出啦吃面汤,吃完面汤想他娘,他娘变了个矢坷郎,碰了南墙碰北墙。 臧克家的祖父和父亲都爱诗。祖父为人严峻缄默沉静,令人不敢靠近,但一开心朗读起诗来,声音里就饱含情绪,进入诗的地步而成为了另一个人。他小时候,祖父教他念新诗,当时臧克家虽不相识,new balance sneakers,但却能背得倒背如流。什么“打起黄莺儿”;“自君之出矣”;“床前明月光”;“壮士别燕丹”;甚么“幼年离家老大回”……。祖父又写得一手好字,每年春节邻近的时候,祖父总是亲手写对联,而年少的臧克家就卖力按纸,堂屋里的门联年年换,多数是昔人的佳句。像“花如解语诚多事,石不能言最可儿”;“水能澹性为吾友,竹附客气是我师”;“万卷藏书宜后辈,十年种木长风烟”等。 约莫在八九岁的时候,臧克家上了私塾,12岁的时间上本村的低级小学校。在私塾读书的那几年,他竟能背熟六十多篇古文。长点的像《滕王阁序》《吊古战场文》《李陵答苏武书》;短些的像《陋室铭》《读孟尝君传》等。他厥后回忆说:“相隔近七十年,至今仍能背得出来,当年啃骨头,本日始解此中味,获益不浅。” 在初小的两年间,孙梦星老先生经常大方陈词:我们堂堂大中华,有几千年的庆幸历史,竟被小小日本这样欺凌!而政府又一味谦让,弄得国亡无日,四千万黄帝的子孙,全将变为亡国奴了!臧克家怀着悲伤而猛烈的心境谛听,幼年的心灵撒下了愤恨帝国主义的种子,也引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1919年,大张旗鼓的“五四”运动暴发了,这一年臧克家14岁,他考入县城“第一高级小学”。夏秋之间,北京学生活动构造派了本地的一位大学生丘纪明旋里做鼓吹鞭策事情。臧克家和同砚们随着他打着小旗到陌头去宣传,还到市肆去查抄日货,注销封存、充公日货。 在诸城县内有两处奇迹,一处是秦始皇的琅琊碑,另一处是苏东坡的“超然台”。“超然台”是臧克家时常登临之处。事隔千载,人隔存亡,他彷佛和苏轼心有雷同。每临此境,臧克家北瞰潍水,南瞻“马耳”,东望庐山,西眺穆陵,口吟“大江东去”,时觉英气满胸。他常默想:做一个诗人多好啊;千百年来,几多帝王将相,被东去的流水淘尽,而诗人的诗句,却永久长存,感动民气。 在“高小”学习了三年,臧克家受到新思想的影响,眼界和心智,都放宽了一些。“高小”三年毕业,当中由于失怙复学,臧克家推延了一年毕业。 1923年,臧克家到济南,升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该校校长王祝晨先生是高级优级师范学校毕业的,发愤毕生为教诲献身,思想前进开明,常延请名人到校报告,启示门生的眼界和气量气度,杜威、周作人、杨晦等人都曾到一师讲演过。 在全班中,臧克家的国文成就是首屈一指的,他的作文老是得到老师的好评。就在当时,他开始写起了口语诗。一次,他向《语丝》投稿,周作人复了信,不久《语丝》将他的投稿登了出来,这是臧克家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大刊物上发表作品。接着他又向林兰密斯主编的《徐文长的故事集》投去三篇稿子,又被采纳,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书上,他真是“不可开交”。 其时,山东第一师范算得上济南的一个开明学校,也是“五四”新思潮、新文化传布的一个阵地。在学校里,臧克家如饥似渴地读着许多新出版的书。那时,为了激励学生念书,学校还成立了“书报先容社”,邓广铭就是它的负责人。 1926年秋,奉系军阀张宗昌在山东的统治非常暗中,臧克家感触克制得透不气来。合法此时,郭沫若的《革命与文学》中有几句话给了他很大触动:“彻底的个人自由,在如今的轨制之下,new balance,是追求不到的。”他便和同窗结伴到武汉,那时武汉建立了革命政府,“南军”阵容震全国,许很多多青年心神往之。 1、讲求诗的情势的凝练、划一,讲究诗的节拍、韵律,以格律诗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 2、长于比方,把情感和倾向性凝集、潜伏在诗的形象里,化思想、观点为详细形象,并擅长摄入人生图景,抒情景象活泼、丰厚、涵蓄。 3、器重炼字炼句,尤重动词。 4、诗风淳厚凝炼、蕴藉深厚。小我私家荣誉臧克家同志的作品屡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笔墨,在海内外发生遍及影响。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编辑荣誉奖;1990年8月,他主编的《毛泽东诗词观赏》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和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发表的当局特别补助。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毕生成绩奖;同年11月,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届龙文化金奖”终身成就奖。2002年10月,被世界诗人大会和天下艺术文化学院付与荣誉人文学博士;同年12月,获第七届当代缘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今世诗魂”金奖。2003年12月,《臧克家选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文学职位地方对付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来讲,臧克家是一个丰硕的存在,他的文学流动长达七十余年。2002年末面世的《臧克家全集》共有12卷,近630万字。臧克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首要一页,中国实际主义新诗的开隐士之一。 臧克家以新诗名世,然而,被诗名讳饰了的散文也有很高造诣。理当说,在创作的时光和数目上,他的散文是与诗半斤八两的。包罗《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在内的散文和回想录,是留给散文批评界的一个大标题。暮年的臧克家,大哥多病,不克不及打仗奇怪生活,因而“老来意兴忽倒置,多写散文少写诗”。“我鼎力大举捉住了散文,以抒发我的诗的情趣。”臧克家的诗,很少散文明的偏向;他的散文却追求着诗化――内里都蕴涵着诗魂,这就建立了臧克家散文的品位。有的偏幸者乃至有“文胜于诗”的说法。 臧克家无比夸大只写自己熟悉的,这是他的现实主义的很大的特征。在“时代需要”和“自己熟识”的干系上,他强调的是题材的认识。固然,跟着时代的变革,诗人要去熟悉新的已往不熟习的生活,这才是彻底的现实主义。他为1946年版的《泥土的歌》写的媒介《之中隔一段战争》中说:“几时,再也不让我为他们悲凉运气发愁、伤心、恼怒,不再唱如许使人烦懑的歌?几时,让我替他们――中国农民,出自真情好像他们唱悲恸的歌同样唱一支快活的、解放的歌?”他熟悉的是旧中国的农民,以是写的便是旧中国的农人。但是他也憧憬新的人物,新的世界。 臧克家的诗是酝酿于抒情之中的哲学,是哲学的诗。闻一多曾下过一个精炼的论断,“克家的诗,不一首不拥有一种极为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这“极顶真”恰是来自诗人看护生活本色,驾驭生活素质的哲感性总结。《三代》这首“极顶真”的抒情短诗就具备纯朴、简便、冷峻、深入的艺术特点。
207 浏览 2 回答
206 浏览 3 回答
333 浏览 5 回答
304 浏览 4 回答
280 浏览 5 回答
219 浏览 6 回答
294 浏览 3 回答
89 浏览 4 回答
97 浏览 4 回答
276 浏览 5 回答
145 浏览 5 回答
307 浏览 5 回答
230 浏览 5 回答
187 浏览 10 回答
165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