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戊戌变法与光绪皇帝光绪是清朝第九个皇帝,本是慈禧的侄子。慈禧在儿子同治死后,为掌握实权,立他为帝,实行“垂帘听政”。光绪帝19岁“亲政”后,宫廷中保守派与维新派在政治上发生冲突。1898年,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通过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由于这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只持续了 103天即被扼杀,故亦称“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光绪被软禁在南海的瀛台岛上。每年慈禧来颐和园时,光绪帝也必须跟随同来,住在玉澜堂。为了严密控制光绪帝,慈禧命人在王谰堂前后左右修了不少砖墙,门口还有太监站岗。此时的玉澜堂被全面封闭起来,活像一座监狱,光绪在这里完全失去了行动自由。近百年来,原为囚禁光绪帝用的砖墙已拆去不少,王澜堂也基本上恢复了皇帝寝宫的面貌,只有玉澜堂东西配殿(霞芬室和藕香榭)内的暗墙仍然保持原样,作为与戊戌变法有关的遗迹供人参观。2. 关于铜牛传说 清朝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为了个人享乐,挪用建立海军的几百万两白银修了颐和园。她传下旨令: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河,当然还要有牛郎和织女。於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安置了一头铜牛,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铜牛身体朝东,而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方向。这样,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格局。从此,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遥望着“织女”,却不得相聚。 有一年的七月初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头铜牛突然活了。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走到湖里,向着织女亭的方向游去。怎奈昆明湖太大了,铜牛游到一半便沉了下去。人们赶忙禀报太后慈禧。慈禧开始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怎么办?“天河”边不能没有牛郎啊!於是下令仿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只,放在原来的地方。防它再跑,就用铁链拴住。 到了第二年七月七,铜牛又动起来,眼看铁链子也拴不住了,慈禧忙派手下几个保镖的壮汉将它拉住。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由於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断了。幸好这时有人拿来了更粗的铁链,七手八脚最后总算将铜牛锁住了。 从此,昆明湖边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3. 铜牛的六大传说 传说一:七孔桥头说铜牛 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有一只神态生动、栩栩如生的镀金铜牛,它昂首安卧于岸边。令游人流连忘返,合影留念。是牛的力大无比,勤劳朴实,温顺善良,平和自如,使游人陶醉;另一层意思,是镀金铜牛的故事,多少年来,吸引了千千万万游人。 传说二:禹治水铸铁牛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海内外炎黄子孙人人皆知的故事。大禹,传说中的夏后氏部落长、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夏朝的创始者。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鲧之子。奉舜命治理洪水,接受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立足于疏导,终于治平水患。据传说,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便铸造一条铁牛沉入河底,认为牛识水性,可防河水泛滥。 传说三乾隆:皇帝铸铜牛 到了唐代,经过长期沿袭,人们不再把铁牛投入河中,而是把牛放置在河岸边。清代高宗皇帝弘历,好大喜功,仿盛唐而自比尧舜禹,袭古人而又标新立异,于乾隆二十年(1755),沿用大禹治水的传说,仿唐朝铁牛上岸的做法,命匠人铸造了一只铜牛,为了表示大清王朝的繁荣强盛,铜牛全身镀金,并在金牛背上用篆文铸了《金牛铭》,其全文是:"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 (音驮,一种爬行动物)鼋(音元,俗儿鼋)。(音湾)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但毕竟是一代较有作为的君主。铸造镀金铜牛,放置在昆明湖岸边,还能起到考查昆明湖水水位的作用。据科学考证,昆明湖的东堤,比故宫的地基高约10米。以前,遇到大雨之年,昆明湖一带便成水患之地,为了防止昆明湖东堤决口,殃及紫禁城受害,在此设置铜牛,观察湖水水位线,随时知道水位比皇宫的城墙高多少,以便加强防护,免使皇宫遭受洪水之灾。 传说四:天上人间话铜牛 铜牛是天上牛郎的象征。乾隆皇帝把自己比作天上的玉皇大帝,把昆明湖比作为天河。在天河两侧必有牛郎和织女。昆明湖东堤岸边设置了"牛郎",那么织女又在何方?据有关史料记载,昆明湖西侧有"织耕图",以此象征"织女"。据民间传说,在昆明湖西墙外某一菜园里,曾发现了"织耕图",的踪迹。有一汉白玉石碑,上刻有三个字"织耕图"和乾隆御笔的方印,这织女如何在西墙外?据分析,在1860和1900年,因为晚清府腐败无能,颐和园 遭帝国主义列强两次劫难,很多珍贵文物遭受破坏,被偷盗哄抢很多,有一些流失园外,也就不足为奇了。乾隆把自己比作玉皇大帝,晚清贪图享乐的慈禧太后,则把自己比作天上国母王母娘娘。在扩奸建颐和园,她曾传下御旨,要将颐和园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 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宫天河,当然要有牛郎和织女了。为此,她见昆明湖东堤已经安置了铜牛,能够象征牛郎,所以又在石舫的旁边,建起了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好冲着织女亭所在方向,以昆明湖(天河)为界,便暗合了牛郎和织女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 传说五:铜牛遭难民相救 1860年,英法侵略军攻入北京城,侵占了颐和园。侵略者贪婪无度,掠夺成性,破坏园林,抢夺文物。镀金铜牛身上的金箔,也成为他们抢的目标。这伙儿魔鬼竟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块一块剥金箔。铜牛在哭泣,湖水在落泪,手无寸铁的当地居民一个个义愤填膺,怒气冲天。后来又听说,金箔剥完之后,这伙魔鬼还打算将铜牛运出颐和园化铜卖钱,合伙分赃。民众们经过商议,决定挑选十个身强体壮的大汉,趁天黑夜静之时,带上工具,潜入颐和园,将铜牛沉入了昆明湖底。这一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昆明湖东堤留下一点痕迹。第二天,附近居民纷纷传说,铜牛被大风刮跑了,洋鬼子寻不到破绽,真以为是上帝的安排,也就没有再寻找。由于人民的保护,时至今日,铜牛才得以在昆明湖东堤岸边,向广大游人展示。 传说六:铜牛的铸造 颐和园铜牛,是我国古代用拨蜡法铸造的代表作。我国古代雕刻,是以写意见长,这只铜牛,却用了写实的手法,它不仅造形生动,而且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置于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好似回首惊顾,若有所闻。炯炯目光注视着昆明湖的西北方向。它神态自若,造型逼真、反映了我国当时的铸造艺术水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镀金铜牛,也是颐和园内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4.天地一家春 “天地一家春”本是圆明园四十中景的一景,建筑得朴素典雅。一八六O年火烧圆明同时,巳被英、法联军全部烧毁了。奇怪的是在今天颐和园的仁寿殿。乐寿堂等处的消防铜缸上,都刻有“天地一家春”的大印,这些缸都铸于清朝光绪年间,离火烧圆明固已经有几十年了。圆明园四十景,可纪念可追忆的地方太多了,为什么对“天地一家春”念念不忘呢?这里面也有慈核的一段故事。 慈禧进宫时地位被微,开始只封了一个兰贵人,可后来声名越来越显赫,当政四十多年,这些都是从“天地一家眷”开始的。 原来这“天地一家春”是慈禧进宫初期的住所,咸丰皇帝初次看上兰贵人既是在这里。当时,咸丰正带着八大臣在圆明园里闲逛,慈用重金买通了皇帝的跟班太监,有意把皇上往“天地一家春”引,慈禧为了引起皇上的注意和好感,也特意轻装谈抹,倚着雕栏,唱着江南小曲“艳阳天”。由于唱得非常动听.常居深宫的皇帝入了谜,乖乖地落到了兰贵人的美人计。从此,名不见经传的兰贵人就开始了步步高升的日子,懿嫔、懿贵妃,荣华富贵全都有了,在生了太子以后,更是一步登天。咸丰帝死后,她就当上了垂帘听政的皇太后, “天地一家春”是慈禧太后的发样地。在光绪年间,重娃清筋园时,慈禧本想在园子里再建一座“天地一家春”,并让工部找来了当年的图样。可是当时国力实在太空虚,再也拿不出许多银两丁。可她又忘不了对“天地一冢春”的思念之绪,就心生一计,在匠人们铸造防火缸的时侯,她特意下了一道懿旨,在每个铜缸上都刻上了“天地一家春”的大印,并把它们摆在了自己的住室乐寿堂及勤政的仁寿殿。5.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是怎么修成的?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歇后语:芦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其实,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雕刻了五百多只石狮子,比芦沟桥的狮子还多好几十只呢! 这十七孔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一座桥,全长一百五十公尺,东连八方亭,西接南湖岛。那十七个券洞上边,是雕刻着石狮子的汉白玉石栏杆,它就象是一道虹,把人世间和蓬莱仙岛连接起来了。 相传,在乾隆年间修十七孔桥的时候,请来了许多能工巧匠。那晶莹洁白的汉白玉,是石匠们一斧一凿从房山的大石窝开采的,流着汗水一步一步把它运来的。有一天,修桥工地上来了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儿,头发长的过耳根台子,脸上的土有一个铜子厚。他背着工具箱子,一边走一边吆喝:“谁买龙门石!谁买龙门石啊!”工地上的人看他那肮脏劲儿,都以为他是疯子,谁也没搭理他。 老头子在工地上转游了三天,也吆喝了三天,还是没人理他。 这个老头,背着工具箱子离开了工地,往东走到六郎庄一棵大槐树底下,呆住不走了。他夜里就睡在树底下,每天鸡叫头遍起身,抡起铁锤,叮叮当当凿那块龙门石。 一天傍黑儿,下起了瓢泼大雨,风吹雨潲迷得老头睁不开眼睛。他双手抱头,蹲在树底下背雨。正好,村西住的王大爷打这儿路过,见那个老头畏畏缩缩的样子,挺心疼,就让他搬到自个儿家里来住。 老石匠搬到王大爷家,有房子住,还管饭吃。他整整住了一年,也叮叮当当一天不停地凿了一年龙门石。一天早晨,他对王大爷说:“今天我要走了。我吃你的饭,住你的房,你的恩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也没有什么报答的,就把这块石头留给你吧!”王大爷瞅了瞅汉白玉的龙门石,对老头说:“你也别说报答不报答。为这块石头,你劳累了一年,还是你带走吧!我要它也没用。”老头说:“我这块石头,真要到节骨眼上,花一百两银子还买不到呢!”说完,背起工具箱,顺大道往南去了。 颐和园里修建十七孔桥的工程快完工了。听说乾隆皇帝还准备前来“贺龙门”呢!没料想到,桥顶正中间最后那块石头,怎么也凿不好、砌不上。这可急坏了工程总监!这时候,有人想起了那个卖龙门石的老头子,提醒了总监,就派人四面八方去找他。 工程总监打听到那个老石匠在六郎庄住过,就亲自来到王大爷家。他一眼看到窗底下那块龙门石,就蹲下来量了量尺寸,结果是长短薄厚一分不差,就好象专为修桥琢磨的一样。总监高兴得合不拢嘴,对王大爷说:“这是天上下来神人专为修桥凿的,可救了我的急啦!你张口吧,要多少银子我支付多少。”王大爷说:“你也别多给,那老石匠在我家吃住了一年,你就给我一年的饭钱吧!”总监听说,留下一百两银子,就把龙门石运走了。 这块龙门石砌在十七孔桥上,不偏不斜,严丝合缝,龙门合上了! 那些石匠、瓦匠们,人人都吐了一口气:总算把石桥修成了呀!要不然,皇上怪罪下来,还有大伙的活路吗?正当大伙高兴的时候,有个老石匠忽然醒悟过来,对大伙说:“诸位师傅现在该明白了:这是鲁班爷下界,帮咱们修桥来啦!” 从这以后,鲁班爷帮助修建十七孔桥的故事,就流传开啦。6.瓮山的来历 颐和园里有一座万寿山。在乾隆十六年以前,这万寿山原来叫做“瓮山”。提起瓮山的名字,在北京西郊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在很早很早以前,瓮山一带平地出泉,是一片沼泽水洼,当地的人都以打鱼摸虾、垒砖烧窑、做小买卖为生。除去几家财主以外,老百姓生活很苦,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家家户户为填包肚子四处奔波。 瓮山的半山腰里,有一座又破又小的财神庙,庙里供奉的是财神爷赵公元帅。老人们说:“赵公元帅心善,他要每年四月十五这天显灵,周济一户穷人。” 果然,接连几年,每到四月十五赶庙会时,总有一个穷人发了财:先是扛活的赵老黑挖出一瓮元宝;后是卖豆浆的王瞎子捡了一瓮珍珠。这些事传到有钱人耳朵里,那些财主和大官们可就急红了眼!到四月十五这天,他们也穿起破衣烂衫,腰里系根杂布绳,肩上搭个捎马子,假装穷人,在庙会上晃来晃去,妄想让赵公元帅度化他。 在瓮山西南有一家大财主,叫王有财。他家有一顷水地、两顷旱地,北京城里还有几座买卖铺子。王有财贪心不足,还想发大财,就在四月十五这天,穿上他家长工的一身破衣裳,到瓮山上去赶庙会。他在人群里走过来闯过去,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善心的财神爷度化度化我吧!我家有八十老母,都饿病啦!”他从东走到西,从南念到北,转了六六三十六圈,还是没有遇到那位宽衣大袖、鹤发童颜的财神爷!他累得腰酸腿痛,口干舌燥,没精打采地回家去了。 王有财到家后,喝了两杯茶,倒在炕上就睡着了。他梦见,从瓮山财神庙走出来两个小孩,一胖一瘦,个头一般高,都穿着一身红兜肚,一蹦一跳地往后山走去。那个胖小孩说:“师傅叫咱俩今天晚上,把那一瓮金豆度化给一个最穷的人,咱们快去挖金豆吧!”瘦小孩问:“那个最穷的人是谁?”胖小孩说:“咱师傅访察了一年才找到他。这个人住在山西边,叫大老李;他有个小孩,眉尖上长着一颗痦子。师傅让咱们把金豆埋在他家西屋旮旯儿里。”这两个小孩走到山后一棵松树底下,一锹又一锹,挖出来一个鬼脸青色的小瓮来,细脖大肚子,盛满了光闪闪的金豆。瘦小孩提起小瓮就要走,不小心掰下来一块瓦碴儿,他把瓦片扔在地上,抱起小青瓮就走了。王有财见把金豆拿走了,急得大声喊起来。这一喊,把他自己喊醒了。原来是做了一个梦。 王有财急醒以后,跳下炕就往瓮山跑。他找到那棵松树,果然在树底下发现了一块破瓦片,跟他梦里看见瘦小孩扔的那块一模一样。他捡起来揣在衣袋里,盘算着怎样才能找到大老李,想办法去那瓮金豆。 第二天一大早,王有财来到瓮山西边青龙桥一带,到处转悠。见到小孩就看人家眉尖上有没有痦子。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就垂头丧气地往家走。在青龙桥村西,遇到一个卖切糕,就搭起话来,问:“你贵姓?”卖切糕的说:“我姓李,人家都叫我大老李。”王有财一听说他就是大老李,就别提多高兴了,又接着问:“你家孩子有多大了?”大老李叹了口气说:“不瞒你说,我打了半辈子光棍,四十岁才娶亲,快五十岁了,还没尝过当爹的滋味呢!” 正说到这儿,从街里跑过来一个小孩,喘着粗气喊:“李大叔,我大婶生了个小胖子!”大老李一听,拔腿就往家跑,连切糕车和王有财都忘掉了。等他料理好家里的事,再来推切糕车时,王有财还站在那里帮他看车呢!王有财问:“你大喜啦!孩子长得很富态吧?”大老李笑着说:“长得又胖又壮实,一脸福相啊!喜眉笑眼,眉尖上还有一颗痦子。”王有财想:果然就是他家!连忙奉承说:“这就是喜鹊(雀)登梅(眉)嘛!” 大老李推着切糕车回家去了。王有财跟在他后边认准了家门。 过了几天,王有财提着饽饽匣子和两瓶白酒,到大老李家去贺喜。大老李也留他在家吃饭。以后,两人越混越熟,经常来往。 一次下大雨,大老李家的房子塌了。王有财说:“我家祖坟的几间房归你住,你这房就归我啦!行不行?”大老李说:“那敢情好,我们全家就谢谢您啦!” 大老李前脚搬走,王有财后脚就迈进家门,到西屋墙旮旯去挖金豆。挖来挖去,果然挖出来一个鬼脸青的缺沿小瓮。他从兜里掏出那块瓮片一对,正好对上。他刚一提起瓮盖,就从瓮里钻出几条毒蛇来,紧紧地把他缠住,有咬得他浑身是伤,不久就死了。 后来,大老李有搬回青龙桥,他在重新盖房时,也挖出了一个鬼脸青的小瓮,瓮里盛满了金豆。 因为这一瓮金豆,是从山坡上松树底下挖出来的,这座山就叫做“瓮山”了。 7.洋鬼子血染智慧海 庚子那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慈禧还没瞧见洋人的影儿呢,就逃到了西安。王公大臣们一看太后带头儿颠了,也争先恐后,携带金银细软,四散逃命。守城的八旗兵军心涣散,群龙无首,和洋人没打几仗,也各想各的法儿去了。 八国联军进了北京,杀人放火抢东西,干尽了缺德事儿。他们闯进颐和园,又抢又烧,把园子弄得乌烟瘴气。 天擦黑儿的时候,一帮洋鬼子窜到了万寿山顶的智慧海。他们一看这智慧海,一个个全愣了:好家伙,世界上竟有这么漂亮的房呐!墙是琉璃的,瓦是琉璃的,整个建筑没用一砖一石,也没有一檩一柁,全是用琉璃攒成的。每块琉璃砖上,还雕刻着一尊佛像,都盘腿打坐,双掌合十,慈眉善目,象活的一样。 鬼子们越看越红眼,就用枪砸开了琉璃佛像。低处的砸完了,又搭起人梯砸高处的。刚才还是好好的佛像,不一会儿就被砸德不是缺腿就是少头。 洋鬼子们正砸得起劲,忽听的嗷嗷儿几声怪叫。鬼子还没弄清发生了什么事儿,有的就被顺风刮来的沙土迷了眼,有的被石头砸破了头。他们吓得撒丫子就颠,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 就在这时,从智慧海后边的松树林里蹿出十几个怪人来,全是黑衣服,短打扮,朱砂涂脸,手拿刀剑,嗷嗷儿叫着冲进鬼子群里。 洋鬼子哪见过这种场面啊,一个个吓得浑身筛糠,两腿发软,尽剩了哭爹喊娘了,哪里还跑得动半步。这十几个人就象猛虎扑羊一样,挥舞刀剑,一顿猛杀猛砍,直杀得鬼子人头滚滚,血流满地,不一会儿,都倒在了智慧海周围。 过了有两个时辰,从死人堆里晃晃悠悠站起一个鬼子来。该着着家伙走运,没受致命伤,刚才是连惊带吓晕过去了,因此就成了落网之鱼。他听听四下没什么动静,就连滚带爬地跑下万寿山,把这事儿报告了洋鬼子头儿。 洋鬼子头儿带着人跑到智慧海一看,立时就傻了眼。他越看越纳闷儿,怎么他们一枪都没放,就老老实实让人家把脑袋切下来了呢?这是什么人干的,这么大本事?他让人找来了看颐和园的老头儿,问他们这是怎么回事。 两个老头儿看了看说,他们这是叫阎王爷拿了去了。这智慧海本是一座佛殿,里边儿供的是地藏王,他是阴曹地府的头儿,谁要是在世上为非作歹,专干坏事,他就派追命无常把谁拿了去,根据罪过的大小,分别押在十八层地狱里。你们今儿个在园子里又烧又抢,还跑到智慧海来砸佛像,阎王爷不拿你们还拿谁去呢!你们再放火抢东西,阎王爷要是再一发火,你们的小命儿就全得留在这儿。 洋鬼子们一听,差点儿全吓晕过去。有的立马就冲智慧海下了跪,一边嘟囔一边画十字儿;有的拔腿就跑,连头都不敢回,生怕让阎王爷勾了魂儿去。转眼功夫,鬼子们屁滚尿流地逃出了颐和园。 砸智慧海的洋鬼子真叫阎王爷拿了去了吗?不是,哪有阎王爷呀!他们是被人杀的。那是一些练过武术的村民,都在颐和园附近住家,他们看洋鬼子在颐和园里边儿烧杀抢掠,实在气愤不过,就假装成鬼神模样,把砸智慧海的洋鬼子送上了西天。 8.瓮娘娘坟与佛香阁 元世祖忽必烈的正宫皇后,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她辅佐忽必烈治理天下,满朝文武和三宫六院没有一个不佩服的。后来,她忽然得了重病,临死前,对忽必烈说:“臣妾死后,只有一个要求,望陛下把我埋在丹棱北边的那个小山包上。”忽必烈流着眼泪问:“为什么偏葬在那么荒凉的地方?”瓮娘娘说:“日后有天子给我看坟。”说完没多大功夫,就闭眼了。忽必烈按照她的意思,把她葬在了那个小山包上。从此,那小山也就叫瓮山了。但到底是葬在瓮山的哪一块儿,地面上没留下任何蛛丝马迹,为的是防备有人决坟盗墓。 五百年以后,清朝皇帝乾隆看这儿山清水秀,风景幽静,心里很喜欢,就想在这儿建座皇家园林。他征调民工,把瓮山泊开凿成昆明湖,并在瓮山上大兴土木,修建行宫。在半山腰挖地基时,忽然发现下边有一个大地穴,都是用三尺见方的大石块砌成的,还有一个大石门,关得很紧实。监工的太监把这事立马禀告了乾隆。乾隆心想:“这准是瓮娘娘的坟,要能把这坟挖开,说不定里头尽是奇珍异宝!”于是,他亲自跑去看了,命令工匠们悄悄把门撬开,可那门太严实了,工匠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撬开了门前的一块挡门石。翻过来一看,上面写着几个大字:“你不动我我不动你”。乾隆一看,脸色立时掺白,吓得差点背过气去,慌忙命令工匠把石头重新砌好。就在瓮娘娘坟的上边,修建了佛香阁,把坟给压住了。这一来,瓮娘娘的坟没人敢动了,乾隆认为自己的江山也就牢靠了。果真应了瓮娘娘:“日后有天子给我看坟”那句话。 这事听起来好象很神,其实并不神。瓮娘娘是个有学问的人,他见丹棱北边那地方风景好,知道日后准被皇家看上,在这儿修行宫,所以她才说“日后有天子给我看坟”。至于石板上的字,那是防人掘坟盗墓为吓唬人而刻的。正好碰上了乾隆,乾隆这人讲风水,好迷信,就给唬住了。 9. 西太后在颐和园内用膳 西太后在颐和园内用膳是颇为讲究的,可以说在中外历史上罕见。颐和园专有一座供西太后享用的“寿膳房”,地处仁寿北殿的后身,大戏楼东侧,共有八个大院,一百多间房子。专门为她烹调饮食的首领太监、厨役、菜役等有一百二十八人之多,比乾隆时期的御膳房多二十余人。膳房下设五局: 一、荤菜局。 专做烹、炒、炸、熘、蒸、炖各种山珍海味、鸡、鸭、鱼、肉等荤菜。 二、素菜局。 专用豆腐、面筋等素菜做各种炒菜、炸菜、熘菜等。 三、饭局。 专做饭、粥、馒头、花卷、烙饼、面条等各种主食。仅每顿要做的粥就有:绿豆粥、小米粥、肉粥、薏米仁粥、大麦粥、大米粥等。 四、点心局。专做早点、午后点心,还有夜宵所有的各种蒸、煮、炸、烙点心。 五、饽食局。专做酥皮饽饽、酥盒子、奶油琪子、小炸食、萨其玛等点心。 西太后膳房的太监、名厨等,不管皇太后到哪里巡幸,都要随驾侍奉。颐和园“寿膳房”的太监、名厨中的有不少是从故宫“西膳房”调来的。关于厨师随驾伺候的事,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名厨师叫谢二,是一位首领太监的弟弟,因油炸糕做得好,被传入宫中效力。他做的烧麦皮薄如纸,馅美可口,特别受到“老佛爷”赏识。有一次西太后去东陵祭祀,谢二没有随驾,到了东陵西太后要吃烧麦,吃完后感到味道不对,问是什么缘故,手下人说谢二没随驾,是刘大做的,结果一怒之下,打了刘大四十大板,并立即传旨命谢二火速赶到了东陵。 在西太后爱吃的菜品中,有一个菜叫“酿豆芽”。这道菜做起来非常费功夫,必须挑选挺直肥大的豆芽,先用手将头尾掐去,只留中段,再用细铜丝将其挖空,然后再将事先用鸡肉或其它佐料调好的馅塞进去,上锅蒸熟。就这一个菜,十个人做一天也够忙累的。在她爱吃的面食里有一种"小窝头"。其主要原料有栗子粉、小米面、豆粉、糜子面和玉米面,再加桂花、白糖和枣泥,精心做成如同拇指般大小的窝头。寿膳房制作的食品花样繁多,能制点心四百多种,菜品四千样,各种上等高级食品如燕窝、鱼翅、熊掌等应有尽有。 西太后用膳每天有固定时间,一般早膳六点,午膳十二点,晚膳下午六点。另外还有晚点。传膳前,各局将做好的菜食一律装入菜食盒中,放在廊下几案上。盛菜的用具是淡黄色的绘有二龙戏珠的木制膳盒,膳盒底部有一个用锡制成的底座,座内装有热水,外包棉垫,能保温较长时间,一般情况下,西太后在乐寿堂用膳,乐寿堂离寿膳房一百多米,每次进膳前,乐寿堂正厅内临时用几张桌子拼成一张大餐桌。只有当首领太监发出“传膳”时,所有的膳食才能从寿膳房向乐寿堂运送。传膳时,膳房学徒的小太监有几百人之多。当传膳太监传旨开膳时,小太监每人把自己的膳食盒搭在右肩上,管膳太监和首领太监领着这些小太监依次而入,再由内侍太监把菜食放在膳桌上。这时总管太监李莲英用银筷子试尝,他认为安全可靠后才请皇太后用膳。西太后每天的膳食费一百两白银,比乾隆规定的六十两还高。在当时,一百两白银可买大米一万二千斤。按当时一般农民的正常用粮每人每年三百斤计算,可够一人吃四十年的。那真是“帝后一顿饭,百姓数年粮”。西太后在颐和园消夏如何吃冷食。慈禧常吃的是一种叫“甜碗子”的冷食。系用莲子、藕、各色瓜果,加上冰糖,经过冰镇之后食用。据说西太后很爱吃,宫女、太监如若能够被赏赐吃上一碗,那是莫大的幸事了。晚清就用上冰箱了,但那时的冰箱不是机械制冷,而是用天然冰块冰镇的。冰箱的外形呈斗状,即四方形,上面略比底大,由下往上渐大。大冰箱有高八十多厘米者,体积容量不小,冰箱的下面都做有流水孔,盖面上留有气孔,便于放出冷气,可使室内降温。皇宫冰箱多用红木制作,也有的用珐琅制作。其表面多有雕刻或镶嵌纹饰,也是极好的工艺品。上应有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0. 慈禧在颐和园内的日常生活 西太后晚年驻跸颐和园,生活上极尽享乐之能事。溥雪斋在《晚清见闻琐记》一文中,讲述了西太后在颐和园内一天的生活情况。西太后每天?
文物是反映历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实物,是历史和文明的承载物。 具有2500年历史的太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史迹,古晋阳城、纯阳宫、文庙、督军府、宁化府、拱极门遗址等,每每说起这些遗产,太原人都津津乐道。 但是,我市的文物现状不容乐观,古关帝庙、城隍庙等很多文物年久失修、面貌破旧;有的被工厂、学校、民居占用,保护工作不落实,重点保护不突出;基本建设对地上和地下文物破坏严重;有的开山造田等对文物也有一定的危害;有部分古建筑与周围建筑环境不协调,对传统文化构成了损害,影响到城市的地方特色;文物保护与开发没有很好结合,有的文物被拆除,有的文物保护点孤立地存在,失去了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 失去这些历史遗存,2500年历史的古城也就难符其实了。消失的,无法挽回,树立和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做到建设和保护和谐发展,为历史、为后代保留一份宝贵的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所在。
工业革命和环境问题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生态环境的破坏,时间大约从人类出现开始直到工业革命。与后两个阶段相比,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人类经历了从以采集狩猎为生的游牧生活到以耕种和养殖为生的定居生活的转变。随着种植、养殖和渔业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人类从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转变到自觉利用土地、生物、陆地水体和海洋等自然资源。人类的生活资料有了较以前稳定得多的来源,人类的种群开始迅速扩大。人类社会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扩大物质生产规模,便开始出现烧荒、垦荒、兴修水利工程等改造活动,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或沼泽化等问题。但此时的人类还意识不到这样做的长远后果,一些地区因而发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退化。较突出的例子是,古代经济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灌溉,后来变成了不毛之地;中国的黄河流域(包括我们三门峡地区),曾经森林广布,土地肥沃,是文明的发源地,而西汉和东汉时期的两次大规模开垦,虽然促进了当时的农业发展,可是由于森林骤减,水源得不到涵养,造成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土地日益贫瘠,给后代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局部的,没有达到影响整个生物圈的程度。(2)近代城市环境问题,时间从工业革命开始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洞。工业革命是世界史的一个新时期的起点,此后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出现新的特点并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十八世纪后期欧洲的一系列发明和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开始插上技术的翅膀,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开采和消耗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新技术使英国、欧洲和美国等地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先后进入工业化社会,并迅速向全世界蔓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是高度城市化。这一阶段的环境问题跟工业和城市同步发展。先是由于人口和工业密集,燃煤量和燃油量剧增,发达国家的城市饱受空气污染之苦,后来这些国家的城市周围又出现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和垃圾污染,工业三废、汽车尾气更是加剧了这些污染公害的程度。在后来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普遍花大力气对这些城市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并把污染严重的工业搬到发展中国家,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发达国家环境状况的改善,发展中国家却开始步发达国家的后尘,重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老路,城市环境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伴随着严重的生态破坏。(3)当前的环境问题。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洞”开始,人类环境问题发展到当代环境问题阶段。这一阶段环境问题的特征是,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征兆,目前这些征兆集中在酸雨、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上。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一些国家的贫困化愈演愈烈,水资源短缺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其他资源(包括能源)也相继出现将要耗竭的信号。这一切表明,生物圈这一生命支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支撑已接近它的极限。这也表明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长远性。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已经觉醒的人们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其内容主要有:(1)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废液、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 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多数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共识、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相当部分拥有公共权力者和资源处置权力的人(尤其是部分地方领导人和部分企业决策者),他们的决策与行动会给环境造成比较大的破坏、浪费着资源。这再次说明了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长远性,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希望这文章对你有帮助!嘿嘿.
长城 刘禹锡 【经檀道济故垒】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陈陶 【续古二十九首】 秦家无庙略,遮虏续长城。万姓陇头死,中原荆棘生。 王昌龄 【相和歌辞·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故宫 故宫游 五律 有幸故宫行,观光古殿惊。 人民真伟大,建筑好传神; 帝苑豪华造,皇家气派倾。 辉煌中国宝,灿烂世文明。 游故宫 七绝 紫禁城中一线穿, 观宫看殿百千间, 皇家气派余惊叹, 文物古迹旷世鲜。 故宫游感 七绝 旧日明清帝王园, 进宫只准众高官。 如今百姓来堂殿, 尽可游观国宝颜。 故宫游感 七绝 旧日明清帝王园, 进宫只准众高官。 如今百姓来堂殿, 尽可游观国宝颜。
世界遗产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并且这种保护主要是通过一个国家的本国法来予以实施的。这一观念不但为国际公约所确认,⑧ 而且也已经在我国各地纷纷出现的世界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中得到了实践。⑨ 这些立法对保护世界遗产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之处。⑩ 在本部分,笔者将集中讨论在目前的世界遗产保护法律中常常被忽视的环节——世界遗产中所蕴涵的无形财产的保护问题。 在列举分析世界遗产地的种种无形财产以前,需要先对“世界遗产”这个概念做出澄清。本文认为,对“世界遗产”这个概念,人们至少是在两个层次、三种类别的基础上来理解的。第一个层次,是指某地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所使用的“世界遗产”这样一个称号;第二个层次,是指世界遗产地本身。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划分,世界遗产又分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加上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口头及非物质遗产”,故曰“三种类别”。为了防止概念的混淆,本文中将“世界遗产称号”与“世界遗产”相区分,前者专指“称号”,后者则专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迹及自然区域。本文认为,根据上述实证法意义上的归纳,世界遗产地与其它地方相比,有下列一些特殊的无形财产:“世界遗产称号”、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等,它们都属于上述“在自然形态上就不可能有形的”,新出现的客体。下面分别予以论证和分析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履行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责任和义务,传承人类文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中的文化遗产部分。 第三条 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四条 国家文物局主管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协调、解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管理制度,落实工作措施,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专门用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的募集、使用和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 国家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事项实行专家咨询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开展相关工作。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工作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制定并公布。 第七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依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国家文物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对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给予奖励。 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制度,开展志愿者的组织、指导和培训工作。 第八条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承担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任务的机构,应当取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资格证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应当明确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和重点,分类确定保护措施,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 尚未编制保护规划,或者保护规划内容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世界文化遗产,应当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1年内编制、修改保护规划。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省级文物主管部门报国家文物局审定。经国家文物局审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公布并组织实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要求,应当纳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 第九条 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不可移动文物,应当根据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依法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文物主管部门予以登记并公布。 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不可移动文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实施保护和管理。 第十条 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文物保护单位,应当根据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依法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予以公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应当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和缓冲区的保护要求。 第十一条 省级人民政府应当为世界文化遗产作出标志说明。标志说明的设立不得对世界文化遗产造成损害。 世界文化遗产标志说明应当包括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称、核心区、缓冲区和保护机构等内容,并包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遗产标志图案。 第十二条 省级人民政府应当为世界文化遗产建立保护记录档案,并由其文物主管部门报国家文物局备案。 国家文物局应当建立全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记录档案库,并利用高新技术建立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动态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 第十三条 省级人民政府应当为世界文化遗产确定保护机构。保护机构应当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日常维护和监测,并建立日志。发现世界文化遗产存在安全隐患的,保护机构应当采取控制措施,并及时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省级文物主管部门报告。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工作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主要负责人应当取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资格证书。 第十四条 世界文化遗产辟为参观游览区,应当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作用,并制定完善的参观游览服务管理办法。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应当将参观游览服务管理办法报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备案。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参观游览服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 在参观游览区内设置服务项目,应当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管理要求,并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和文化属性相协调。 服务项目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实施服务项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并维护当地居民的权益。 第十六条 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应当组织开展文化旅游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发掘并展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保护并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中积累的知识产权。 第十七条 发生或可能发生危及世界文化遗产安全的突发事件时,保护机构应当立即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同时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省级文物主管部门报告。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2小时内,向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报告。 省级文物主管部门接到有关报告后,应当区别情况决定处理办法并负责实施。国家文物局应当督导并检查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提出防范类似事件发生的具体要求,并向各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通报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处理情况。 第十八条 国家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行监测巡视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建立监测巡视机制开展相关工作。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监测巡视工作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制定并公布。 第十九条 因保护和管理不善,致使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损害的世界文化遗产,由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警示名单》予以公布。 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警示名单》的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对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限期改进保护管理工作。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世界文化遗产损害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一条 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文化遗产,参照本办法的规定实施保护和管理。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35 浏览 4 回答
337 浏览 2 回答
164 浏览 2 回答
347 浏览 2 回答
288 浏览 3 回答
111 浏览 8 回答
108 浏览 6 回答
138 浏览 2 回答
190 浏览 3 回答
221 浏览 5 回答
167 浏览 5 回答
92 浏览 4 回答
161 浏览 6 回答
288 浏览 3 回答
149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