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不幸,表面看来代表了俄国妇女传统的命运,代表了俄国世世代代沿袭的道路,但我们看到的安娜毕竟是19世纪70年代的俄罗斯女性了,她不甘在禁锢中叹息,要追求不受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所束缚的以爱情为基础的幸福生活,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理想和要求,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对虚伪的封建贵族思想的挑战,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之一,在当时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的。丁玲与她的《沙菲女士日记》则是中国当时社会女性意识觉醒,女性解放的一个转折性的标志。莎菲“是一个时代的苦闷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绝叫者,又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8】。这两部作品诞生在不同的时间与背景,由不同性别的作者创作而成,但都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从两部作品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东西方女性意识的觉醒有着不同的条件,觉醒程度的深浅都不一样。东方女性意识的觉醒或多或少都是受到西方的女权运动、女性文学等因素的影响。总体来说,西方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要比东方的要早和彻底。参考文献:【1】、尼娜·珀利堪·斯特劳斯著,宋庆文等译:《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女性问题》,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2】、王 宇. 《90年代性别差异性文化想象的尴尬及其原因》[J].文艺评论, 2002年【3】、唐仁君. 《知识妇女寻求解放的冲突与互补—丁玲冰心早期小说比较》[J].中国现代文学丛刊, 1994年【4】、(日本)中岛碧著.《丁铃论》[M].《丁玲研究资料》[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5】、钱谷融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6】、钱谷融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7】、茅盾著 女作家丁玲[C].丁玲研究资料[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8】、茅盾著. 女作家丁玲[C].丁玲研究资料[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阅读文献:【1】、林树明著 《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5月第一版 P17、【2】、罗婷等著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3】、张永泉著 《个性主义的悲剧——解读丁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4】、董炳月. 男权与丁玲早期小说创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4):23一25.【5】、智量译 列夫·托尔斯泰著 《安娜·卡列尼娜》[M].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版【6】、曹辉《列夫·托尔斯泰的妇女观—从托尔斯泰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看作者的妇女观》2007年管理论丛与教育研究专刊【7】、郭和英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思———透析安娜悲剧及对现代女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