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化寺创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开山祖师是金仙禅师,因此初称“金仙院”。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来自天台山的无际禅师募资进行扩建,改名“金仙寺”。唐朝景云二年(711年),金仙寺住持志彦法师奉诏入宫,讲解《四分律》,睿宗赐号为聪明禅师。因志彦禅师向睿宗奏报了无际法师在金仙寺持诵《法华经》时,有“感石上涌白泉”之异,睿宗赐寺名“灵岩寺”,并命书法家柳公权书“灵岩寺”额悬挂在寺门之上。至此,灵岩寺名扬天下,被称为闽东一大丛林。宋朝时,凤凰山(又称南山)佛教寺庙盛极一时,在地方官僚的支持下,共兴建了2寺、10院、120庵。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光宗赐额广化寺,并修缮庙宇,使之“檐楹相摩,轩宇层出”。979年,宋政府在莆田设置地方政府“兴化军”,故民间有“未出兴化,先有广化”之说。宋朝时,广化寺建筑雄伟,所属庵堂庙院众多,僧尼千余人。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广化寺毁于战火。直到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1368-1424年)才陆续得到重建,逐渐恢复当年的盛况。明成化进士黄仲昭咏灵岩寺诗称:“灵岩一百二十寺,多少楼台锁夕曛”。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时,广化寺遭倭寇侵扰,再次化作焦土。以后的历任住持慧广、极中、源彻等法师相继修复。到万历八年(1580年)时,慧广等募建法堂;十六年(1588年)时,云章、圆材等法师修复溪声阁、大雄宝殿;三十九年(1611年)时,法果法师募建山门,第二年真一、法果等又修建了藏经阁、巢云楼和香积厨。清朝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镇守福建兴泉等处总兵王万祥见广化寺年久失修,捐俸进行了维修,并将法海寺、小南山庵并入今广化寺,使寺庙规模扩大。并刻石立碑记之,至今碑仍保存在寺内。后又常年失修,日趋衰落,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只有观音阁保存,仅住2名僧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善和法师住持广化寺,立志重建古刹。通过四方募化,陆续重建了大雄宝殿、客堂、禅堂、住持、净行堂等,形成今天寺庙的格局。1910年,宣统皇帝御颁了《龙藏》7000余卷给广化寺,本如法师又在法堂之上加盖了藏经楼。1933年,又重修观音阁,重建天王殿,使广化寺殿堂更加完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广化寺由僧人自主管理。1949年,住寺僧人约60人。至1965年,仍有57名僧人住寺,他们一边念经修持,一边耕种田地,看护山林,过着“农禅并重”的生活。“文化大革命”中,广化寺被迫关闭,僧人流散,佛像被砸,殿堂也改作厂房。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这座千年古刹也重现辉煌。1980年2月,福建省政府批准广化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相继成立了“莆田县广化寺修建委员会”,对古刹按旧观进行全面修复。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海外侨僧和信徒的热心资助下,1984年12月,广化寺的主体修复工程宣告竣工。12月7日(农历闰十月十五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光法会,中外佛教界人士1400多人参加这了一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