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均衡论汇率研究是货币金融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西方国家的汇率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丰富的成果。相比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却起步较晚,‘成果很少。随着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汇率这种经济杠杆的作用日益重要,汇率政策已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促使我们必须重视对汇率进行理论上和政策上的研究。在汇率研究范围内有不少问题可供选择,本文以汇率均衡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汇率均衡研究在西方汇率理论中仍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自然也就是一个很有“挖掘”潜力的理论课题。如果我们能用科学的方法,取得不同于西方理论但又高于西方理论的汇率均衡研究成果,将是有理论意义的。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迄今为止,在我国为数不多的汇率研究中,尚没有发现对汇率均衡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可以说这还是一个“空白”领域。而现实是,经济发展中总存在着“均衡”运行的问题,西方国家如此,我国也是如此。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就强调经济总体和各部门之间的平衡,现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更需要重视经济的均衡运行。而经济的均衡运行是由许多方面的均衡及其相互配合组成的,汇率便是其中之一。汇率均衡是保征我国对外收支平衡的重要条件,对国内经济的其他方面也将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以理论分析为前提,以中国现实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建立我们自己的汇率均衡理论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我希望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是在浏览了国内外关于汇率研究的大量文献和搜集了关于人民币汇率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论述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为汇率均衡一般分析(上篇)和汇率均衡特殊分析(下篇)两大部分。主要内容如下(按各章顺序):首先,对全文的中心议题、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及有关概念作概括说明,并对西方汇率理论中关于“均衡汇率”的研究作了一般性介绍,这些构成绪论的内容。在上篇中,我们首先将汇率均衡纳人整个宏观经济体系中,建立了汇率这一经济变量与经济其他主要方面之间的均衡关系。这些均衡关系包括;汇率与价格水平的均衡、汇率与贸易收支的均衡、汇率与货币供求的均衡、汇率与利率的均衡、汇率与国民收人及收入分配的均衡、汇率与财政收支的均衡、汇率与资本流动的均衡。这些内容是我们论证汇率均衡的理论基础。在阐述了汇率与各种经济因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之后。我们又将汇率均衡置于汇率政策目标下,对汇率政策进行了概括分析,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汇率均衡既是一种理想的汇率运行状态,又是一种目标体系。它应成为汇率政策的主要目标,辅助宏观经济发展总目标的实现。作为汇率政策的目标,汇率均衡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对此,我们进行了3个层次的分析,包括:内部均衡与对外均衡、局部均衡与总体均衡、短期均衡与中长期均衡。汇率均衡不是一个静态概念,而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容既会因汇率及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化而不同,也会因汇率政策的调整而不同。汇率政策调整对汇率均衡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于汇率政策取向上。汇率政策取向是一个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概念,它引致汇率均衡向着某一个由政策确定的方向变化,这个方向有时是根据客观经济变化而定的,更多的时候是政府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而作出的决策。无论如何,取向性的汇率调整可能会导致汇率均衡在现象上出现一定“偏差”。但是,如果政策取向本身是正确的,是符合经济发展目标的,这种“偏差”就是汇率均衡过程中的必要形式。在进行了宏观经济环境下和汇率政策条件下的汇率均衡分析之后,我们对有关的汇率指标作了系统性的分析。这些指标包括:购买力乎价、实际汇率、有效汇率(多边有效汇率和双边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等,还有可以估价汇率均衡程度的基本国际收支法。它们能够从不同方面分别测量汇率的真实水平或客观水平。作为量化的汇率指标,它们可以为汇率均衡程度检测、汇率政策调整提供明确的、可行的依据。在上篇的一般理论分析基础上,我们展开了人民币汇率的特殊均衡分析。这构成下篇的内容。首先,对于人民币汇率均衡的特殊前提作了简要说明。人民币汇率的特殊性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汇率目标的特殊性和政策取向的特殊性,相应地,人民币汇率均衡也具有特殊的含义。对人民币汇率的均衡分析,是从其历史回顾开始的。在第7章中,我们系统地介绍了人民币汇率的演变过程,同时对伴随人民币汇率历史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评价和分析。人民币汇率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济体制的许多方面都密切相关。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80年代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汇率政策与我国贸易体制、价格体制、货币供求关系、财政税收等方面表现出日益密切的相关趋势。一方面,汇率政策对于这些方面具有了更加重要的影响或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这些方面的步步深化改革对汇率政策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促使其在目标内容上、政策手段上都进行相应的变革。在论文的第9章中,我们对人民币汇率的各种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其中包括:人民币购买力平价之评价、人民币实际汇率分析、人民币有效汇率分析、出口换汇成本分析、以及对作为“平行汇率”的贸易内部结算价、黑市汇率、外汇调剂市场汇价进行的分析。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指标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官方名义汇率所不能表现出来的许多东西,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示出人民币汇率变化的真实轨迹及其存在的问题。这些分析是重要的,因为它们能为汇率政策的历史评价、汇率政策的改革调整和人民币汇率的均衡检测提供现实的依据。根据上篇理论分析的思路,我们在第10章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均衡目标分析。人民币汇率均衡是我国汇率政策的目标,它与一般理论分析下的汇率均衡具有不同的内容,就其本身而言,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内容。我们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步骤划分出近期的和中长期的人民币汇率均衡目标模式。近期的均衡目标适应干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是汇率政策改革的现实选择。它取决于3个大前提: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外向型贸易发展战略,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长期的均衡目标是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汇率政策目标选择,对中国来说是一个较远期的目标方向。可以设想的是,中长期汇率均衡目标将是一个包含更多变量的、较宽的汇率目标区间,是由许多个近期目标区域构成的连续运行轨迹。在论文的最后一章,即第11章,我们就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有关问题作了探索性的分析。这些问题包括: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对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探讨;统一汇率形式、建立健全外汇市场;对人民币可兑换性的探讨。这是目前我国外汇体制与政策改革中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就这些方面提出的观点或建议是在本文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了一定研究的基础上阐述的个人观点,也是作者希望将汇率理论研究运用于现实分析的具体体现。论文在就上述各方面进行了论证之后得出的基本结论是:(l)汇率是宏观经济体系中重要因素之一,而不仅仅是一个“价格形式”,汇率均衡也就应体现出各个经济因素之间内在的、有机的“因果链”关系,而不只是一个汇率水平问题。由此决定了汇率均衡研究必须从汇率与各个经济因素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入手,将其纳人宏观经济体系的“大环境”中进行。(2)汇率均衡是一种理想的汇率运行状态,从汇率政策角度来研究,它就是一种目标体系。汇率政策必须以汇率均衡为目标来确定其具体内容、手段和调整方向。而作为目标体系的汇率均衡应是全面的、动态的、多层次的均衡,它既由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所决定,又因各种经济因素和政策取向的变化而不断地得到调整。(3)汇率均衡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均衡汇率,均衡汇率是量化的汇率均衡水平。由于汇率均衡是一个全面的、动态的概念,均衡汇率作为具体化了的目标模式也就不可能是一个“水平点”,而只能是一个由不同时间长度等因素决定的、宽域不同的、动态的、最佳汇率区间,这个目标区间就是汇率政策的“目标靶”,而且是一个可移动的“目标靶”。(4)对于人民币汇率来说,同样存在着汇率均衡问题,只是传统经济体制的限制使得人民币汇率均衡研究在内容上、方法上都受到一些局限,对其评价也没有一致的标准。特殊的经济体制造就了汇率均衡以特殊的内容和含义。对人民币汇率均衡进行的特殊分析应着眼于目前和近期的发展,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汇率均衡已成为经济均衡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重要条件之一。汇率政策应该树立汇率均衡的目标体系,并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来确立其内容。为了实现人民币汇率均衡这一政策目标,改革汇率调节机制、发挥汇率的市场调节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汇率均衡仍需要政策取向的引导,但政策取向不应以主观决策为主,而应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作出有利于市场经济改革的选择。在整个论文的构思写作过程中,作者力求对汇率均衡这一题目进行有创见性的研究。指导思想有两条:一是不走西方的路子,虽借鉴它们的一些基本理论,但重在用科学的、辩证的方法形成独立的研究体系;二是将理论研究服务于现实经济生活,唯其能为我国的汇率政策和经济改革提供一些有用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本文在一些方面试图作突破性的研究,这些方面是:(l)将汇率纳人宏观经济体系中,确立汇率与多种经济因素之间的均衡关系;由此得出了更为全面的汇率均衡概念。(2)指出汇率均衡与均衡汇率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并提出汇率均衡作为目标体系,是一个动态可调整的特定汇率区域的论点。(3)提出汇率均衡中的政策取向这一概念,对政策取向的特征、含义及其客观必要性进行了分析。(4)对于西方汇率理论中出现的一些汇率指标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深人的分析,澄清了人们观念中对这些指标模糊的或错误的认识。(5)对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指标进行了系统的应用分析,其中有些是应用国际上已有的指标模式进行的现实分析,有些则是对我国外汇体制下的特殊汇率指标进行的分析。它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揭示人民币汇率存在的偏差和汇率体制存在的问题。(6)对当前人民币汇率改革面临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同时,不可避免的是,在全文论述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不少属于因个人理论水平所限或功夫不到而导致的不足或缺陷,也有一些是客观条件限制所致。这就使得文中有些地方没有得到更理想的发挥或更深人的论证。这些地方主要包括:对于汇率均衡的目标模式,本文只是着重了涵义和基本思路和刻划,而没能建立起一个全面的、理想的模型;汇率均衡理论还缺乏数量分析方法的进一步论证;对人民币汇率的各种指标分析可能由于资料和统计数据的限制而不够全面和精确;等等。另外,在涉及到汇率以外其他方面的论述时可能存在着一些不足甚至错误之处。所有这些都有待于本人今后通过向前辈们学习和进一步的探索来加以修正和充实。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服务营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河南省中医院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1选题背景和意义
选题背景
几十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医疗服务属福利化范畴;医疗服务市场化是在宏观的市场化改革推动下进行的。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具有市场的性质已是不争的事实 。加入WTO以后,医疗市场逐渐开放,民营医院的迅速崛起,中外合资合作医院的建立,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作为省会城市,郑州除了省市各级医疗机构之外,还有很多不同种类的专科医院和专家门诊,近年来,郑州市医疗卫生行业更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医院总数已经达到300余家。
作者在大三学习期间,承担了河南省中医院服务营销管理的研究,本文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角度,对医院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
选题意义
现实意义
通过对河南省中医院200名患者服务满意度调查,围绕就医环境、技术水平、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服务收费、医德医风等6方面的分析,客观公正地收集患者及家属对医院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科室考核、医院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可行的依据。
理论意义
河南省中医院作为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目前在郑州市医疗行业属上游位置,通过对其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分析,探究服务质量差距产生的原因,并寻求应对的措施,使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营销意识,在全院建立起“医疗服务营销”模式,不但对自已是一个提高,同时也对河南省其他医院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是以下三种模型,当然在服务营销领域,这三种理论模型并非全部,其它学者还提出了很多其它的理论模型,但这三种是最具影响和代表意义的,因为这三种模型无一例外地将研究的重点放在面对面的服务体验上。
服务体验及其构成要素
任何服务体验都由四个要素构成:1)服务员工;2)服务设施;3)服务顾客;4)服务过程。尽管各种服务体验都包括这四种要素,但四要素对服务体验的贡献程度却因服务而异。譬如,在一些服务体验中,员工就扮演着不太重要的角色,例如相对于牙医来说,电影院工作人员对观众欣赏影片的影响就很小。
员工既包括那些与顾客直接接触的人(如服务生、出纳等),也包括那些虽在顾客的视线之外,但同样为服务的提供做出贡献的组织成员(如厨师、银行会计等)。服务设施既包括顾客所能接触到的设施,(如餐厅、银行大厅等),也包括那些顾客一般很少接近的设施(如饭店的厨房、银行的保险柜等)。顾客是指服务的接受人(如用餐人、存款人等)与那些与其共享服务设施的人。最后,服务过程是指为提供服务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即在用餐或存款时,顾客与服务组织所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活动顺序。
服务体验的四个构成要素,皆在服务体验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对不同的服务互动过程而言,并非所有的服务体验构成要素皆对服务体验施加同等重要的影响。为兼容这些特殊情况,任何服务体验分析框架都应允许各构成要素的重要性有所不同。
服务营销组合理论
营销组合,是指组织在识别可控制营销因素的基础上,根据顾客的需求来确立营销因素的最佳组合。早期的营销理论,几乎皆由营销组合概念来驱动。在有关营销组合的诸多观点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4P's”营销组合,其中的“4P”分别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与地点(place)。Booms与Bitner(1981)建议,对服务组织来说,应在“4P”的基础上增加另外三种营销因素,即参与者(participants)、有形证据(physical evidence)和服务装配过程(process of service assembly),故服务营销组合就是在传统的“4P's”营销组合的基础上增加上述3 P's。服务营销组合中所新增加的“3P”,抓住了服务营销的本质,指明了服务产品与有形产品的差别,也为我们提供了 一种剖析服务体验及其构成要素的理论模型。
参与者是指卷入服务产出过程的所有人,不仅包括顾客,而且包括员工。有形证据是指服务环境以及服务的其他有形层面。服务装配过程是指为提供服务而发生的一系列活动及其发生顺序。对任何服务而言,新增加的每一种营销因素都会影响顾客对服务的总体感觉。因此,意欲针对具体细分市场拓展服务业务的组织,可根据目标顾客的特点来调整其中的一种或多种营销因素,以突出服务特色。服务特色可来自于有形证据。同样,一个服务组织也可借助服务参与者的调整来差别化它的服务。与传统的“4P”一样,新加入的“3p”之间也存在多重联系。强化其中的一个营销因素以影响顾客的消费感觉,则可能需要或引发其它营销因素的变化。
总之,服务营销组合模型识别融入3个新的营销因素,而此“3P”对营销一种服务时非常重要。服务营销组合模型的优势之一,是其建立在营销组合这一较为成熟的营销概念之上,既突出了这一理论模型的正统性,又强调了服务营销与有形产品营销的差别之处。
服务剧场模型
把服务比作一场戏剧,服务剧场模型(Grove and Fisk,1983,1992)拥有与舞台产品一样的构成要素:演员、观众、设施、前台、后台与表演。
3研究内容、重点和难点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本文以河南省中医院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出的问题为出发点,运用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分析导致提供服务失败最可能出现的5种差距,帮助医院管理者发现服务质量问题的根源,努力消除那些存在的差距,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论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河南省中医院简介。通过对河南省中医院历史,基础设施条件,人才队伍,技术设备,科研水平的介绍,使大家对河南省中医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部分:河南省中医院市场环境分析。其中包括宏观层次的政策、经济以及技术文化环境;再引入波特的五种力量分析模型,对医院的微观外部环境进行了规范化分析;最后利用SWOT矩阵,分析医院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
第三部分:河南省中医院服务满意度调查数据分析。通过对200名患者,围绕就医环境、技术水平、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服务收费、医德医风等6方面的分析,客观公正地收集患者及家属对医院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科室考核、医院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可行的依据。
第四部分:河南省中医院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分析。分析导致提供服务失败最可能出现的5种差距,帮助医院管理者发现服务质量问题的根源,努力消除那些存在的差距,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第五部分:河南省中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策略。从医院的服务战略、管理制度以及医院内部沟通、外部营销入手,持续坚持,不断改进。
研究重点
以整合服务营销差距模型,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的措施
研究难点
如何消除医院服务营销存在的5种差距,并寻求服务质量的不断改进。
4主要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本文通过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产生5种差距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并结合河南省中医院的特点,建立起本文的分析框架。
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通过河南省中医院服务满意度调查收集的相关数据,并通过对服务营销理论的应用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5论文写作时间安排
20xx年3月10日提交选题
20xx年3月31日前提交论文开题报告(包括最终选题和论文提纲)
20xx年4月30日提交论文初稿(第一稿)
20xx年5月10日提交论文第二稿
20xx年5月20日提交论文定稿
20xx年5月下旬论文答辩
6主要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第9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Prentice Hall培科,.
[2][美]瓦拉瑞尔A泽丝曼尔 玛丽乔比特纳.服务营销: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吕一林.现代市场营销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克里斯蒂•格鲁诺斯.服务管理与营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5]汪纯孝.服务营销与服务质量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6]甘 瑁 琴.对我国医疗市场营销的思考[J].经济师,2004,7:176-177.
[7]刘礼德 朱建民 仇晓春. 刍 议服务补救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3):203-204
[8]顾智伟 严志友.医疗服务市场营销管理现状、策略与前 瞻 [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4):208-210.
[9]刘卫国.试论医院服务营销[J].中山大学学报,2002,22(4):48-53.
[10]田红.医院成本管理的内容及新观念[J].中国医院统计,2001,8(4):245.
[11]周健.浅论医院市场竞争[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5):265-266.
[12]陈福春.中小医院开展营销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9):629-632.
[13]张英.医疗服务营销的十种误区[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3:80-82.
[14]张来虎 苏海燕 马驰.医疗服务注重什么[J].医院管理论坛,2003,7:49-50.
[15]McDermott Brain BA. Marketing nursing(Miscellaneous)[J]. Nursing Standard, 1996,10(200):49 - 56.
应用视域下翻译理论和实践融合的方式策略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应用视域下翻译理论和实践融合的方式策略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在改革不断深化的趋势下,生活中用到翻译的机会大幅度增多。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生活密切相关,其对实际生活中的翻译行为和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该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意义、关系进行深度认知和研究,分析得出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策略:一是在理论基础进行实践,二是在实践应用中完善理论内容,三是应用由二者发展形成的规律方式。
关键词:
应用;实践;翻译理论;结合方式;
引言:
经过长期的发展,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与实践是相互作用的,但又自成一体。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翻译实践可以变得更加科学和合理;翻译理论经过实践之后,理论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实际作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因为社会的变化而导致出现多国语言的互相渗透,给翻译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标准要求。翻译内容不仅涉及日常工作,还要了解科学技术、文学创作等各方面,这就加大了翻译工作难度。因此,翻译工作必须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翻译水平,从而提高翻译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积极推动国际之间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交流。
1、翻译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从宏观角度看,翻译理论指的是人们对翻译实践的理性认知,并在实际翻译活动加以归纳和整合,构成一套具有普适性、完整性的观点和概念体系,其中包括对翻译实践的一般性结论和具体评论及建议。翻译理论不仅注重研究翻译范畴内的基础知识,还重视翻译术语的深层次认知和逻辑应用。从微观角度看,翻译理论主要针对特定的语境或情境,运用翻译的目的不一样,面对的受众群体具有差异性。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具体有以下几点:
、了解和启示意义
翻译理论可以说是一个总结,是对不一样的翻译所涉及的现象或产生的情况和规律进行描述和概括的总结,是能够把包含有语言的各种元素抽象成观众能识别的语言符号和语音语调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没有翻译理论的翻译实践是不存在的。可以说,目标语言系统并不是简单的或没有约束的框架。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理论准则、要求作为准则或了解启发的初始点。
、导向和执行意义
翻译理论是一种理论的总称,其必然具备理论的一般特征,即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解释翻译规律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使翻译行为从一种简单的自我行为上升到可以人们进行学习的学习行为。基于这个层面,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冲突”根本上是一种错位,其仍然具备指导和执行价值,不可完全否定。
、规范和矫正意义
翻译理论从宏观上划分范围和性质,使翻译实践有一个可参考的范围,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的规范性得到增强,进而可以快速精准地发现翻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缺陷,并对其实行标准进行调整和纠正,提高翻译的水平。
2、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分析
、二者存在主导关系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存在着一种支配性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这二者之间关系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保证译文的质量,不仅要符合原作的原意,还要满足当前习惯用法要求。虽然翻译理论可以为人们的真实翻译工作带来更为科学方法理论,或者是帮助人们整理思维框架,但它不能直接控制实践中的语言组合。如果译者根据翻译理论寻找相应的翻译方法,再与自己实际的翻译工作进行结合,在融合了原作的情感和思想基础上进行的翻译势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但如果译者仅仅依靠自己的实际翻译工作来实施翻译,这也只是将原文的内容转化为文字,一样得不到理想中的效果。例如,我们经常看到的翻译作品,其在翻译的时候缺乏对语言结构和文化存在的差异进行考量,尽管翻译的内容都能让人看得懂,但却与我国语言表现形式不相符。我们即便能读懂翻译内容的意思,但很难完全理解原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因此,翻译理论可以说是对多次翻译实践的理论概括。在翻译理论和实际操作中,谁处于主导地位必须根据具体的翻译情况来确定。有时是基于翻译理论,有时是基于实践。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二者均受到词汇影响
语言的表达非常有趣。一样的意思却能够用不同词汇来呈现,但具体采用哪个词汇要根据文本语境来定。特别是对汉语而言,其具有一音多意或一字多音多意的特征,可谓是十分“灵活”的语言。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词汇的影响,继而产生一些矛盾。翻译理论的重点是译文要与原文贴合,但在实际应用中受到词汇的差异化影响,翻译词汇与原着词汇要实现完全吻合是无法做到的,甚至出现一定的矛盾冲突。因此,翻译理论与实践需要一个巧妙融合的契点,使得翻译出来的语言或文本得以更合理的呈现,其中包括对词汇、语言顺序等进行的合理搭配。这样既能将原作的风格保留下来,还能提高翻译作品的文学意义。如此,人们不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作品,还能够欣赏具有国别和文化差异的文学特色。
3、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策略
、基于理论进行实践的方式
基于翻译理论践行翻译实践的方式主要是在实践中运用翻译理论指导实际工作,促使翻译实践在生活、社会发展中得到良好的开展效果。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实际工作生活中要应用到翻译的内容,在需要翻译的内容基础上进行翻译理论和方法的认知,形成以理论为基础的翻译实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翻译存在于生活中各方面,无论是日常生活交流还是社会工作应用,翻译理论及其实际应用方法都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只有在了解了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正确的翻译行为。这就需要我们对多种翻译理论知识有丰富的认知和理解,并能够在了解的基础上正确应用翻译理论,使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另一方面,加强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丰富联系翻译实践的多样化方法。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将翻译理论套用在相适应的翻译内容或实际行为中,有助于提高翻译实践的正确率。翻译理论将翻译实践的具体行为、方式和规则等内容提炼出来,构成一套具备学习、指导的理论机制,使翻译行为有据可依,有法可循。
、在实践应用中完善理论的方式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辅相成,翻译理论来源于翻译实践又指导翻译实践,同时翻译实践又会推动新的翻译理论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完善翻译理论体系,以此形成具有应用价值的翻译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之所以具有意义,在于其具有科学、合理的行为理论指导意义。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离不开实际应用对理论的丰富和推动作用,这是因为翻译理论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则会容易形成纯翻译理论知识,进而降低了理论直接指导实践的作用。翻译理论若只是在理论层次上不断丰富多元化理论内容,而在实际应用中却没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就很难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完善,长此以往,就会被社会应用所淘汰。
因此,要积极通过翻译实践不断完善翻译理论体系,使翻译理论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中得到持续修正和提升。对此,一方面要注重积累翻译实践过程和结果,对翻译实践行为进行深度研究和分析,在相关理论和应用的结合基础上,对翻译理论进行创新思考。另一方面要在实际应用翻译的过程中,保持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使还在处于初期研究阶段或没有得到实证的翻译理论实现快速下沉,丰富翻译理论内容。此外,要注重实际应用中的深层次翻译。翻译理论在生活很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政治、医疗、经济等这些方面,实际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译文的措辞和结构,还要注重其深层意义的表述。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实际生活中应用翻译理论的语境变化及其所用词汇的实际含义。如“future”在英语中的一般语义是“未来”,但美国俚语中有“未婚妻”的意思;当将其放于经贸领域中,其又能被译成“信托机构、信托资金”等意思。因此,翻译实践必须考虑到具体的语言环境,对词汇或语言在不同的语境环境中的使用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以此增强翻译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在多元化、专业化的翻译实践中获得更多深层次的翻译理论,为完善理论体系做好基础。
、以应用为基础形成的规律方式
建立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规律机制,提升翻译的整体应用价值,促使翻译理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标准、合理的规律引导,以此丰富二者的结合方式。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规律可以说是二者在理论和实践的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资源共享平台,这个共享平台不仅包括翻译理论规律,还包括翻译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规律,例如文学作品中的翻译方式与影视作品的翻译方式就有所不同,这不仅是因为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本身就有着明显的差异,还因为在翻译过程中,影视作品的翻译可以根据影视内容或场景进行多种语言优化,而文学作品在这一方面就有较大的限制性。基于翻译对象的不同,所用到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也因此有所差异,这就形成了不同的翻译实践需要相应的翻译理论和规律的趋势。
基于此,一方面要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将不同领域或不同方面的翻译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以此构成以翻译应用为核心的多元化理论体系。例如文学作品翻译方面,可根据文学作品的类型进行细化子项目,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在不同的子项目中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将具有共同性或一致性的翻译方法或模式提炼成翻译理论,从而构成文学作品方面的翻译规律理论机制。另一方面,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翻译方式或创新应用翻译方法且获得良好效果的翻译实践进行规整和分析,以此形成相对完整的规律体系。通过对常用规律和非常用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还可以避免落后的翻译方式带来的不良影响。如此,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在体系化的规律指导下,既具有“进入”机制,也具有“退出”机制。促进翻译实践发展在与时俱进的翻译规律驱动下不断得到提升和优化,翻译理论在此基础上与翻译实践也可以实现更好地融合。
4、结束语
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是二者不断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实际应用翻译理论的发展要求。尤其是当前国际往来不断增多,翻译作为跨越两国乃至多国之间的交流桥梁,其理论与实际应用要以合理的方式结合充分发挥作用,使交流双方在指定的语言环境中实现最大限度地合理有效沟通,促进双方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意图。我们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可通过理论指导实际、在实际应用中完善理论内容以及应用翻译规律的方式,不断加深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紧密关联,使翻译理论具有更多的实践基础做支撑,提高翻译理论的语用功能和应用性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琳琳,娄德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入语目的性研究[J].农家参谋,2020(9):190-191.
[2]李莎.关联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3):168-169.
[3]李莎.语用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2):168-169.
[4]曹明伦.翻译理论是从哪里来的?——再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J].上海翻译,2019(6):1-7,95.
[5]周领顺.“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讨论”:回顾与反思[J].上海翻译,2019(6):13-17,95.
[6]傅敬民.我国应用翻译研究:回顾与反思[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5):93-104.
317 浏览 2 回答
319 浏览 3 回答
220 浏览 3 回答
325 浏览 3 回答
327 浏览 4 回答
204 浏览 2 回答
131 浏览 2 回答
206 浏览 3 回答
264 浏览 3 回答
351 浏览 2 回答
130 浏览 2 回答
217 浏览 2 回答
345 浏览 2 回答
245 浏览 4 回答
299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