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的《论持久战》中专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标题,论述了全面抗战,全民抗战的观点。“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是毛泽东的至理名言。他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中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象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百团大战一开始就印证了毛泽东这段精辟论述。八路军所以能够以劣势的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关键在于解放区军民的觉悟与组织性。没有广大官兵的忠贞效命和组织起来的民众支援,百团大战是不可能取胜的。比如在晋冀豫解放区,战役第一阶段共动员了7万群众参战。他们在刘伯承、邓小平等统一部署下,分别在晋东南和冀南地区配合八路军部队作战。晋东南地区参战群众组织严密,一般以县为单位编成自卫支队,由县长兼支队长,县委书记兼政委。支队下辖若干大队(每区编一个大队),大队以下以村为单位编成中队。各中队由破坏分队、运输分队、担架分队、向导小队,以及通讯组编成。由于各地党政干部进行了深入的动员工作,并亲自率队出征,所以参战群众(自卫队)情绪高涨。他们自带干粮,紧随部队之后。部队在前面冲击,自卫队后面抢救伤员;俟部队歼灭敌人,自卫队即上前破路、拆桥、毁碉堡,有力地配合了部队的破击战斗。刘邓集团在晋东南的每一个胜利,都包含着那里群众的奉献,反映了军民的鱼水深情。 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