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B+湘潭大学在全国各省均为本科一批招生34B+西北政法大学在全国部分省份在本科二批招生37B+烟台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是山东省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法学实力可谓是二本中的佼佼者。40B广西民族大学地处南国广西省会南宁市,法学院是广西民大排名第二的学院,法学院现有教职工3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2人,讲师10人。设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中国-东盟法律信息中心、民族法治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中心,法学方面的实力相当强。41B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大学法学院现拥有法学理论、民商法学、经济法学三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专业拥有教授24人,副教授26人。42B中南民族大学在武汉南湖畔,风景优美。法学方面的实力稍微弱一点,现有法学一级硕士授权点和法律硕士专业授权点,设有民族法制研究中心。44B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法学发展较晚,目前正在快速发展之中,实力一般。但地处天津市,本省学校名气也比较好。就业方面在天津也有一定优势。47B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地处美丽的桂林城,法学院现有教职工58人,有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有广西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1人,广西十大杰出法学家2人。2011年法学一级学科获硕士学位授权。由于地缘关系,广西师大在北方区的录取分数较低,但学校实力还可以。66B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的民商法学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就业一般,每年考研人数较多。
“错案为何能复制”,载《人民法院报》2013年4月26日 “刑事司法大趋势”,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严惩不如严查”,载《法制咨询》2009第4期“反腐败:在严惩、严查与严防之间”,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7期“论法律语言的统一和规范——以证据法学为语料”,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用品格证明人身危险性的探索——评刘立霞博士的新著《品格证据在刑事案件中的运用》”,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2期“论推定概念的界定标准”,载《法学》2008年第10期“论推定规则的适用”,载《人民司法》2008年第18期“从自然推定到人造推定—关于推定范畴的反思”,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4期“论推定规则适用中的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6期“从‘硬审讯法’到‘软审讯法’”,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17期“论职务犯罪侦查职权的优化整合”,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20期“享受法学”,载《法制资讯》2008年第10期“证据的审查与认定原理论纲”,载《法学家》2008年第3期“证据学抑或证据法学”,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1期“《奥运规则》专题报道之一 奥运·法治·民主”,载《民主与法制》2008年第15期“提高渎职犯罪的‘风险成本’”,载《先锋队》2008年6期“刑事错案中的证据问题——实证研究与经济分析”,(何家弘、何然合著)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2期“从法律走向法治”,载《民主与法制》2008年第5期“证据法功能之探讨——兼与陈瑞华教授商榷”,载《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检警关系”,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23期“论职务犯罪侦查的专业化”,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论司法证明的基本范畴”,载《北方法学》2007年第1期“多种些活树 少谈些森林——也说‘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1期“中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5期“论证据的基本范畴”,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中国陪审制度的改革方向——以世界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为借鉴”,载《法学家》2006年第1 期“人权语境中的“好人”与“坏人”——从钟南山院士被抢谈起”,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7期“从司法证明模式的历史沿革看中国证据制度改革的方向”,载《法学家》2005年第4期“中国特色的检察体制的完善”,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对法定证据制度的再认识与证据采信标准的规范化”,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论司法鉴定的规范化”,载《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第3期“刑事司法的十大发展趋势”,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从正义女神的蒙眼布谈起”,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1期“司法证明标准与乌托邦——答刘金友兼与张卫平、王敏远商榷”,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秘密侦查立法之我见”,载《法学杂志》2004年第6期“论检察机关执法观念的更新”,(何家弘、刘为军合著)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3期“文书审与司法公正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论法官造法”,载《法学家》2003年5期。“2002年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3年1期,何家弘,刘品新,刘为军“圈套、诚信与侦查法治”,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6期,何家弘,刘为军“两大法系证据制度比较论”,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4期,何家弘;姚永吉;刑事证据立法与犯罪侦查观念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中国需要“法治”足球中国律师,,编辑部邮箱2002年第9期“法律不是专政的工具”,载《山东人大工作》2002年第3期“刑事证据立法与犯罪侦查观念”,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4期“足球黑哨问题之我见”,载《法学杂志》2002年2期。“测谎结论与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之我见”,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1期。“入世·足球·法治”,载《比较法研究》2002年2期。“2001年物证技术学与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2年1期-何家弘,李学军,刘品新“司法介入提法醒目,但不准确”,载《足球世界》2002年第2期,尔冬,何家弘;“论科学证据的采纳与采信”,载《中国司法鉴定》2002年1期,何家弘,刘晓丹“什么是诱惑侦察”,载《法治与社会》2002年11期,何家弘,龙宗智“完善司法鉴定制度是科学证据时代的呼唤”,载《中国司法鉴定》2001年1期-何家弘,刘昊阳“2000年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1年1期-何家弘,刘品新,陈碧“中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之构想”,载《法学家》2001年第6期。“试论刑事司法与证据制度的价值取向”,载《犯罪研究》2001年第1期。“论司法证明中的推定”,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司法证明同一论”,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1期。“刑事证据的采纳标准和采信标准”,载《人民检察》2001年10期。““零口供”与沉默权”,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4期。“论司法证明的目的和标准——兼论司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论司法证明方法的特点和种类”,载《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沉默权制度及刑事司法的价值取向”,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证据的采用标准”,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3期。“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关注家庭暴力”,载《今日中国(中文版)》2000年第3期。“试述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载《法学杂志》2000年第2期。“试论司法公正观念的相对性”,载《中国司法》2000年第4期。“法学的通俗化”,载《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3期。“让证据走下人造的神坛——试析证据概念的误区”,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5期。“执法长官与公诉律师——美国检察官职能评析”,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5期。“司法公正论”,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自由心证与认证制度──证据学师生对话录”,载《中国司法》1999年第1期。“监督,还是介入?──论大众传媒对司法公正的影响”,载《中国司法》,1999年第9期。“女性“失贞”面面观——来自妇女热线的报告证人李昌钰”,载《人民公安》1999年第7期。“司法证明方式和证据规则的历史沿革——对西方证据法的再认识”,载《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4期。“公正执法与科学执法”,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有毒的树上结出的果实一定有毒吗?──关于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的师生对话录”,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3期。“陪审制度改革断想”,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4期。“有毒的树上结出的果实一定有毒吗?(三)──关于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的师生对话录”,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5期。“有毒的树上结出的果实一定有毒吗?(四)──关于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的师生对话录”,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6期。“有毒的树上结出的果实一定有毒吗?(五)”,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7期。“神证·人证·物证——试论司法证明方法的进化”,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陪审制度纵横论”,载《法学家》1999年第3期。“李昌钰:一流美国法庭科学家”,载《科学与文化》1999年第5期。“美国总统克林顿给会议的贺信”,载《法学家》1998年第5期。“美国反腐败法律制度”,载《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4期。“我与推理小说的缘份”,载《法律与生活》1998年第1期。“现场勘查之王——美籍华裔物证鉴定大师李昌钰博士”,载《法律与生活》1998年第2期。“加拿大警察一瞥”,载《法律与生活》1998年11期。“证据意识漫谈”,载《法学杂志》1998年第3期。“没有挂帘的窗户——美国华裔“超级神探”李昌钰办案纪实”,载《中国司法》1998年第3期。“1997年物证技术学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1998年第1期,孙言文;何家弘;刘品新;王保国“证明的自由”,载《外国法译评》1997年第3期,乔纳森·科恩著,何家弘译;“香港“廉署”采访记”,载《华夏星火》1997年第6期。“证据调查方法探源”,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证据调查方法探源(续)”,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为“自由心证”正名”,载《法学杂志》1997年第6期。“米兰达忠告”,载《人民检察》1997年第4期。“日本的犯罪侦查制度(一)”,载《公安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日本的犯罪侦查制度(二)”,载《公安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日本的犯罪侦查制度(三)”,载《公安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1995年物证技术学和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1996年第1期,徐立根、何家弘、施正文。“英文版《中国审判案例要览》评介”,载《法学家》,1996年第5期,德瑞克·罗德立;何家弘。“法国犯罪侦查制度(续)”,载《公安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证据调查学的对象和体系”,载《法学杂志》1996年第6期。“关于创建“证据调查学”的构想”《法学家》1996年第6期。“论美国检察制度的特色”,载《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4期。“法国的犯罪侦查制度”,载《公安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法国的犯罪侦查制度(续)”,载《公安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法国的犯罪侦查制度(续)”,载《公安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外国法庭科学鉴定制度初探”,载《法学家》1995年第5期。“1994年物证技术学和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1995年第1期,徐立根;何家弘。“物证技术学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展望”,载《法学家》1994年第5期,徐立根;何家弘。“物证技术在强化执法职能中的重要作用”,载《法学杂志》1994年第2期,徐立根;何家弘。“美国检察制度研析”,载《法学家》1994年第4期。“美国检察制度的历史研究”,载《法治论丛》1994年第3期。“美国的犯罪侦查制度”,载《公安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美国的犯罪侦查制度(续”,载《公安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从洛杉矶事件透视美国审判制度的弊端”,载《法学杂志》1992年第5期。“外国侦查制度浅析”,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外国侦查制度试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英国的犯罪侦查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侦查学十年”,载《法学家》1989年第2期。“美国检枪史上的著名案例”,载《法学杂志》,1989年第3期。“侦查方法史考(二)”,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刑事诉讼证据属性新辨”,载《法学家》1988年第6期“罪犯识别与亲子鉴定中的“遗传密码指纹法””,载《法学杂志》,1988年第1期。“侦查方法史考(一)”,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犯罪侦查中的同一认定问题”,载《法学家》,1987年第5期。“犯罪侦查学基础理论刍议——与刘瑞榕、徐敏洪同志商榷”,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从一件奇案论同一认定的两种基本认识方法”,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同一认定种类之我见”,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同一认定理论与犯罪侦查学”,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对墨刑的一点新认识”,载《法学杂志》,1986年第2期。“防卫过当的定罪问题”,载《法学杂志》,1985年第4期。“在运动中把握法制的协调发展”,载《法学》1984年第10期。“美国测谎业一瞥”,载《法学杂志》,1984年第3期。 《扭曲的灵魂――外国犯罪实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虚拟的真实――证据学讲堂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犯罪的密码――科学探案纪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换位的视角――多媒体对话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证据的语言――法学新思维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从通俗到深奥――法治文化杂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从观察到思考――外国要案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从它山到本土――刑事司法考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从相似到同一――犯罪侦查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从应然到实然――证据法学探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人生狭路――黑蝙蝠·白蝙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人生误区――龙眼石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人生怪圈――神秘的古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人生黑洞――股市幕后的罪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人生情渊――双血型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法律英语――美国法律制度》(第4版)(主编),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豪门血案》(独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黑蝙蝠·白蝙蝠》(独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双血型人 股市幕后的罪恶》(独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毒树之果》(主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证据法学》(合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三言九问 德恒证据学论坛实录》(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新编犯罪侦查学》(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证据法学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简明证据法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法律英语》(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外国刑事司法制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新编证据法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的陪审制度向何处去――以世界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为背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侦查学·物证技术学发展报告》(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享受法缘》(独著),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公安学论丛》(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刑事司法大趋势 以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为视角》(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证据调查》(第2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刑事证据大全》(第2版)(译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外司法体制研究》(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证人制度研究》(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西方奇案》(译著),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司法鉴定概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检察证据教程》(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证据法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研究》(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侦查论丛》(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外国证据法》(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神证·人证·物证》(独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法律人才与司法改革――中日法学家的对话》(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黑蝙蝠·白蝙蝠――证据的困惑》(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外国证据法选译――增补卷》(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电子证据法研究》(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刑事审判认证指南》(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外国证据法选译》(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证据学论坛》(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法苑杂谈》(独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当代美国法律》(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证据调查实用教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新编证据法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证据调查》(主编),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当代西方犯罪与罪案实录》(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域外痴醒录》(独著),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人生怪圈――神秘的古画》(独著),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欧美刑事司法制度》(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审讯与供述》(译著),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血痕弹道指纹探奇》(译著),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犯罪鉴识大师 李昌钰》(独著),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人生误区――龙眼石之谜》(独著),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性科学知识荟萃》(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法律英语实用教程――美国法律制度要览》(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人生黑洞――股市幕后的罪恶》(独著),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刑事证据大全》(译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疯女》(独著),群众出版社1995年版《毒树之果 美国刑事司法随笔》(编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美检察制度比较研究》(英文版)(独著),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同一认定――犯罪侦查方法的奥秘》(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外国犯罪侦查制度》(编著,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人工生育及其法律道德问题研究》(译著),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英国警察》(译著,第一作者),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私人侦探与私人保安》(编译,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侦查人员出庭凭证的范围和程序”(200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项目)“刑事诉讼中证据调查制度的完善”(2009年中国法学会项目)“检察制度比较研究”(2007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重大项目)“司法鉴定人的出庭作证研究”(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项目)“侦查机关强制采样的必要性及合法化路径的研究”(2007年北京市刑侦学研究会项目)“证据的审查与认定原理研究”(2006年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刑事错案实证研究”(2006年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证据的审查与认定原理研究”(2006年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陪审制度比较研究”(2004年司法部项目)“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2004年欧盟法律与司法合作项目办公室项目)“刑事审判中的证据制度研究”(2000年国家重点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刑事审判认证制度研究”(2001年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电子证据法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中外司法体制研究”(司法部项目)“证人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检察机关执法观念的转变”(最高人民检察院项目)
非211高校中,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湘潭大学、黑龙江大学、烟台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河南大学、深圳大学、广东财经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甘肃政法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的法学相对较好,如果上述高校有在你省市二本招生的,可重点考虑。
一、投稿要求:(一)来稿应是未以任何形式公开发表过的论文,亦不接受一稿多投的文章。(二)论文应严谨遵守学术规范,内容表述清晰通达,不欢迎缺乏规范、晦涩难懂的稿件。(三)来稿篇幅一般应在8千~2万字之间,特别优秀稿件可以突破字数限定。(四)编辑部有权对来稿进行技术处理或技术删节,不同意者请在来稿时说明。(五)来稿请附中英文的标题、论文摘要(200~300字)及3~5个关键词。中文标题以不超过18个字为宜,可以另加副标题。论文摘要应客观体现文章的内容和观点,不作解释和主观评价、自我评价,不要使用第一人称,避免出现“本文”、“作者”等主语。(六)为执行匿名审稿,请作者将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工作单位、职称、学位、职务、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个人信息,单独放在首页,稿件正文不要体现上述信息。(七)本刊不退来稿;来稿决定采用,即发用稿通知;3个月未收到用稿通知,请作者自行处理。(八)稿件请以Word文件格式发到本刊电子信箱。二、注释体例:(一)本刊注释一律采用页下脚注,每篇文章注释连续编号;正文中注释用①②③等序号标注于相关语句标点后的右上角。标题注以星号单独排序置于注释之前。。(二)引用文献的一般格式为:序号 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标题》版本与卷册,出版者及出版年(中间不加逗号),起止页码(页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第”,如第5页;如为连续多页,页码中间用连接号“—”,如第30—32页;若所引内容页码不连续,页码间用顿号,如第22、25、38页)。(三)所引用文献若为撰著,不必说明责任方式,否则,应注明“编”、“主编”、“编著”、“整理”、“校注”等责任方式。(四)非直接引文注释,注释前应加“参见”;非引用原始资料时,应先注明原始作品之相关信息,再以“转引自”为引领词注明转引之文献详细信息。(五)译著注释的格式为:序号 国籍(用方括号标志)作者名:译著名称,译者,出版者及出版年,第×页。(六)数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如与第一次引用在同页,则直接注明“同注×”;如与第一次引用不在同页,则注明“同注×”及页码。(七)引用期刊中文献,注释格式为:序号 著者:《文献标题》,《期刊名称》(版本或出版地)及出版年、期号(卷册)。(八)引用报纸中文献,注释格式为:序号 著者:《文献标题》,《报纸名称》及出版时间、版别。(九)引用文集中析出文献时,在出版物责任者前加“载”字,格式为:序号 《析出文献标题》,载×××主编:《出版物名称》(卷册或版本),第×页。(十)引用网络资源应明确作者、文章名及文献出处(详细网址),发表或更新(下载)日期。(十一)会议论文的注释格式为:序号 作者:《论文标题》,会议名称,会议地点,时间。(十二)学术报告的注释格式为:序号报告人:《报告标题》,整理情况(整理人),报告地点,时间。(十三)外文参考文献遵照该文种注释习惯。
黑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优良历史传统的高等学府,前身是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几经迭变,于1958年扩建、更名为黑龙江大学。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学校由外语类单科性学校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备、办学形式多样、教学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中国农科院甜菜研究所和黑龙江水利专科学校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并入黑龙江大学。60多年来,共培养10余万优秀毕业生。 学校由校本部、学府南校区、呼兰校区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190余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2 000余名;设有30个办学实体和教学单位以及一个本科层次的独立二级学院。 学校设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1个一级学科和16个二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3个一级学科和112个二级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另有6个专业学位授予权;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学科群、1个一级学科、21个二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开设了涵盖10个学科门类的7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21个。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近3 200名,其中专任教师近2 000名。学校通过长期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形成了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教师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入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中青年专家”7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国家级荣誉称号获得者10余人,“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获得者1人,“普希金奖章”获得者4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70人。 学校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努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以多元质量观和素质教育观为指导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三创”教育。学校以学院制和学分制为平台,坚持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分类特色培养与创新性培养原则,启动基础学科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实验班,实施读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联系实践模式、公共外语教学的分流教学模式等等;学校以教学评估和质量监控为保证,建立了“3+X”教学评估制度,被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专家组认定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2002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2004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2005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点试点单位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近年来,学校获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奖3项,省级奖120余项;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3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2部。 学校现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0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省高校工程中心2个,省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全国俄语中心1个,这是俄罗斯联邦政府在中国所设3个俄语中心之一。还有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农业部甜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农科院黑龙江科技示范基地等科研机构。学校编辑出版的《求是学刊》《外语学刊》《自然科学学报》《中国糖料》《满语研究》《黑龙江水专学报》《黑龙江教育》《北方法学》《远东经贸导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九五”以来,学校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近15 000项,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的优秀成果,其中有1 000余项成果获国家、部委、省级的奖励,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9项。此外,《俄汉详解大词典》荣获国家图书奖,并作为国礼赠给俄罗斯总统。 学校以服务社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兴办多家科技产业、商服企业,已形成了以计算机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科技产业群体,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地”的发展目标。1999年至今,校办企业20余项成果获产业化专项资金资助;辟建了黑龙江省第一个省级大学科技园。 黑龙江大学是一所开放型大学。学校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办学,在校际联合、校市联合、校企联合、军地联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目前,学校已与国外120余所大学进行了实质性的合作与交流,20多年来,共培养留学生7500余人。 黑龙江大学具有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并确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建设全方位育人的和谐校园。经过60余年的积淀,学校秉承“博学慎思、参天尽物”的治学理念,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全方位打造蕴涵深厚人文精神的文化校园。学校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学术治校,实行校务公开公开,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三重一大”制度和二级教代会制度等。多次被评为黑龙江省高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和全国高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近年来黑龙江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得到了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普遍认可。在2001年教育部开展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结论。2002年,教育部周济部长在视察黑龙江大学时,对于黑龙江大学近年的跨越式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明确指出,“黑龙江大学抓住了机遇,保持了快速、跨越式发展,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同年,学校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模范单位”称号。2005年,学校成为黑龙江省唯一一所被教育部确定的依法治校示范校的高校。2007年,学校被评为黑龙江省“文明单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里,黑龙江大学将坚持“教学、科研、学科”三位一体的内涵发展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办学实力,进一步凝练、突出“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以俄语优势学科专业为引领的国际化开放办学模式”及“‘3+X’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体系”的办学特色,把黑龙江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现代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00 浏览 4 回答
189 浏览 3 回答
357 浏览 5 回答
88 浏览 7 回答
283 浏览 5 回答
357 浏览 3 回答
219 浏览 7 回答
340 浏览 6 回答
243 浏览 6 回答
136 浏览 3 回答
149 浏览 5 回答
229 浏览 5 回答
208 浏览 4 回答
129 浏览 3 回答
109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