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秋的节气知识
关于立秋的节气知识,立秋是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之一,立秋到了以后,天气就相对来说比较凉快一些了,而且关于立秋是有很多知识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关于立秋的节气知识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立秋饮食禁忌
1、立秋忌吃辛辣生冷的食物
秋天还应当少吃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等。也要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凡是带有辛香气味的食物,都有散发的功用,因此提倡吃辛香气味的食物如芹菜。另外,由于秋季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特别注意不要过于生冷,以免造成肠胃消化不良,发生各种消化道疾患。
2、立秋忌吃过燥的食物
中医学认为,苦燥之品易伤津耗气。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与秋季燥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所以,秋令饮食养生应忌过燥的食物,比如一些煎炸类食物。另外,为迎接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热量的摄取大于散发,稍不小心,体重就增加,所以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应多吃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红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
3、立秋忌吃油腻、煎炸的食物
油腻煎炸的食物不易消化,积聚在胃中,加重体内积滞的热气,不利于润燥,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常在秋季复发或加重,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4、立秋忌吃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大部分在秋季成熟,但同时也是带最多囊蚴的时节,这时生吃水生植物易受其感染,导致黏膜发炎、出血、水肿、溃疡、腹泻、食欲不振,儿童脸部浮肿、发育迟滞、智力减退等现象,严重者甚至因衰竭或虚脱导致死亡。
立秋时间
今年立秋时间:2018年8月7日
农历闰六月廿六
21:30:34
《孝经纬》:“大暑后十五日,斗指坤,为立秋。秋者,揫也,物与此而揫敛也。”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意味着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之后仍有一“伏”,全国大部分地区天气依然很热,“秋老虎”依然存在。因此仍旧要注意防暑。但是,大自然还是有了变化。出现了中午热、早晚凉的“尜尜天”,而且“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就结霜。”
立秋三候
中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过后,起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1、凉风至
“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肃清是为收敛,秋为“揫”,“揫”就是敛聚。
2、白露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但露尚未凝滞,还能在阳光下滚动,非“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之露。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露为“虑”,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立秋习俗
1、啃秋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2、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不过,切忌不可补过。
3、称水
旧时,老百姓分别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水,然后称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渔民也有立秋称水之习,根据水质轻重,推测秋水涨落。
立秋养生
1、防秋燥
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津液既耗就会出现燥象,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肺喜润而恶燥,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响,会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秋燥症。
怎么来养阴防燥呢?元代医家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润其燥。秋天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之类的柔润食物;以及生梨、葡萄、香蕉等水分丰富、滋阴润肺的水果。
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早睡能养阴,早起呼吸新鲜空气,以利舒肺,能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秋燥是四时气候的自然现象,也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然而我们可通过某些中药具有滋阴润燥、灌溉脏腑的功效,来弥补秋燥对身体的伤害,减少甚至避免干燥的发生。其原则为滋阴润肺,不腻不燥,药物有西洋参、百合、玉竹、沙生、麦冬、天冬、黄精、桑葚等。
2、防贼风
秋天气候多变,早晚温差大,冷热失常,往往使人措手不及,贼风往往会乘虚而入,使人生病。
秋夜凉风习习,有的人爱开窗而睡。睡眠中人体免疫机能降低,阵阵凉风吹起地面尘土以及细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被中医称为贼风。
受到夜间贼风侵袭,第二天就会全身酸痛,疲乏无力,还会引起咽炎、气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经麻痹等。
防贼风的方法有:一方面注意穿衣、盖被,不要随意减衣;另一方面不要过早地穿上棉衣,秋要冻才会对贼风有抵抗力。
3、防秋郁
晚秋时节,凄风惨雨、草枯叶落,人感受了季节的变化容易起忧思。人脑底部,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一种褪黑激素,它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乐。而入秋之后,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人的情绪相应低沉消极。
怎样防止秋郁呢?
首先生活规律不要随意打破,心情不好,该做什么还是得做什么。其次要适当多吃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猪肉、羊肉和豆类等。还要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歌舞等。
秋天宜登高远足,是登山活动的黄金季节,于群山环绕中,置身天地间,可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
立秋饮食
1、秋后排毒:鱼腥草炖秋梨
材料:鱼腥草一大把(干、鲜都可以),梨一个、冰糖适量
做法:梨切大块,去核,锅中先放水炖梨。梨炖软之后,把冰糖、鱼腥草放进去,大火煮开以后,等两分钟,马上关火,把汤、梨盛出来就可以吃了。
煮过的鱼腥草不要倒掉,下次煮梨还可以用,一共可以煮三次。鱼腥草加梨、冰糖一起炖,既能清热,又能滋阴,最适合立秋时节喝。而且没有了鱼腥草的怪味道,当小甜品吃都不错呢。
小知识:鱼腥草也叫折耳根,是天然的消炎药。有些人感冒往往也拖上好长一段时间不能断根,咳嗽不止。这是身体内的湿热余毒没有清除的关系,也就是炎症未消。
这时候可以买些鱼腥草煮水当茶喝,连续喝上两周,彻底清除体内湿热,你会发现,身体原本的一些小炎症也会跟着不见了。
2、立秋刮痧膀胱经:让身体变干净
秋后,可刮痧后背,防热闭气郁。刮痧能快速把沉积在血管壁的垃圾排出体外,净化血液。膀胱经掌管着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膀胱经通畅之后,淤积的毒素会有个出口排泄,体内会干净很多。
背部膀胱经位置:脊柱两侧寸的位置,这里也是肌肉最厚实的部位
膀胱经一般是从上往下刮。刮的时候,可以把后背分成上、中、下三段,先刮上段,再刮中段、下段。
刮痧法:先在背上抹一层橄榄油,然后沿膀胱经,用陶瓷勺子、刮痧板反复刮就可以了,每个区域刮15-20遍。
出痧越多,颜色越深说明血液里沉积的毒素越多,立秋后可每周刮痧一次,定期打扫一下。你会发现精气神、皮肤状况、睡眠、心情都会随之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重刮为泄、轻刮为补”,火气大的人要用力刮出痧来以泄毒;身体虚弱的人力道要轻一些,刮到发红即可,一样可以排毒。
3、秋后不吃瓜
“秋瓜坏肚”,立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秋季是腹泻高发季节,如果大量食用西瓜等寒性水果就很容易拉肚子。可多吃苹果、梨、葡萄等滋阴水果。
4、秋后进补,要吃嫩玉米
暑热未消、降雨频繁,最应当补脾。此时田里的嫩玉米经过一夏的生长,又甜又香,我们也吃一吃最好年华的玉米,收获些天地的精气吧
玉米可调中健脾、利尿消肿,是立秋上佳补品。煮熟或蒸熟的嫩玉米更易吸收,吃玉米时要把玉米胚芽尖一起吃掉哦。
立秋前后,体内湿气最重
专家指出,立秋前后,是人体湿气最重的时候,一定要引起警惕!湿邪,特别容易影响人的健康,几乎人人都有体内都有湿邪潜伏,湿邪不除,容易变毒。这是因为,现在生活好了,上下班各种打车、开车,运动量少了很多,体内阴盛阳虚从而湿邪内郁。
体内湿气,会造成哪些伤害?
古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气留在体内,慢慢转化为毒素,随着血液流动至全身!出现如身体乏力没精神、眼袋浮肿、肌肤暗黄色斑、食欲下降、头发分泌油脂过多、面部分泌油脂过旺、腹部脂肪堆积凸起、不明性肥胖、免疫力下降易感冒、咳嗽多痰、失眠多梦等症状。还有如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有关。去湿气邪毒,刻不容缓!
体内湿气,是如何产生的?
同时,现在生活节奏加快,暴饮暴食,不健康的辛辣油炸、重口味食物的过分摄取,严重影响人的脾胃运化功能。当脾胃没有办法把所有东西都转化为人体能够利用的营养成分的时候,滞留下来的就成了体内湿邪!体内湿气重,到底会有哪些显性表现呢?
表现一:头晕乏力易感冒当时期首先侵蚀的时候,头部是首先会反应出来的部位,当湿邪最初侵袭身体时,可呈现头昏沉重地,像裹着一块布;身体困重,四肢沉重,浑身不舒适,似乎身上附着重物。此外,还会有发热、微微怕冷怕风,流清鼻涕等表湿证,除湿气,祛湿健脾,特别是女性和中老年人,要引起足够重视。
表现二:气血不畅关节痛。如果体内已经侵蚀到关节的时候,关节也会出现一定的病症,部分气血运行不畅,会有四肢关节酸痛沉重,关节屈伸不利等表现。
表现三:消化不好无食欲湿邪困扰脾脏,危害其正常运化效果,会表现出胸闷腹胀、食欲欠佳、饭量降到、不成形等。而因脾虚运化不利而致使“内湿”时,还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倦怠乏力等气虚、湿困的表现。
表现四:下体不适易发妇科病湿气最容易侵袭女性!女性本身属于阴虚体质,湿邪明显特征也是“趋下”,轻易伤及人的腰以下部位,中医养生,健脾“化湿”。女性易出现小便混浊、大便溏泄、妇女白带过多、阴部瘙痒、痛经、月经不调等情况。
表现五:大便无形易黏连立秋前后,经常会发现大便经常不易成型,说明体内湿气正在侵蚀。大便后总有某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征。
湿气调解法
1、多吃水果,调理脾胃
专家提醒,立秋养生重点仍在除湿。要注意调理脾胃,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排出体内的湿热之邪,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多吃些蔬菜、水果来降暑祛热,清火解毒。蔬菜应选择新鲜汁多的,如冬瓜、西红柿、芹菜等,水果应食用养阴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
2、警惕感冒,保持空气流通
立秋后早晚温差加大,季节交替,容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及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平时应尽量避免着凉感冒,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内。过敏体质人群要避开过敏源,避免接触花粉、尘螨、油烟、油漆等,避免食用会引起过敏症状的食物。
儿童和老人要注意预防换季感冒,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流通。秋凉时节,老胃病易加重,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晚上睡觉时关好门窗,腹部盖上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室内空气流动。
3、除湿,更要防秋燥
秋凉时,要提防“秋燥症”侵袭。专家说,秋天气候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而人体在夏季过多的发泄后,各组织也水分不足,如受风凉,易引起头痛、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中医称之为“秋燥症”。秋燥分“温燥”和“凉燥”两种类型,前者见于初秋天气尚热或久晴无雨时,后者则开始于深秋天气转凉之时。老年人对秋燥适应性差,耐受力弱,更应重视养生和保健。
据专家介绍,口喉部位是最容易判断身体是否干燥的地方。症状较轻的会出现声音嘶哑、喉咙疼痛以及口腔溃疡等症状,有些人会咳嗽,声哑气喘不停,特别容易夜晚发作。体质差的人会将这种秋咳一路持续入冬,或转变为慢性支气管炎等严重症状。鼻黏膜在秋天也特别容易干燥。
4、多喝开水,补充水分
对付秋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并要做到量少而频饮,可在白开水中加盐或蜂蜜。中国古代就有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换言之,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5、静心安神 远离肺病
同时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就易发生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