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人口多与资源少的矛盾,生产扩大与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经济不断 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水、能源和矿产等资源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和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 面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未来,中国的自然资源供应能够维持多久?人们生存依赖的生态环境能够维持多长时间? 为了中国经济发展尽早走上“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美好未来。 我们中国头脑风暴中心提出倡议“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反对过度消费”。 从自己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减少和拒绝一些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消费行为。具体如下: 1. 减少和拒绝一次性用品如筷子、杯子、纸巾、袋子等消费。 2. 减少和拒绝豪华餐厅和娱乐场所的消费。 3. 减少和拒绝豪华包装商品的消费。 4. 节约用水、用电、用油。 5. 反对奢侈豪华的生活方式。 6. 保护公共环境和生态环境。 我们热诚欢迎全国的个人和机构共同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反对过度消费。
虽然是百度百科的自然资源河北省自然资源中,地表地貌多样,矿产蕴藏、海洋海涂等资源都比较丰富,而水资源相对不足。全省地表面积共万平方公里,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等各种地貌类型皆有。耕地总面积万公顷(万平方公里),占地表总面积;有林地面积万公顷(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17%。境内矿种比较全,已发现的矿种共100多种,探明储量的有60多种,其中尤以铁矿石、石灰岩、煤、石油等更为丰富。河北不仅濒临渤海,且可随港出海,涉及我国海域及世界大洋。全省大陆海岸线长度487公里,临海的海域中,有岛屿107个。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内海,整个海底为大陆架所封闭,海底坡度平缓,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沿海的生物资源比较丰富,浅海滩涂是晒制海盐、海水养殖的良好场所,海水化学资源,海底矿产及海洋能源都待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包括海港、旅游、储藏、通讯等已在开发利用。河北的水资源由于工农业等用水日益增加而过度开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量减少,深感水资源不足。据匡算,全省每年生产、生活用水在300亿立方米以上,而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合理开发总资源仅200多亿立方米,缺水约100亿立方米。由于供需差额过大, 超度开发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下漏斗区增多,缺水状况越来越严重。河北能源资源比较丰富,一次能源的原煤、石油、天然气都有相当的储量。但是由于经济增长率持续加快,产业结构属偏重型,虽然能源消耗弹性系数下降,能源单耗有所降低,而能源总消耗量骤增,能源的开采与加工供不应求,从1984年开始,河北能源消耗已大于能源生产总资源,由调出省变为调入省。河北省植物种类繁多,全省有204科、940属,2800多种其中蕨类植物21科,占全国的;裸子植物7科,占全国的70%;被子植物144科,占全国的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野大豆、水曲柳、黄檗、紫椴、珊瑚菜等丰富的植被类型和生态群落以及降水量分布的变化多样,使得全省动物资源非常丰富据1990年不完全统计,河北省共有陆生脊椎动物530余种,约占全国的1/4其中以鸟类居多,约420余种,占全国的;兽类次之,约80余种,占全国的左右;两栖类和爬行类较少,分别为8种和23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9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8种(兽类1种,鸟类17种),二级保护动物73种(兽类11种,鸟类62种)另外,还有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79种其中有两栖类3种,爬行类5种,鸟类71种我国特有的珍稀雉类褐马鸡,仅分布于河北小五台山及附近山区和山西省吕梁山区湿地资源河北省湿地资源丰富,类型众多,既有浅海、滩涂,又有陆地河流、水库、湖泊及洼地,具有重要的保护、科研价值全省湿地面积有110720572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9%其特点是:①做为一个干旱省份,湿地资源相对较多,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9%,比全国的平均水平27%高一倍多;②.湿地类型比较全,既有海岸湿地,又有河流、湖泊、沼泽湿地;③面积小,分布广而零散,除沿海外,没有较大面积的湿地;.④湿地相对集中分布在沿海、坝上地区,平原地区、广大山区只有零星分布;⑤平原河流湿地因上蓄下排和气候干旱,大部分已成季节性河流或多年断流;⑥人工湿地面积在河北省占有一定比重,天然湿地面积呈现逐渐缩小趋势该省湿地类型大致可分为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及库溏五大类由于湿地类型众多,植物群落类型多样,为不同生态类型的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同时这些湿地也是众多迁徙鸟类途中停息和补充能量的栖息地。[2]社会资源在社会资源中,劳动力资源雄厚是河北的重要特点,全省劳动力总资源已达4260多万人,其中从业的社会劳动者达3252万人,占,余为在校学生和家务劳动者等。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广开就业门路,农村乡镇企业大发展,城乡第三产业日益兴旺,劳动就业面增宽,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河北社会资源另一优势是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历史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全省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古遗址等有304处,出土文物数量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皆具深层开发潜力。河北地表地貌多样,光照充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是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河北农业开发已有几千年历史,种植业比较发达,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已积累了丰富经验。至今,仍是全国的农业大省,许多主要产品产量都居全国先列,在华北乃至全国有举足轻重地位。河北是我国重要粮棉产区。现有耕地万公顷,大部分的地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但各地耕作制差异很大。全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薯类等。经济作物以棉花最重要,该省是我国重要产棉基地。邢台、邯郸素称“冀南棉海”。此外,油料、麻类、甜菜、烟叶也重要,与棉花合为本省五大经济作物。畜牧业是本省仅次于耕作业的重要农业部门,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的牛羊肉十分出名。河北还是我国重要渔区之一,以沿海渔业为主,唐山是主要中心。本省盛产栗、杏、柿、梨等果品。主要煤矿有开滦、井陉、峰峰等多处,产品部分输出国外。电力工业以火电为主,石家庄、保定、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组成了河北南网,还参加组成京津唐电力网(即河北北网,含省内的张家口、承德、唐山、廊坊、秦皇岛及京津)。
人类为了生存所进行的资源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所有开发和利用都应当从整个自然界,尤其是地球环境的生态系统,即所谓生物圈的平衡状况加以全面地和科学地考虑,然后再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多样性的基础上,达到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 当前,不但要加强和扩大那些具有原始性状,即受人类影响较少的生态系统,通过人为的保护和再建、使其维持原始的自然面貌,保持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平衡,而且要重视人类在认识化学物质毒性问题上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对于各种比学物质,从生产到废弃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一个防止污染环境的安全措施,更应当寻求无污染的生产方法,制取无毒性的化学产品,显然,这是给化学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更高、更难的任务。 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已经明确指出:“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这样,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领导下,我们要大力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为创造一个无污染和公害、生态保持平衡和优美的环境而共同努力。 =================================== 怎样保护地球环境 地球爷爷您好,我们是一位同情并且关心您的一位小学生。我从电视上看了人类的所作所为极为痛心,您一直那么呵护我们不让外界有机可乘,但是人们仍然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地伤害您。虽然,我不能为您做出很大贡献,但是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并呼吁同学们一起保护您。请您放心。下面我们就提了几点保护您的建议,不知可否: 1、不随地吐痰 2、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3、用完水及时关闭水笼头 4、多种花、草、树木把您打扮的更漂亮 5、保护臭氧层 6、不随便丢垃圾 7、垃圾分类 8、回收废电池 9、尽量不排放乌烟 10、不浪费纸张 《保护地球》演讲稿 朋友们: 当人类第一次离开地球,在太空遥望自己的家乡时,人们这才惊讶地发现,在目前已知的宇宙星体中,唯有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才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 生命意味着蔚蓝,而蔚蓝意味着生命;使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能够得以生存的大气和水,也使我们的地球成为一颗蔚蓝色的星体,一颗充满生命的星体。不过,大自然在人类面前,有时也会变的光怪陆离,越来越难以驾驭了。 从加利福尼亚的暴风雪到孟加拉平原的大洪水,从席卷地中海沿岸的高温热流到持续多年不肯缓解的非洲高原的大面积干旱,地球仿佛在发疟疾似地颤抖,人类竟然也像倒退了一万年似的束手无策。 如果说,人类受到大自然的威胁,这多少有点“无可奈何花落去”之哀叹;那么人类去“威胁”大自然,这岂不是莫大的罪过?曾经是中亚地区最大水域之一的罗布泊湖,在本世纪*0年代还是一个大湖,但是到了*0年代,一湖汪汪之水已被可怕的满地鸟尸所代替,难怪彭加木找不到水!又如,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在****年的春夏之际再次干涸,波光粼粼的水面从此不见,白洋淀底黄沙朝天。这种人为造成的后果,怎不叫人痛惜?在对大自然的索取与探索中,作为“征服者”的人类,还未来得及欢庆自己的胜利,大自然就已经作出无情的报复。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去年世界的“环发”会议,各国首脑再次呼吁人们注意: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朋友们,听到这里,大家应该猛醒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再不要让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水土遭流失。地球,美好的家园,谁不想那蔚蓝色的海风化为雨水,重新滋润那片干涸的湖泊和干裂的土地,谁不想那清新的空气迎面吹拂,叠翠的山峦、明净的河水、蔚蓝的天空永远向人类展示勃勃生机。 自古以来,从夏禹治水到今天三峡工程的筹建,从女娲补天到营造绿色*城,这一切无不体现了中国人民保护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雄心大略。朋友们,我们也应该踊跃加入“环保”的行列,积极行动起来,为让那一片蓝天永远保持蔚蓝,让大自然的森林永远郁郁葱葱,让碧波荡漾的河水永远明净……努力吧! 朋友们,让我们都永远记住:人类,仅有一个地球!
我国的华北地区,主要指华北平原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内蒙古南部、山东和河南的北部。该地区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1。地处我国地形的第三阶梯,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2。地处温带,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气温适度,雨量适中,雨热同季,无霜期长,适宜植物生长,有利于发展种养业。3。河流众多,分布较匀。基本能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要。4。自然资源丰富。A.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陆上草木丰茂有众多鸟兽,沿海水产丰饶富鱼盐之利。B.山西、内蒙古、河北、山东和河南储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山东、河北、河南、天津等储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有丰富的黄金、铝土、铁矿、稀土、钛、钍、钒、铜、石墨、石英砂、黄土、石灰石、膨润土、芒硝、岩盐和地热、矿泉、地下水等资源。C.境内有一望无垠的大平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场,有泰山、嵩山、华山、五台山、太行山、燕山、中条山等名山。有风景如画的微山湖、白洋淀,有九曲十八弯的母亲河——黄河,有众多名泉,是丰厚的中华文化的发祥地。这些是不尽的旅游资源。5。华北,地势低平利于交通运输,沿海多天然港湾利于海运。6。位于祖国中东部,接纳资源便捷,辐射面大,条件得天独厚。7。当然,也存在风沙、干旱、盐碱、缺水等不利条件。
只要有心。小心的去做就可以了。
一、土地资源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种的耕地面积为万公顷,园地万公顷,林地万公顷,牧草地万公顷,其他农用地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与上年相比,耕地减少,园地增加,牧草地减少,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交通运输用地增加。 全国净减少耕地万公顷,人均耕地已由2002年的公顷降为公顷。其中生态退耕万公顷,包括退耕还林万公顷,退耕还草万公顷,退田还湖万公顷。生态退耕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新增建设用地万公顷,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万公顷,比上年增加万公顷,增长17%。其中独立工矿占用耕地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万公顷,增长37%;公路建设占用耕地万公顷,比上年增加万公顷,增长25%。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万公顷,增加耕地万公顷,净减少耕地万公顷,比上年多万公顷。灾毁耕地面积万公顷,低于往年平均水平。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逐步完善,24个省(区、市)不同形式建立省级耕地占补平衡目标责任制;26个省(区、市)实行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制度;27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储备库;21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统计台帐;城市建设用地补充耕地基本实现“先补后占”;逐步开展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万公顷,其中整理增加耕地万公顷,复垦废弃地增加耕地万公顷,开发增加耕地万公顷。补充的耕地比建设占用和灾毁耕地多万公顷,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补充耕地大于建设占用耕地。 2001—2003年国土资源部共安排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731个,项目建设总规模万公顷,其中,土地整理万公顷,土地复垦万公顷,土地开发万公顷。新增耕地万公顷。 土地管理为经济建设服务,重点抓好国家重大工程用地协调和报批:三峡工程淹没用地在库区淹没蓄水前报经国务院批准;西气东输从陕西靖边至上海白鹤镇涉及河南、山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境内的永久性用地已经国务院批准;西电东送广东、湖北等省境内输电线路塔基、换流站用地已随工程进度报国务院批准;青藏铁路青海段工程用地已经国务院批准;南水北调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境内控制性工程按有关规定办理先行用地手续。 出台一系列耕地保护严格措施。基本农田实行“五不准”:不准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法律规定的除外);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非农建设用地实行“六不报批”: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不报批;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不报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已用完的不报批;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不报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不报批;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报批。 二、矿产资源 2003年初,全国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原油、煤等能源矿产,铁等黑色金属矿产保有的查明资源储量不同程度下降。 第三轮矿产资源可供性论证第一期工作完成,摸清了45种主要矿产对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情况。《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发表。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工作正式启动。 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矿产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57处,其中能源矿产15处,黑色金属矿产4处,有色金属矿产73处,贵金属矿产34处,冶金辅助原料矿产2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1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14处,其他水气矿产4处。新查明(预测)矿产资源量:石油亿吨,天然气亿立方米,原煤亿吨,铁亿吨(矿石),铜万吨(金属)。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主要矿产品产量有所增加。我国最大的海上自营气田东方1?1气田一期工程顺利投产。全国煤炭产量超过16亿吨,生铁产量超过2亿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超过1200万吨。大庆油田在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后,降至4840万吨。 全国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600亿美元,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2003年矿产品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原油进口9112万吨,铁矿石进口14813万吨,锰矿石进口286万吨,铬铁矿进口178万吨,铜矿石进口267万吨,钾肥进口657万吨。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进来”成效明显。2003年有效的涉外勘查许可证108件,采矿许可证332件。加拿大TVI太平洋有限公司在湖南省常宁市成立首家外商独立勘查公司。加拿大西南资源公司与云南核工业209地质队合作,在云南东川拖布卡发现了规模较大、品位富的金矿。 矿产勘查开发“走出去”取得新进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苏丹发现了一个世界级大油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伊朗卡山打出高产油气井。 三、海洋资源 全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大关,达到亿元,增加值达到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29: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下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非典”影响造成了滨海旅游业的负增长。沿海各海洋经济区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开始呈现海洋经济联合的趋势,区域海洋经济初具规模,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海洋产业总产值最高,首次超过3000亿元。 我国在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全年共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6500多本,确定海域面积约19万公顷,征收海域使用金约亿元。开展了《海域使用管理法》执行情况大检查及“海盾2003”专项执法活动。国务院批准发布了《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审批办法》、《报国务院批准的项目用海审批办法》,海洋功能区划审批更加规范化、程序化。 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及布局、发展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域、加强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以及需采取的措施等。 四、土地市场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治理整顿 采取严厉措施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对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做出一系列部署;五部委联合组成10个督查组,对全国31个省(区、市)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先后就治理整顿工作下发5个通报,三次致函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两次召开全国省级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办公室主任会议;先后召开两次新闻发布会,宣布对9起涉及严重违反土地法规的案件进行公开调查;通报治理整顿检查验收的标准及检查验收工作安排。 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取得重要成果:各地停止审批设立新的开发区和开发区扩区;原有各类开发区6015个,已撤消3763个;各地发现土地违法行为万件,立案查处万件,结案万件,罚没款亿元,收回土地面积公顷。有925人被依法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2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排查出违规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2822宗,有效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 完善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土地市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全面实行,市场配置国有土地使用权范围更加广泛;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确立,政府对土地市场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加强;土地市场运行制度和组织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市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土地产权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土地权利体系日益完善。 全国出让土地面积万公顷,其中招标万公顷,拍卖万公顷,挂牌万公顷。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方式供地的比例由2002年的15%提高到2003年的28%。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加强对治理整顿工作的领导和具体部署安排。进一步打击非法采矿,关闭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矿山。 印发《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取得明显成效。共出让探矿权采矿权26080件,出让价款达到亿元。其中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探矿权采矿权11752件,出让价款亿元。加强矿产资源执法监察,2003年共处理案件万件,罚没款万元。 五、国土资源调查和规划 国土资源调查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完成地质调查实物工作量: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修测万平方千米。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万平方千米。1:2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万平方千米。1:50万环境地质调查万平方千米。1:20万物化探遥感调查万平方千米。1:100万重力万平方千米。航空遥感万平方千米。机械岩心钻探万米。 农业地质调查全面部署,基本覆盖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主要农业经济区,面积达108万平方公里,目前已与浙江、四川等17个省(区、市)合作,签订了农业地质调查合作协议,2003年已完成调查面积14万平方公里。 完成三峡库区1:5万航空遥感勘查面积达32000平方公里,全面覆盖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记录了三峡大坝蓄水前长江最低水位时库区历史状态,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库岸变迁、生态环境演化、监测、相关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基础资料。 完成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多年平均为923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淡水天然资源为8837亿立方米,地下微咸水天然资源为277亿立方米,地下半咸水天然资源为121亿立方米。全国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多年平均为3527亿立方米。 查明首都地区地下水资源总量、开发潜力及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价怀柔、平谷等5处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查清华北平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空间分布及演化过程;完成西南岩溶石山石漠化现状调查,并实施动态监测;西南岩溶石山典型流域地下水调查与开发示范在贵州大小井、云南小江流域初见成效。在四川、重庆和云南等省(市)的红层地区,完成探采结合示范浅井868眼,在西北、东北缺水地区施工示范深井25口,直接解决了近11万人的饮用水问题。 查明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等数据。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万公顷,其中西部地区万公顷,中部地区万公顷,东部地区万公顷。 加强土地市场监控。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和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发布土地市场信息,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环境。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为政府适时制订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保障土地市场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国土资源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国土资源规划实施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期准备工作有序开展,12个县级、14个市(地)级和2个省级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相继展开。31个省(区、市)的矿产资源规划全部发布实施;已有260个市(区)、705个县(区)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天津、深圳、新疆、辽宁国土规划试点。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 六、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 国务院颁布《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内容包括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预防、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灾害治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制度。2003年汛期,共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当日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56次,在国土资源部网站和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109次。 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和群测群防工作,成效明显。截止2003年底累计完成545个县市调查,并建立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和群测群防网络。建立国家和省两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及地质灾害报告制度,全国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97次,避免人员伤亡近3万人。 全国共报告发生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13832起,造成743人死亡、125人失踪、56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亿元。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有四川省、陕西省、湖南省等。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初步成果。组织完成对三峡库区二期治理工程的验收,确保135米水位蓄水前的二期工程治理和地质安全评估任务的完成。继续抓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对库区136处重点隐患点和库岸实施了专业监测,近1800处地质灾害监测点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初步实现库区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坝前135米水位蓄水以来,已成功预警16处滑坡,其中群测群防系统预警10处,专业监测系统预警6处,使3000余人的生命和财产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完成安徽黄山等8处世界地质公园的审查报批。完成对44个国家地质公园的审批。 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建设。重点推进省级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的实施,江苏省、浙江省取得实质性进展。组织开展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作,完成了河北省鹿泉市、江苏省盱眙县等18个典型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 继续开展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站网建设工作。重点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的地面沉降监测工作。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市已建设基岩标30座,分层标组28组,GPS基准监测网点36座,地下水监测孔320个。 七、科技与信息化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非营利科研机构组建工作。开始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筹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1项,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4项,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11项,科技攻关计划11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计划重点项目27项,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新建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组建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7个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国土资源标准化管理办法》,发布《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指南》和《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农用地估价规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5项行业标准。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主孔已钻至米,在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科学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辽西发现第二件初鸟类化石?东方吉祥鸟。首次应用深地震三维精细反射、流体地球化学示踪、深穿透地球化学等高新技术,建立长江中下游大型矿集区深部三维成矿模型,形成探测深部成矿建造的新技术和方法。开发成功直接提取滑坡变形量的高精度快速GPS解算技术、新型多功能钻孔倾斜仪、岩土体推力监测系统及光纤监测系统,已直接应用于三峡库区专业监测工程。 开展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建立了国家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集成“3S”技术和PDA技术,研制成功经济、可靠、高效、高精度的土地调查作业系统。开发成功低空无人遥感监测系统,可直接应用于突发事件及土地利用现状的高精度调查和监测。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国家级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基本实现了审批过程的网上运行。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对全国、31个省(区、市)、81个重点城市(50万以上人口)的规划文本、规划图件、规划控制指标数据综合管理。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在部机关及全国2400多个节点推广应用,实现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系统间远程数据查询和网上数据共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信息数据模型和土地信息参考模型,形成一套完整的土地信息标准框架技术体系。 加强了基础数据库建设和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数据中心运行环境得到完善,1∶50万全国地质图、矿产资源规划、全国1∶50万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全国地质资料目录等一批数据库系统集中管理,并统一对外提供服务。 八、测绘管理与服务 测绘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全面贯彻实施修订后的《测绘法》,发布实施《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管理规定》。完成了《测绘资质管理规定》等8部草案审议前的各项工作。地方测绘立法取得重要进展,已有3个省(区、市)出台测绘管理条例,13个省(区)的测绘管理条例草案已报当地人大或政府审议。 测绘管理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图市场整顿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共查处地图违法案件5000多余件,没收各类违法地图制品150多万件。 测绘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全国6800多个测绘资质单位开展了质量自查,取消资质165个,降低等级36个,缓登36个。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发布实施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全国1:5万地名数据库、全国1:100万、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成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 测绘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国家中尺度基础地理信息工程与空间决策》、《遥感影像处理原型系统设计》等投入使用。 测绘系统对外提供地形图约65万张,大地成果约万点,航展成果约31万片,数字地图约7万幅,数据量约为63TB;编制出版了各类地图1572种、图书454种,总印数亿多册(幅)。
105 浏览 3 回答
292 浏览 4 回答
241 浏览 4 回答
132 浏览 4 回答
207 浏览 5 回答
218 浏览 6 回答
167 浏览 3 回答
317 浏览 5 回答
296 浏览 4 回答
230 浏览 5 回答
322 浏览 5 回答
116 浏览 5 回答
203 浏览 6 回答
347 浏览 6 回答
345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