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1∶10万煤田遥感地质调查,初步查明了云南中部祥云地区区内主要控煤构造的分布及性质,基本掌握了控煤构造特征,确定程海和三街断裂为大型逆冲推覆控煤构造,基本建立了调查区煤田遥感地质构造格架。
2.初步查明了各主要煤系地层的时代及其分布范围,了解了其岩性特征及含煤性。1∶10万煤田遥感地质调查在云南中部祥云地区地区确定了各聚煤盆地的成因类型及边界,初步分析了盆地形成、演化和聚煤规律。以聚煤规律及构造控煤为依据,共圈定含煤远景区7个,总面积。其中晚三叠世花果山组无烟煤类含煤远景区4个,即一街—三街—德苴、沐滂—雄里、龙岗和洒木口—纳广含煤远景区,面积分别为、、和;晚三叠世白土田组无烟煤类含煤远景区3个,即干海子—白云、白土田—板桥和新五街—小西凹含煤远景区,面积分别为、和。通过1∶5万煤田地质调查,对煤系地层、煤层层数及厚度、煤质进行了较全面的了解。晚三叠世花果山组为区内主要煤系地层,属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其中M1和M2之间的层段为主要含煤段,全段总厚650~800m,含煤8~10层,含煤率~2%,含煤性较差。M1煤组为调查区主要开采对象,含局部可采煤层2~3层,可采煤层厚~,单一结构。M1煤组就各矿井所见,可采段长大于15km,富煤地段在黑牛山背斜东翼的力戈 法路古和西翼的七古接—三尖山—树苴一带。西翼北部煤层连续性较好,开采点多,控制较好,南部出露点少;M2煤组位于M1煤组上部,间距约700m,含局部可采煤层1~2层。可采煤厚~,单一结构。可采段长5km以上,其富煤地段在黑牛背斜东翼的力戈和西翼的洒洲一带。东翼北部煤层连续性较好,开采点多,控制较好,南部出露点少。M1、M2煤层全区发育,局部可采,煤厚变化大,为不稳定—较稳定煤层(区段相对较稳定)。M1煤组为特低灰—低灰、特低硫—富硫无烟煤;M2煤组为低灰—中灰、特低硫—富硫无烟煤。在遥感圈定的含煤远景区中进一步确定了2个富煤区段,估算333+3341煤炭资源量8877×104t,其中333 资量213×104t,为该区进一步的煤炭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了靶区。
3.祥云地区地质构造方面。建立了区内地质构造的遥感解译标志,初步查明了区内地质构造的发育特征,初步确定程海和三街断裂为大型逆冲推覆断裂,认为重点含煤地层花果山和白土田组所处构造部位均为三街逆冲推覆构造的推覆体上,对研究区作了进一步的构造单元划分,基本建立了研究区煤田遥感地质构造格架。该区地处二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和五个二级大地构造单元的集合部位,构造变动强烈,地质构造发育,构造形迹十分复杂。区内存在北北西、近南北、北东及近东西向四组构造。其中与哀牢山构造带相平行或近平行的排列的一系列北北西向的挤压褶皱和似叠瓦状逆冲断裂,该组构造是全区最为发育、最为醒目的一组构造,是区域受到了来自西南方向强烈挤压作用所致,表现了在来自哀牢山方向的挤压作用下构成的统一应变图像。共解译和修改主要褶皱构造15个、断裂构造50余条。褶皱构造以复式背、向斜为主,局部发育倒转背斜。区内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哀牢山、墨江、程海及三街断裂均具有大型逆冲推覆断裂特征。断裂构造以逆冲断裂为主,平移断层次之,正断层不发育。以三街逆冲推覆断裂为界,将川滇陆内裂陷带进一步划分为似叠瓦状逆掩推覆带(Ⅰ1-1)和推覆带前缘传播消减褶皱带(Ⅰ1-2)两个三级构造单元,二者的影像特征、沉积建造、构造发育特征及矿产赋存状况截然不同。
4.祥云地区地层及含煤地层方面。初步查明了区内地层的沉积建造及其分布范围,并建立了各自的遥感解译标志。确定了各主要含煤地层的时代及其分布范围,初步查明了各自的赋煤特征,为聚煤规律分析和含煤远景区的圈定奠定了基础。区内主要含煤地层有晚三叠世花果山组、白土田组和上新世三营组。花果山组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部沐滂—雄里—三街及羊成庄—树苴一带,呈北北西向条带状展布,属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沉积,煤层主要赋存于该组中上部,含煤性好,是本区主要的含煤地层;白土田组主要分布在粟子园—马街、白土田—板桥及三街断裂东侧,属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其中以下段含煤性较好,含煤面积达,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多。上段含煤性极差,基本不含煤;三营组主要分布在弥渡盆地和金宝山盆地内,属湖泊相—湖泊沼泽相沉积。其中弥渡盆地的含煤性较好,有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赋存,而金宝山盆地基本无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赋存,含煤性极差。
5.祥云地区含煤盆地形成演化与聚煤规律方面。从区域地质背景与古地理格局分析入手,对楚雄盆地的基底特征、形成演化进行了全面分析,再结合各自的煤层赋存状况,对其聚煤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为含煤远景区的圈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区内上三叠统花果山组和白土田组含煤地层主要赋存于扬子板块西缘的楚雄盆地之西部。其结晶基底分别由中、深变质的下元古界哀牢山群和浅变质的中元古界昆阳群(会理群)塑性褶皱基底组成,具双重结构特征。盆地的沉积基底由震旦系 古生界的稳定型沉积盖层组成。基底面由东向西倾斜,依次显示出隆起-斜坡-凹陷的分带格局,而从北向南又表现为凸凹相间分块格局,本区处于凹陷部位;楚雄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受控于扬子板块西缘的构造环境和演化历史,是一个具有多期演化历史的复杂盆地。它大致经历了被动大陆边缘阶段(Z2-P)、地壳破裂、板块边缘块断隆升阶段(P2)、弧后盆地阶段(T)、褶皱带周缘前陆盆地阶段(T3l-K1)、早期形变改造阶段(K2)和晚期形变改造阶段(N-Q)等六个形成演化阶段。本区花果山组、白土田组主要含煤地层是形成于弧后盆地,后期经长距离推覆而置于目前盆地的外来体;晚三叠纪中、晚期的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扬子板块西缘的弧后盆地内,这与该期的古构造、古地理及沉积环境密切相关。花果山聚煤期早期聚煤作用弱,含煤性差,晚期聚煤作用强,含煤性好。花果山聚煤期的聚煤作用早期主要发生在北部马鞍山一带,中部和南部广大地区基本无聚煤作用发生,而晚期的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研究区中南部,北部基本无聚煤作用发生。弥渡、金宝山上新世含煤盆地严格受红河断裂的控制,它们的形成与红河断裂的扭动有关,成因类型属构造拉分盆地。其聚煤作用受盆地沉降速度和沉积速度的影响较大,以扇前洪泛洼地与扇前洪泛平原成煤为主。弥渡盆地在成盆初始期和盆地封闭期以冲积扇和河流相碎屑岩沉积为主,基本无聚煤作用发生。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盆地扩张期,该期扇前洪泛洼地与扇前洪泛平原泥炭沼泽相发育,聚煤作用较强,形成的煤层和可采煤层均较多。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盆地中部和北部的开阔地带,南部狭窄,不利于聚煤作用的发生;金宝山盆地的沉降速度远远大于沉积速度,总体处于欠补偿阶段,以冲积扇相、河流相沉积为主,扇前洪泛洼地与扇前洪泛平原泥炭沼泽相不发育,聚煤作用弱,基本无可采煤层赋存。
6.祥云地区含煤远景区的圈定。根据图像解译和野外调查验证,结合含煤地层、含煤性及聚煤规律等分析,充分考虑后期构造对煤系、煤层的改造作用,共圈定含煤远景区4个,总面积约287km2。其中晚三叠世花果山组无烟煤类远景区2个,即一街—三街—德苴含煤远景区含和沐滂—雄里含煤远景区,面积分别为150km2和33km2。晚三叠世白土田组无烟煤类远景区2个,即干海子—白云含煤远景区和白土田—板桥含煤远景区,面积分别为90km2和9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