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贾宝玉出生的时候嘴里含着一块石头,所以给他起名贾宝玉。整个红楼梦就是围绕着贾宝玉来写的,他也算是主人公,所以又叫石头记。
《红楼梦》它是小说,作者在第一回里面,通过石头跟空空道人对话,就故意有一个说法,叫做“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就是他不愿意直接说出来,我写的是哪朝哪代的事,他也不愿意直接说出来,我写的是哪个空间里面的事情。所以红学界一直有争论,究竟它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在《红楼梦》文本里,对男人,避免写他们剃去额发留大辫子,贾宝玉虽然写他梳辫子,但又不像典型的清朝男子的辫子,写北静王的服饰,更接近明代的样式。以至后来许多人画《红楼梦》图画,男人的服装打扮基本上往明朝靠;戏剧影视当中,人物的服装造型就离清朝更远了。但是清代对女性的服装改变不是很大,一般汉族妇女的服饰跟明代很接近。《红楼梦》里写女性服饰,清朝的味道是有的,但不明显。比如满族妇女有自己很特殊的服饰,如旗袍、两把头、花盆底鞋等等,这些在《红楼梦》里都没写。而且,对于书中诸女子究竟是大脚还是小脚,除了尤三姐直接写到是小脚,傻大姐直接写到是大脚以外,都写得很含混。这当然是曹雪芹的一种艺术处理技巧,他不想直截了当地通过这些描写来坐实小说的具体时代背景,但这里面除了艺术考虑以外,恐怕也有避免惹麻烦的非艺术考虑。时间上有模糊处,空间上也有模糊处,大观园里,南方北方的特有植物全出现,比如红梅花。北方地栽的红梅花非常罕见,甚至根本就种不活,但是故事里出现了很壮观的红梅花。红学界因此争论也很多,大观园是在南京,还是在北京啊?究竟在什么地方?当然,更多的细节证明,书里写的荣国府、大观园,还是在北方,在北京。比如里面多次写到炕,在炕上坐,在炕上吃饭,贾环在炕上抄经,故意把炕桌上的蜡烛推下去,烫伤正躺在炕上的贾宝玉等等,炕这个东西在金陵是没有的。贾宝玉还说“常听人说金陵极大”,可见他懂事后就根本不住在金陵,金陵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常听大人提到的地方。也就是说,自林黛玉进都以后,故事里人物活动的主要空间,就是在北京,甚至连北京西北城的花枝胡同,也写进去了。当然,曹雪芹也借用了某些江南的事物,特别是景物,不过从主要的方面看,是写北京。曹雪芹在文本上,时间、空间方面,都故意让它有一定的模糊性,他使用了烟云模糊的艺术手法。◎ 历史宗教尽在久久☆◎Bis2Hsb4CJ ◎ 历史宗教尽在久久☆◎om5mw6R2bX 但是实际上《红楼梦》的文本,它又具有很强烈的自叙性和自传性。它的自叙性和自传性,又是可以勘察清楚的,因为它具有这种素质,所以这个文本很有意思。就在《红楼梦》第一回当中,我上面所引的“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这话旁边,脂砚斋就有一条批语,一语道破天机。◎ 历史宗教尽在久久☆◎7VG57xhMlP ◎ 历史宗教尽在久久☆◎eLPFt5ShYb 脂砚斋她很厉害,因为她是曹雪芹的合作者。小说里面的石头,不是跟空空道人有段对话吗,这段话你明白吗?为什么叫《石头记》呢?就是石头它后来缩成扇坠大小下凡去,经历一番人世的浮沉,复杂的经历,最后这个石头,又回到原来那个地方,青埂峰,还原成一个大石头。还原成大石头以后,跟原来有什么不同呢?上面就写满了字。写满什么字呢?意思就是写满了现在咱们看到的字,就是《石头记》。所以石头就跟空空道人说,我所写的这个东西“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可是脂砚斋批语,马上跟上一句,叫做“据余说,却大有考证”。脂砚斋批的时候很开心,他们两个人互相在调侃,脂砚斋的意思就是,实际上你写这些东西,托言石头所写,其实不就是你曹雪芹写的嘛,其实你所写的这些,无论是从时间上来说,还是从空间上来说,都是“大有考证”!◎ 红楼梦还是石头记据甲戌“楔子”所记,共有5个题名,最初名为《石头记》,后因空空道人更名“情僧”,所以把它改作《情僧录》,不久,吴玉峰将之命名为《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又给予《风月宝鉴》之名,后来曹雪芹更名为《金陵十二钗》。不久,甲戌年间,脂砚斋抄阅再评,复其旧名《石头记》。面对这5个似乎连作者也无可无不可的书名,我们自然无法启曹先生于九泉,问个明白。但通过对文本意蕴的正确解读以及在传播中读者的认同程度的分析,我们还是可以作出无愧于作品书名的选择的。 其实,曹雪芹在作品开篇“楔子”中对自己作品的总体走势已有交待,即“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空空道人所悟的这16字带纲张目,涵盖全书的思想,并制约整个情节发生、发展和归宿。这16字是作者特意开启的解读其天才著作的一扇天窗,浓缩了作者在“大彻大悟”后对人生历程的哲理思辨。 在历经家族由盛转衰、大悲大喜的多次变故后,曹雪芹对社会、人生有了极其深刻的体悟,为了全面深入地反映其对人生、大千世界乃至宇宙起源的沉痛思考,作者为小说设计了一个由“空”、“色”、“情”3个子世界建构起来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世界。其中勾勒的全部人物、事件和整个情节都以“空的世界”为起点和归宿;以“色的世界”为基础;以“情的世界”为中心。 据此解说,在这一“立体世界”中,“空的世界”位处最高层面,具体包括作品前5回中描写的独具意义的3个神话(即“无才补天”、“太虚幻境”以及“木石前盟”),并由此衍生出“色”和“情”这两个子世界。作者对这一世界着墨最吝,但其蕴含却最厚。“色的世界”处于基础层面,对这一世界的刻画摹写构成了作品的物质内容,也由此筑成“情的世界”———大观园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的现实基础,具体包括荣、宁二府家族中的日常生活和贾府之外宏观背景下的封建末世的社会生活。“情的世界”位处作品的中心,是作者倾力描写的第三个子世界,它寄生于“色的世界”却又超越其上,是天国里的“太虚幻境”在人间的重现,是宝玉、黛玉等少男少女们的伊甸园。作者对这一世界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凝成了全书的核心,也是作品最富艺术魅力之所在。人生源于空幻而归为空幻,由此形成了“因空见色”到“自色悟空”的大循环;而小说之所以给古今中外的读者历久不衰的巨大魅力,却是由于作者的浓墨重彩摹写了人生“由色生情,传情入色”的小循环。而对“空的世界”的玄想,一般读者或因对人生的了悟没有作者的切肤之感,或因无心关注更高的哲学思考,多少辜负了作者言说“空的世界”的良苦,以至于有“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慨叹。从以上的解读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对小说总体构思的交待中,援用的虽是佛教用语,但其思想底蕴凸现的乃是我国的老庄道家哲学文化。作者在“经历过一番梦幻后”,作为社会人生的“彻悟者”,认为“色”、“情”世界的一切,包括人生的悲欢离合、兴衰际遇、爱恨情仇都是空幻的,并由此参禅出其中的“玄机”:人生自彼岸到此岸,再经此岸达彼岸的整个历程恰如红楼一梦,一切皆指向终极的虚“空”,只不过“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一解说可以说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解读视角,如果我们由此而得出“梦”则“空”,“空”则“梦”的结论,应该不会引起多大的异议。 再回到这5个书名,一一予以检讨。作者对这5个书名的归属取舍以及关涉的姓名,是否有意模糊,还是到底有所顾忌(原文颇有一些避嫌之语),抑或自己也难以定夺?这就不得而知了。脂砚取《石头记》题名的同时,评文也采用这个题名了。虽然也有使用《红楼梦》、《十二钗》题名的例子,终究很少,《风月宝鉴》或《情僧录》始终不曾采用过。真正成为书名由《石头记》向《红楼梦》演变的转折点的,还是程、高本的出现。从此,《红楼梦》作为正式书名便取《石头记》而代之了。此后,《红楼梦》一名更是深入人心,一般读者更是不知还有《石头记》一说了。 说到底,是《石头记》,还是《红楼梦》,其含义是很不一样的。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这名字文雅、迷离,不似《石头记》质朴、显露”,更是因为《红楼梦》一名契合了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如梦”的儒道哲学思考。从听天由命,毫无作为的“生死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庄子·德充符》),到与整个自然、整个宇宙合而为一的“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庄子通过“心斋”、“坐忘”等等泯物我、同死生、超利害、一寿夭,点明所谓梦与醒和死与生,是可以从精神上予以超越的。“红楼梦”这一复合意象指向的正是这一依归。从诗人对“梦”的依傍和表述———“梦后楼台高锁”,“觉来知是梦”,“来去春梦几多时”,“十年一觉扬州梦”,“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梦里不知身是客”,“神女生涯原是梦”,“事如春梦了无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万事到头都是梦”,“犹恐相逢是梦中”,“世事短如春梦”,“沉思前事,似梦里”,“自古英雄都是梦”,“百岁光阴一梦蝶”,“好梦由来最易醒”等等与小说空、色、情这些主题架构的契合中,不难看出,“梦”在语言和文化上的所指和能指,远非类似把玩的“石头”所能比肩。
贰巖子《二石头记》曰:“石头记”={孙悟空心神在舌天七丙火赤天∪地二丁火牡土种道}+{贾宝玉含玉出胎“或从王(王夫人)事含章可贞”}=舌头记=“养气忘言守”+“舌不言则神在心”+“神在心则不从舌漏”
因为五彩石在红尘中的经历都写在自身之上,空空道人(?)抄录成书,是为《石头记》
话说女娲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这块石头经过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唯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虽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这天,正当嗟悼之际,只见远远来了一僧一道,生的骨骼不凡,丰神迥异,来到这青埂峰下,席地坐谈。见到这块缩成扇坠般鲜莹明洁的石头,很是可爱。那僧托于手掌上,笑到:“形体倒也是个灵物了!只是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几个字,使人人见了便知你是件奇物,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那里去走一遭。”石头听了大喜,因问:“不知可镌何字?携到何方?望乞明示。”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说毕,便袖了,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向何方。 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块大石,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上面叙述着堕落之乡,投胎之处,以及家庭琐事,闺阁闲情,诗词谜语,倒还全备,只是朝代年纪失落无考。后面又有一偈云: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是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空空道人看了一回,晓得这石头有些来历,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来,有些趣味,故镌写在此,意欲闻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政、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我纵然抄去,也算不得一种奇书。” 石头果然答道:“我师何必太痴!我想历来野史的朝代,无非是假借‘汉’‘唐’的名色,莫如我这石头所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况且那野史中,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最易坏人子弟。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开口‘文君’满篇‘子健’,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添一小人拨乱期间,如戏中小丑一般。更可厌者在,‘之乎者也’,非理即文,大不近情,自相矛盾。竟不如我这半世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人,但观其事迹原委,亦可消愁破闷。至于几首歪诗,也可喷饭供酒。期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只愿世人当那醉余睡醒之时,或避事消愁之际,把此一玩,不但洗旧翻新,却也省了些寿命筋力,不更去谋虚逐妄了。我师意为如何?”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大旨不过言情,亦只是实录其事,绝无伤时诲淫之病,方从头至尾抄写回来,闻世传奇。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诗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的故事是记载在一块大石头上的,所以,《红楼梦》原名为《石头记》。
据《红楼梦》第一回,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顽石,被丢弃在青埂峰下,被一仙一道大施幻术,变为一块美玉,身入红尘,经历了悲欢离合,炎凉世态,后面又回到青埂峰下。
不知过了多久,有个空空道人从青埂峰下经过。看到大石上密密麻麻地写满字迹,因而抄录下来,因而叫《石头记》,意思是石头上记载的故事。
扩展资料:
《石头记》的空前性,在于它荟萃了古代中国几乎全部人文知识和艺术技巧的精华,用以精妙地呈现作者对中国社会、历史及生命尊严的透彻观察和理解。
作者的诚实见证,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一样,遵循着共通的、普适的艺术法则和道德立场。
对于浊臭的禄蠹,作者毫不苟且地予以揭露和鞭挞;对于美好生命,作者倾注了毫不保留的赞美;对于人性的复杂,又呈现出痛苦的无奈。
《石头记》的这种空前性在中国文学史上迄今后无来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是读《红楼梦》还是读《石头记》?
跟宝玉的身世有关,宝玉是女娲娘娘补天被遗漏的,一块宝石。贯穿整个《红楼梦》的人都跟宝玉有关。所以《红楼梦》又可以被称为《石头记》。
第一次接触《红楼梦》的时候,我小舅舅就很不负责任的问了我这个问题,然后很不负责任的告诉我就是因为这是一本青楼小说,讲的是一个公子哥和一群姑娘成天吟诗作画,恩恩爱爱,最后家里破产了的故事。我,一个纯洁的初一小孩,被吓得没敢看。直到后来老师上课讲《红楼梦》时,才真正的去了解它。而越走近就觉得越有意思。
红楼梦,三个字拆开来看。红,可以代表女性,代指像花一样娇娇滴滴,红艳的容颜。楼,则代指一切故事的开端——大观园。梦,则暗指世事一场空。
那么结合起来,你就可以想到“初时那娇俏女儿郎,在大观园里过一场,一生戏一曲,皆为虚妄”。就单单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十二红来说,无一善终。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贾探春远嫁海外。但无论从古从今,远嫁终究伤人心。
当然,红楼梦名字的重心其实还是在梦上。红楼为修饰词,限定词。梦才是最终要表达的深刻含义,无论曾经如何繁华,美好,到头来也是梦一场。
同时这一梦也和贾宝玉最后出家以及四大家族的渐渐走向衰败所体现出来的佛家四大皆空有点联系。
众所周知,《红楼梦》除了叫红楼梦外,还别称《石头记》,《木石前盟》。个人认为,后俩个名字,明显没有前一个好。石头记代指的其实就是贾宝玉原身——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就显得比较狭窄。同样《木石前盟》指的则是贾宝玉神瑛侍者身份和林黛玉绛珠草的故事,也不开阔。
《红楼梦》不是一个人的传记,也不是一对鸳鸯的爱恨情仇,更像是现在的群像小说,描写一个大的群体,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状况。
一、《石头记》的由来:《红楼梦》开篇以神话形式介绍作品的由来,说女娲炼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补天,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余一块未用。剩一石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一僧一道见它形体可爱,便给它镌上数字,并由赤瑕宫神瑛侍者携带下凡。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见石上刻录了一段故事,便受托抄写下来传世。辗转传到曹雪芹手中,经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书。所以《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二、扩展知识:1、作品简介:《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此书有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 ,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尤其“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激起了后世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各种猜测附会之说愈出愈奇。2、作者简介: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 ),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 ,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书名之猜——(一)关于《石头记》 作家二月河为蔡东藩先生所作的《二十五史演义丛书》写过前言,其中有一句经典名言:“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没有阶级性的。”中国的四大古典文学作品,确是如此。皇帝和百姓都喜欢,一直喜欢到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国家领导人、企业家、打工者、农民工、学生及百姓等仍旧喜欢。但《红楼梦》又有别于前三部小说;她的特点主要是谜多并且难解,这是最吸引读者的一个原因。现在的作家和影视作品,大多喜欢制作“悬念”。过去的文学作品和创作是没有这个词汇的。今天的“悬念”是从过去小说中的“梦、案、谜”中发展过来的。《红楼梦》的“梦”就是“谜”的意思。我的姥姥家是满族,奶奶家是汉族;辽南地区的汉族,在满清统治时大多是“随旗”,也就是当时的投降族。每当夏季的傍晚,饭后的家人们常常围聚在大树下,年老的人就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或者“破梦儿”(也有叫破闷儿的)。这种说法现在很少能听到了。《红楼梦》的“梦”就是“谜”的意思。这个书名本身就是个大谜。很多读者(可以说大多数读者)都忽略了这个大谜的解。更加使作者(假如作者能活到今天)痛惜的是:人们更是没有注意他所提出的其它四个书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与《红楼梦》的演变关系。一部书为什么会有这麽多的书名呢?她们与《红楼梦》有什么样的连带关系呢?这些书名值得探讨嘛?我认为很有必要!《红楼梦》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他文章中所有的“谜”都紧紧的围绕着皇权政治这个中心主题而发展、而创作、而使读者难以破解的。谜语、谜诗、谜对及故事大多都是不同朝代皇家内苑的轶闻秘史,贾家是不同朝代皇室宗族的凝缩。按皇权政治这一主题去解读,她的故事不可能是连贯的;但都是围绕主题而展现、而发展的。以下我们就按书名排序逐一浅解。(一)关于《石头记》当朋友们还没有确认《红楼梦》的题旨是皇权政治的时候,看到《红楼梦》第一回中出现的其它四个书名,肯定是不屑一顾的。《石头记》怎么会等同于《红楼梦》呢?如果八十回的《石头记》,她的内容与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基本上相似的话,书名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但是若以皇权政治为题旨我们就可以明确的分析出《石头记》书名的实际意义了。《红楼梦》第一回中开始就讲了一个关于石头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补天所剩的一块石头,自惭无才,央求过路的一僧一道将自己变成一块扇坠大小的玉石,携入红尘。这就开始了贾宝玉衔玉而诞及贾府的一系列故事。“这一干风流孽鬼”的故事完结后,又过了几世几劫,通灵宝玉又复原回到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时石头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后面又有一偈云:‘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做奇传?’”这一段神话故事,非常隐晦的引出了全书的主题:而且这个七绝偈又是一个谜语。我们先从故事说起。女娲是顶天石的制造者也可以说是它们的母亲。在中国奴隶社会之前——原始共产主义的时代,各部落的首领都是女性。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关系的变化,母系社会逐步转向为父系社会。男人成为部落的首领。从夏、商、周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六国,历史将华夏的奴隶社会推向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社会上。一统天下的是皇帝(男人为主)。到了满族人(在皇太极执政时将女真族改为满族,女娲在此象征着满族)占领北京,统一中原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跨越了一千八百余年(公元前210年——公元1644年)。在这个漫长的时空隧道中,中原时而分崩离析,时而统一聚合。农民起义、自然灾害、宫廷政变、边陲征讨、军阀混战等等,人们都视为“塌天”。当起义被镇压、新王朝的建立、自然灾害的消逝、政变的结束、征战的胜利、新皇帝的加冕等等,人们都视为“补天”。用冷子兴和贾雨村的对话讲,这叫“劫、运”两势。对于刚刚统一中原的满清王朝,顺治和康熙两代皇帝(实际上对江南和西部的征战持续了四十多年)非常明白“塌天”和“补天”的利害关系。归结一点就是皇权政治的巩固和建设。除了自己这一代要掌握好政权,更重要的是将政权,也就是“天”完好的世代相传;大清的江山社稷永远完整。这是清初皇帝的想法,同时也是历史上每个朝代开元建国皇帝的想法。《红楼梦》第五回中宁荣二公与警幻仙姑的对话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我等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者。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用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为了能使皇权永远承袭下去,各朝各代的皇帝都命下属整理总结前朝统治和覆灭的经验和教训。因此中国的封建王朝在这千年的跨越中,集留下了皇权统治的二十五史;也称为官史,几乎没有断代。那么《石头记》是这些历史记录的变本吗?不是!这很大可能是作者的寓想和臆造。他不可能刻在青埂峰的大石头上。大家可以想想就是《红楼梦》本身,这个上百万字的小说刻在大石头上,那是多么浩繁的工程啊!有人就是有愚公的信心,那也很难找到如此巨大幅面的石壁啊!我倒是希望有这一幅巨面的石记,那《红楼梦》的研究也就不至于拖延至今了。看来这完全是个神话故事了。那我们怎么理解《石头记》这个神话的书名呢?要从两个方面去解这个石头之谜。一是皇帝的玉玺;它代表一个皇帝的存在,一个王朝的存在,一个皇权统治的存在。另一方面是皇帝的陵碑;它记录了一个君王的“功德”,一个王朝的“功德”,一个皇权统治的“功德”。理解这两个方面才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因为《红楼梦》是一部谜书,所以玉玺在全书中没有公开的表露。只在第一百零九回中,贾母在临终之前,把她压箱底六十多年的一块汉玉玦交给了自己的嫡孙贾宝玉。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天子”接班的一个镜头。书中的贾宝玉这时正处于精神呆滞、举止疯癫的状态。因为林黛玉已死,自己的通灵宝玉也丢了。通灵宝玉在书中就是石头的化身;而在解谜的范畴中,它隐喻着历代皇帝的玉玺。玉玺是全书的主题谜语,它出现在<薛小妹新编怀古诗>的五十一回中;第一首<赤壁怀古>就是玉玺的谜面。因为在以后的揭谜中我们要专题介绍,所以要把玉玺的破解暂时置放一下,着重谈一下皇帝的碑记。《红楼梦》书中除了“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的大石头,没有直接提到哪个皇帝的陵碑(五十一回有一个<广陵怀古>是隋炀帝的陵墓)。这就使空空道人向大石头提出问题:你所记载的故事是哪朝哪代的呢?具体一点说,是哪个皇帝呢?石头回答的非常有意思:“我师何必太痴!我想历来野史的朝代,无非假借‘汉’、‘唐’名色,莫如我这石头所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这段回答其实也是在暗示我们读者,在读这本书时,不要局限地索寻具体的朝代、具体的皇帝。“贾家”其实是“假家”;也可说是“真家”(甄家)。“宁荣”二府是很多皇室家族的聚缩。我大石头上的撰文,也是诸多皇帝碑文的组合。所以“真假(甄贾)两家解出的历史故事原型,个个都是皇家真实的故事,但却不是连贯的。《石头记》的原本,谁也没有看到。与其说真有此本,倒不如说是作者的臆造;以此将故事神话来吸引读者。说它是曾用名还不如说是假用名。如果作者直接道出是《石碑记》那整篇小说 的谜语也就不揭自破了。书中和玉玺一样,没有直接谈论某某皇帝的陵墓和碑文。但却先后出现了关于坟墓的诗句、谜语、和争议。前面我们提到的七绝偈:“无才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就是一个双底谜语,皇帝活着的时候它是玉玺;皇帝死去以后,又可以说它是陵碑。两者都是石头。在第一回的《神仙歌》里,有“荒冢一堆草没了”的诗句。在第二十二回中,贾探春的谜语:“阶下儿童仰面时, 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 莫怨东风怨别离。” 一个诗句,一个谜语组合成了坟墓和陵碑。在第五十一回的谜语句中和众金钗的争论中,先后出现了五个古人的坟墓。第四个谜语是借用了韩信的坟墓;诗名是《淮阴怀古》。第五个谜语是借用隋炀帝的坟墓;诗名是《广陵怀古》。第七个谜语是借用王昭君的坟墓;诗名是《青冢怀古》。第八个谜语是借用杨贵妃的坟墓;诗名是《马嵬怀古》。在猜谜中引发了众裙钗的争议,提出了关公坟墓真假的问题。这些墓地的提出只杨广是帝王,其他人都不是皇帝和皇后,但这些人的名望都是与皇权政治有着重深关系的;他们的碑文撰记都有着与皇家同兴衰、共荣辱的特殊故事。提起石碑,很容易使人们联想到此物的生成和发展。石碑是由界桩和拴马桩发展而来。因为与地域和里程有关,所以人们多在路边和家门前栽埋。军队和州县府衙多在国界、州县分割处栽埋。里程碑由此在后来产生。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秦王朝在统一中原后,秦王嬴政认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在历史上是功不可没的。所以他自封为“始皇帝”,自称为“朕”,并命工匠在很大的一块石壁上刻下了自己的功德,以昭后世。但这个巨大的记文石碑据说被后来的义军和皇帝们给毁掉了。现存的只有他到泰山封禅和到东海(现在山东省的烟台地区)寻药时(也是巡游)留下的石刻。秦始皇时期的石刻,对中国的文化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那时还没有发明纸张,统一文字在七国战乱平息之后,短时间内搞定是相当困难的。虽然秦朝的石刻遗迹现存很少,好像说明不了这个问题;但可以想象,当时的石刻虽然不能像现在的商业广告那样缤纷多彩,各地一定是在没有石壁的旷地上矗立了不少的大型石碑了。石碑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又增加了两种存在的意义——规范文字、记载功德。到了晋朝和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书法的发展和佛教的大兴,石碑伴随着石刻佛像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风景胜地、寺庙、道观、府衙、书院等都有石碑或石刻。石碑在那时不单单是陵墓的标记,而是文化发展与传播的象征。而后来的战乱、朝代的迭更,石碑也随之被兵燹毁坏了不少。一代一茬、一茬一代,到了明清之际,除了被保护的帝王陵园中的墓碑还有一些,其余的大部分都难以寻觅了。自古至今假如这些石碑不被毁坏,中国一定是第一碑林大国,而被载入世界吉尼斯;但那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发展。这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承袭优胜劣汰文化发展基因的好处吧!为了能更好的说明《石头记》,我在网上浏览了一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陵墓,可惜没看到他们的陵碑。皇帝们大多是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修建自己的陵墓,陵碑却多是后人所立。秦始皇还是在没有统一中原的时候,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据史学家们分析,后代人没有给他树碑立传,是害怕盗墓贼,所以蠲减了这个分项工程。汉武帝的坟墓被温均所盗,网页上也没有提到他的陵碑是没立还是被毁。唐太宗的昭陵大墓也没有立碑。但有意思的是,他的第一夫人长孙皇后死在他的前头;他给夫人立了碑并撰写了碑文,撰文的题目叫《温泉铭》。唐太宗的本意有三个:一是悼念自己敬爱的夫人;长孙皇后在他治国大业中的一些重大决策上帮助太宗出了不少的好主意。二是想留下自己行书风格的笔迹(想炫耀自己)。三是向世人(特别是盗墓者)宣示,自己是薄葬的倡导者,夫人和我将来的坟墓中是没有奇珍异宝的。可是昭陵还是被盗了,第三个意愿仍被盗墓者打破;成为文学史上真正的“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笑料。宋太祖赵匡胤的坟墓更是悲凉可泣,被南下入侵的金兵毁盗一空。坟丘是后来南宋皇帝们修复的。除了几对石像生默立在连天的荒草之中忠于职守外,能见到的真是“荒冢一堆草没了”的景象。关于石碑还有一个特殊的种类,大家都知道:女皇武则天她大碑前后没有一个字。不知是她自己的创意还是后人的设题?人们都晓得这块举世无双的“无字碑”。毛主席的诗词,《念奴娇·昆仑》中有这样的词句:“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个豪迈的问句大概就是由“无字碑”引发的吧?与“无字碑”类同的是,坐落在北京昌平县的明十三陵。除了永乐皇帝朱棣的陵碑,其他十二个皇帝的陵碑,有碑前的谥名,却没有碑后的撰文。说到这些奇怪的陵碑和无碑的皇陵,使我自己也在发问自己:难道自己理解的《石头记》是错误的吗?这不给反对者提供乘隙了吗?大石头上的偈文:“倩谁记去作奇传?”不也是这样发问的吗?我们如何看得到那“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的撰文呢?其实书名《石头记》本身也是一个谜,前面我们所谈的玉玺和陵碑是两个具体的谜底。以下我们要解的就是一个抽象的谜底——书名。前头我们已经提到了,第一回中石头回答空空道人一段话里的一个“痴”字和“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中的一个“痴”字。这两个“痴”字,一个是代表作者劝说读者们不要太痴;一个是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说作者是“痴人说梦”。不管是谁痴(实际上是我们读者痴,谜书出了将近三百年了,我们还没解开。),我认为作者一直在提醒我们:读书和学习像做事情一样,不能太死板、太教条,应该灵活一些。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在《红楼梦》全书的末回末段又为我们提供了一段对话,也是解谜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一起再来仔细多读几遍。“那空空道人牢牢记住此言,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果然有个悼红轩,见那曹雪芹先生正在那里翻阅历来的古史(朋友们要注意这个‘古史’)。空空道人便将贾雨村言了,方把这《石头记》示看。那雪芹先生笑道:“果然是‘贾雨村言’了!”------“说你空,原来你肚里果然空空。既是‘假语村言’,但无鲁鱼亥豕以及背谬矛盾之处,乐得与二三同志,酒余饭饱,雨夕灯窗之下,,同消寂寞,又不必大人先生品题传世。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那空空道人听了,仰天大笑,掷下抄本,飘然而去。一面走着,口中说道:“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后人见了这本传奇,亦曾题过四句偈语,为作者缘起之言更转一杆头: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 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这一段应当注意的是,曹雪芹翻阅的“古史”和空空道人掷下的“抄本”。二人所及之物都是书本。本文的开头我们曾经提到了中国的二十五史(最后一部是《清史稿》,由辛亥革命后赵尔巽等人所著。研究《红楼梦》我们可以参考到乾隆皇帝中期的朝政。主要应以它之前二十四史为主。)。同时也提到了皇帝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总结前朝经验而付诸编史的努力(其实大部分是皇帝身边政治家、史学家的努力)。这样看,每个覆灭王朝都是新兴王朝的史头。也可以说是开始之头。对于满清王朝来说,二十四史每一部书都是清朝历史的开头。二十四史的开头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结合《石头记》书名的解析,加上《红楼梦》解谜的一个方法——谐音异字,这样《石头记》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史头记》或是《始头记》。这就是我个人对《红楼梦》第一个书名《石头记》的浅识。
239 浏览 2 回答
254 浏览 2 回答
139 浏览 4 回答
214 浏览 3 回答
236 浏览 5 回答
183 浏览 9 回答
239 浏览 4 回答
133 浏览 3 回答
153 浏览 2 回答
119 浏览 6 回答
207 浏览 4 回答
289 浏览 5 回答
96 浏览 10 回答
354 浏览 3 回答
238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