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东西应该你自己写才好/..
摘要:从战国四公子养士门下食客的所作所为和他们为四公子做的事中可以得出四公子养士的目的:孟尝君养士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为了利益,还为了地位;春申君和平原君都是是为了名誉;信陵君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朋友。 关键词:战国四公子,养士,目的 引言:战国四公子分别是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他们虽不是同一国的人,却有着相同的地方,就是养士。养士就相当于士人们投奔了他,而他需要管这些士人们的吃喝。这是个能召集天下贤能之人来到自己身边,能结交众多有才学之人的好方法。但是却由于每个人不同的性格与思想,使他们改变了养士最初的目的,不再是为了结交天下贤人,以便扩张自己的实力,名声名声远扬与诸侯之间。 一、孟尝君养士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孟尝君的封地是拥有万户以上人口的薛邑,但他在薛邑一年的收入却少到没法供养他门下的食客。秦昭襄王称赞孟尝君善于结交有着不同能力的人才,曾说过:“孟君门下,如通物之市,无物不有。”孟尝君门下有“鸡鸣狗盗之徒”,他也召来天下很多负气仗义的人。 首先,孟尝君是为了自己的官职。齐王受到秦国和楚国毁谤言论的蛊惑,认为孟尝君的名声压倒了自己,独揽了齐国大权,于是便罢了孟尝君的官。冯欢跑到秦国让他们用孟尝君,秦国便派人来请孟尝君。冯欢又跑到齐国找齐王说秦国要用孟尝君,又让齐王意识到如果秦国任用了孟尝君,那秦国将会变得很强大,那对齐国来说可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的。齐王马上将官职还给了孟尝君。这里,孟尝君门下食客的做法是为了孟尝君自己的官职。 其次,孟尝君有一次在收债的时候,欠债的人不还却反而还赖账,他怎么也收不回来这些债。于是便派了门下的食客冯欢去帮他收债。然而冯欢却拿着钱办了场宴席,摸清楚了谁富裕谁贫穷,有能力还债的就规定了还债时间,家里实在贫穷,还不起债的,就让他们烧掉借据,不用还了。人们都很佩服孟尝君的做法,即使这并不是孟尝君做的。冯欢不仅帮孟尝君要债,还顺便提升了孟尝君自己的名誉。 最后,孟尝君对他对养士的态度都很尊重。他以“好客养士”、“好善乐施”而名闻天下。这使前来拜访他的士人络绎不绝。他善于用人,广招贤士,门下“客无所择”,“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他门下食客最多时达三千余人,可谓人才济济。盂尝君对门下食客及其家庭体贴入微,每次在和士人聊天时,总有人站在屏风后记录他家的地址,在士人走后,便派人去他的家里拜访,送去礼物。甚至为了礼贤下士,孟尝君与门下食客吃一样的饭菜。这种精神真的是十分可贵啊。 从孟尝君用食客所做的事情中可看出,他养士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二、春申君和平原君养士都是为了名誉。 秦围邯郸,赵王派平原君突围去楚国求救,临走时,平原君挑选“敢死之士三千人”同行。“敢死之士三千人”,足以说明平原君的门下的侠士人数之多。春申君手下也养着数千门客,在当时的影响也是非常的大,在此期间他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三件事上,分别是养士、治国以及经营自己的封地。 首先,春申君养士并不是为了纳贤才为自己所用,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名誉。他门下有许多食客,其中当然也有不少贤能之人,比如朱英。朱英曾为春申君出过建议,可他并不听,导致他死在了敌人手中,而他却还当敌人为朋友。信陵君有侯嬴,平原君有毛遂,孟尝君有“鸡鸣狗盗”。但是别人都是用这些贤才为国家,为自己,至少当食客们给他们出谋划策时,他们也会采取。可是春申君却不然,即使他门下的人给他提建议他也不听,但一听到可以掌控楚国就心动了,很明显,他养士并不是为了什么将天下贤人招揽到自己身边,也不是为了结交文人呢,给自己出谋划策,更不是为了国家。他只是为了利用自己“乐于”养士这一点,来提高自己的名声,可以说他养士并不是处于养士本来的目的。其次,平原君养士的目的也是为了自己有个好名声,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平原君的宾客们有两次是主动离开他的。第一次是因为他不信守承诺,重美色而贱士。这使他门下的食客都感觉到他们在平原君这里得不到中用,也无法发挥他们的能力,更不是个有雄心壮志之人该将自己壮志托付的人,所以离开了他。而春申君的目的也是为了名誉。“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是是赵国使者想在楚国人炫耀,春申君令门客打扮得更为珠光宝气,以此使赵国使者感到羞愧。“朱英知言不用,恐祸及身,乃亡去”,朱英是传中唯一一位为春申君献良言之人,但春申君却根本不听取他的意见。由此不难看出,春申君养士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 最后,平原君对他对养士的态度其实并不是很尊重。平原君的美妾看到跛子打水,便大声嘲笑。跛子觉得受到了侮辱,于是去找平原君,要求杀了嘲笑他的那个美妾。平原君装作答应了他,实际上却认为他小题大做了。但是不久之后,"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觉得很奇怪,宾客告诉他: 宾客们认为平原君把自己的美妾看的比他们这些士人更重要,是一个重色轻士的人,并且不守承诺,答应别人的事不能做到。宾客们认为平原君不是真正能赏识他们的人,也不是个能有大作为的人。我认为他们的养士的目的只是为了有更好的名誉。 由这些事例可以看出,春申君和平原君养士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名誉。 三、信陵君养士的目的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朋友。 信陵君是个礼贤下士的人,他尊重每一个士人,不论士人们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信陵君都谦恭有礼的与他们交往。而且信陵君也从不因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这使慕名而来的士人数之不尽。信陵君门下的食客,可以说都是“神通广大”,他们其中有些人可以打探到赵国内部的消息,一有消息,就立刻告诉信陵君。这使信陵君的消息十分灵通。有多灵通呢?他可以早赵王好几个时辰知道消息,这是赵王都无法相比的啊。 首先,又一次信陵君在和魏王下棋,正在下着,突然有人来禀报,说:“赵国发兵进犯,将进入边境。”魏王一听可是慌了,正准备召集大臣商议此事,这时信陵君却说:“只是赵王狩猎罢了,不用担心。”说完又不紧不慢的下起了棋。可是魏王可坐不住。过了一会,边境又送过来信,说:“赵王确实是在狩猎。”魏王松了口气,同时也疑惑起来,问信陵君道:“你是怎么知道赵王这次只是狩猎呢?”信陵君还是不紧不慢的答到:“我的一些食客能掌握赵国那边的信息,他们一了解到消息就会通知我。”从那以后,魏王畏于信陵君的贤能,不敢再让他处理国家大事了。信陵君之所以能没有顾忌,那样随意,不以为然的说出他得知消息快全靠自己门下的食客,是因为他养士真的只是为了国家着想,他从食客那里了解到的消息也全都与国家有关。如果他养士是有私心的,那他就不可能那样不以为然的说出来。可见信陵君养士是为了国家。 其次,信陵君是个识才的人,从候赢、朱亥身上便可以看出。候赢本是个看守大门的人,朱亥又只是个市场上的屠夫,别说与信陵君有关系,就是连贤人都挂不上钩。他们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不起眼的人,但信陵君却可以在茫茫人海中看到他们两个。后来,侯嬴和朱亥果然在窃符救赵中起了大作用。足以看出信陵君看人有多准。 最后,就是信陵君对士人们的态度。众所周知,信陵君对待士非常谦虚、仁爱,从不因为自己的身份高贵就轻慢了士人。在《世纪-魏公子列传》中说信陵君"仁而下士”“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他乐于结交天下豪杰,不管是地位高低,不管能力的大小,信陵君待他们都像对待自己一样,谦恭有礼。更是有许多原本是平原君门下的食客,都归附了信陵君。看来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可是众人皆知的。 由此可以看出,信陵君养士为的是国家,也为朋友。 这便是我对战国四公子养士问题的研究与看法。每个人养士都有着不同的目的,多少也是有一点自己的私心在其中,而真正能做到像在?信陵君这样,没有半点私心,一心为国家着想的人,真是少之又少。不过虽说每个人杨树目的都有所不同,但不得不承认,这四位战国时期的人物,在那时,都是有着各自不可代替的重要。 参考文献: 1.《史记》作者司马迁,中华书局出版,2013年9月出版。 2.百度。
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事迹 百度有的
战国四公子形象比较 ——兼谈司马迁的审美取向摘要:战国四公子虽然总是被并列在一起称呼,但事实上他们的形象有很大的区别�1�7本文主要从养士、待士及思想、人格诸方面来比较战国四公子的形象,并探讨司马迁在这些人物身上倾注的思想感情,体现的审美取向——各个阶层的人,不管地位高下尊卑,都有被尊重的权利�1�7关键词:战国四公子 形象比较 审美取向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仅因为《史记》是一部空前的历史巨著,更因为它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1�7作为文学著作,司马迁以独特的写作技巧、生动简洁的语言赢得了人们的赞赏,更在《史记》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在这些人物身上融入了自己的审美情感�1�7一、 孟尝君:一切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在战国四公子中,后人评价最为纷歧的莫过于孟尝君,尤其是他的门客中有鸡鸣狗盗者,但是孟尝君却“好客自喜”,只要门客对他是有利的,他便不会计较门客的出身,他一心想的只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孟尝君之父为相,有子四十余人,而唯独孟尝君年少见智,这主要体现在他与父亲的论辩上�1�7孟尝君因生于五月五日,况且又是贱妾所生,恐怕今后人生必不顺利�1�7他被父亲嫌弃甚至抛弃�1�7还好,母亲偷偷把他抚养大�1�7当他长大成人被领到父亲面前时,父亲仍然不念骨肉之亲,而“怒其母”�1�7孟尝君却不忘父子礼节,“顿首”询问原因,即刻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地解除了父亲的忧患:“必受于天,君何忧焉�1�7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其至者!”此言一出,无论是从天命还是从人为的角度,都使父亲再没有任何借口遗弃生于五月五日的他了�1�7真是一鸣惊人�1�7如果说孟尝君驳“五月五日子不可举”之说是他仕途的“柳暗花明”的话,那么孟尝君责备父亲“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则是孟尝君士途的“又一村”了�1�7孟尝君一出现就显出他的机智、见识过人,他对父亲先驳后责,前者顿首而后者持理不让: 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谷而士不得短褐�1�7仆妾余梁肉而士不厌糟糠。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孟尝君对父亲的私家富累万金而不招贤纳士的责备不留余地,眼光可谓长远独到,也因此得到主家待客的职务,并使宾客日进,自己的名声也逐渐闻于诸侯,而且被立为太子�1�7孟尝君终于以自己的才识从被弃翻身而为太子,代立于薛�1�7对待宾客,孟尝君“舍业厚遇之”,“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1�7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1�7” 孟尝君主家待客是以利相招,以财动心,所以在孟尝君被废后,宾客皆离他而去,他便扬言:“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辱之�1�7”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1�7秦昭王认为孟尝君贤能,愿求孟尝君,孟尝君便欣然愿往,而对宾客的百般劝说置之不闻�1�7只有当舍人苏代以土以土禺人、木禺人喻之,使他明白利害,他才打消入秦念头�1�7孟尝君过赵,“斫击杀遂灭一县以去�1�7”而不管生灵涂炭,只因赵人对他的一句取笑�1�7他完全没有“公子”所应有的大度�1�7秦欲以孟尝君为相,后又“囚孟尝君,谋欲杀人”于是孟尝君得脱后便以公济私积极联合韩、魏攻秦,对齐自身的危害则视而不见,而苏代一句“韩、魏必轻齐畏秦,臣为君危之”却使孟尝君停止了干戈,只因他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实在于自己不利�1�7秦人吕礼为齐相,孟尝君担心自己地位不保,竟把个人恩怨化为国家大事,派人给秦相魏冉下书,说动魏冉攻打齐国逼走吕礼�1�7齐国灭宋,“欲去孟尝君”而“孟尝君恐,乃如魏�1�7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1�7”他不但为了自己而甘心在他国为相,甚至联合外敌攻打自己的国家,使齐国几乎灭亡�1�7别国的小恩小惠可以轻易地让孟尝君扔下自己的国家,而当事情关系到自己的一点点小利益时,孟尝君却郑重其事地考虑起来�1�7他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利益罢了�1�7司马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1�7大则利天下,小则得一国�1�7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1�7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书》曰:‘受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此之谓也�1�7”①从孟尝君得到主家待客的权力以后的表现来看,孟尝君起初的一鸣惊人,责难父亲的话其实也不过是贵族公子的“花言巧语”罢了,他养士的目的与他的父亲相比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1�7孟尝君多怨、易怒,自私自利,一切只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1�7他怨父亲迷信、抛弃他,更怨父亲“门下不见一贤者”而“忘公家之事日损”,于是他直言指责;他怨秦国对他的囚禁,怨赵人耻笑他“乃眇小丈夫耳”,怨吕礼抢夺他的地位,怨齐国君主之骄,于是他愤怒、他大动干戈,视生命为草芥;他怨宾客背他而去,于是他咬牙切齿,怒发冲冠�1�7这一切都只因他自身利益受到伤害,他是自私自利的,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1�7二、 平原君:盲目养士,徒为虚名战国时代是一个没有巨人的时代,没有一种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没有一个人物是天下归心的人物�1�7大家都想保存并发展自己,因此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和富国强兵之术,也造就了“士”这个春秋战国时代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1�7欲强国者必养士,因此便出现了“争相倾以待士”的局面�1�7如果说孟尝君养士,无论是诸侯宾客还是逃亡负罪之徒,他都无所选择,一概“善遇之”�1�7致使门客中各色人等鱼龙混杂�1�7而他的门客的活动则或使孟尝君保全了性命,或使孟尝君保持了权势和名望,都只是为了孟尝君的一己之私利,于国于民却并无补益�1�7那么,与孟尝君相比,平原君养士则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他养士只是为了虚名,并非真的求士而且也并不识人,这主要表现在笑躄者、疑毛遂、失毛公、薛公、贪心、未睹大体等几个方面�1�7民家有一躄者因被平原君美人取笑,便谒见平原君,单刀直入“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当着躄者的面,笑着答应了他的要求,而躄者走后他却又笑着说:“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在这里,“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前者表现了平原君为人圆通,善于敷衍,后者表现了平原君性格的疏放和轻狂�1�7而“终不杀”则反映了平原君对躄者之流的蔑视�1�7由此可见,当平原君“门下舍人宾客引去过半”时,平原君的杀姬谢躄便只是一种故作姿态罢了�1�7平原君门客盛时达数千人,他遍觅宾客却偏偏落过毛遂�1�7在准备赴楚缔结纵约时却选不出二十个文武双全的同行者�1�7而对于毛遂的自荐却是一副怀疑、不信任的样子�1�7我们从平原君与毛遂的对话中可看出: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1�7”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1�7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1�7先生不能,先生留�1�7”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1�7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1�7”两人话语针锋相对,一个说毛遂居三年而无所闻,认为不能同往;一个则说无所闻不是无能,并把无所闻的责任归于平原君,指出是他没有给机会让食客有用武之地,一语中的�1�7毛遂终于“面试”成功,但无论是平原君还是其余19人皆心有不服,毕竟还未见毛遂有所造树�1�7于是“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1�7平原君的“质辞”虽显出他的通脱爽直,但这种通脱爽直里更多的则是在反映平原君对毛遂的轻蔑与不识人才�1�7毛遂的出色表现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1�7作者以19﹕1的笔力表现毛遂以1压倒19的气势。写毛遂从被19人“目笑”到“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又到“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1�7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再到“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而完成与楚合纵的任务,而且使楚王“唯唯”愿“谨奉社稷而以从”并歃血为盟�1�7毛遂真如锥器,锥尖一露,接着便逐渐露出锥形,直至完全“脱颖而出”毛遂至此终于能骄傲地说一句“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1�7文章对毛遂才能“脱颖而出过程的描写,使人不得不拍案叫绝,并为毛遂鼓掌称快�1�7毛遂鹤立鸡群的形象更是鲜明,真可谓“四两拨千斤”�1�7就连平原君自己也不得不惭愧地感慨“胜不敢复相士”�1�7文章越是从侧面把毛遂写得成功则平原君有眼不识俊杰的形象也被连带地写得更为鲜明起来�1�7平原君的不识人才还体现在对毛公、薛公的态度上�1�7平原君对于魏公子信陵君仰慕已久的贤士毛公、薛公不但是不屑一顾,徒任其混迹于博徒、卖浆者之流,而且以魏公子从游于这两个博徒卖浆之人为耻�1�7平原君身为赵相反而使本国的人才毛公、薛公为魏公子得去�1�7平原君私爱美人,使自己在那个“争相倾以待士”的时代里给人一种“爱色而贱士”的形象,更使自己门下的宾客舍人引去者过半;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1�7苏辙曰:“赵胜倾身下士,以窃一时之声可耳;至于为国计虑,性不知也�1�7赵欲拒燕,有廉颇、赵奢不能用,而割地与齐以借田单,知单之贤而不知其不为赵用也�1�7及韩冯亭以上党嫁祸于赵,赵豹知其不可,而胜贪取之,长平之祸成于胜之言,此皆贵公子不知务之祸也�1�7乃欲使之相危国,拒强秦,难矣哉!”;②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用李同的话就是: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争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余梁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1�7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1�7他完全可以“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以此鼓舞士气,而平原君却一筹莫展,甚至对“帝秦说”不敢议论一个字�1�7平原君虽有诸多不是,但还是有他可取之处的,如从谏如流,知过必改。起初,平原君和私爱美人,不愿斩笑躄者美人头,然而当他看到门下宾客纷纷离去,是以为他“爱色而贱士”时,他便毅然杀掉爱姬�1�7并亲自提着美人头到躄者家谢罪;毛遂自荐赴楚时,平原君既倨尊又气傲,他对毛遂的能力是完全怀疑的,但是当毛遂三言两语完成使命后,平原君终于心悦诚服,对毛遂说:“胜不敢复相士�1�7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于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1�7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1�7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1�7胜不敢复相士�1�7”并将毛遂奉为上宾�1�7如果说孟尝君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与敌国勾结是一种卑劣的行径,那么平原君在国家危机之时,他能够听从李同的建议,尽散家财,将夫人以下家人编入士兵队伍,共御秦兵这种通达事理,忠于国家的行为就更值得我们肯定了�1�7三、 信陵君:仁而下士,名冠诸侯在战国四公子中,司马迁最爱信陵君,因为信陵君对待士人的那种仁、谦的态度最符合司马迁的审美取向�1�7司马迁写孟尝君写到“吾尝过薛,其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又闻“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写平原君则写他以一笑应付躄者,且有眼不识毛遂,并评价平原君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然未睹大体”。而写信陵君却是“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公子社交侯赢、间步从毛公、薛公游就是最好的例证。作者写公子社交夷门监者侯赢时,通过一系列对比描写来证明公子的仁、谦�1�7先写“公子往请,欲厚遗之”后写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1�7而侯生却“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侯生傲慢如此,而公子却“执辔愈恭”�1�7接着,侯生又使“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这还不够,侯生居然“故久立与其客语”,但公子“颜色愈和”,整个过程,“公子色终不变”�1�7到家后公子又“引侯生坐上坐,徧赞宾客”,“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1�7侯生原本贫困且又仅一夷门监者,虽说是隐士却不见有什么建树,况且几次三番对公子傲慢无礼,而公子却依然仁而谦�1�7对比如此鲜明,公子愈显尊贵,而侯生愈显傲慢无礼�1�7但是作者却在段末引出侯生自白:“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1�7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侯生“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却能牺牲自己的名声来成全公子,使读者不得不对侯生的由鄙视转为肃然起敬�1�7由此通过描写侯生的形象是从一个隐士,不受财的可敬形象转为傲慢、无礼的形象再转为使人肃然起敬,一起一伏�1�7从而使公子被从正面加固了仁谦、尊贵的形象�1�7其实信陵君能得“公子”之称也是因为他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又能急人之急�1�7秦围邯郸,平原君求救于魏,魏王却犹豫不决,于是公子“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宾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虽不免有些急躁、冲动,但是他急人之急的心情却得到读者的理解�1�7然而公子虽冲动但却有礼节,当公子告别侯生,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公子时,公子担心“我岂有所失哉?”于是“引车还,问侯生”�1�7而侯生不愧是一名真的隐士�1�7他沉着、冷静,虽为隐士却能洞察一切�1�7他深知公子的性情,他知道公子辞决而行必是一鼓作气,劝之定不听,所以故不送,以转移公子注意力�1�7公子果然引车而还�1�7于是侯生才道明不送之原由,并把他的计谋告诉公子�1�7侯生的洞察一切体现在他虽为屈屈一夷门监者,却知兵符所在,又知如姬最幸,易得兵符,且知公子曾为如姬报父仇,甚至连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的心理也了如指掌�1�7然而侯生之计虽绝妙,公子却因“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而泣,公子的“爱士”形象由此可一览无余�1�7人的行为代价最大莫过于牺牲生命,侯生为公子计,而后“北乡自刭”自此侯生的形象更使人肃然起敬�1�7侯生越是牺牲自己而成全他人,他的形象就越是鲜明有力,因此公子的仁、谦、爱士的形象也被反衬得愈加鲜明有力�1�7信陵君之所以能得“公子”之称,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他能知错即改,又有一颗爱国之心,可谓常自省而知大体�1�7信陵君窃符救赵成功后,赵国上下皆德公子,而公子“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当有人为公子指出不是之处后,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1�7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1�7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1�7公子因窃符救赵一事留居赵十年期间,秦“日夜出兵 东伐魏”而公子因怕魏王降罪于他,禁止门客为魏使者通报,门客果不敢违令�1�7是毛公、薛公大胆违令对公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明过错�1�7公子果然爱国心切“语未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1�7公子慧眼识英才,间步从毛公、薛公游,二公果不负公子厚爱,冒死劝公子归救魏,才使公子避免犯下大错�1�7李晚芳曰:“战国四君子,皆以好士称,惟信陵之好,出自中心,观其下交岩穴,觉得孟氏不挟之者,盖其质本仁厚,性复聪慧�1�7”王世贞曰:“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之好士也,以存魏也,乌乎同!”③信陵君爱士如此,爱国如此,难怪司马迁独独愿以“公子”称赞信陵君�1�7四、 春申君:一辩而显赫,却遭奸人害自司马迁以来,一直到现在,人们总是把春申君同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相提并论,合称之为“战国四君”、“战国四公子”�1�7而事实上,后三者都是出自名门贵族:孟尝君是齐国丞相田婴的儿子,是齐威王的孙子,平原君是“赵之诸公子之一”,是赵惠文王的弟弟;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儿子,是魏安僖王的异母弟弟�1�7唯独春申君出身平民、士人阶层�1�7三位出身名门的公子所作出的大事都是他们门下士人所教授的结果,而他们本人则只是充当了执行者的角色,几乎没有独办过一件事�1�7但是春申君却游学博闻、治国有术�1�7上书劝止秦王攻楚,设计救归楚国太子,是春申君一生为楚国所做的两件最重大的事,而这两件事都是他自己独力完成的,与他门下的士人毫无关系�1�7司马迁写春申君着力在一“辩”字,因此文章开始便引用了春申君劝止秦王攻楚的大段论辩之辞,以突出他的论辩之才�1�7春申君劝说秦国与楚国亲善,他在谏书中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中心论点:秦国不应攻打楚国,而应与之友好�1�7他说:“天下莫强于秦、楚�1�7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1�7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1�7”接着,春申君又打比方又举事实,从古讲到今,引《诗》又引《易》具体分析了秦国不能攻打楚国的两个原因,既形象又生动�1�7最后春申君给秦昭王展示了一幅秦、楚友好将带来的美景:万朝来贺,天下皆归于秦�1�7终于使秦国打消了对楚用兵的念头�1�7春申君说应侯劝秦王使楚太子归国同样显示了他的论辩之才�1�7只是这一次,他深知可能性不大,所以又劝楚太子乔装归国,而自己则“以死当之”�1�7在中国古代,“忠君”是与“爱国”联系在一起,春申君忠于太子是他忠于楚国的表现,可谓深谋远虑又大义凛然�1�7春申君年轻时可谓大智大勇,能洞察秋毫,眼锐如鹰,可是老来却被一叶蔽目,盲目自信,反遭奸人所害�1�7其实春申君老来遭奸人李园所害也是他自己被前途与利益冲昏了头脑的结果�1�7假设他不受李园兄妹的诱惑,他还能洞察李园兄妹的阴谋诡计,可他偏偏为官多年,历尽了被宠的荣耀与被疏的穷困�1�7他担心自己的前途,担心老来无法“保相印江东之封”因此对抓住了他的弱点的李园兄妹坚信不疑而不听朱英之言,终于落得个被李园“死士侠刺,斩其头,投之棘门外”的下场�1�7就连司马迁也为他的晚节不保而叹息:“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旌矣”�1�7五、 司马迁:审美取向在战国四公子的四篇列传里,几乎每一篇列传都除了塑造了一位栩栩如生的“公子”形象外,还塑造了一个甚至多个社会底层的豪杰义士�1�7孟尝君囚于秦,是靠了客中“最下坐”的狗盗者和“客之居下坐”的鸡鸣者才成功出逃的�1�7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完全没有鄙视鸡鸣狗盗者的意思,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承认“然微此二人几不脱于死�1�7当是之时,虽道德礼义之士无所用之�1�7”孟尝君被湣王怀疑参与了“田甲劫湣王”事件,是靠了那位向魏子借粟的贤者的“自刭宫门”的行动才消除了湣王的误会�1�7孟尝君被废,是冯谖生死相随,用巧谋在秦、齐之间两头奔走,才使他恢复了相位,并扩大了封邑�1�7平原君找不到二十个文武双全的人同往楚国定纵约,是地位卑下的门客——毛遂勇敢自荐,“按剑历阶而上”置生死于度外才使楚王“唯唯”完成了定纵的任务�1�7秦围邯郸,赵国几亡,平原君一筹莫展的时候,是李同——平原君门下一传舍小吏的儿子,自动请缨、挺身而出率三千敢死之士奔赴战争前线才使“秦军为之却三十里”�1�7没有毛遂定纵约,没有李同急赵国难,赵国的历史将是另一番模样�1�7信陵君善待“夷门监者”侯生、屠者朱亥;礼交博徒毛公、卖浆者薛公�1�7因此他一生所做的最伟大的事情“窃符救赵”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有力相助——侯生为他冷静的策划,甚至“北乡自刭,以送公子”,朱亥亦是把生死交给了信陵君,与他一起奔赴前线;而毛公、薛公亦敢在信陵君诫门:“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1�7”的情况下冒死进谏信陵君归魏,使公子威振天下�1�7一个个豪杰义士虽地位低下,被别人看不起,却一个个都那么有情有义、大义凛然�1�7《史记》为这么多下层人物立传,褒奖他们的品德、才能,这都说明,司马迁是完全肯定战国四公子的养士、对士人的礼待的;而他对于下层人物的品德、才能更倾注了极大的热情�1�7他将自己浓烈的感情融入到了笔下的人物身上,“歌颂着人类所敬爱的,批判着人类所憎恶的�1�7”④在这里,出身贵贱已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人的存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1�7“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借这些下层人物表现、寄托了自己的生死观、人生境界和价值、审美取向�1�7他用《史记》理解了一个时代,表现了一个时代,《史记》寄托着他对人生的执着追求�1�7注释:①②③韩兆琦 《史记选注汇评》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年10月版,256页、268页、280页④李向引 《司马迁的审美观浅析》 理论导刊 参考文献: [1] 王利器 《史记注译》 三秦出版社出版 1992年11版 [2] 梁平汉 《文史杂志�6�1闲话信陵君》2004年第4期 [3] 韩兆琦 《史记赏析集》 巴蜀书社出版 1988年8版 [4] 赵志华 《试析<史记>中信陵君与孟尝君的人物形象》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5] 张兴杰 王秋梅 李文高《公子乎?士人乎?——春申君身份新论》甘肃社会科学 1995年第2 期[6] 李向引 《司马迁的审美观浅析》 理论导刊 [7] 孙纪文 《论司马迁的审美观》龙岩师专学报
战国时期皇亲贵族都养士成风,下面就介绍一下战国四公子孟尝君 孟尝君姓田名文,字孟,封于尝邑,故号孟尝君。他养士数千人,成为齐国的重要政治力量,担任了齐相,每年的工资就是薛地万户人家的租税。他的门客冯欢曾到薛地为他收债,免除了部分贫苦人的债务,取得了薛地人的拥护和爱戴。当他受齐王的猜疑而罢免职务后,得以在薛地安身。冯欢去秦国说动秦王,派车马来接孟尝君到秦国为相;回来后又借秦国要聘相为由,说动齐王恢复孟尝君的职务。 当时,齐、秦、楚是三个超级大国,与齐国相邻的宋国是第三世界中的一个弱小国家。宋国虽然国小力弱,国王却特别骄横,惹恼了齐国,齐王就灭掉宋国,然后强迫卫国、邹国和鲁国臣服,这三个弱国只好对齐称臣。这一来,齐王又骄横起来,扬言早晚有一天要问鼎周都,正号天子,以令天下。孟尝君就劝谏齐王,说是宋国被灭掉就是因为宋王骄横,让齐王以宋为戒。齐王一听生气了,就又罢免了孟尝君的职务。 孟尝君怕遭齐王杀害,就逃奔魏国,去依附他的朋友魏无忌。到了魏国,魏王任他为相。他又做媒,把魏无忌的姐姐嫁给了赵胜。然后把相位让给魏无忌,回到齐国的薛地,魏王和赵王、魏无忌和赵胜都与他交好。他能与魏王、赵王平起平坐,地位自然提高了。齐王却害怕了,就派使者迎接他复任国相,孟尝君不去,齐王只好与他建交。从此,孟尝君往来于齐、赵、魏三国之间。后来,因病而死,得以善终。但他的几个儿子争夺薛地,齐魏联军占领薛地,孟尝君绝后。 平原君 (?~前251) 赵胜是赵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养门客3000人。在秦军围困邯郸时,魏国惧秦,晋鄙只带兵在边境观望。平原君欲说服楚国出兵相救,门客无计可施,只有毛遂自荐,说服了楚王,楚王派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在赵、魏、楚三国军队夹击下,秦军大败而回。平原君是“战国四公子”中最平庸无能之人,受到秦国进攻时只会求救,国中有贤人而不知用。但他的侄儿继位为赵孝成王,他仍受重用,经历了两代国王。病死后,其位代代相传,直到赵国被秦灭掉。 信陵君 (?~前243) 魏安王之弟,即魏无忌,号信陵君。公元前257年,他设法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后十年,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有食客三千,《汉书·艺文志》兵家有《魏公子》二十一篇,今佚。 孟尝君让相位给魏无忌,魏王封以信陵之地,是为信陵君。信陵君也以养士出名。公元前258年,秦军围困赵都邯郸,形势危急,魏国大将晋鄙率领魏国主力,在边境上按兵不动。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夫人,也就是信陵君的姐姐,致信信陵君请他发兵救赵。信陵君窃得兵符,杀了晋鄙,夺得兵权,解了邯郸之围。信陵君怕魏王治他窃符杀将之罪,就在赵国住了10年。秦国得知魏国君臣不和,就派兵攻魏,连败魏军。就在魏国面临灭亡时,信陵君借了10万赵军,组织了燕、韩、赵、魏、楚五国联军,大败秦军,把秦军赶到了函谷关以西。魏王论功行赏,任用信陵君为相,国中大小政事,全交给信陵君决定。 信陵君的威名震动天下,秦国就想方设法除掉信陵君。秦王拿出巨款,派特务到魏国,找到晋鄙的同党,送上厚礼,让他们散布流言,就说信陵君威名大盛,大家都想让他当王,以此挑拨魏王与信陵君的关系。又以让魏国人质太子增回国为条件,叫太子增给魏王写信,说秦国要立信陵君为魏王。 就在魏王越来越怀疑信陵君要篡位的时候,秦王又派人给信陵君送去黄金和一封信,信陵君拒收黄金和信的时候,魏王派人来把黄金和信要去了。魏王打开信一看,信上问魏王何时让位,秦国预先祝福信陵君为魏王。接着秦国又放太子增回魏,太子增再次对魏王提出对信陵君不能信任。 信陵君虽然于心无愧,但知道魏王疑心日增,就托病不再入宫,将印信兵符等都交还魏王,以美女醇酒为伴,日夜享乐,过了4年就郁郁而死。六国中唯一能与秦抗衡的政治家死后,秦统一全国就成为必然了。 春申君 (?~前238) 春申君名黄歇,因先祖受封于黄,其后乃以黄为姓。他为楚相20余年。“虽名相国,其实王也。”楚国的政事都由他说了算。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封于吴,号春申君。 楚考烈王没有生育能力,黄歇为他物色了很多美女,就是不生孩子。别看现在大街小巷都贴有“专治不孕不育症”的小广告,那时没有这样的“能人”,黄歇实在想不出好办法来了。 春申君府中有个门客叫李园,是赵国人,他有个妹妹叫李嫣,长得很漂亮。李园为了飞黄腾达,想把妹妹献给楚王,但又怕生不出孩子来会失宠,就施了个“移花接木”之计。他先请了5天假回赵国,过了10天才带着妹妹回来。春申君责备他超假,他说齐王派使者到他家求婚,他招待齐使才回来晚了。春申君一听,就要见李嫣。李园把妹妹盛妆打扮一番送去,春申君见果是美人,就把李嫣留下,当晚侍寝,不久怀孕。李园又教妹妹说服春申君把她献给楚王,生了双胞胎,长子立为太子。楚王死后,李园设下伏兵,然后才派人通知春申君。春申君一进宫门,即被杀死,然后灭族。从此,李园把持了楚国国政,楚国一天天衰落下去,被秦国灭掉了。
简介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孟尝君孟尝君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孟尝君姓田名文。田文的父亲叫靖郭君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曾与成侯邹忌以及田忌带兵去救援韩国攻伐魏国。后来成侯与田忌争着得到齐王的宠信而嫌隙很深,结果成侯出卖了田忌。田忌很害怕,就偷袭齐国边境的城邑,没拿下,便逃跑了。这时正赶上齐威王去世,宣王立为国君,宣王知道是成侯陷害田忌,就又召回了田忌并让他做了将领。宣王二年(前341),田忌跟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在马陵战败魏国,俘虏了魏太子申杀了魏国将领庞涓。宣王七年(前336),田婴奉命出使韩国和魏国,经过他的一番活动使韩国、魏国归服于齐国。田婴陪着韩昭侯、魏惠王在东阿南会见齐宣王,三国结盟缔约后便离开了。第二年,宣王又与梁惠王在甄地盟会。这一年,梁惠王去世。宣王九年(前334),田婴任齐国宰相。齐宣王与魏襄王在徐州盟会互相尊称为王。楚威王 得知这件事,对田婴很恼火,认为是他一手策划的。第二年,楚国进攻齐国,在徐州战败了齐国军队,便派人追捕田婴。田婴派张丑去劝说楚威王,楚威王才算罢休。田婴在齐国任相十一年,宣王去世,愍王立为国君。愍王即位三年,赐封田婴于薛邑。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并请求见到孟尝君。孟尝君准备去秦国,而宾客都不赞成他出行,规劝他,他不听,执意前往。这时有个宾客苏代对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见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正在交谈。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毁了。’土偶人说:‘我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坍毁,也要归回到泥土里。若天真的下起雨来,水流冲着你跑,可不知把你冲到哪里去了。’当今的秦国,是个如虎似狼的国家,而您执意前往,如果一旦回不来,您能不被土偶人嘲笑吗?”孟尝君听后,悟出了个中道理,才停止了出行的准备。
156 浏览 5 回答
176 浏览 4 回答
186 浏览 5 回答
242 浏览 4 回答
330 浏览 5 回答
222 浏览 3 回答
304 浏览 4 回答
300 浏览 3 回答
254 浏览 5 回答
328 浏览 6 回答
204 浏览 3 回答
294 浏览 2 回答
178 浏览 6 回答
285 浏览 5 回答
291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