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摘 要】随着我国大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科学的实施课程评价已经成为课程研究中重要的领域。但我国对大学课程评价的系统研究还不多,本文主要阐释了大学课程评价的内涵,找出大学课程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大学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学 课程评价 发展趋势
一、大学课程评价的内涵
大学课程评价是进行大学课程编制、实施、改革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领域,课程居于核心地位,因此课程评价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位置,对于构建大学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课程评价的定义,我们认为大学课程评价的内涵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大学课程的计划、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和教育价值等进行研究和判断,从而为课程改进、提高提供依据和建议的活动。
二、大学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1.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不够全面
我国很多大学开展课程评价往往是对单门课程的评价,这样的课程评价往往具有片面性,不能完全反映这门课程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我们知道每个专业都有具体的培养目标,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就是为了实现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中的单门课程也都有自己的课程教学目标,但单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紧紧围绕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了单门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评价活动。
2.课程评价不考虑社会的需求
从我国大学现行的课程评价主体来看,大多数大学课程评价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由学校的教学主管部门组织校内人员进行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呈直线式、单一式。而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和行业团体却很少参与课程评价。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到大众教育,大部分高校培养的都是高级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大学开设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大学课程评价要改变学校层面单一的课程评价,要主动邀请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和行业团体等参加大学的课程评价,主动征求社会对大学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3.量化评价为主的课程评价方法
现在绝大部分大学的课程评价活动采用以量化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虽然量化评价方法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能够直接反映评价对象的特质。但是,如果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唯量化,那么势必使那些无法或暂时无法量化的内容被排除在评价的范围以外,这当然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4.课程评价管理不健全
我国大学的课程评价大部分是由学校教务处有关人员组织课程评价的实施,评价的结果主要用于精品课程的评选、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等。课程评价的管理很不健全,没有科学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评价制度,往往只注重对课程评价结果的运用,没有重视课程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反馈,没有根据课程评价的结果及时对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改革,没有能够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反馈整改作用。
三、现代大学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首先,课程评价主体应以教师为主。在课程实践中,教师既是课程决策的参与者,又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教师最能提出改进课程和教学的切合实际的建设性意见。因而教师必须是课程评价主体中的核心。其次,学生也应是课程评价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课程影响的承受者的学生,对课程的优点和缺点体会最深,学生作为课程评价主体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后,课程专家、行政人员、家长、社区等都应成为课程评价主体。因为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员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他们的需求也必然不同,而来自不同角度的对课程的评价,非常有利于课程自身的发展。
2.课程评价对象多元化
以往的课程评价的对象经常局限于对课程本身和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在现代课程评价中,凡是影响到课程的各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课程评价的对象,对其进行评价。有学者认为课程评价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课程编制的评价。②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③课程决策与管理成效的评价。而有的学者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认为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课程材料、课程实践、学生的学业成绩等。另外,在课程评价内容上要力求全面。
3.课程评价标准多元化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反对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尺度来测量不同的对象。评价多元化要求确立适合于不同评价对象的多重的标准,“确立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的多维标准”,确立不仅反映评价者的价值标准和适合外在要求的,而且反映评价对象的价值目标和内在需求并促进其发展、解放的多功能评价标准。评价的终极目的不是区分,而是为了所有评价对象的发展和解放。要实现这一目标,对所有评价对象的人格和个性的尊重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从精确化和绝对化的评价标准转向模糊性的评价标准。
4.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多元化
大学课程教学呈现多样性的特点是:不同类型的课程有不同的就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有“因材施教”的不同的教学实践。由于大学课程呈现以上多样性的特点,对课程教学的评价理应有不同的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主张把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如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自评与他评等,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和公正。
5.课程评价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我国大学课程的评价往往偏重对学科知识特别是书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而忽视了在课程学习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的评定。因此,课程评价的内容要体现学生为本理念,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不仅评价课程活动的结果,也评价课程活动的过程;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感情、意志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同时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评价机制,把课程的选择权和参与权交还给学生,推动学生独立、自主的选择课程。
参考文献:
[1]丁念金.课程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2]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
[3]董兴.国外课程评价理论发展趋势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2).
[4]易森林.课程评价多元化之探索[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