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学者、文化批评家):“海子的死”意味着海子从诗歌艺术向行动艺术的急速飞跃。经过精心的天才策划,他在自杀中完成了其最纯粹的生命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或者说,完成了他的死亡歌谣和死亡绝唱。”
姜冰:思想的力量往往是在思想者本人远去很长一段时间后,才会被这个反应迟钝的世界所感知。抑郁而亡的孔子是这样,受难命终的耶稣也是这样。
可诗人海子在卧轨自杀后的短短几年内,就已经给予了世人心底最猛烈的撞击。他诗歌中沁人心脾的原始气息,像是闪着煜煜金光的束束麦芒,每一次阅读都会刺痛我们干涸已久的瞳孔。
严杰夫(书评人):要么向现实妥协,而成为精神死去的普通人,要么永远不低头,仍成为肉体死去但精神不死的一柱光芒。
严彬拉夫(凤凰网读书频道主编):因为海子,我认为自己并没有死掉的资格,我还没有像他那样,写出很牛的诗来,穿上昨天的旧衣服,横心朝向火车。
扩展资料:
海子的一生:
1964年农历2月11日(公历3月24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在农村长大;
1968年在公社参加“毛泽东语录背诵比赛”,年仅四岁;
1969年在查湾村读小学;
1974年在高河中学读中学;
1979年15岁时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
1981年结识骆一禾;
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创作诗歌;
198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校刊编辑部。同年,结识西川;
1984年调入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授美学;
1985年以海子的笔名发表《亚洲铜》一诗;
1986年远游内蒙古、青海、西藏;
1988年再次远游青海,西藏等地;
1989年3月26日年在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
扩展资料:百度百科-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