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这一名称的由来,有的认为“端午”更古,有的则认为“端五”更早。黄石曾经对此有过较为细致地考证,他指出,“端午”虽然也被叫做“端五”、“重午”、“重五”、“端阳”、“夏节”等,但在上古时期是以干支纪年,并且也用干支来纪日,因此,很多节期并没有硬性规定在某月之某日,而是按照干支的序次来确定。除了以节气为节期外,如立春、夏至、冬至等,都是以时序为节期的,如上巳定在三月第一个巳日,三伏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一伏,以后每隔一庚为一伏,腊祭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这样推来,端午,即在五月内第一个午日,至少在西汉时,还尚未像近代一样定在五月初五日。
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定者,把北斗星斗柄上经常指向北极星的第七颗星,称为“招摇”,历法按招摇的逐月推移而测定月次。周历建子,即冬季的第二个月,仲冬之月是起点。殷历建丑,而夏历建寅,即孟春之月是岁首。这样,招摇走到第五个月,即仲夏之月,正是指“午”,五月称为“午月”。秦汉以后至今,使用的是所谓夏历,即引进公历后,与之对应的“农历”,“阴历”。秦汉之际,是以午月午日为端午的。 北斗星被称为“玉衡”,玉衡“指午夏至”,所以,端午与夏至的渊源颇为久远,夏至时日暑最长,尤其是午时最盛,因此,“端午”应当不单指月,还指日、指时。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后世的端午节,都有很多重视“午时”的习俗。夏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太阳运行变换日。这天,太阳接近北回归线,北半球人能感受到的最长的白昼来临。从此以后,日暑从极长开始渐短,万物丰盛而渐凋,太阳炙热而渐衰。夏至这天,有“阴阳生,死生分”的说法。“五月为恶月”的观念,应当与此有关。我认为,黄石在《端午礼俗史》中对“端午”名称的考证和分析,较为可信。 端午是恶日的观念较为古久。从汉代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从很早起,人们就普遍认为五月是恶月,重五之日更是恶日。《风俗通》云“俗云五月到官,至晚不迁”又云“五月盖屋,令人头秃”。农历五月五日所生的孩子也被看作是不祥之兆,多被父母遗弃不养。《风俗通义》佚文云“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论衡·四讳》记当时风俗“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西京杂记》亦称“俗谚举五日子,长及户则自害,不则害其父母”。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和汉代的王凤都是五月五日生,起初,都有父母不拟抚养的故事。《史记·孟尝君传》记有田婴子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婴曰“五月子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乎”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西京杂记》有王凤以五月五日生,其父欲不举,其叔父曰“昔田文以此日生,后为孟尝君,以古事推之,非不祥也”。遂举之。 大约在战国成书的《夏小正》记载据《荆楚岁时记》引“此日蓄采众药以镯除毒气”。这时,药草生长极盛,被认为效力最强,害虫也多在此时滋生,所以,采药、用药是端午重要的习俗内容。端午的古俗,主要有“蓄兰沐浴”,《大戴礼记》有记载日“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认为兰汤沐浴,可以攘病驱邪、驱瘟。屈原《楚辞》里,就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句子。 汉代时,阴阳观念盛行,在端午习俗出现了以五色丝和桃印为主的厌胜物。东汉应助《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增”。另外还记载有“夏至著五彩兵增,题曰‘游光’,厉鬼知其名者无温疾。五彩,辟五兵也。……永建中,京师大疫,云厉鬼字野游重光。亦但流言,无指见之者。其后岁岁有病,人情恐怖,复增题之,冀以脱祸。今人家织嫌新,皆取着后嫌绢二寸许系户上,此其验也”。《后汉书·礼仪志》也记载有“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曰夏至。阳气萌作,恐物不茂,……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五色丝缠绕在手臂上,用意是为了除瘟辟恶。后世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朱索遂衍化出许多别称,但其形制、用途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桃印,可能是在桃木上作符印,挂在门口,以避除不祥。它一般长六寸、方三寸,刻上文字图符,绘成五色。 端午当天,也是人们互相馈送物品的日子。在重要的节日中,人们之间都会有所往来,这可以视作是一种对社会关系的维系。一般百姓人家的来往很难见诸史书文献等,我们能够看到的主要是宫廷内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来往。例如,在《汉书》中就有记载说,章帝尝以午日赐百官水纹绞裤。 从恶日观念和上述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端午在中原地区最早是和夏至相结合的节日,这个节日的主要意义便是避恶。人们相信,这个时期的草药具有特别有效的功用,因此,这是一个重要的采药节日。人们也非常重视在这一天采取一些其它方式来躲避灾害和疾病,使得自己和家室平安地度过这个节日,因此,节日活动主要有采兰沐浴、戴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方式。可以说,到汉代为止,端午的节期时间从午月午日逐渐向五月五日发展,与夏至这一节气并行,还并未成为取代夏至的重大的仲夏节日。“避恶”逐渐成为端午的主要内涵,一些相关的避恶手段作为端午的主要活动事象渐见端倪。 同时,从当时的宫廷习俗也可以看出,端午节不仅是个民间的节日,它也是宫廷、上层贵族的节日,这也就为后来的上层与下层之间的端午习俗的仿效与流动奠定了基础,或者也可以说,我们可以不必太过在意这种上层和下层文化的区分,在中国,这种截然二分的方法是难以照搬应用到实际的复杂研究当中去的。但是,由于文献古籍的记载大多是读书人的记录,常常保存在朝廷或官府中,其中,特意记载皇室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奢华的生活常常能够为庆祝节日支付巨大的花费,因此,有时宫廷的节日生活也往往会成为民间流行的先锋。由于这段时期历史久远,保存下来的文献较少,相当一部分资料是在后世,尤其是唐宋时期编纂大型类书时才被采集或整理出来,唐宋时期发现或追述的前朝资料是否带有唐宋人的理解已难以追考,但这些资料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秦汉的端午古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应该不是论文,不过稍微改一下,就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