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是儒家的理性人格,对于义、利议论相对较直接的,可以追溯到孟子。今人理解舍生取义,更多是看到里面的“牺牲精神”,激进一点的,甚至将孟子的“舍生取义”片面理解为“不惜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为了帮助大家深刻理解舍生取义典型案例中的人物精神,我们先来系统了解何谓“舍生取义”。
在《孟子》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义”和“利”的议论,也可以看到孟子对“舍生取义”以及“居仁由义”的议论。
所谓的“居仁由义”,实则是孟子心中理想人格的特点。孟子心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精神,其特点便是”居仁由义“,而在孟子的观点里面,要做到“居仁由义”,就得懂得“尽心知性”、“存心养性”。
关于这一点,结合《孟子》下面这句话,会比较好理解一些:
我们知道,在孟子的观点里,人生来即善。那么为何会有人不善呢?孟子指出,是因为人的天性被蒙蔽了。换句话说,就是孟子认为,不善的人并不是本性恶,而是他自己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善之本性”。
所以,要“存心养性”,首先就得“尽心知性”。
“知性”的“知”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知道”但不认可,也就是常规意义中的“两张皮”;第二个是“知道也认可”,即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而孟子所谓的“尽心知性”,自然是从第一个“两张皮”层面步入到第二个“知行合一”的层面。
尽什么心知什么性?尽人先天就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知人先天即善的本性。
而要存心养性,就要懂得时常自我反思,压抑自己后天因为物欲诱惑产生的不良念头、欲望,于此日日反思日日新,常保“善良本性。
于此,所谓的“居仁由义”实则更多是孟子在告诫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懂得向内进行自我反省,觉察到自己的本心,扩充自己的本心使其以仁义礼智善德表现出来,继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于此,人在权衡“利”和“义”的时候,便会因为自己“仁善本心”驱使,毫不犹豫从义不从利。
在孟子的观点中,人先天即善,只要人在生活中时常懂得反思,严于律己,一言一行以“义”为先,摒弃“私欲”,就能一定程度上做到“居仁由义”,尽心知性、存心养性。
而所谓的舍生取义,孟子也发表过相当经典的一段议论,他是这么说的:
在这段话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孟子的“惜命”,比起生理意义上的“惜命”他更在乎“善之本性”。
其实这便表达了孟子对“活着”的理解,什么是活着?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他在世间行走、说话、吃饭,就是活着吗?并不是,这只是生理意义上的“非死亡状态”。
从孟子的观点推衍来看,什么是“死亡”,是“灵魂的死亡”,是灵魂被“利益”吞没时,人便不再是人,是人于人格意义上的“死亡”,此时,人便是没有“四心”的“动物”。“有的人活着,其实已经死了”大概便是这种意味了。
所以,在颜小二看来,比起生理意义上的“苟且偷生”,孟子更珍惜人于精神境界的“生命”---“人格生命”,即“从义不从利”。
对于无伦理的动物来说,最珍贵的,是生理意义上的生命,对于由伦理道德的“人”来说,精神人格被利与欲望吞没的时候,是生命个体作为“人”死亡的时候。此时,即便在呼吸,也不过“行尸”。
所以,在颜小二心里,孟子赞扬“舍生取义”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孟子思想中“人”抛开物种类别,于精神层面别具哲学意味的“意义”,有但绝不仅仅限于“自我牺牲”的意味,是人作为“人”来说“自我圆满”的表现。
至于“舍生取义”的典型例子,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上演了无数次,往远了说,比如爱国心切投江明志的“屈原”,他放弃生命,并不是他不热爱生命,而是他将“国”看作自己作为人的人格意义之生命一般还重要的存在。屈原对于家国大义,其“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溢于言表。
往近了说,就在2020年春节前后,武汉、全国甚至全世界都经历了一场“浩劫”,而帮助武汉这座城市,帮助我们国家从这场浩劫中走出来的,更多是疫情期间,那群牺牲“小我”,众志成城,奔赴一线的医护人员、志愿者。
他们所做的事情,大有“舍生取义”的大情怀,值得歌颂。
尤其是疫情爆发在武汉之初的那段日子,自觉居家隔离的武汉人、疫情尚未明朗时奔赴一线的医生、志愿者,他们才是大写的“人”。
是舍生取义的“勇士”!
值得注意的是,颜小二并不认为“舍生取义”就一定是字面意义上“舍弃生命”。出于大义和大爱,不顾自己安危、利益的人,都有“舍生取义”的体现,都是应该被人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