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仙岩溶湿地是以众多岩溶沼泽、湖泊、水草地为主的大型综合型岩溶湿地。20世纪初,生态环境总体上保护较好,但最近几十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湿地退化明显。为查清会仙岩溶湿地的演化历史和退化原因,本次选择会仙-罗锦二级公路以北、桂阳公路以西、会仙河-相思江以东、北为湿地地表分水岭的会仙岩溶湿地区流域(见图1-2,包括清水江流域、会仙-罗锦二级公路南部莲塘湿地,面积约130km2)作为调查研究区,选择高精度多时相多平台系列遥感数字资料和逆序反演遥感分析方法[46—48]对1969年以来会仙岩溶湿地的形成演化和退化的原因开展详细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拟为恢复湿地生态提供依据。
遥感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已广泛地应用于资源、环境的调查、监测中[49—54]。本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会仙岩溶湿地核心区近40年来自然湿地总面积从42km2减小到目前约15km2,表明湿地生态结构逐步从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化。对湿地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空间演替的GIS空间分析表明,湿地退化是人类经济活动破坏湿地地表水文结构、过度开发湿地土地资源的直接结果,提出了会仙岩溶湿地的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的建议。
一、近40年来湿地生态环境演变的遥感监测
1.遥感图像处理技术方法
(1)资料的购置与相关技术参数
购置了湿地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1969年、1997年和2006年3个时相的多平台(航空、航天卫星)高分辨率时序系列遥感数字图像资料。各遥感图像资料的主要参数见表5-3。
表5-3 会仙岩溶湿地遥感调查所采用的遥感图像资料主要参数
(2)图像预处理
湿地遥感解译前的图像预处理包括图像数据的合成(融合)→图像的辐射校正与几何精校正→图像增强→地理信息叠合→图像拼接(镶嵌)与按流域(研究工作区)制作、输出分类判读(或分类)工作底图。本次遥感调查的遥感图像处理采用ENVY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工具。对于2006年QUIKBIRD遥感数字图像资料,由于其为真彩色图像,地面分辨率高,对地物的识别能力较强,可以直接用于遥感图像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的分类,并且对不同地物的识别精度较高,但对于1969年和1979年的灰度遥感图像资料,图像的解像力较差,因此,在图像预处理方法上做了一些特殊处理。
1)图像融合:1997年的航空正射灰度图像的地面分辨率较高(1m),主要问题是灰度图像的信息量低,地物解像力差。处理方法上将其与2000年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ETM的TM5,TM4,TM3进行融合,以增强图像中地物的信息量和图像显示的可视性和解像力。融合后的图像对地物的识别能力明显提高(图5-18)。
2)其他图像处理方法:1969 年的美国KH4 B图像资料为灰度照相资料,图像信息量低,并且地物光谱集中分布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造成地物解像力差,加上其地面分辨率相对较低(2~3m),因此,对许多地物的识别效果较差,如对耕地中的旱地与未开发利用的荒草地、水体与水泡田之间,有时区分十分困难,对道路、水渠等线形地物识别也较困难,为提高对图像地物的识别能力,分别采用了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图5-18 1997年的航片融合前后效果对比
● 图像增强:采用多次边缘增强、提取图像中的纹理信息并进行增强处理的方式,突出了线性地物(包括道路、水系沟渠等)的显示效果,使图像中房屋建筑的轮廓显示更加清晰,对湖泊水塘与鱼塘的识别能力也明显提高(图5-19)。
图5-19 1969年的美国KH4B数字图像多次增强效果对比
●数字贴膜融合技术:为提高KH4B灰度图像的解像力和信息量,最佳方法是找到年代相近、地物变化不大的对应彩色图像进行融合以增强图像识别效果。但因KH4B图像获取时间较早(1969年),难以找到相应的可融合图像。为此,本次调查中首次提出并特别设计一种“数字贴膜融合”技术,即采用一特定RGB色值的数字图像(如淡绿色)与经过预处理的遥感图像进行融合,其效果相当于在原始图像上粘上一层透明的单色图像“膜”,以增强图像上特定地物识别能力的方法。单色数字图像的取值可针对需要增强的特定地物进行调整,对融合前后的显示效果对比发现,淡黄绿色的图像膜(颜色值为R191,G255,B0)与原始图像融合能够较好地识别含水性较高的湿地或突出土壤“湿度”(图5-20),而淡绿色的图像(颜色值为R191,G255,B163)与原始图像融合能够较好地将水田与周边地物区分。因此,在对以上地物判读时,分别采用了这两种合成图像作为解译分类工作底图。
图5-20 图像贴膜融合效果对比
(3)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识别或图像分类
本次遥感调查采用逆向反演遥感分析方法的思路,在经过上述遥感数字图像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模式识别分类和人机交互遥感图像解译两种图像处理方法,先后对湿地内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进行分类、判读,制作专题图件并量算面积。具体分类(解译)流程包括:
1)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的划分:根据会仙岩溶湿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实际情况和湿地生态监测的目标要求,参照2007年8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和国际、国内湿地调查相关技术规程[55,56],同时考虑所选用的遥感资料精度和当前的遥感图像处理技术水平,将会仙岩溶湿地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划分为8大类21小类(表5-4)。
2)建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解译判别标志:土地利用类型解译标志的建立是在对遥感图像进行分析和对已有的各种专题调查资料(图件)、地理信息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建立的、对遥感图像的自动分类(模式识别),需要在实地圈定训练样地。对于图像获取时间较早的1969年和1997年遥感资料解译标志的建立和解译,需要借助逆向反演遥感分析法,采用以近推远、逆序渐进的解译原则,即在2006年遥感解译标志建立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访问和利用已有的同时段的各种专题调查资料(尤其是图件资料)、地理信息资料进行逆向反推。因此,专家知识,即专家对遥感图像上不同地物的影像特征的理解极为重要。
3)遥感模式识别分类与判读解译:选择ENVY和MAPGIS遥感图像处理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的判读、解译和统计成图。对于特殊的地类,如水域、植被,采用计算机模式识别分类信息提取方法;而对于1997年、1969年的遥感解译工作则主要采用人机交互的解译方式。
4)分类后处理:对遥感调查结果进行实地调查、验证,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修正、精度评价。最后,在MAPGIS软件平台的支持下,对调查成果进行统计、成图,建立会仙岩溶湿地调查成果综合数据库。
由于购置的数字图像资料的地面分辨率高,尤其是2006年的QUIKBIRD遥感数字图像资料,不仅可以识别湿地内所有的土地利用类型,而且可以识别湿地内成片分布、面积较大的优势湿地植物,而经过几何精校正的遥感图像的精度可以达到一个图像像元以内,完全可以满足湿地资源调查的要求。遥感调查的成果经野外验证,调查精度在95%以上。
2.会仙岩溶湿地在近40年时间序列上的演替研究
会仙岩溶湿地是岩溶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保存良好的少数低海拔特殊湿地类型,其形成得益于其优越的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该湿地的形成演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晚白垩世。至唐代时期会仙岩溶湿地还存在一个以临桂县会仙镇睦洞湖、督龙湖、分水塘为中心的大型浅水湖泊和沼泽[57],当时湿地处于相对封闭的原始状态。古桂柳运河(“相思埭”)修建以后,湿地地表水文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的作用,湿地总体上处于一种退化状态。本次遥感调查结果见表5-4。
表5-4 1969~2006年会仙岩溶湿地遥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调查面积统计
1)湿地面积的变化:从表5-4中可以看出,直到1969年,在调查统计的130km2范围内,各类自然岩溶湿地(不包括地下河、地下湖泊等地下岩溶湿地,以下同)总面积还保留在大约4200hm2以上,如果加上人工湿地(包括水库、渠道,不包括水田,以下同),总面积达4300hm2,占本次研究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占岩溶峰林平原面积的一半以上。但到1997年,在29年内自然湿地总面积下降到约1883hm2,比1969年减少了2317hm2,平均每年减少约80hm2。到2006年,各类自然湿地的总面积仅存,比1997年减少了,平均每年减少约47hm2(合710亩)。督龙塘湖泊和神龙潭沼泽的消失正是会仙湿地逐步退化的象征(图5-21,图5-22)。
图5-21 督龙塘从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的转化
2)湿地结构或类型构成的变化及演化进程分析:会仙岩溶湿地属于以沼泽和湖泊为主,含多种自然湿地类型和人工湿地类型的大型综合湿地。在1969年约4300hm2的各类湿地中,以自然湿地为主,人工湿地面积只有约100hm2。在自然湿地中,沼泽湿地的总面积达到约3520hm2,占湿地总面积的82%左右;其次是岩溶湖泊,总面积为,占湿地总面积的;河流湿地总面积,只占湿地总面积的2%左右。但到1997年,在将近30年的时间内,会仙岩溶湿地的结构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自然湿地(主要是岩溶沼泽,包括河漫滩、河间地块、洪泛平原和水草地)面积减少了2316hm2,其中岩溶沼泽湿地比1969年减少了三分之二,占1997年湿地总面积(2725hm2)的42%,而岩溶湖泊与河流面积变化不大(其中河流面积略有增加与图像分辨率提高后对小河溪识别能力提高有关),但占1997年湿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提高到和;其次,人工湿地(主要是鱼塘与养殖场)有了明显的增加,从85hm2增加到812hm2,占湿地总面积的比例从不足3%增加到约30%。到2006年,湿地结构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湿地总面积没有明显改变,但除岩溶沼泽湿地(为)明显减少、人工湿地中的鱼塘与养殖场(达)进一步增加外,岩溶湖泊湿地也明显减少(为,减小幅度约为200hm2),这三者分别占湿地总面积的32%,43%,15%。从湿地结构演变的过程来看,从1969年到1997年的近30年内主要是岩溶沼泽面积的明显减少和鱼塘、水田的急剧增加,两者的消长成互补关系,而耕地的增长幅度大于鱼塘和养殖场的增长幅度(图5-23),反映该阶段湿地研究区经济活动以满足人们温饱为主;从1998年到2006年的9年中,则是岩溶沼泽和岩溶湖泊面积同时消减,而水田、鱼塘和养殖场同时增加(图5-24),但总体上后者(鱼塘、养殖场)增长幅度大于前者,反映了该地区经济活动加速、湿地的多样性正遭受全面破坏,经济活动已从解决温饱问题向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方向转化,由此加剧了对湿地生态的破坏。从湿地退化进程或速度来分析,虽然1997年以来湿地退化(面积减少)的速度在减慢,但实地调查和遥感分析表明,其原因可能与可开发利用(或容易开发利用)的湿地土地资源的快速减少和开发所需的成本上升等原因限制了人类对湿地的利用有关。
图5-22 神龙塘沼泽的演化
图5-23 西瓜地
图5-24 清水江下游河流沼泽演化
二、GIS支持下的会仙岩溶湿地空间演替研究
1.采用的技术方法
为研究会仙岩溶湿地的退化原因,本次选择会仙-罗锦二级公路以北、桂-悟高速公路以西、马面-九头山以南和会仙河-相思江以东的会仙岩溶湿地的核心区(包括睦洞、督龙和分水塘地区),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1969年和2006年近40年间各类湿地分布的空间演替(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的变更)进行研究。
对调查成果的空间分析是以遥感调查所建立的湿地分类数据库为基础。采用MAPGIS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软件,提取1969年和2006年遥感调查分类图湿地核心区数据,并对两个时相的遥感调查成果图进行严格的几何再校正、配准,然后,使用MAPGIS空间分析工具,对核心区1969年和2006不同时期遥感调查数字图像进行空间分析(包括图像的叠合逻辑运算、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比较、成图等)。以再现湿地的空间演替关系,重建岩溶湿地的演化历史,分析会仙岩溶湿地演变的规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
2.结果讨论
1969年会仙岩溶湿地核心区共有各类湿地。利用GIS空间分析对会仙岩溶湿地核心区空间演替进行分析,结果见表5-5。以下以核心区的湖泊、沼泽的空间演替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表5-5 会仙岩溶湿地核心区1969~2006年湿地演替统计
1)岩溶湖泊的空间演替:1969年会仙岩溶湿地核心区共有岩溶湖泊,面积较大的连片岩溶湖泊有睦洞湖、督龙塘、八仙湖、分水塘和渣塘底等,均为生态保持良好、水生生物生长茂盛的天然岩溶湖泊。但到2006年,上述湖泊三分之二被圈围成鱼塘和开垦成水田,天然湖泊水域面积仅存,不足原有面积的三分之一。被破坏或开发的湖泊中,有被开发(圈围)为鱼塘和养殖场,占原有天然湖泊面积的41%;有被开垦成水田,占原有天然湖泊面积的(图5-25)。
2)岩溶沼泽的空间演替:人类经济活动对岩溶沼泽的破坏更为明显。1969年会仙岩溶湿地核心区尚有各类沼泽面积,到2006年仅存,不足1969年原有面积的五分之一,而被开发、破坏的各类沼泽中,有66%(约800hm2)被开发成耕地(其中水田,旱地),占1969年原有沼泽面积的一半以上(55%);有约25%(305hm2)被开发成鱼塘(图5-26)。1969年人工湿地(主要是鱼塘)仅分布在陡门—睦洞的古运河附近,面积不足100hm2,到2006年已遍布全区,最为明显的是,到2008年,督龙塘和神龙塘、神龙沼已完全被开发成鱼塘。
综上所述,遥感作为资源环境调查的先进技术手段,在岩溶湿地的调查和监测中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尤其是对缺乏历史记录的湿地,通过选择多时相多平台高分辨率时序系列遥感图像资料,采用逆序反演遥感分析方法,对湿地形成演化的研究作用显著。对于早期的灰度图像资料,采用适当的遥感处理方法,如专家知识、人机交互分类,可以准确、高效地提取湿地信息。本次调查中提出的数字贴膜技术对湿地土壤湿度的反映效果良好,为湿地沼泽信息的提取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工具,可以较好地再现湿地的空间演替过程或生态轨迹,分析湿地演化的机制。
图5-25 1969~2007年会仙岩溶湿地湖泊湿地空间演替
图5-26 1969~2007年会仙岩溶湿地沼泽空间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