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这里处于地壳张裂下陷的地带,有多条断层存在,地下认识顺着断层上升到地表面附近,因此地热资源丰富,可以开采地下热水。
我国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均为中低温地热资源。隆起山地对流型地热资源中的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藏南、滇西、川西和台湾地区,其余地区主要分布着中低温地热资源,详见中国地热资源图(见附图)。
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
(1)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面积26×104km2,是一个中生代裂谷盆地,基底是古生界及前古生界,断裂发育,沿断裂常有岩浆侵入。新生界总厚度超过10000m,其中白垩系是一套巨厚的河湖相沉积,厚度达7000m,古近系—新近系(第三系)厚约500m。松辽盆地的上白垩统为主要的低温热储层,岩层孔隙度25%~30%,渗透率>300×10-9m2。据近400眼井的测温数据分析,盆地中心热流值高,四周热流值低,实测大地热流值40~90mW/m2。由于断裂传导,在林甸、杜蒙、大庆、哈尔滨、肇源附近,2000~3000m深度的地温40~56℃,地温梯度>℃/100m。
图1-9 中国主要中、新生代盆地分布图(据孙肇才,91,改编)
表1-5 中国温泉地质类型及形成特征一览表
续表
(据黄尚瑶等,931)
白垩系热水埋深1100~2500m层段,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型或Cl·HCO3-Na型水,大庆地区矿化度在4~8g/L,南部扶余地区在6~12g/L,松辽盆地北部和西部矿化度多小于2g/L。盆地中心油田水矿化度达10~15g/L,最高为,向南矿化度进一步增大,在乾安地区最高达59g/L。
(2)下辽河盆地
下辽河盆地面积约×104km2,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汇水盆地。盆地中的新近系是当地工农业和生活的供水水源。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的热储层岩性主要为砂砾岩、砂岩和泥岩互层,厚度一般在100m以上。明化镇组与馆陶组含水层之间普遍发育厚50~200m的泥岩,构成上下含水层间的隔水层位。地热水原始水头多高于地表,为承压自流水,目前已经形成区域性降落漏斗,不再自流。水温在25~50℃,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型水,矿化度一般<,在下游的明化镇组含水层中发育有咸水体,水化学类型为氯化物型水;盘锦二五农场附近一井深1102m,自流量345m3/d,为重碳酸钠型水,矿化度。单井涌水量~·m,热流平均值为63mW/m2。辽河油田自1969年起,已建成了十几座水源地,年开采量达5000万m3以上。据辽宁省地调院调查评价(2003),在新近系热水的主要开采区4747km2的面积内,弹性储存量约亿m3。
(3)华北盆地
华北盆地面积约20×104km2,其基底是古生界和前古生界,盆地内基本构造单元包括六个坳陷、三个隆起,即北部的下辽河坳陷,中部的渤中坳陷、济阳坳陷、埕宁隆起、黄华坳陷、沧县隆起、冀中坳陷,南部的临清坳陷和内黄隆起。盆地中断裂发育,主要的深大断裂有NE向的郯庐断裂带北段,太行山东麓断裂,沧东断裂带和聊兰断裂带,EW向的断裂有宝坻-昌黎断裂,齐河-上饶断裂和黄河断裂。盆地内部有许多次级大断裂,分割坳陷和隆起,形成54个凹陷和44个凸起,一个凹陷的发育主要受一条主干断裂的控制,呈箕状凹陷型式或不对称地堑型式。华北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盆地,热储层具有多层结构,形成了新近系低温热水储层,古近系地压型地热储层和基岩裂隙岩溶中、低温热水储层,累积沉积厚度达30000m。主要热储层有新近系明化镇组、馆陶组,古近系沙河街组、东营组,奥陶系,寒武系昌平组和蓟县系铁岭组、雾迷山组,是我国热水资源最丰富的热水盆地。其中,新近系砂岩、砂砾岩是华北平原普遍分布的热水储层,地层厚度700~2000m。其砂岩孔隙度随埋深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渗透率为(156~2500)×10-9m2;热水水化学类型为单一的HCO3-Na型水,矿化度一般1~3g/L;据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在滨海新区的调查研究,古近系的东营组热储层岩性以砂岩和含砾砂岩为主,顶板埋深1412~2181m,厚度55~648m,砂泥比35%~38%,砂岩孔隙度~。水化学类型为Cl·HCO3-Na型或Cl-Na型水,矿化度3~8g/L;古近系的沙河街组热储层埋深2000~3000m,孔隙度20%左右,渗透率100×10-9m2;水化学类型为Cl·HCO3-Na型和Cl-Ca型水,矿化度北部低、东南部高,一般为5~10g/L。全盆地第三系热水矿化度随埋深增大而增高;基岩裂隙岩溶热储层,主要是奥陶系马家沟组及其顶部风化壳,寒武系昌平组,中元古界雾迷山组和高于庄组。岩溶发育受构造影响,在古潜山中普遍受二次淋溶,形成热水富集区。基岩岩溶裂隙水是一个统一的水动力系统,侧压面高程、水化学特征指标和水温呈由周边向平原规律性变化,反映出水动力交替由强到弱的演化顺序。
该盆地实测大地热流值为41~83mW/m2,平原周边低,中央隆起高。盖层地温梯度在凸起区高,为~℃/100m,凹陷区较低,为~℃/100m。钻井中各层段的地温梯度同岩石的热导率成反比,古生界和前古生界的地温梯度一般为1~3℃/100m。在平原区,第三系热水矿化度随埋深增大而增高。
根据环境同位素测定结果,地热水的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也有部分源于古沉积水。盆地内深层水的滞留时间较长,年龄较老,如北京地热田热水的年龄为47万~万年(郑克棪等,1989);天津地热田和牛驼镇地热田分别为万~万年及万~万年;束鹿-宁晋地热田为万~万年(黄尚瑶等,2004)。
(4)淮河盆地
淮河盆地面积约10×104km2,为大华北中新生代盆地的一部分。它的南部主要受NW向断裂的控制,由通许凸起,周口凹陷,平舆凸起,驻马店-淮滨凹陷组成;东北部受NE向断裂控制,由菏泽凸起、成武凹陷、嘉祥凸起和济宁凹陷组成。该盆地的主要热水储层是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为一套浅湖相和河流相的砂岩泥岩地层。其中,砂岩孔隙度20%~30%,渗透率(100~400)×10-9m2。热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水,矿化度~16g/L,一般1~2g/L。岩层大地热流值50~70mW/m2,盖层地温梯度~℃/100m。馆陶组的水温为40~65℃,是该区的主要低温热水层;古近系为热卤水,襄参4井,井深3200m,井底温度℃,周参6井,井深2800m,井底温度88℃;基岩热水主要是奥陶系和寒武系灰岩裂隙岩溶水分布在通许凸起,周口凹陷,驻马店-淮滨凹陷,菏泽凸起,嘉祥凹陷和商丘、亳州地区,为区域深径流补给的岩溶水系统,矿化度1~4g/L。
(5)苏北盆地
苏北盆地面积×104km2,是苏北-南黄海盆地的陆上部分。苏北盆地在地质构造上界于苏南隆起和苏鲁隆起之间,属于扬子断块的一部分。北界为淮阴-明水断裂,南界是南京-南通长江断裂带,西邻郯庐断裂。坳陷中建湖隆起横贯东西,北侧是盐阜坳陷,南部是东台坳陷,再细分为10个凹陷。其中,第四系和新近系厚度200~1600m。新近系盐城组是本区的主要低温热水储层,基本为河流相沉积,砂层占总厚度50%以上。盐城组一段厚200~650m,底部有大厚度砂砾岩层,孔隙度25%~33%,渗透率>400×10-9m2。热水矿化度~1g/L;古近系砂岩厚度变化大,孔隙度15%~25%,渗透率<100×10-9m2,都为高矿化碱水;基底为巨厚的碳酸盐岩沉积,在凸起和斜坡地带形成古潜山热田,一般矿化度较高,为热卤水,但在断裂带和古潜山浅埋地段,矿化度较低,可在1~3g/L。盖层地温梯度变化在~℃/100m之间。大地热流值为55~83mW/m2,1000m深处的温度为43~60℃。其中凸起区较高,凹陷区较低。
(6)江汉盆地
江汉盆地面积×104km2,呈多边形展布。北为大巴山,南为华容隆起,东为下扬子台褶带,西是鄂湘黔褶皱带,大部分地区基底由中、古生界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局部为古元古界变质岩系。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中部,为燕山晚期形成的裂谷盆地,盆地内有多组构造线,其中以北东及北西西两组最为发育,前者形成时间较早,发生在早白垩世—始新世早期,后者较晚,形成于中始新世至渐新世,由于两组构造线的切割及块体的不均一运动,使盆地形成了多断、多凹、多凸的格局,共有五个凹陷、一个地堑、五个凸起。白垩系和新近系最厚达10000m,其中新近系为淡水河湖相沉积,厚300~900m,主要热储层岩性为砂岩、砂、砾岩,孔隙率27%~33%。为低温热水储层,多为SO4-Ca型和SO4-Na型水,矿化度~3g/L;古近系的潜江组为咸水湖相沉积,其中盐岩和膏泥岩交互沉积厚3500m,含盐面积约2000km2,是我国最大的古近系盐湖相凹陷。潜江组储集层岩性以砂岩为主,次为泥灰岩,砂泥比10%~25%,砂岩孔隙度18%~22%,渗透率(300~700)×10-9m2。水化学类型为Cl-Ca型和SO4-Na型水,矿化度由盆地边缘向中心、由浅向深增大。高卤水中富含微量元素,碘含量一般为~,最高为35mg/L;溴一般含量为100~377mg/L,最高为412mg/L。盆地实测大地热流值为57~69mW/m2,盖层地温梯度~℃/100m,新近系热水水温25~69℃,古近系热卤水水温60~95℃;基底中古生代碳酸盐岩是重要的裂隙岩溶型热水储层,主要分布在枝江凹陷、云应凹陷、江陵凹陷的斜坡地带。如天门县张港地热井,埋深600~1700m的灰岩中水温65℃,出水量2191m3/d。
(7)汾渭盆地
汾渭盆地由关中盆地和运城盆地组成,面积×104km2。关中盆地东西向沿渭河展布,南为秦岭山地,北临渭北台塬,运城盆地北东向沿涑水河展布,东南为中条山,西北临稷王山。两盆地在构造上为一整体,是新生代发育起来的断陷盆地,基底北部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南部为前寒武系变质岩和花岗岩,发育NE向和NW向两组断裂,多为全新活动断裂,形成凹凸并列的构造格局。盆地大体是北浅南深,北部斜坡和盆地两端的宝鸡地区新生界厚数百米,一般在1000m左右,盆地腹部及南部新生界厚一般超过3000m,最厚达7000m。盆地中的主要热储层为早更新统三门组、新近系张家坡组和蓝田灞河组及古近系白鹿塬组,岩性为砂、砾岩和砂岩,孔隙度15%~35%,渗透率(300~2000)×10-9m2。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Na型、SO4-Na型和Cl·HCO3-Na型水,矿化度一般1~3g/L。运城盆地为矿化卤水;盆地基底基岩主要热水储层为奥陶系岩溶水,奥陶系灰岩顶部古岩溶在热水溶蚀下形成区域性深部径流热水系统,沿全新活动断裂发育强径流带,渗透系数1~20m/d。水化学类型多为HCO3·SO4-Na型,矿化度~。盆地实测大地热流值50~80mW/m2,盖层地温梯度~℃/100m,井深200~3000m,水温70~115℃。
(8)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面积20万km2,是中生代发展起来的大型坳陷盆地。区内划分为三带八个构造区,巨大的深断裂发育在盆地周边,盆地内断层不甚发育。盆地中热储层一般孔隙度均较小,渗透率也低,基本为高矿化的热卤水。实测大地热流值49~59mW/m2,地温梯度一般<℃/100m。经钻探揭露,在盆地深部赋存丰富的地热水、热矿水和热卤水资源。在盆地西部花水湾、蓬基等地,在1800~2500m的热储层中,井口水温可达68~79℃,矿化度小者仅有。
(9)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面积32×104km2,是一个叠合的克接通坳陷盆地。盆地内部断裂不发育,构造活动微弱,按盆地的结构划分为六个构造单元:伊盟隆起区、渭北断褶区、晋陕断阶区、贺兰-六盘区断褶区、鄂尔多斯西部坳陷区及中部伊陕斜坡区。盆地中热储层叠置分布,其中下白垩统志丹群热储层,由细砂岩、中砂岩和砂砾岩组成,总厚度100~400m,孔隙度16%~28%,渗透率(~49)×10-9m2,热水矿化度~3g/L,水温25~55℃;侏罗系延安组热储层的砂岩总厚度100~250m,孔隙度16%~27%,渗透率(2~500)×10-9m2,热水矿化度10~40g/L,富含碘、硼等元素;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孔隙度~,渗透率(~316)×10-9m2,古岩溶发育厚度40~100m,是形成热储层的有利部位。据《中国地热资源-形成特点和潜力评估》(陈墨香、汪集旸等,1994),在盆地东部500~1000m深处,地热水温度25~42℃,矿化度~3g/L,在深部多超过5g/L。在盆地中部和西部800~1400m深处,温度25~55℃,矿化度~3g/L。在盆地西部约1500~2000m深处,水温可达50~70℃,矿化度在20~30g/L以上。盆地地温梯度℃/100m(黄尚瑶、王钧,2001)。
(10)银川盆地
银川盆地面积7790km2,为一新生代断陷盆地,沉积厚度2000~3000m。自1998年以来,在盆地中部的银川市发现了地热资源,井深3000m,井口水温在55℃以上,水量1400m3/d,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水,矿化度15g/L,水中含多种微量元素,已达医疗热矿水标准(张黎,1999)。据宁夏地质调查院调查评价,在银川市发现的地热田面积227km2,估算可开采热水储量约×108t。
(11)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面积约22×104km2,具有巨厚的中新代。在1000m、2000m、3000m深的地温分别为35~45℃、50~70℃、80~100℃。约在1500~2500m深处见水温55~65℃的热卤水,矿化度高达358g/L。盆地地温梯度℃/100m(黄尚瑶、王钧,2001)。
(12)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面积约38×104km2,为一由古生代结晶基底组成的稳定地块,上部中新生代沉积盖层的厚度1500~8000m,在1000m、2000m、3000m深的地温分别为30~40℃、50~60℃、60~70℃。1990年,新疆地矿局在盆地西部的博乐市塔斯海地区,发现了在厚40m的第四系下伏花岗岩断裂带上,热水温度可达37℃(孙晓明等,1994)。在盆地东部的吉木萨尔县油气勘探中,发现了在盆地深部赋存丰富的中低温热水,在约2300m深处,井口水温可达72℃,呈自流状。盆地地温梯度℃/100m(黄尚瑶、王钧,2001)。
(13)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面积约53×104km2,是基底为元古宇的稳定地块。盆地在1000m、2000m、3000m深的地温分别为35~40℃、50~60℃、60~70℃。在盆地深部赋存有丰富的热卤水资源,在埋深1000~6000m,温度30~150℃,矿化度多100~250g/L。在盆地边缘及中部隆起的西部,见有矿化度低于30g/L的热水。盆地地温梯度℃/100m(黄尚瑶、王钧,2001)。
隆起山地地热资源
我国隆起山地地热资源主要有四个水热活动密集带:藏南-川西-滇西水热活动密集带、台湾水热活动密集带、东南沿海地区水热活动密集带和胶辽半岛水热活动密集带。
(1)藏南-川西-滇西水热活动密集带
西藏喜马拉雅碰撞带是晚白垩世末-始新世新特提斯洋盆闭合后,叠置在欧亚板块南缘的新生代陆内强烈变形带。雅鲁藏布江构造带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带。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后,随着印度板块持续、强烈向北俯冲,加积楔不断增厚,并向印度前陆方向扩展,在加积、增厚过程中,不同物性层间将产生剪切滑动或拆离,因剪切生热而转化为热系统,导致碰撞带壳底层增温,温度可达1000~1350℃,足以导致陆壳底层岩石的局部熔融,熔融区随着加积楔的扩大而扩展形成高温熔融层或岩浆垫,目前印度板块以50mm/a速度向欧亚板块俯冲,表明喜马拉雅碰撞带仍处于加积、增厚和增温过程中。以北部的班公湖-怒江一线和南部的雅鲁藏布江为界可以分为藏北、藏中及藏南三个水热区。每个活动区的地热显示情况反映出现代水热活动北弱南强趋势。其中:
申扎-谢通门水热活动带:分为南北两段,其中北段有5处水热显示区,显示类型以热泉为主,温泉次之,水温~℃;南段有10处水热显示区,水温43~86℃,显示类型以热泉为主,温泉次之,出露有沸泉及间歇喷泉。水热显示最强烈的是查布间歇喷泉区。该显示区共有各类显示点200余个,全部出露于泉华台上,温度高于80℃以上者有58处。间歇喷泉2个,喷柱可达20余米,汽态水柱直径2m以上。喷发时泉口3m深处的温度高达94℃。
那曲-羊八井-尼木水热活动带:泉水温度36~92℃,羊八井钻孔揭露的热水最高温度为202℃,矿化度1~2g/L,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水。水热显示以热泉为主,温泉次之,并有5处沸泉区,间歇喷泉区、沸喷泉及水热爆炸区各一处。1977年12月4日,位于本带中部的羊八井显示区1号井孔,发生过人工诱发水热爆炸。
波密-古玉水热活动带:水热显示以温泉为主,热泉次之,水温18~96℃。波密县通麦区长青沸泉是最强烈的显示区,水温96℃,是区内唯一的沸泉。
噶尔-普兰水热活动带:水热显示分为东、西两区。其中西区水热显示以沸泉为主,热泉、温泉次之,水温18~93℃。水温显示最为强烈的是噶尔县巴尔区曲珍的巴尔沸喷泉。其喷柱高约8m,水柱直径,喷口压力约5kg/cm2以上,喷口水温93℃;东区水热显示区较为集中,水温71~95℃,主要为水热爆炸,其次为热泉。规模较大水热爆炸区有曲普水热区,爆炸坑多达7个,爆炸坑最大直径可达80m。1974年4月和1975年11月,曲普水热区两次发生水热爆炸。
岗巴-孜松水热活动带:水热显示区主要为水热爆炸和热泉,水温48~88℃。水热爆炸是该带最大特点,分别有北部的卡马、苦马和中部的国措、南部的科作共4处。
错那水热活动带:水热显示以沸泉、热泉为主,其次为温泉,尚有间歇喷泉,水温14~88℃。措美县古堆区卡如间歇喷泉区共有沸泉10个,间歇喷泉2个,是该带水热活动最为强烈的显示区。间歇喷泉的喷柱高1m,间歇期15分钟,喷发时瞬时涌水量约5L/s,水温88℃。
(2)台湾水热活动密集带
台湾岛作为西太平洋岛弧系的一部分,划分为三个地质区:中央山脉地质区,西部麓山地质区和海岸山脉地质区。在板块碰撞的过程中,岩浆上涌和构造片之间的剪切磨擦,形成了现代的高温热储,大地热流值80~120mW/m2。大多属于碳酸盐泉,少数属于硫酸盐泉和氯化物泉。在火山岩区,绝大多数为酸性硫酸盐泉,其他岩石区出露的多为中、碱性碳酸盐泉,少数为氯化物泉。
(3)东南沿海地区水热活动密集带
东南沿海地区分属于扬子断块和华南断褶,分布着不同时期的花岗岩和中生代的火山岩,其展布主要受NE向断裂控制。在燕山期可能是个热壳,而进入第四纪以来,热量已全部散失,不能构成热源。岩浆岩为脆性物质,在第四纪以来台湾弧向西北推挤,北西向张裂发育,容易形成深断裂破碎带,成为热水运移通道。所以,该区内有74%的温泉出露于岩浆岩断裂带或接触带上。区内温泉以中低温热水为主,热储温度一般为110~130℃,热水循环深度不超过4km。地热田面积较小,最大者不超过10km2,一般在~。热泉水温55~℃,流量1~20m3/s。
(4)胶、辽半岛水热活动密集带
胶东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边界的西北侧,是岩石圈板块内部相对稳定缓慢隆起的古陆块。已发现水温≥40℃的温泉14处,集中分布在栖霞复背斜、乳山-威海复背斜和牟平-即墨北东向断裂束这三个构造单元上。复背斜核部长期向上拱起遭受强烈风化剥蚀,广泛出露前寒武系基底岩石以及花岗岩体。上窄下宽的“屋脊式”背斜构造形态,有利于热流侧向运移,向背斜轴部或核部集中,使背斜构造沿轴迹方向形成高热流异常带。温泉的具体出露部位受断裂构造和岩浆侵入体的控制,均出露于复背斜核部的NNE或NE向断裂与NNW或NW向断裂构成的X型构造交汇处。这些部位裂隙构造十分发育,岩石破碎,成为温泉出露最有利的地段。胶东半岛的14处温泉中,温度大于60℃有7处,温度大于80℃仅有2处,其余均在40~56℃之间,水量65~900m3/d,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盐型、硫酸盐型和氯化钠型,矿化度~。
先后参加或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各类重点、纵向、横向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发表学术论文89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4篇:1.准葛尔盆地南缘中段的地下水资源,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85,第2期, 李云峰,.陕西富平石川河谷发育特征及其水文地质问题,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81,第2期,吴在宝,李云峰,.富平地下水库人工回灌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1985,第1期,吴在宝,李云峰,.地下水临界深度及其测定方法讨论,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88,第3期,李云峰,.利用水银测孔资料分析洛川塬黄土层透水的最小孔径,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0,第1期,李云峰,.用显微图象微机定量分析成果研究洛川黄土孔隙,勘察科学技术,1990,第3期,李云峰,.洛川黄土孔隙性模糊聚类分析,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0,第4期,李云峰,p38-42;(被西安市科协评为二等优秀学术论文)。8.洛川黄土地层渗透性与孔隙性的关系,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1,第2期,李云峰,.孔隙是影响黄土地层导水性的主导因素,勘察科学技术,1991,第1期,李云峰,p25-28,(被西安市科协评为三等优秀学术论文)。10.用层次分析法决策地下水库回灌方案的排序问题,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2第2期,李云峰,王文科,李志刚,王希宁,p51-56;(被西安市科协评为二等优秀学术论文)。11.左乘转置矩阵法建立济南市岩溶水多元随机模型,勘察科学技术,1992第4期,第一作者,.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洛川黄土孔隙性进行分类研究,勘察科学技术,1992第4期,李云峰,.利用微机测孔资料探讨黄土地下水的几个问题,载《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实验室年报》,地震出版社,1992年6月,李云峰,.借助同位素方法研究地下水,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10月,李云峰,.中小流域水资源合理调蓄问题,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10月,杨成田,李云峰(执笔人),.地下水人工回灌淤积的室内试验研究,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10月,郑书彦,李云峰,王文科,.灰色GM(1,1)模型研究关中灌区地下水位变化规律,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3第4期,李云峰,田春声,p156-160,(被西安市科协评为二等优秀学术论文)。18.用放射性同位素氚研究洛川塬潜水的年龄,天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李云峰;(被西安市科协评为二等优秀学术论文)。19.用系统分析法认识洛川黄土地下水的特征,载《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系统思维》,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李云峰,.利用氢氧同位素研究本钢郑家水源地地下水的形成,勘察科学技术,1994第3期,李云峰,田春声,吴耀国,.在水文地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电算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高教研究,1994第1期,李云峰,.大交盆地地下水位动态分析及预报,勘察科学技术,1995第1期,李云峰,.用理论计算代替互阻孔抽水试验研究α—γ关系,陕西水利,1995年12月,李云峰,.温度对地热水PH值影响的分析与计算,勘察科学技术,1995第4期,钱会,李云峰,.本钢郑家屯潜水含水层弥散试验研究,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5第1期,吴耀国,田春声,李云峰,.二维地下水动力弥散参数确定的优选法,勘察科学技术,1996第2期,吴耀国,沈照理钟左新,田春声,李云峰,.黄河床面介质颗粒级配与渗透系数关系的研究,载《走向二十一世纪环境地学问题研究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年7月,李云峰,李俊亭,李建文,.本钢郑家水源地环境影响评价水文地质试验研究,载《走向二十一世纪环境地学问题研究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年7月,田春声,李云峰,吴耀国,郑书彦,郑西来,p256-261.(被评为陕西省第五届自然科学三等优秀学术论文) Mechanism Research of Groundwater Artificial Recharge from High-Sediment Load Water,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展讲论文,1996年8月,Li Yunfeng,Zheng Shuyang,Wang Wenke,Tian Chunsheng and Li Jianwen, Test and Research for Envl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Benxi Zhengjia Headwater Site,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展讲论文,1996年8月,Tian Chunsheng, Li Yunfeng,Wu Yaoguo and Zheng Shuyang, Study on Huanghe River Seepage Window to Groundwater,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交流论文,1996年8月, Li Yunfeng,Li Junting and Li Jianwen, o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 of groundwater System,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交流论文,1996年8月,Tian Chunsheng, Li Yunfeng, Zheng Shuyang,Guo Jianqing and Song Guohui,.稠油热采注入水对储层岩石化学破坏作用的研究,油田化学,1996第1期,李云峰,钱会,.试论地下水系统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地球学报,1996年6月,田春声,李云峰,郑书彦,郑西来,郭建青,.蒸汽吞吐稠油井注入和采出水中化学组分存在形式及其含量的计算,油田化学,1997第1期,李云峰,钱会,p36-41.(被《中国石化文摘》收录)36.蒸汽吞吐稠油储层矿物溶蚀量和沉淀量的计算,油田化学,1997第2期,李云峰,钱会,.降雨补给潜水的滞后分配,勘察科学技术,1997第3期,李云峰,.粘性土空隙分布改变的水文地质效应,载《地质工程与水资源新近展》,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李云峰,.关中盆地潜水污染程度的模糊数学评价研究,载《地质工程与水资源新近展》,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田春声,李云峰,郑书彦,.判定地下水二维水动力弥散参数的直线图解法,煤田地质与勘探,1997年第2期,吴耀国,田春声,李云峰,p31-33.(Ei收录)Linear graphic method for discriminating two-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dispersion parameter of underground waterWu, Yaoguo (China Univ of Geosciences); Li, Yunfeng; Tian, Chunsheng Source: Meitiandizhi Yu Kantan/Coal Geology & Exploration, v 25, n 2, Apr, 1997, p 31-33 Language: ChineseDatabase: CompendexAbstract / Links | Detailed Record / Links41.图解分析法求二维地下水动力弥散参数,工程勘察,1997第2期,吴耀国,田春声,李云峰,p39-42.(Ei收录)To get two-dimensional dynamic dispersion parameter of groundwater by graph-analytic methodWu, Yaoguo (China Geology Univ); Tian, Chunsheng; Li, Yunfeng Publication date: 1997, p 39-42 Language: ChineseDatabase: CompendexAbstract / Links | Detailed Record / Links42.解析法确定干扰井群的合理布局,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7年12月,李云峰,李志刚,.关中盆地地下水系统区域环境影响单元的模糊聚类分析,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田春声,李云峰,郑书彦, Production State of Medical Mineral thermal Water in Xi‘an Geothermal Field, 第五届中日地下水学术研讨会大会交流论文,1998年5月,李云峰,郭建青。45.本溪郑家潜水含水层二维水动力弥散试验及其结果分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8年第1期,吴耀国,田春声,李云峰,杨志强,.泰斯公式性态分析与误差估计方法,煤田地质与勘探,1999年第4期,郭建青,李云峰,王洪胜,.西安地热田医疗热矿水的产出状况分析,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第21卷增刊,李云峰,郭建青,吴耀国,.一维河流水质方程解析解的性态讨论和误差估计方法,水文,,郭建青,李云峰,王洪胜。49.分析室内二维砂槽弥散试验数据的方法,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第一期,郭建青,李云峰,钱会,.分析一维河流示踪试验数据的质量守恒法,水电能源科学,2000年第2期,郭建青,李云峰,王洪胜,.确定河流纵向离散系数的相关系数极值法,水科学进展,2000年第四期,郭建青,王洪胜,李云峰,p387-391.(Ei收录)Inverse function method for analyzing the data of quasi-steady radial dispersion testGuo, Jianqing (Xian Col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Li, Yunfeng; Wang, Hongsheng Source: Meitiandizhi Yu Kantan/Coal Geology & Exploration, v 28, n 6, Dec, 2000, p 36-39 Language: ChineseDatabase: CompendexAbstract / Links | Detailed Record / Links52.分析拟稳定流径向弥散试验数据的反函数法,煤田地质与勘探,2000年第6期,郭建青,李云峰,王洪胜,.潜水三维流数值模拟的几个重要问题,载《西部大开发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二000年学术年会文集》,李云峰,钱会,吴耀国,.辽河曙光油田蒸汽吞吐开采过程中水岩作用的研究,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钱会,李云峰,.向西安调水对原受益区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李云峰,张益谦,王玮,吴耀国,. 污染河流对沿岸土壤和地下水化学环境的影响—以徐州奎河为例,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吴耀国,李云峰,王惠民,王超,.遏制荒漠化发展,锁住沙尘暴,优化大西北生态环境,“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中日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论文,2001年4月28日,李云峰,郭建青,李金荣。58.含水层底版标高的空间最优估计,地下水,2001年第1期,李金荣,李云峰等。59.弥散实验确定地下水溶质水动力参数的复形调优法,上海环境科学,2001年12期,吴耀国,李云峰。60.考虑介质均衡吸附时的室内弥散试验数据分析方法,工程勘察,2001第4期,郭建青,王洪胜,李云峰。61.河流-地下水渗流系统对城市污水的净化作用,环境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吴耀国,王超,王惠民,李云峰。62. 地下水渗流的除污功能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2年第1期,吴耀国,王超,王惠民,李云峰。63.大同市万泉河流域玄武岩地下水开发研究,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陈志新,李云峰。64. 变差函数在底版标高估值中的应用,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李金荣,杨震放,李云峰。65. 西安地热开发中浅层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的预防,“第一届海峡两岸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研讨会(台北)”会议报告论文,2002年9月,李云峰,吴耀国。66. Efficacy of riverbank filtration for pollutants removal. “第一届海峡两岸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研讨会(台北)”会议报告论文,2002年9月,Wu Yaoguo,Li Yunfeng,Zhang .含水层底版标高的两种估值方法比较,基建优化,2003年第1期,李金荣,李云峰,杨震放。68.区域水文地质成图中的坐标转换,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第2期,冯建国,李云峰,李向文。技术及其在水文学和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西北地质,2003年第1期,王疆霞,李云峰,徐中华。70. 两种方法在地下水估值中的应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年第3期,李金荣,杨震放,李云峰,李金玲。71.鄂尔多斯盆地南区白垩系地下水排泄基准研究,“中国西部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报告论文,并收编入“会议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李云峰,李金荣,徐中华,王疆霞,冯建国,侯光才。P552-55672.肥城盆地石横电厂水源地岩溶水系统地下水管理模型,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4年第3期,p32-39,王玮,李云峰,侯东辉,张二勇。(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导的博士生);73. 从区域地下水化学变化规律探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资源的探采方向,地下水,第26卷第4期,2004年10月,李云峰,徐中华,侯光才。P37-4074.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层系统分析,西北地质, (中文科技核心期刊), ,2004年第2期,李云峰,冯建国,王玮,李金荣,王疆霞,徐中华,李英。P90-9675.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地下水水化学形成规律研究,李云峰, 徐中华, 王玮,李金荣,王疆霞,冯建国,何青峰,杨郧成;《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P191-21676.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深层地下水流动系统初步推断,李云峰,王玮, 侯光才,李金荣,徐中华,王疆霞,冯建国;《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P104-11077. 白于山地区白垩系地下水劣质成因探讨,李云峰,王疆霞,王玮,李金荣,徐中华,冯建国,李英;《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P244-24878.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水化学分类研究,冯建国,李云峰,王疆霞,王玮,徐中华,侯光才;《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P239-243,(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导的博士生);79.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水化学空间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王疆霞,李云峰,徐中华,冯建国,杨郧成;《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P379-384,(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导的博士生);80.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银川地区地下水质量,陕西地质,2004年6月, ,姬亚东,李云峰,郭路,p88-92;(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导的博士生);81.地下水源地开发对农业生产的环境地质影响,地下水,第111期第26卷,2004年12月,曹德福,叶丹,李云峰,P281-284;82. Guidelines to locate and protect high-quality groundwater in Baiyu Mountain area of China,Yunfeng Li,Zhonghua Xu,Jiangxia Wang,Yaoguo Wu,Guangcai Hou; Environmental GeologyPublisher: Springer-Verlag GmbH ISSN: 0943-0105 (Paper) 1432-0495 (Online) DOI: Issue: Volume 47, Number 5 Date: March 2005 Pages: 647 – 652被SCI收录,编号9051e,被Ei收录;83.陕西扶风县城地下水源地开采方案设计,地下水,第27卷第112期,2005年第1期,万伟锋,李云峰,p34-38;(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导的硕士生);84.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综述,西北地质, (中文科技核心期刊), ,2005年第2期,郭路,李云峰,姬亚东,p94-98;(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导的硕士生);85. Excel在土壤污染评价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大众科技,2005年第3期 (总第77期) ,郭路,李云峰,姬亚东,p47-48;(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的硕士生); utilization of Karst groundwater in Feicheng Bas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Tenth Multidisciplinary Conference on Sinkholes and the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KarstTM 会议论文集,Geotechnicai Special Publication p142-153,[美]地质技术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Yunfeng Li, Jianguo Feng, Yaoguo Wu, Wei Wang, Donghui Groundwater Resource and Advantages of its Utilization in the Shaanbei Energy Base i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Tenth Multidisciplinary Conference on Sinkholes and the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KarstTM 会议论文集,Geotechnicai Special Publication p380-384,[美]地质技术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Yaoguo Wu, Yunfeng Li, Yadong Ji, Jiangxia Wang88.济宁市水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功能实现,地下水,2005年第5期p321-324,徐中华,李云峰,王疆霞,吴耀国;(注:第一作者为李云峰指导的硕士生);89. Application of hydrochemical signatures to delineating portable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Ordos Basin, China(Environmental Geology 电子版已在网上刊出)Yunfeng Li, Weifeng Wan, Yaoguo Wu,Hui Qu, Guangcai Hou出版学术专著:1.黄土渗透性与空隙性关系的研究,地质出版社,出版,单独撰写。2.引黄回灌研究,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李云峰,郑书彦,田春声,杨勤荣。3.关中盆地环境水文地质问题,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田春声,李云峰,郑书彦,郑西来,王丽艳。4.地下水系统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陕西省新闻出版局, 出版,田春声,李云峰,郑书彦,吴耀国。获奖项目:1.甘肃省华亭县(华亭矿区)西华、砚马寺水源地水文地质勘探报告,1999年获中国煤田地质总局(部级)优秀地质报告二等奖,第三获奖人。2.永济市工业区地下水回灌方案及优化管理模型研究,1997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获奖证书号kj-97-3-154-2,第二获奖人。3.关中盆地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研究,1997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获奖证书号kj-97-3-155-2,,第二获奖人。4.《黄土渗透性与空隙性关系的研究》,1997年获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证书号9705121,单独获奖。5. 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号:(2001)3600299号;6.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912-04-01“西安市供水水资源系统优化调配研究”2004年获西安市科学技术二等奖,获奖证书号2003-2-02-R8;学术兼职陕西省水利学会理事,陕西省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水资源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地质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地球环境保护事业研究促进会副会长,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评估师,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评审专家,水利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评审专家,陕西省国土资源评审事务专家系统专家,西安市地热专家组专家。
130 浏览 3 回答
287 浏览 3 回答
116 浏览 1 回答
219 浏览 3 回答
286 浏览 5 回答
262 浏览 5 回答
303 浏览 2 回答
285 浏览 8 回答
252 浏览 3 回答
90 浏览 3 回答
209 浏览 5 回答
359 浏览 2 回答
219 浏览 2 回答
254 浏览 6 回答
172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