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如何从新的角度来探讨民俗旅游的发展》一、如何认识民俗旅游 (一)民俗旅游的范畴 民俗旅游是当今的热点,其作为一种无形文化资源,代表的价值呈现出巨大的吸引力。民俗旅游能将自然文化、社会生活、观览体验、传统现代等结合起来,反映着民俗区域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活情趣。“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在心理上满足游客追求“新异乐知”的需求欲望的一种旅游形式。针对民俗旅游的范畴问题,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见解,其中就有关于上层文化中的宫廷文化(诸如宗教历史遗迹、佛教寺庙景观等)是否被纳含于民俗旅游资源(大数来源于民间下层文化)之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时代的迁移,上层的宗教仪典等已经成为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所谓的“神圣”已经加了民俗的基调与内容,把上述归为民俗旅游的范畴有其可行性与合理性:符合时代的变迁性质,保留历史原有的上层文化;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顺应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共同参与并了解,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之博大精深。 (二)“旅游民俗”的分类 “旅游民俗”是个广泛的概念,其分类的标准与角度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有所出入。总的来讲,分类应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来分别定位。 1.从宏观的角度来区分,旅游民俗又可依照其涉及的民俗性质、产品层次等可作出不同的类型划分。周霄认为以民俗性质为标准,旅游民俗可分为“物质型”、“社会型”、“口承语言型”和“信仰型”四种类型;以产品层次为标准,旅游民俗还可分为“静态陈列型”、“动态表演型”和“互动参与型”三种类型。此外,谢科还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可将旅游民俗分为三种形式:物质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生产民俗、消费民俗和流通民俗)、社会民俗旅游资源(家庭民俗、村落民俗、民间组织民俗、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精神民俗旅游资源(信仰祭祀民俗、口承语言民俗、民间艺术民俗、民间游戏娱乐民俗)。巴兆祥在论及民俗旅游时根据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把民俗旅游分为消遣观光型、参与型、考察型和娱乐性。 2.从微观角度来区分,旅游民俗的分类可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不拘泥于一种格式。如大理旅游民俗主要包括服饰、手工艺品、歌舞、节日、宗教信仰这几类;又如喀纳斯斯湖景区图瓦旅游民俗有物质民俗文化、意识民俗文化和社会民俗文化3大类、11亚类和41小类。根据调查,图瓦人文化在畜牧民俗、农耕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社会民俗文化、交通民俗、婚俗民俗、寿庆民俗、丧葬民俗、传统节日、现代节日、乡里民俗、竞技民俗、工艺民俗、自然崇拜、生活禁忌、宗教信仰上具有特色。二、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价值体系研究) 本人通过万方数据库、google academic搜索引擎、中国期刊网等搜索到了近万篇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再加之导师指定的论文,发现关于对民俗旅游的研究至今在这样的一个范围中反复讨论,同时加深加宽。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大多数集中在民俗旅游概念、特点和分类研究;民俗旅游规划、开发及开发模式的研究;民俗旅游的有关文化方面的研究;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民俗旅游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研究;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民俗旅游的中外对比研究等等。探讨诸如此类问题的论文比比皆是,但是从民俗旅游本身的价值角度出发的文章并不多见,纵观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其实质上主要探讨了民俗旅游的价值体系,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价值内容:(一)文化价值观 1.文化的不和谐现状:旅游业往往被称之为“无烟”产业,然而在其发展过工程中对其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环境所造成的伤害, 从某种程度上看, 丝毫不亚于工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过于关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导致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丧失,出现大量的伪民俗,破坏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和谐性,促使旅游地民俗文化出现与外来文化快速趋同的趋势,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民俗旅游是在丰厚的民间文化土壤上发展起来的旅游形式,本应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传承,但在不少地方,旅游开发却使民间文化受到了伤害,导致民族风情徒具形式,手工艺品艺术价值降低,文化的多样性渐趋丧失。孙天胜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开发者和旅游者的功利主义,为此我们应强调民俗旅游对文化保护的责任,在发挥其经济功能的同时不忘其对文化传承应有的意义。田茂军从“没有科学地处理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和“没弄明白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主体问题”两个角度对民俗旅游文化进行了反思。周霄(2002)还引进了“文化殖民”这个概念,等等。 除此以外,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当代文化巨变的明显特点是物质生活习俗与社会生活习俗、信仰生活习俗的两极化发展,即一方面在物质生活方式上疾速追逐超越时空和国情的消费与享受,甚至不加选择地套用外来文化模式,或错误地引进西方文化的败笔来填补鄙弃传统生活方式的空缺,另一方面在家族习俗、人生礼仪及信仰行为与观念上不加区别地全面恢复古旧的宗法性礼俗,无论外来的风俗还是本土的习惯,都处在冲撞、融合或重整再造之中。此外,现时风俗打上了“时尚”的印记,研究时尚这种能够趋同性行为模式的形成、时尚的不断更替等则成为民俗学者们的主要任务。 2.文化的协调发展: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看似经济性问题的文化冲突,实则是深层次文化冲突的外现。所以旅游开发的实践中,不仅应该对一个地区的旅游开发进行技术经济论证,而且应该寻找文化冲突中的均衡,培养文化调协的概念。陶犁认为,其协调内容应含有民俗旅游者文化求异与文化认同间、民俗旅游的本质与民俗旅游产品形式间、民俗旅游中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自决性与互动性间、民俗旅游中接待地居民文化心态间、民俗旅游的开放性与限制性间、民俗旅游中文化与生态经济间的调协。吴忠军在论述广西民俗文化的时候也涉及了“整体文化开发设想与局部文化建设并重”的协调思想。卡哈尔-吾甫尔针对新疆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增强区域协作、联合促销并尽快建立和完善新疆黄金旅游走廊的思路。 其实文化协调性的现行核心问题是民俗旅游本真性与商品性的协调问题。其实民俗旅游的本真性与商品化并非绝对对立,如民俗旅游开发以旅游业为驱动力,商品化则无法避免,我们应该寻求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内在张力以获得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同时不协调的关键实质上不在于民俗旅游商品化本身,而在于对商品化的肤浅理解和低级运用。民俗旅游中的“本真性”侧重于旅游者所经历的“真实”,通过市场运作来为旅游者提供一个体验民俗文化的机会。因此,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具有经济的“外壳”和文化的“内涵”。因此,民俗旅游的开发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照文化法则。置文化内涵于不顾的随心所欲、粗制滥造,实际上违反了商品化原则,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也不可能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旅游开发中一定要把握商品化的“度”,不把旅游的经济效益把再过高的位置,商品化也未尝就是坏事,相反商品化还可以有效的传播和推广民俗文化,旅游也将成为民俗文化传播的使者。所以只有本着旅游本真性与商品性的均衡发展才会真正实现大范围的文化协调。 (二)经济价值观 作为文化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旅游,在经济效益方面已经显有成效: 1.显性效应: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吸引旅游者、增加客源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2.隐性效应: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民俗旅游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民俗旅游也扩大了当地的知名度,在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的同时,还可以吸引众多的投资者为当地经济建设宣传服务。 殷群从民俗旅游的供给与需求方面出发,指出民俗旅游需求的边际效用递减,因此开发中要防止民俗旅游的泛化,同时要注意民俗旅游的供给具有民族性和民间性,此外,作者也对民俗旅游进行了消费效用分析。陈建设等指出民俗旅游能给民俗地区带来经济收入实为一种帮助扶贫、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文化的经济激励,同时提出以扩大市场增加收入、建立合理的经济补偿机制、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的建议对原有的经济激励进行了改进。在实证性研究论文当中,张旭亮等对图瓦民俗旅游进行了研究,以外部性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图瓦民俗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外部性不经济性,并针对这些外部不经济性提出了一些可消除图瓦民俗旅游开发外部不经济性的建议。 (三)社会价值观 民俗旅游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特色旅游,其独特性与生动性使其充满了商机,当然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一个侧面写照,我们也不可忽略其社会价值。彭谊认为通过民俗旅游,可以为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促进了生态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城乡的美化,同时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此外,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社会控制”问题也炙手可热,民俗旅游拉动了旅游地经济的增长。当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资源等因素不足以支持其向前发展时,外部的政治机构和经济集团以“投资者”或“扶贫者”的姿态介入并成为旅游战略的制定者和经营运作的操控者。众所周知,投资者关心的往往是其资金收回与效益问题,这种思路极易导致民俗旅游开发中的短视行为,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以当地自然文化生态的破坏为代价。因此,在关于当地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原则性问题上,地方政府需重新争取主动而坚定立场,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计。三、民俗旅游的研究方法 民俗旅游是一门新兴的旅游主题,它的热潮引起了众多学术研究的紧跟而上,研究方法也是如此,大量篇幅的研究方法此起彼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并总结。具体而言,民俗旅游的研究方法可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般分析法、跨学科分析法、整体—局部分析法和跨区域分析法。 (一)一般分析法 从民俗旅游的资源开发和市场开发两个角度, 提出了调查法、比较法、综合法、形象定位法、市场预测法。胡海胜使这五个方面具体化:调查法——对民俗旅游资源、市场和开发过程的调查;比较法——相似和相异比较;综合法——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旅游资源的评价(分等定级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和对民俗旅游景点的综合开发(景点内综合开发、民俗风情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的结合、点线面相结合);形象定位法:领先定位、比附定位、逆向定位、空隙定位、重新定位;市场预测法:定性(类比预测法、集合意见预测法)、定量(时间序列预测法、回归分析预测法、试销法)。 (二)跨学科分析法 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与对相关学科的研究是相通的,此类相关学科包括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人口学、生态学等等。只有通过类比或对比才能在学科研究间找出共性与特性,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中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并不多,但也不乏有人创新开拓,如周霄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系统阐述了旅游民俗的概念体系与类型,以及民俗旅游的本质与特征,并从文化变迁、组织重构、角色认同和社会控制等方面对民俗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又如刘晓春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方面分析,认为民俗旅游是全球化背景下权力政治、资本与地方性文化之间共谋的结果,是一种后现代文化现象,服务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诉求。此外,民俗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也可为创新之举,王德刚等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旅游者对民俗旅游商品的需求特征,包括追求时代性、追求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追求消费多元性与需求多样化、追求消费个性化和追求携带的方便性等。 (三)整体—局部分析法 这种方法实质上也可称作整面—焦点分析法。 1.运用整体(整面)分析法的文章占了论文总数中相当一部分,其从宏观把握问题,审视我国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展望今后的发展动向,等等。 2.局部(焦点)分析法则从微观的角度来具体分析某一个地区的民俗旅游发展情况,其研究领域涉及中国东西南北中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研究的层次由省及村。论文研究内容以具体地域状况为基点来探讨,分析了民俗旅游发展的历史成因、开发模式及意义、现状及内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等,以小范围的诠释扩展到大范围的展望。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地域涉及广泛,如在文献总数(根据数据库精选出的112篇文献资料)中,分析新疆、广西、云南、内蒙古、山西、辽宁、天津、湖南、四川、重庆、江西、甘肃等北方及中西部省份,或诸如昌平、新疆喀什、恩施州、北京怀柔区官地村、湘南地区、张家界、甘南地区等小区县的论文数较多,而针对东南沿海诸如上海、南京等地关于民俗旅游开发方面的文章较少;此外,民俗旅游深入研究与少数民族紧紧相连,大量的文献围绕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开发而展开,如西南三省少数民族的旅游民俗开发等。 (四)跨区域分析法 也称之为区域比较法,此分为两种情况:1.国内不同区域间的比较分析法;2.跨国界比较分析法。针对1种情况,海峡两岸曾在02年于北京对关于两岸观光休闲农村与乡村民俗旅游召开了研讨会;“06中国旅游发展论坛-北京对话”也以跨省市的手法来比较分析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异同。针对两种情况,周春光等从介绍日本“里山”现象入手,通过对目前京郊地区民俗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并积极主张营造有中国特色的乡土自然文化和民俗旅游发展模式。 (五)其他方法(创新构想) 包括“经典罗列法”和“历史阶析法”。 1.“经典罗列法”指在罗列出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典型案例来分析民俗旅游的发展模式与发展前景等,陈景辉等在论及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成功模式中就罗列出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典型的三种模式:泸沽湖地区的纳西族摩梭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西安以仿古入城式盛大典礼欢迎克林顿;深圳华侨城大打民俗旅游品牌,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内蒙古民俗旅游的开发意见。 2.“历史阶析法”指利用民俗旅游发展中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性特征来纵观民俗旅游的发展进程与改进措施。这两个创新构想出的方法在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情况不多,即使出现也以综述的形式,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去完善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四、民俗旅游的创新思路 (一)处理民俗旅游与相关主题旅游的关系 随着“旅游可持续化发展”口号的提出,以“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旅游形式纷纷兴起。民俗旅游作为近年来旅游新的增长点,各地方踊跃的打起“民俗”的旗号、以当地的民俗特色吸引游客来发展当地的旅游经济。其实民俗旅游与其他几种旅游形式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与相关性,具体体现在: 1.民俗旅游中的“民俗”特质贯穿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的内容之中,呈现出地域上与内容上的相互包揽性,具有“民俗搭台,生态、红色、乡村唱戏”的特征; 2.均为新兴的旅游形式,其形成机制与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四个主题互为兼容,互为补充; 3.旅游发生地大部分集中在边远山区和偏僻乡村,上述几种形式的旅游均顺应形势,有效地宣传了当地特色文化、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维护了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注重都市民俗旅游与乡村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的并肩发展 民俗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如何更好地丰富民俗旅游的内容、展现丰富旅游文化,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和谐”理论的提出要求我们在旅游的生态可持续方面也做出贡献,农村民俗旅游与农业旅游是民俗旅游可持续化的发展重点,它们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农村或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也是我们如今发展民俗旅游中的重中之重。然而社会的进步与旅游发展的多样化要求民俗旅游不局限于一个小范围内。迄今为止,仍有不少民俗旅游论文还在沿用早期英国人类学派的观点,把大量注意力投向古老的民俗事象,因而过分关注市场尚不成熟的民族或乡村区域,纷纷开发出一系列无“度”的民俗旅游项目,而同时国内都市所吸引的客源在旅游市场上至今还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为都市民俗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我们的研究余地还很大。比如,邱扶东等在考察上海都市民俗特征基础上,提出了上海都市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并从都市文化与旅游氛围、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等方面评价了都市民众旅游开发的作用。总之,要把民俗旅游做大做好,就要结合都市与农村等地域的民俗特色,做到地域间民俗旅游的和谐发展,达到互为补充、互为增色的效果,使游客选择余地更大,从根本上完成民俗旅游的多样化建设。 (三)解决民俗旅游的传统性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与“三农问题” 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内容很广,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构成。 1.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用来指导民俗旅游的产供销活动,从而解决供需矛盾; 2.社会、文化的可持续要求民俗旅游开发中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 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 激发起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 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等等; 3.环境的可持续主要在于加强环境保护和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民俗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以及当地人们的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如今民俗旅游展开地中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农村,“三农问题”也就成了“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的核心问题。李万佰以北京昌平市为例,提出了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和政府扶持为措施的“三农问题”解决方案。李琳桂等认为“农家乐”民俗旅游在“三农”问题上可以有效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解决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加快农业市场化、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四)发挥民俗旅游的“特色化”营销 “特色化”主要包括营销客体(民俗产品)的特色化和营销介体(营销手段)的特色化。 1.营销客体(民俗产品)特色化:指的是地方根据当地的民俗特色,设计出符合游客需要的旅游民俗产品。如昌平以“酒”为题材发掘其民俗旅游之“酒文化”;满族人民依据其民族特色开发传统食品,使“萨其玛”等品牌产品名扬天下;辽宁对民俗旅游中的纪念品开发颇有独到之见;此外,“民族高校开发民俗旅游”的构想成了旅游界的热门,等等。 2.营销介体(营销手段)特色化:即为营销的方式,其实关键在于怎样去广告宣传自身的特色产品。肖建春对四川重庆一带的民俗旅游作了广告分析,提出广告必须充分利用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寻求整体规模效应、并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国际化,等等。总之,民俗旅游广告宣传的原则性在于以内容真实、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为基点,利用媒介通过艺术的手段将产品推向市场、面向国际化。 (五)提倡民俗旅游教育扩大化问题 1.加大“人才教育”力度:民俗旅游人才(尤为管理和经营人才)的不足成为社区民俗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合理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需要民族界的精英人才,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拓深民俗研究的内涵。所以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旅游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利用高校、大专、中专、职校、旅游培训中心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地,通过岗位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可引进一些急需的高级管理或经营人才以满足民俗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全面要求。此外,民族地区的教育颇为特色,张洁提出民族小学除了对外界开放,让游客了解当地民俗外,在教学中还应根据民族地区具体情况,在某些教育内容中体现民族特色。2.培养“社区参与”理念:其主要强调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决策获得经济社会等方面利益的同时,加强旅游地社区居民参与有关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来提高其旅游意识和环保观念,达到由受教育前居民被动接受环保而与环境形成的主客体被动关系转化为受教育后居民主动自觉的环保观念而与环境形成的主客体对等关系的目标,从而使旅游地居民深知如何自觉去维护环境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一组循环性良性效应。 (六)创新民俗旅游的现代化建设 民俗旅游的古朴性与承传性并不排斥民俗旅游中的现代化建设。科技的进步,交通的发展使原来封闭但具有丰富民俗特色的区域开始面向外部世界;经济的融通与信息的交流使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向于现代化,但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化的提出是建立在不损耗当地生态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过度的商品化与经济化只会导致民俗文化的消亡于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这是一种我们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在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进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创造当地人们的数字化生活,为民俗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辟、实现市场和效益的规模化等提供便捷性。五、总结与展望目前,我国民俗旅游研究的整体水平不高,深度不够但发展势头较好,其处于起步探索时期,问题较多,需要我们进一步钻研。面对目前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缺乏理论体系,达不到体系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比例失衡;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滞后于实践;案例分析太简化,分析问题不深入;不关注热点问题,缺乏热点问题间的思维链接;缺乏问题主观性因素和客观性因素的结合,把“人”本身问题放于次要地位;思路单一化,创新性少等等。当然,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在我们审视这些问题的同时也要思索我们的改进与提高步骤,那才是关键问题,近年来我们的研究也在逐步地进步,从不同的维度探讨了民俗旅游的热点,并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培养一种前卫的思维模式。我们拭目以待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将成为旅游经济新一轮的亮点,同时也是一种挑战。
问题一:如何提升农家乐经营管理水平?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消费市场日趋丰富和多样化。“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独特农家生活使越来越多城市人向往,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观农村山水”为主要内容,以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为目标的乡村旅游逐渐受到市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同。顺应着这种潮流,农家乐在我市周边农村逐渐兴盛起来。它的兴起,丰富了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拓宽了农民的致富门路,也带动了假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是,面对节假日不断涌入乡村旅游的游客,许多农民朋友却不知如何接待服务,体现在餐饮经营上更加突出。因为从经济利益等方面考虑,农家不可能聘请专业厨师,更不可能去学习专业厨艺技能。但餐饮服务的水平又直接影响着农家乐旅游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 根据我们市场工作人员的调查我们认为农家在餐饮上面应该注意这几点: 服务人性化。勤劳简朴、热情好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远离市场竞争的乡村,村民大多心地善良、淳朴憨厚。但是随着游客数量和接待次数的增加,许多开展农家乐旅游的家庭住户的管理人员(一般是户主)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足,往往会造成无论是哪位客人的要求、不管是什么要求、能不能够达到的要求都满口答应。但是由于农家住户服务人员较少,一旦忙起来,客人的要求不能够及时满足或者先满足了那些无关紧要的要求,就会给客人不好的印象。其实,农家乐的服务人员不能一味迁就客人而勉强为难自己,而要学会合理拒绝客人,尤其是在现有条件下很难满足的要求。同时在客人用餐时,服务人员不能远离,要及时为客人提供服务。 器具统一化。与居家自用不同,游客用餐讲究的是协调与舒适。但许多农家乐餐馆使用餐桌、餐椅、餐具并不统一,往往在一家可以看见颜色式样各异的桌子和椅子,一个餐桌上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盘子、高高低低的碗,塑料的、搪瓷的、铁质的一起上,给人以不整洁之感。因此,农家餐需要根据自己的接待能力配备相应数量的餐具和器皿,如果使用具有地方特色的餐具效果会更好。 卫生安全化。“农家乐”的厨房制作车间生菜与熟菜分开放置,饮用水源和清洁水分开,面粉、米、油、调料等储藏间也要防潮、防鼠、防霉变,同时仓库要禁止外人出入。 自然的家庭氛围,质朴的生活方式,文明的休闲内容,是农家乐吸引城里人的特色。“农家乐”要吸引客人,用餐环境必须干净整洁,最好是有专门的餐厅,条件不好的也可以将自家庭院开辟出来,但庭院用作餐厅需要做好灭蝇、灭蚊、防尘、防风沙。不是越高档越好、菜的品种并不是越贵越好。“农家乐”的菜肴应以民间菜和农家菜为主,一定要突出自己民间、农家的特色,并且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农家乐”的菜肴要立足农村,就地取材,尽量采用农家特有的、城里难以见到的烹饪原料。除了农村特有的土鸡、土鸭、老腊肉、黄腊丁以及各种时令鲜蔬外,还应广泛采用各种当地土特产。 “农家乐”的主食也应该充分体现出农家的特色。例如,“农家乐”的米饭就不应该是纯粹的大米饭,而应该做成诸如“玉米粒焖饭” 我们努力的做好我们自己的农家品牌.在很多有经验的农家那里我们也收集了大量的信息. 互相推荐共同致富;保持最低价不打价格战;优势互补连手经营;这些都是我们农家业主应该注意得. 其实,对于不断扩大的城市群,经常性的休闲旅游中,出现“农家乐”有它的必然性。而对于“农家乐”这种特殊的旅游方式来说,与观光旅游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并不是让游客在一个景区匆忙的照一大堆照片以证明自己曾来过,它需要的是一种绝对不同以往、与自己生活截然不同的让人彻底放松的地方。这些也正印证了休闲旅游经常性、趣味性以及环境设施要求高的特点。 ......>> 问题二:农家乐怎样经营,生意才会好 1、要有几道独步当地厨林的招牌菜。 2、原材料最好天然自养的,保证食材原生态。 3、老板热情好客,聊得来。 4、就餐环境舒适,有特色的。 所有的餐饮核心就是菜品,不好吃生意肯定好不了 问题三:农家山庄怎样经营 农家乐怎么样才能经营好需深思 华庄黯然退出农家乐市场,在平湖农家乐项目经营者中是个不小的震动。“真的吗?真的吗?”澳多奇农庄负责人李伟峰说,看来农家乐怎么样经营好是个大课题。 李伟峰告诉记者,农家乐项目的盈利需要较长时间,或许在10年以后,所以,怎么样支撑这10年的时间是个不小的考验。“我们澳多奇农庄之所以能够很好地生存,主要在于以工养农。”李伟峰说,自我经营的工业企业是澳多奇农庄生存与发展的强大后盾。 据推荐,澳多奇农庄当今的收益主要依靠餐饮,这也是众多农家乐项目一起的特点。所以,假如农家乐项目规模过大,仅靠餐饮是很难维持的。澳多奇农庄规模适中,餐饮有特色,顾客许多,所以收支能够得到平衡,但华庄规模太大,仅靠餐饮显然不行。 “一些农庄将利润点全部着眼于餐饮是错误的,餐饮是休闲观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的发展解释,搞休闲观光农业一定要立足生产,以生产带动休闲,以休闲增进生产,惟其这么,才可以实现农庄的可连续发展。 目前,座落于嘉兴桐乡的华庄生态农业园黯然关门结业。这个曾经是嘉兴市乡村旅游代表的农家乐曾经吸引大批的游客纷至沓来,是什么因素造成它在经营不到4年的时间之后就关门谢客了?华庄生态农业园又带给我们农家乐同行什么样的启发呢? 2007年开业之初,桐乡华庄生态农业园业绩骄人,作为嘉兴市乡村旅游的代表,吸引大量游客纷至沓来。然而谁都没有料到,它经营了不足4年就关门谢客了。 一位旅游业资深人士认为,华庄生态农业园之所以走到这一步,主要因素是定位不明确。“对外地人来说,华庄没有风景上的吸引力;对本地人来说,华庄的门票太贵,不划算。”华庄的黯然关门,在我市的乡村旅游业内导致不小的震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华庄生态农业园的黯然关门,让它的经营团队感觉很惋惜。华庄生态农业园营销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说,华庄开始筹建后不久,她就在那里工作,一直到年前关门。 在这几年的工作过程中,她也体会到了压力,“我们对外宣传做得不够,一直以来,没有这方面的经费,造成华庄短缺影响力。这就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没有足够的影响力,效益就很难提高;效益不好,更加没钱宣传,影响力越来越小。” 据推荐,开业第一年,华庄的门票收入达到了400万元,另外还有很多餐饮、果树种植的农业收入和园内小店的营业收入。然而,相比巨大的投资,每年几百万元的收入,还是让华庄的经营者倍感压力。据悉,华庄在2002年到2006年的建设过程中,投资近6000万元,每年的运营成本也不低。此后,收入逐年下滑,而支出却照旧。到去年年底,实在撑不下去了,华庄只好关门谢客。 早在2002年开始筹建时,华庄生态农业园就探究出一条新的路子,租用农民的土地,同时,农民能够以土地入股,成为华庄生态农业园的股东。 当年,乌镇镇白马墩村278户农户拿出自家的土地经营权,与桐乡华庄现代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组建成华庄生态农业观光园。 有的农民家里的所有土地都入股了,于是,他们的未来就所有押在了华庄。现在,华庄关门,当时出租土地的农民更是没有了收入,“当时签了29年的土地租用合同,可2011年的土地租金都没有着落。土地要回去种,更是不现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白马墩村的村民们很无奈。 农民的土地怎么办,会不会复耕?乌镇镇一位相关负责人表明,复耕的可能性不大。据相关人士透露,华庄生态农业园停业后,将进行内部整顿,未来兴许会被乌镇景区收购。...>> 问题四:农家乐经营方法有那些? 要有一个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农家乐的兴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旅游,如果没有田园风光,山清水秀的风光在农家乐周围,开农家乐就一点位置优势也没有,虽然吃货越来越多,游客也不会为了一顿农家饭跑那么远的!农家乐房子的装修风格也要与旅游景点相呼应,突出田园乡村的感觉。农家乐的创新和特色极其重要传统农家乐: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看看山水,玩玩单一的娱乐项目,最后走人。这样的经营方式太单一了,对于渴望新鲜和创意的游客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现在农家乐要突出创新特色,除了参与农事活动:如挖笋、采茶、摘菜、农耕等,还要享受更多样的娱乐项目:如棋牌、垂钓、竹伐、豆磨、水车等。最主要的是农户要善于主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摘果比赛,包粽子大赛,特色农家菜品尝赛等,用以提高和游客的互动,让游客开心了,游客下次自然还想来!参与农家乐相关知识培训要想把一家农家乐经营的更好,不要总是盲目的去经营农家乐,要多去寻找机会参加农家乐知识的专业培训,多听听专家说什么,这样才能紧跟农家乐发展的趋势。“村游+”上面有不少行业专家和成功前辈分享经验,建议多去上面看看。 问题五:怎样经营好一家农庄呢? 一、规划上突出野,但不失为现代。农庄,顾名思义就是农家庄园,它使人联想起古时那种具有纯朴的民风,浓厚的乡情,优美自然的环境,简单务实的生活方式以及自耕自种自享的世外桃园。现代的农庄,除了保留古时的民风、乡情、环境外,更应依托和注入先进科技,根据社会的要求,人们的喜好去构思和经营农庄,才会立于不败之地。1、突出野趣,让人们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生活在城市石屎森林里的人们,总感觉到城市那种令人气闷的污染空气,令人烦恼的噪杂喧哗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他们总希望到郊野去体验和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吸收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回归到大自然。特别是年青一代,他们未经历过农村艰苦的生活,对大自然农庄倍感新奇,具有很大兴趣。因此,农庄的构思和布局必须突出野趣。通过建造简单的园舍,种植各种自然作物,放养各种家禽,操作各种民间手工作坊等,让人们亲身体验自耕自采自享的庄园生活乐趣。2、确立主题,让人们从大自然风光中学习和认识大自然。大自然无奇不有,学习和认识大自然知识是人们追求向往大自然生活的目的之一。在农庄规划建设上,应各自确立主题、突出重点,注入先进科技产品,显出自己特色,不搞雷同化。如林科园农庄,主题突出休闲钓鱼之余,品尝特色羊肉风味,认识树木分类及种苗培育。具体操作就是把林科所现有的几十种树木和竹子作为基础,不断引种和扩大树木品种,在每棵树身上挂牌标记树木名称、科目等,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从游玩中认识植物世界,最终办成青少年科普园地和植物标本园。二、 *** 和部门的协调支持是特色农庄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市特色农庄还处于萌芽起步阶段,市 *** 以及科技、旅游等部门应积极做好统筹组织,协调指导和引导等工作,使特色农庄向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成为我市一个新兴的、健康的旅游产业。1、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旅游农庄大环境。目前我市村道建设已基本完成,全市村级以上行政机构已基本通上水泥路,这为我市发展旅游特色农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特色农庄均处于偏僻及郊野地带,而我市目前村与村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交通网络还不十分完善。因此,建议市 *** 今后用若干年时间逐步完善各村之间的网络道路。只有不断完善交通网络,同时借助从化青山、绿水、蓝天的大环境,树立品牌,特色农庄才能发展。2、科技、旅游部门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做好统筹规划,正确引导,协调管理、技术指导等工作。收集各种信息,多渠道组织农庄之间进行交流、参观、学习和研讨等,向外积极推介和宣传从化特色农庄,让外界认识从化特色农庄,使农庄成为我市新兴旅游产业。有价值的东西还是要营销。营销是很关键的。不找市长找市场。不知现在还开不开了,如果开联系本人,可能真可以起死回生。几句话说不清楚。紧急活命就是要有些非常的营销手段。来你农庄的都想回归自然,不差钱。你可以小片地承包,共同管理。客户收获。还有一条路。客户承包,你负责管理,收获时你可以给寄去。前景很好,如有疑问,我是安丘市曼玉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上网查一下我公司,有我联系方式我补充些 我家在河南少林寺附近 是做农家乐的给您点建议,专业水平不高,您考虑下。体验农趣,直接让您的客人直接参与农趣。咱们家一年四季都有活干,直接与当地农民协商,直接让客人参与农活,比如我们家就允许客人上我们农田里掰玉米 出花生并收取相应费用。直接转换城农身份,有钱人不是都在某些地方有专门的房产,用作休假么 ,你直接提供农房,居家用品,在某......>> 问题六:如何经营农家乐赚钱 首先是地段一定要好,要人流量大的地方;其次一定要有特色,要能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问题七:和朋友合作开农家乐,要怎么经营 要让人吃好玩好 问题八:怎么做农家乐 这个题目可能有比较多大的答案,因为对楼主的背景也不太了解,所以谈下思路: 1、谁是农家乐的目标消费群 我们跟朋友或是家人去农家乐消费,通常是想体验下差异化的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吃吃农家地里种的菜、农家放养的鸡鸭,城里人通常有这种消费需求,如果你周边游一些工矿企业,这也是目标消费群。 2、如何吸引顾客消费 农家乐在开始初期,顾客消费通常不会太远,如果你周边没有一些稀缺资源,比如峨眉山、九寨沟这样的景点,可以在周边10公里范围内的主干道两边进行一些挂墙宣传画,越是靠近你地点越要密集一些,可以一句话来提出你的产品优势,比如你们家的土鸡可以上树。 3、如何内部管理 农家乐大多是自家的房子收拾出来,6、7间房,大小住满了也就是20人左右,就像一个大家庭,服务上夫妻二人居多,忙的时候也要请1、2个人帮忙,农家乐服务体现出服务真诚自然就好,让顾客感觉到来到家里就像到自己亲戚家。房间做到整洁、用品一客一换,洗手间特别要注意清洁卫生,如果地区的农家乐有规模的话,当地可以形成一个农家乐环境的硬件最低标准。
322 浏览 3 回答
220 浏览 4 回答
282 浏览 3 回答
317 浏览 5 回答
96 浏览 2 回答
102 浏览 3 回答
325 浏览 3 回答
221 浏览 2 回答
229 浏览 3 回答
208 浏览 2 回答
329 浏览 4 回答
345 浏览 3 回答
186 浏览 4 回答
255 浏览 3 回答
321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