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希望能帮到你:发髻的位置由低向高发展,即西汉早中期以背后或头后挽髻为主,几乎不见头顶挽髻,至西汉中晚期开始出现头顶高髻,之后头顶挽髻开始普遍流行并盛行于东汉;头发上的装饰呈现由少到多,由朴素到繁杂的转变;女子服装则由西汉早期的紧身束裹,发展到西汉中后期的合体,至东汉开始变得宽松,直至发展到东汉晚期的肥大;女子服饰整体风格是由严肃拘谨向轻松活泼转变。随着近年来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许多新考古资料的公布,为研究汉代服饰提供了大量丰富而真实的实物资料。汉代服饰考古资料主要有:陶俑、木俑、壁画、帛画、画像石、画像砖、陶器和漆器及青铜器上的彩绘、服饰实物等。本文对汉代女子服饰的研究确切地说,指的是发式和服装。发式因其时代性很强,而且大部分服饰考古资料都有涉及到头部,同时我国古代很重视发式及发饰在不同级别及不同场合的使用,故将发式单独列出进行研究。服装指服饰考古资料中人物上身和下体(不包括足部)所穿着的衣服,是服饰研究中最主要的内容。另外,本文对汉代女子服饰的研究,主要取自中原地区较明确的汉族服饰考古资料,剔除了中原地区的其他民族服饰考古资料。边疆地区的服饰考古资料因涉及到的民族交融因素较多,也未作为典型材料。根据出土的考古资料显示,汉代女子服装式样较多但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甲类上下连体深衣和乙类上衣下裳分开。 甲类 上下连体深衣,按深衣在下体膝部的宽松程度分为:甲A型 长束裹深衣,即深衣下部在膝部收紧,又可分为两个亚型。甲Aa型 长束裹深衣,下部绕体数周,拖地。甲Ab型 长束裹深衣,下部绕至腰后。又依裙摆分为二式。Ⅰ式 长束裹深衣,下部绕至腰后,下部裙摆拖地。Ⅱ式 长束裹深衣,下部绕至腰后,下部裙摆不拖地,露足。甲B型 长合体深衣,即深衣下部在膝部自然打开,又依裙摆可分为两个亚型。甲Ba型 长合体深衣,下部裙摆拖地。甲Bb型 长合体深衣,下部裙摆不拖地。甲C型 长肥大深衣,即宽松长袍。乙类 上衣下裳分开,按下裳的不同可分为两型。乙A型 上衣下裙。乙B型 上衣下裤。汉代女子服装有长深衣、上衣下裙、上衣下裤等形式,西汉早期多为长拖地或长至足上的深衣,衣服整体较紧,即深衣或裙在下体膝部内收。其中长束裹深衣绕体数周的形式,是将衣襟接得很长,缠绕身体数周,这种深衣延续了战国楚服深衣的特点,在西汉初期还存在,而在西汉中期就很少见了,且仅绕体一周,西汉中期以后几乎不见。另外,在临沂银雀山⑧和山东临沂金雀山西汉早期墓葬⑨中发现的侍女俑,着长露足深衣,背面形成了一个弧形,露出里面的裙衣。西汉中期的女子服装继续延续西汉早期的服装风格,衣服仍较贴身,但束裹得没有早期那么紧。西汉晚期女子服饰较前期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即深衣在膝部不再内收,衣服总体感觉是合体。较典型的材料是洛阳卜千秋壁画墓⑩和西安理工大学壁画墓⑪上的女子形象。东汉女子服装以宽袖长袍或上襦下长裙为主,服装在前后期的差别主要是宽松程度上的变化。东汉女子服装整体的发展趋势是服装变得更加宽大,衣袖更加肥大。在新莽至东汉早期还延续了西汉晚期的风格,服装合体显腰身,以细腰长裙为尚,而东汉后期各阶层女子服装都变得很宽大,已不显腰身,多为衣袖广博,即便是劳动女仆的衣袖也很肥大。汉代女子服装的等级差别在款式上表现不明显,多表现为华丽程度的不同。如马王堆帛画中女主人与身旁侍女的服装款式完全相同,仅女主人的服装有精美的刺绣,华丽的纹饰。临沂金雀山九号墓的帛画中,女主人的服装与侍女的服装基本相同。新莽时期的冯君孺人墓女主人与身边侍女服装款式基本相同。东汉晚期朱鲔画像石墓中厅堂内女宾与屏风后侍女的服装款式也相同。很高兴能帮到你,望采纳,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