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_static/assets/images/user_logo/34fe61bdc89568a855e93b5e25200f9d7c238268.jpg)
求一篇英语4000字原作? 文献?在很多大学发表一篇英语期刊奖金上万元。
这样的外文期刊很难找到的,中国古建筑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这样的论文并不是很难呀,我们写了很多类似论文的------
摘要:人类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超前消耗、环境急剧恶化的空前挑战,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的现代城市规划,决定了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只能追求以公共交通为基础的高质量的可达性。具有多项显著优点的轨道交通(尤其是地铁运输模式),是解决大城市中心区域交通拥堵问题的最佳途径,但必须在依托改善既有公交系统、并通过优化网络便捷换乘而达到相互协调配合的前提下,注意降低它的建造运营成本。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轨道交通;建造运营成本 作为文明历史发展中的崭新时代,城市的诞生宣告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彻底变革,也由此开创了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初始形态。今天,伴随全球化的大潮,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人口迁移与国土城市化过程,充满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实践,越来越体现出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交通是现代城市规划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各方面处于跳跃式发展的人口大国,科学地制定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城市交通规划,意义尤其重大深远。 本文以当前城市化加速背景下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重大选择作为切入点,对如何解决轨道交通与现存城市公交系统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如何经济、优化地建造与运营城市轨道交通,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1 轨道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重大选择 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一切问题起源于三个基本因素:人口剧增、城市化加谜与出行方式机动化。为此,规划者们必须在各种可能的决策方向之问慎重取舍。国外专业杂志《世界城市化展望》2004年载文指出,全世界人口从1950的25亿左右增长到2000年60多亿,只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预计再过30年将达到80亿以上。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了1亿3千万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一般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出行方式机动化日益加速,造成了今日中国主要大中城市里司空见惯的“出门难行路难”问题。专业人士称之为严重的城市道路交通拥挤。 一般而言,城市交通方式大致可分为步行、自行车、摩托助动车、小汽车与公共交通国内外的城市交通基本上都经历过从步行、自行车到摩托、小汽车大体相同的发展过程。但是,当人类普遍进入小汽车时代后,美国和欧洲选择了不同的交通方式和城市形态。美国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城市多数呈现分散、蔓延的形态。欧洲大陆则十分重视公交、特别是轨道交通,大城市通过轨道交通将市中心、近郊生活就业区与远郊卫星城镇连结起来,形成多中心的城市形态[1]。轨道交通系统的诞生,使城市的发展从中心聚集型向离心分散型转变成为可能,也因此造就了城市中心的“职住分离”现象。应该承认,私人小汽车和轨道交通是目前发达国家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交通方式,分别突出地体现着更优的生活质量与更高的运输效率。改革开放前,这两种交通方式在我国大城市中的数量少到几乎可以忽视不计的程度,近年来,它们已分别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表现_出强大的生命力。 城市的功能和社会活动的多样化是大城市的基本特征,由此决定了大城市的交通需求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选择的出行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所有的出行方式都可以在各自适用的范围内发挥出最大优势口[2]。我国的城市交通机动化正处于起步状态,自行车等非机动车仍是目前大部分城市中居民出行的主导方式。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多层次、立体型多元化的交通体系,是我国数量迅速增长的大城市的唯一发展方向。在此目标之下,科学规划的轨道交通理论上提供了最大限度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可能性。 城市交通拥挤现状,决定了各级政府部门在宏观决策过程中,理当重点考虑规划在环境系统、资源系统、社会系统等多方面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系统[3],这方面国内刊物近来论著颇多,本文不欲在此重复赘述。以下谨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探讨进一步解决轨道交通建设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加速走向它的现实可行性。 2 轨道交通需重视与城市公交系统的和谐 一般而言,轨道交通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是要充分实现路线选址与转乘配套两者的最优化,与现有的公交系统在各个环节上达到最大限度的互相补充协调运作。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是一项涉及面广泛复杂、需要许多专业协调配合的大型系统工程,必须与城市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密切结合起来进行。作为城市规划的有机构成部分,轨道交通的规划与整个城市交通的线网规划实为一体。为了避免客流稀少,线路走向应尽可能合理,否则,小客流低运量必然导致轨道交通无法发挥预期的骨干作用。总之,结合城市的总体客运需求合理规划布局,是保证城市轨道交通主导地位的必要条件。当然,这种合理布局要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用地空间总体规划。北京地铁线明显采用了沿城市道路走向布局的方式,轨道交通网络形态与市区道路棋盘式格局高度一致,恰恰体现了保护北京古城的特殊要求。这方面类似的例子,还有南京地铁1号线采用高架方式从中华门附近跨越古城,也充分考虑了地下车站与周围环境、高架线路与地面景观的协调需要。 其次,在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编制城市公交综合规划时,要十分注意加强交通换乘枢纽的建设,将轨道交通与现有的常规公交体系统一安排、有序调整,保证轻轨、地铁等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汽车、出租车、轮渡等多种交通工具的方便转接,以及与机场、火车站、港口等其他运输场所的顺利衔接。前文所举的欧洲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面对小汽车交通的冲击,纷纷寻求一种新的交通发展模式,在通向郊区的沿线地铁站大量修建小汽车停车场,引导小汽车乘客换乘后进入中心城区,使轨道交通的大运量优势得以发挥。国内方面新近建成的上海火车南站,则成功地将铁路与两条城市轨道交通与几十路近、远郊公交汽车线的零距离换乘需要融入规划设计中,成为一个值得学习借鉴的样本。 最后,我们不能不充分注意轨道交通与整合改善城市常规公交之间的互动关系。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轨道交通都是在既有城市公交体系形成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公共汽车/电车仍将是人们出行使用较广泛的交通工具之一。根据我国许多城市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规模及交通总量需求,常规公交的整体地位短期内变化不大。但是,常规公交系统效率低下的现状应该在逐步发展轨道交通的过程中加以综合整治与改善。除了科学制订线网布局,修建港湾式停靠站台,合理编制车辆运行图,建设服务查询显示信息系统等具体措施外,从规划立法角度保障公交的道路优先使用权的思路也有待于细化落实。 近来,在轨道与公交配套发展背景如何建设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BRT)引起了专业规划人员的高度关注。BRT是一种利用现代化大容量专用车辆、在专用道路空间快速行驶的一种公交方式。它具有接近轨道交通的运力与快捷,建造和运营成本又相对低廉,而且很大程度上可以利用改造提升现有的城市公交道路系统,在某些人口规模不是很大的城市中甚至可以考虑作为轨道交通的替代方式。 2003年国务院81号文件出台后,国内许多城市马上把发展BRT项目推到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前台。北京市新近编制的中心城区公共汽/电车厂线网规划中包含了18条BRT线路,总长约300多km,在强调机动性与可达性高度协调的前提下,首次将BRT作为一个功能层次融人公交线网整体结构中。此外,昆明市在园艺世博会期间开通的国内首条位于道路中央的公交专用道,即将升级为规范的现代BRT系统。杭州根据城市发展模式与空间功能布局制订的中远期公交规划,也确立以轨道与BRT为骨干,东西走向穿城而过的首条28 km BRT今年已基本开通。 3 轨道交通应解决低成本建造运营问题 作为城市中最大的基础建设项目之一的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巨大,京、沪、穗前几年修建地铁的综合造价平均每千米超过了6亿元人民币。显然,大多数国内城市的经济能力很难承受起如此高昂的成本。因此,不解决轨道交通的造价问题,城市轨道交通难以实现。综合考虑轨道交通的建造与运营费用,笔者以为解决成本问题拟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认真思考。 3.1 轨道交通的用地空间应体现预留渐进原则 一般轨道交通建设成本中,包括拆迁费用在内的占用土地成本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因为某些国家无偿划拨方式而改变它的社会成本性质。为了降低这方面的成本,许多城市在已经完成的公交总体规划中,都为轨道交通的线路场站建设预留了用地空间。然而,线路建设的具体时机取决于城市发展的不同进程,某些线路的客流形成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因此,如何既能适应逐渐增长的客流需要,又能合理有效地利用预留土地空间,是低成本发展轨道交通中必须慎重规划考虑的现实问题。在巴西的大多数城市里,市政当局大都在轨道交通近期没有开发的走廊上发展前文介绍的快速公交,将BRT专用道建在道路中央,初衷就是为了降低轨道交通项目的初期投资与运营费用[4]。实际上,北京2005年全线通车的第一条BRT线路,正是敷设在预留的M8轨交走廊上,完全满足了近期单向8 000人次/h的客流需求。 经济合理地使用土地空间,不仅需要作为城市规划中发展轨道交通的指导原则加以确立,更应当具体落实在轨道交通系统工程的每一个子项目的设计图纸上。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到2020年将建成800 km左右轨道交通线,如果全都继续采取目前的集中供电模式,届时仅该项子系统就需建造50多座主变电所。 暂且不论一座主变电所动辙上亿元的巨额投资,仅建造变电所及电缆通道所需占用消耗的土地资源就将十分惊人。有鉴于此,最近上海相关部门已组织专家进行优化方案论证,将2020年前全网18条线路原先计划建造的51座主变电所减少为39座,更可节约投资10亿元人民币以上。 3.2 轨道交通的建造模式要体现经济合理原则 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近百年的历史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地铁轻轨、导轨、有轨电车、郊区铁路、磁悬浮等多种选择模式,线型电机牵引系统则被公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在我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条件低成本发展轨道交通,已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上海的明珠轻轨一期有3/4长度是改造利用原先的铁路内环线,这对武汉等其他一些存在废弃或利用率很低的铁路既有线路城市,不啻是一种有益的启发与示范。另外,东北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还存有部分有轨电车线路[5],在此基础上统一规划发展现代轨道交通,应该也能够达到节省一部分费用成本的目的。 其实,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还在于脱离国情片面追求豪华档次。表现在规划设计上就是大量采用类似于公共汽车系统的高线网密度、小站间距、低负荷强度。需知,轨道交通本质上属于快速大量运送中长距离乘客的交通工具,依靠其他交通工具为它输送客源,达到大运量高负荷。由于低线网密度、大站间距模式能够明显提高运行速度、缩短旅行时间,所以不但可以降低工程造价,而且还可以降低运行成本。正因为如此,将BRT系统规划为轨道交通线路两端的延伸段,或选择“轨交+BRT”的混合网络模式,都有助于达到适当降低轨道线网敷设密度的低成本目标。 另外,国内轨道交通运营成本高的部分原因,还与计划经济遗留下的传统思维方式与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密切相关。直到今天,许多城市在申请轨道交通立项时,每条线路都规划有独立使用的车辆段、控制中心、主要变电站,这套小而全的空间与管理体系必然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在轨道交通十分发达的日本,帝都高速交通营团运营管辖着8条线路总长183.2 km,但是所属16个车站统共只设置了1座综合控制中心。反观国内,即使在资源共享程度较高的上海地铁系统,已建和待建的控制中心仍有8座,另加1座轨道交通运营协调及应急中心。 3.3 轨道交通的管理配套要体现因地制宜原则 如前所述,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不应盲目追求高标准,该建地面、高架的绝不钻入地下、该建轻轨的绝不建地铁,因为后者的造价往往是前者的3倍以上。此外,对地铁建设成本影响甚大的土建工程中,其地下车站底板的埋置深度与车站建筑高度是决定造价大小的两个关键因素。因此,合理设计基坑深度与车站建筑高度对降低总成本的意义,无论如何也不应低估。 如果说轨交模式、建造标准的选择较多地影响到土建工程造价部分,轨道工。程总造价的另外一半(45%~50 %)则取决于技术装备等硬件的建设、购置、安装费用。以地铁车辆为例,目前国产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2~1/4。因此,降低成本费用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构成技术装备主要部分的车辆、牵引、供电、信号的国产化水平。这方面,较晚竣工投入使用的南京地铁为我们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例证。据有关杂志介绍,该项目通过车辆项目的合同谈判与国产化方案的慎密调整,大大减少了进口部件和材料,降低了进口设备的国际运输成本,在成功实现70 国产化率的情况下,车辆项目合同价从最初的每辆约135万美元降低到116.5万美元,与设计概算相比节约投资4 000多万人民币。 当然,轨道交通总体上属于公共产品领域,单纯的票务收入远远不足以偿付开通后的日常性运营支出,中长期的财务收支平衡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需要艰难应对的挑战。笔者了解到的香港地铁总收入中,票务收入约占60 ,其余40 9,6中广告与物业管理各占一半[6],这一香港较为成功的地铁和物业综合发展经营模式,今年初已通过成立中港合营公司引入北京地铁4号线的管理,各方都期待着它能为国内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展示一种令人鼓舞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邹胜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总体交通结构优化[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2):108. 2 David BAYLISS.世界范围的城市交通可达性现状(英文)[J].TRI杂志(交通版),2006(2):17—18. 3 樊颖玮.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交通与运输,2006(2):67. 4 全永棠,孙壮志.关于BRT与轨道交通的理性思考[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2):117. 5 孙章.城市轨道交通的世纪回眸[J].上海交通运输,2006(3):14. 6 P.Y.Loo,L.Y.Chow.可持续城市交通:理念,政策与方法(英文)[J].ASCE,2006(6):76—77
可以看看这个 呵呵 是 土木专业英语上的课文 building types and designA building is closely bound up with people,for it provides with the necessary space to work and live in .As classified by their use ,buildings are mainly of two types :industrial buildings and civil buildings .industrial buildings are used by various factories 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while civil buildings are those that are used by people for dwelling ,employment ,education and other social activities .Industrial buildings are factory buildings that are available for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of various kinds ,in such fields as the mining industry ,the metallurgical industry ,machine building ,the chemical industry and the textile industry . factory building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single-story ones and multi-story ones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buildings is the same as that of civil buildings .however ,industrial and civil buildings differ in the materials used and in the way they are used .Civil buildings are divided into two broad categories: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public buildings .residential buildings should suit family life .each flat should consist of at least three necessary rooms : a living room ,a kitchen and a toilet .public buildings can be used in politics ,cultural activities ,administration work and other services ,such as schools, office buildings, parks ,hospitals ,shops ,stations ,theatres ,gymnasiums ,hotels ,exhibition halls ,bath pools ,and so on .all of them have different functions ,which in turn require different design types as well. Housing is the living quarters for human beings .the basic function of housing is to provide shelter from the elements ,but people today require much more that of their housing .a family moving into a new neighborhood will to know if the available housing meets its standards of safety ,health ,and comfort .a family will also ask how near the housing is to grain shops ,food markets ,schools ,stores ,the library ,a movie theater ,and the community center .In the mid-1960’s a most important value in housing was sufficient space both inside and out .a majority of families preferred single-family homes on about half an acre of land ,which would provide space for spare-time activities .in high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many families preferred to live as far out as possible from the center of a metropolitan area ,even if the wage earners had to travel some distance to their work .quite a large number of families preferred country housing to suburban housing because their chief aim was to get far away from noise ,crowding ,and confusion .the accessibility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had ceased to be a decisive factor in housing because most workers drove their cars to work .people we’re chiefly interested in the arrangement and size of rooms and the number of bedrooms .Before any of the building can begin ,plans have to be drawn to show what the building will be like ,the exact place in which it is to go and how everything is to be important point in building design is the layout of rooms ,which should provide the greatest possible convenience in relation to the purposes for which they are intended .in a dwelling house ,the layout may be considered under three categories : “day”, “night” ,and “services”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the provision of easy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se areas .the “day “rooms generally include a dining-room ,sitting-room and kitchen ,but other rooms ,such as a study ,may be added ,and there may be a hall .the living-room ,which is generally the largest ,often serves as a dining-room ,too ,or the kitchen may have a dining alcove .the “night “rooms consist of the bedrooms .the “services “comprise the kitchen ,bathrooms ,larder ,and water-closets .the kitchen and larder connect the services with the day rooms .It is also essential to consider the question of outlook from the various rooms ,and those most in use should preferably face south as possible .it is ,however ,often very difficult to meet the optimum requirements ,both on account of the surroundings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roads .in resolving these complex problems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local town-planning regulations which are concerned with public amenities ,density of population ,height of buildings ,proportion of green space to dwellings ,building lines ,the general appearance of new properties in relation to the neighbourhood ,and so on .There is little standardization in industrial buildings although such buildings still need to comply with local town-planning regulations .the modern trend is towards light ,airy factory buildings .generally of reinforced concrete or metal construction ,a factory can be given a “shed ”type ridge roof ,incorporating windows facing north so as to give evenly distributed natural lighting without sun-glare .翻译:建筑类型和设计建筑物与人们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为人们提供必要的空间,用以工作和生活。根据适用类型不同,建筑物可以分为两类: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包括各个工厂或工业生产所使用建筑,民用建筑是指那些人们用以居住,就业,教育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建筑场所。工业建筑的厂房可用于采矿业,冶金工业,机械制造,化学工业和纺织工业等各类领域的加工和制造。厂房可分为两种类型:单层的和多层的。工业建筑也属于建筑的一种。但是,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所用的材料和建筑方式不同。民用建筑按使用可分为两大类: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住宅建筑要适应家庭生活。每个单位应包括至少三个必要客房:起居室,厨房和厕所。公共建筑可在政治,文化活动,管理工作和其他服务,如学校,写字楼,公园,医院,商店,车站,剧院,体育馆,宾馆,展览馆,洗浴池,等等。他们都有着不同的职能,这反过来又需要不同的设计类型。房屋是用以住人的. 其基本功能是提供住房的内容,但今天人们需要更多的住房内容。一个家庭在进入一个新的社区后将知道,现有住房不仅要符合其安全,健康和舒适等标准。还要考虑其附近是否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如食品市场,学校,商店,图书馆,电影院,以及社区中心等。在60年代中期住房最重要的价值是足够大的空间和方便的出入交通。大多数家庭会首选约半英亩面积土地的家庭住宅,这样将提供足够的空间的用以业余活动。在高度工业化的国家,许多家庭的首选是那种尽可能远离市中心商业圈的住房,即使距离上班地点不得不有一段距离。相当多的家庭首选是郊区的住房,因为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要远离噪音,拥挤和混乱。拥有方便的公共交通使得距离不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开着自己的汽车去上班了。人们现在主要感兴趣的是户型,房间的大小和卧室的数目。在工程项目开始之前,要做好建筑设计和施工流程,让人提前知道该建筑建成后是什么样子以及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在建筑设计中要特别重视房间的布局,其目的是提供最大的便利与可能的用途。在一个住宅建筑设计中,布局可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白天” , “夜晚”和“服务”。必须注意这些空间区域之间的连通交流。 “白天”房一般包括餐厅,起居室和厨房,但其他房间可能会增加,如书房,并有可能成为一个大厅。起居室通常是最大的,往往是一个餐厅,也或可能有厨房、凹室等。 “夜间”房间包括卧室、客房。“服务”用房间包括厨房,浴室,储藏室 ,和厕所等。厨房和储藏室需设置在一起,以方便其房间功能的使用。此外,还必须考虑各种客房的朝向问题,当然最好尽可能的将那些经常使用的房间朝南设置。然而,在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和地点、道路等多方面因素,往往很难达到最佳要求。在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还必须按照当地城市规划条例所涉及的对公共设施,人口密度,建筑物高度,绿化面积,建筑红线等的要求,还要考虑到有相邻建筑的情况,等等。尽管工业建筑需要符合当地城市规划条例但很少有标准化的工业楼宇。现代厂房建筑的趋势是轻质、通风。一般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的工厂,可以得到一个“跌”型脊屋顶,把窗户开向北以便使分布均匀的自然采光不会直射进来造成刺眼。
土木工程常用英文期刊集粹土木工程常用英文期刊集粹, Solit***** and Fractals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es Structures Journal of Mechanics - A/Solids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Engineering Mechanics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afety Structures ASC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cademic Press of Sound and Vibration IOS Press and Vibration ASME of Applied Mechanics Mechanics Review John Wiley&S*****, Ltd.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Spring-Verlag of Applied Mechanics Mechanics Optimiza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ynamics AIAA Journal ACI Structural Journal 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Civil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所列期刊基本上都是属于SCI检索范围. 属土木类的顶级刊物,搞科研不可不看哦.田间阡陌2010-05-14 10:44我是搞桥梁抗震的:1 Bulletin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Springer)《地震工程通报》刊载地震工程研究方面的原始论文及跨学科文章。2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GSW)《美国地震学会通报》美国地震学会刊物,刊载地震学、地震工程及相关领域研究论文。在地震学核心刊物中排名第18。2004年影响因子IF: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Canada NRC) 《加拿大土工杂志》是世界上地球勘察领域的三大学术期刊之一。其内容涉及地层基础,挖掘,土壤资源,水坝,筑堤,斜坡,地下水利的新发展,岩石工程,地球化学,废物管理和输送,土壤冻结,结冰,下雪,海岸土壤以及地缘战略学。4 Clay Minerals (GSW) 《粘土矿物》刊载粘土与粘土矿物分析、物理与化学性质、地质与土壤研究以及粘土矿的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在矿物学核心刊物中排名第12位,2005年影响因子IF: Computational Geosciences (Springer) 《计算地球科学》 刊载以数学模拟、仿真模拟、数据分析、形象化、反演等手段研究地球科学的高质量论文。6 Disasters (Wiley Black) 《灾害》刊载研究各种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热带风暴等)的预防政策制定及其实施等方面学术论文、实地研究文章、会议报告和书评。7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Wiley) 《地震工程与结构动力学》 国际地震工程学会会刊。发表地震工程及其他动力负荷形式的研究文章,涉及地震频度、地面运动、土壤扩展与破坏、动力学分析方法、结构实验性能、震情分析等,兼载书评与会议消息。8 Natural Hazards (Springer) 《自然灾害》刊载自然灾害和技术性灾害的物理问题、灾难事件预测统计学、风险评价、灾害先兆的性质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评论、实例分析等,兼及相关的社会与政治问题及学术界动态。9 Natural Hazards Observer (NH Res. & Appl. Info. Center) 《自然灾害观察者》报道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研究、计划与活动。10 Nonlinear Processes in Geophysics. (AGU) 《地球物理学中的非线性过程》主要刊登以下两方面真正有创造性贡献的文章:动力学系统理论和应用非线性方法研究地球物理学基础问题。11Quarterl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 Hydrogeology (GSW) 《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季刊》伦敦地质学会(GSL)刊物,刊载地质学在土木工程、采矿及水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应用论文与评论。2004年影响因子IF: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Springer) 《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刊载工程地质学、岩石工程、土壤力学、岩石力学等领域的实验、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我看了一下楼主列出的期刊,里面没有的我就补充了一下,这里给出的是我常用到的,主要是地震学、灾害学、地震工程学方面,大家可以看一看。如果有重复的,可能是我没有看仔细,还请见谅。
97 浏览 5 回答
212 浏览 8 回答
272 浏览 5 回答
348 浏览 6 回答
287 浏览 6 回答
148 浏览 5 回答
104 浏览 9 回答
193 浏览 3 回答
202 浏览 7 回答
332 浏览 4 回答
252 浏览 5 回答
236 浏览 4 回答
331 浏览 5 回答
196 浏览 3 回答
356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