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电视剧《欢乐颂》开始说起,剧中的樊胜美,出生小城市,到上海奋斗,向往光鲜亮丽的生活,希望能跨越一个阶级。另一方面又被家庭所累,有个不争气的哥哥,家里重男轻女,她事实上是缺乏爱的,但是却在同屋的两个女孩子面前故作坚强,显示我过的很好。与此同时,也是个侠义女子,帮助同屋的女生手撕白渣男。
在看这个电视剧前十来集的时候,对樊胜美的印象并不好。太过于计算,太想攀附权贵,就像曲绡筱说的那样,是一个典型的“捞女”形象。但这一切,在她哥哥打人事件之后,开始转变,这也是今天文章的重点所在---自卑与超越。
樊胜美无疑是22楼五个女孩中最自卑的,安迪和曲筱筱是令人羡慕的,一个有才,一个有财,关关和小邱也有温暖的家庭,只有樊胜美,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得不到来到家庭的支持,这就是自卑的来源。
1907年,A·阿德勒发表了有关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仅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阿德勒的观点,与他自己的经历关系紧密,阿德勒是加重次子,家庭富裕,但却先天驼背,身形矮小,行动不便,样样不如他的哥哥,他的童年过的并不开心。
由于自身的经历,让阿德勒更体会到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遍存在事实;因为他们身体弱小,必须信赖成人生活,而且一举一动都要受成人的控制之故。当儿童们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他们能够做的事情的借口时,他们便会发展出神经病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的下去,它便会构成“自卑情结”。
压抑是构成自卑的重要来源
上文提到,阿德勒发现儿童普遍自卑的来源是成人的控制。事实上,成人也面对很多被掌控的实施,家庭,事业都可能带来压抑。现在所谓的“中年危机”本质上也是一种自卑情节,人道中年,事业受阻,家庭生活中上有老下有小负担较重,这些种种压抑都可能是构成自卑的来源。
越是事业不如意的男人,在家可能脾气越大,而那些事业发展顺利的人反而脾气较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能力不大,脾气不小”的来源。压抑的能量,需要得到适当的释放,这种释放可能是发脾气,家暴,甚至是自杀。在日本,中年男子是自杀的高危人群。当然,除了事业之外,身体状况,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都可能是压抑的来源。
自卑有两种常见表现。一种是我们所说的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怯懦,退缩。而另外一种则是 过度狂妄 ,自大,别人只要质疑分毫,马上以狂妄之言攻击之。狂妄这种浮夸的行为,常常被用于掩饰自卑。
挫折是攻击性的最直接原因
越自卑的人,攻击性可能越强,在成人世界,主要以言语攻击为主。这种行为,也就是俗称的玻璃心,一点点刺激就碎成渣。挫折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最直接原因。樊胜美是极具攻击性的,在安迪知道了他哥哥打人事件后试图帮助他,但反而遭到了樊胜美的谩骂和攻击,认为安迪是使用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碾压了自己。而这正是脆弱自尊心的反应,无法坦然接受别人的帮助,源于别人言谈中可能挫伤了自己的自尊心,引发挫折,而挫折引发攻击性行为。
地位同等的朋友,施以援手我们比较容易接受,因为我们觉得你我差不多,没有影响到自尊心。但是地位较高的人施以援手的时候却往往会被理解为“施舍”,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就是觉得自己配不上这种帮助,无法坦然接受。我曾经见到过这样一个朋友Z,出生农村,做事非常拘谨,紧张,衣着也很朴素。某次同学X送给Z一顶帽子,并不贵重,就是很一般的遮阳帽,大概的过程就是X随口说了一句,这个帽子放着也是放着,你拿去用吧。Z当时带走了帽子,但没几天Z又将帽子原样奉还了。X觉得实在是难以理解,一个帽子又不是什么大东西。后来才了解到,Z觉得X是将不要的东西给打,而他不想接受这种“打赏”。
用到了“打赏”这样的词,就说明了Z对自己的预设是没有X那么高的,所以才会让自己那么难受。而好闺蜜之间,互相乱抓衣服来穿是很正常的事情,也不会有谁觉得对方在“打赏”自己,这个就是因为闺蜜之间觉得自己是平等的。
面对自卑
自卑可能让人走向灭亡的深渊,也可能成为推动人追逐美好生活的动力。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要能够面对自卑。
在对人类记忆的研究中发现,人类记忆先天的有自己服务的倾向。两个吵架过后一段时间来询问他们,他们都会觉得自己是有道理的,吵架是对方的错。人们有时候会不惜篡改记忆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自卑-玻璃心-觉得受到伤害-愤怒-攻击-引发他人反感 ,这就是不直面自卑而形成的消极的反应链条。出于自卑,觉得别人说话伤害了自己(别人压根没这意思),然后觉得受到挫折,引发攻击性行为,攻击引发别人反感,别人更加不待见,于是更玻璃心……,陷入无限死循环,最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精神疾病。
当你自卑的时候,大脑会启动一种自上而下的“玻璃心”模式,让你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偏见。如果你认为你自己不漂亮(事实上只是不自信),别人说你漂亮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是讽刺;当你觉得做成一件事情是侥幸,而别人称赞你“有能力”的时候,你会觉得别人在讽刺你,其实是你觉得你自己不配;当你遇到困难,别人想帮你的时候,你会觉得别人是“施舍”,其实还是因为自卑在作祟。
直面自卑,是超越自卑的前提。樊胜美在一次次的打击面前,终于能够认清楚事实,放下自己的伪装。崩溃,大哭,然后重建自我。面对自我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只有面对自我才能打破死循环链条,形成积极链条。自卑的人,往往虚荣,樊胜美将虚荣演绎的淋漓尽致。虚荣本身也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虚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对更好生活的追求。事实上虚荣和梦想的差别只是能力问题,超越自己能力之外的欲望被称之为虚荣,而自己能力可以企及则可以是梦想,或者理想。
能够面对自卑的好处在于可以看清自己能力,从实际出发,设定合理的目标,先把“虚荣”设定为相对现实的“理想”,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分解目标一步步开始。
超越自卑
内心的自卑,并不完全是坏事。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史铁生也是因病致残,在轮椅上完成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张海迪、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例子不胜枚举。身体残疾带来的自卑是明显而外化的,而心理的压抑挫折引发的自卑相对内隐,不易察觉。
阿德勒认为“影响人们的并不是其所处的环境,而是人们对环境的态度”,面对同样的情景选择积极应对,还是消极否认,甚至是虚拟记忆来给自己营造一个假象这都取决与自己的选择。面对指责,甚至是挑衅,自信的人自然进退有度,拿捏得宜;自卑的玻璃心很可能一点就炸,口不择言,完全慌乱。在心理咨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助人自助”,咨询师只是一个协助者,心理问题的解决本质上靠的是来访者自己内心的改变。毕竟,我们不可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我更愿意将超越自卑的过程比喻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面对自己,看到不完美的自己,如何接纳,如何适应,都是及其痛苦的。一旦完成这个过程,能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丢掉沉重的“虚荣”,轻松上路,这无疑也是一种“重生”。
欢乐颂的结尾,樊胜美完成了对自卑的超越。而于现实中的我们,是选择“人生已经如此的艰,请你就不要拆穿”的维护着自己的玻璃心,还是勇敢改变去超越自卑,能够变成“你自信时候真的美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