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戏歌是把戏曲唱腔和通俗歌曲结合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戏曲这种传统而古老的艺术形式与当代流行因素结合的产物。《千古绝唱》同时具有戏曲唱腔韵味和民歌的优美,很好地把“戏”与“歌”相结合。本文将重点对戏歌《千古绝唱》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进行分析,并分析其中的艺术价值。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戏歌;演唱技巧;艺术价值 一、戏歌初探 “戏歌”最早出现在1952年初。为促进新中国的文化繁荣,当时,中国戏协、中国音协联合召开了“新歌剧讨论会”,重点讨论了新歌剧创作与戏曲改革的关系、新歌剧创作与借鉴西方歌剧等问题。于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民歌的新表现形式“戏歌”,在民族歌剧中出现了。这种根植于传统民歌,借鉴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的戏曲音调和手法作为创作“母语”,既像戏又像歌的唱段,一经推出后便风靡全国,其浓郁的民族性和欣赏性、传唱性,深得人民大众喜爱和追捧。 这一时期的舞台上,民族歌剧出现了少有的繁荣之景,诞生出一批上乘之作:以山西地方戏曲元素创作的歌剧《小二黑结婚》,经郭兰英演唱后,很快传遍中国大地;《洪湖赤卫队》汲取了湖北天门、沔阳一带的民间音乐和花鼓戏的精髓进行创作,运用板腔体和歌谣体相结合的手法展开剧情、揭示人物内心;《刘三姐》则是采用了广西山歌和彩调戏音调进行改编和加工的中国首部以传统民歌为基础创作、具有标杆意义的大型歌舞剧;歌剧《红珊瑚》主要吸收了河南的多种戏曲剧种的音调以及南方民间音乐,以板腔体和歌谣体相结合,作为歌剧音乐结构的主要框架,创作中又采用了重唱、合唱等表现形式,尤其在合唱中借鉴了高腔中帮腔的表现手法,达到了增强戏剧气氛和挖掘人物思想感情的特殊艺术效果,而《珊瑚颂》《海风阵阵愁煞人》等主要唱段,深受人们喜爱;歌剧《江姐》主要是以四川民歌和川剧为基础,同时又吸收了四川扬琴、四川清音、浙江婺剧、越剧、苏州评弹、京剧等音调,将风格差异极大的戏曲元素进行音?吩俅丛欤?从而使整部歌剧音乐丰富多彩、和谐统一,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又具有优美民歌的抒情性。 无疑,民族歌剧中的类似西方咏叹调的唱段演变而来的“戏歌”,其音乐元素直接来源于中国各个传统戏曲剧种,如上所述,其民族性、欣赏性和传唱性,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戏歌”开始以一种“新歌曲”的艺术形式,登上了音乐殿堂,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上世纪80年代始,由于电视艺术形式的传播,以戏剧元素创作的“戏歌”出现了方兴未艾之势,产生了一批如《唱脸谱》《门前思情大碗茶》《红颜知己》《三国恋》《新贵妃醉酒》《梅兰芳》《断桥遗梦》等佳作,推动了我国传统民歌的创新、繁荣与发展。 二、创作背景 戏歌《千古绝唱》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这首戏歌由魏冠名作词、王超作曲,在“第十三届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上经歌手王庆爽首唱,令人耳目一新,绕梁旋律不绝于耳,获得音乐界的好评。戏歌《千古绝唱》是一部悲欢离合的爱情绝唱,精致整齐的歌词,句句押韵,具备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同时也是一首叙事歌曲。每句的结束字都归韵到母音“ang”上,如“长、光、扬、唱、往、望、乡、妆”等,歌词唱起来朗朗上口,优雅含蓄,富有韵味。 在歌中,作者为我们勾勒出一段凄美,跨越千年的爱情故事。仿佛带领我们穿梭古今,找寻难忘爱情的影子,人海茫茫,两心相映,主人公多情痴狂,期盼与相爱的人相守地老天荒。在音乐上,民族唱法与传统戏曲的唱腔相融合,歌曲的旋律以京剧风格开头,悠扬宽广、大气豪放、高亢激昂,随后以叙述的方式倾诉着跨越轮回的不老传说,优美细腻、深情悠扬,再现部分旋律又回到开头的戏曲唱腔,但不是完全重复前面,荡气回肠。 三、演唱技巧分析 《千古绝唱》结构工整、线条清晰,是一首三部性结构的一段体曲式的作品,音乐一开始就以独特的形式出现,歌词韵显出一幅大气磅礴的画面,曲作者开篇以抑扬顿挫,激昂的前奏将整首作品推出,将这首跨世恋歌、千古绝唱的感情畅快淋漓地表现出来,方进入正曲部分,引出歌词。全曲可分为引子+A段、B段、再现A段三个部分。引子为散板。 谱例一: 从谱例一可以看出,引子为9-16小节,其大量运用了波音、颤音、倚音、滑音等装饰音,短短的四句,前后用了五度、六度、七度、八度的大跳,在散板部分开始的戏曲唱法是最为突出的,使得开篇京味十足,大气磅礴,仿佛穿梭到清朝京戏盛行的年代,起伏、高亢的旋律在心底回荡。在第一句“看山高水长,万里风光, 琴曲悠扬和千古绝唱”中,起音“看”在弱起节拍中,“看”“水”“曲”“古”四字,都用了京剧“抹音”的演唱技巧。两音之间运用了很多大跳,在垫音之后再咬字,需要演唱者有很强气息的支持,将字与字之间相连接,同时要注意字正腔圆,加强咬字中字头的力度,使作品在高亢中有细腻感,铿锵中有柔情在,张弛有度。 谱例二:(引子与A段的连接部) 从谱例二可以看出,引子与A段的连接部以上行音为主,短短的七个音完成了声音由高亢激昂到优美柔情的转变。王庆爽所演唱的版本伴奏中引子与A段的连接部用了二胡为伴奏过门,使得引子十足的京味与A段的流行音乐色彩在对比中完美地承接。 谱例三: A段为18-27小节,从谱例三可以看出,A段细腻温婉,与前面大气磅礴的京味风形成鲜明对比,唱法上也由引子部分的京味唱腔转为通俗唱法,这种风格之间的转换犹如穿梭千年,讲述了跨越时代的爱情故事,与歌曲主题千古绝唱相呼应。“人世间潮来潮往,总有情事流长,那一段最难忘”这一句多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最难”两个字出现了七度的大跳,唱的时候要注意气息的支持,随着音高的提高,声音的音量也要随之扩大,“忘”字加了小的装饰音,将听者带进充满情谊的回忆中。 谱例四: 从谱例四可以看出,“夜来入梦还乡,对镜梳妆,醒来时泪千行”,仿佛把听者带进梦境,回到年轻时光,在镜中看到往事,醒来时感慨万千,思念演变成泪水流出。每一句都有音乐上的小起伏,仿佛内心的波涛汹涌与平静相交替。在演唱时要注意气息的支持和每一句强弱中的对比,每一小节要随着音的升高音量而变强,音的降低音量而变弱,在咬字中也要咬清楚字头,把每个字的韵母说清楚。伴奏多为十六分音符,增加了歌曲的流动性,“入梦”相对应钢琴伴奏部分为三连音,仿佛将人带入梦境一般,“泪千行”运用了四度音程与和弦,由十六分音符的琶音变成四度音程与和弦,给听者冲击感,也使听者感受到了刻骨铭心的爱情。 谱例五: 从谱例五可以看出,随着一连串的上行琶音随后的两个和弦进入B段。 谱例六: B段为25-26小节,是歌曲的高潮部分。从谱例六可以看出,演唱部分的音高都在小字二组之上,歌曲的情绪与之前相比较为激动,“前生太远啊,来世太长,人海苍苍啊两心茫茫”歌词运用了对比和同义词,更加体现出缠绵的情谊,“太长”的“太”字运用了一拍中的前八后十六音符,把歌曲主人公心里的复杂矛盾情感描绘得惟妙惟肖,仿佛一幅牵肠挂肚、生死别离的爱恋展现在眼前。演唱时的情绪也要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而变得激动和热烈,用音量和力度的变化将歌曲推向高潮,“长”字可做渐强处理,要求演唱时要用高位置,把主人公牵肠挂肚、生死别离的爱恋用声音的变化表现出来。 谱例七: 从谱例七可以看出,34-37小节为B段与再现A段的连接部,此时钢琴伴奏部分运用了大量八度音程、十六分音符和弦、跨越三个八度的琶音,把歌曲荡气回肠之感尽显于此,随后37小节五度音程上行,音量要由“P”弱到“ff”很强的处理。 谱例八: 从谱例八可以看出,此部分为再现A段重复演唱的引子部分,这里的引子与第一次的引子有少许变化,个别音因装饰音的加入使得跌宕起伏的旋律形成了与前后段落的鲜明对比,前后呼应,突出京味。 谱例九: 从谱例九可以看出,歌曲的结尾处“谁来和那首千古绝唱”中“千”“古”两字上有延长符号,为歌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了个人发挥的空间,同时需要歌者有较高的演唱水平和气息支持, “绝”字在长音之后加上了波音的甩腔,需要演唱者用高位置的共鸣,声音充分地打开,气息下沉,带有韵味地去演唱。最后的“唱”字共八拍,需要歌唱者有很强的气息支持,演唱时需表现出坦然、真挚的情绪,使整首歌曲在荡气回肠、饱满激情的情绪中结束。 这首《千古绝唱》,将民族音乐与戏曲音乐完美结合,在“戏”与“歌”中,擦出了火花,唱法和形态上的有机结合,清新脱俗、大气磅礴,使人眼前一亮。它完美地将民族音乐以新的形式和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和繁荣,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同时也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众所周知,中国戏曲曾经是中国社会的历史教科书,经过千锤百炼后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曲调动听且戏文情节打动人心。而流行歌曲20世纪后期成了年?p人的极宠。将戏曲元素与民歌二者有机结合创作出的“戏歌”,不仅具有时代的流行特征,其民族韵味和时代感,对年轻观众也产生了巨大感召力。 无疑,《千古绝唱》等一批“戏歌”的诞生,无论对新时期民歌及流行歌曲的创作,还是对古老的中国戏曲的复兴,都有着特定的艺术价值和深远意义。 (作者为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 参考文献: [1]. 张轶.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的融合与发展――以《千古绝唱》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2016. [2]. 王纵林. 从歌曲《千古绝唱》看传统元素与时代脉搏的审美创新[J].中音乐创作.2014(03). [3].陈一铮.《千古绝唱》为例浅析声乐表演艺术的二度创作[J].大众文艺. [4].徐玲. 从《千古绝唱》谈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的融合[J].艺术空间.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小说代表作,也是解放区文学的典范之作。 赵树理(1906一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作于1943年春,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他被称为“地摊文学家”。 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代农民的典型由他们’敢于斗争,主要表现掌握自己的命运’譬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当二诸葛为儿子收留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传童养媳时,小二黑含糊地说;“您愿意养,你就养若,反正我不要”。当三仙姑要将小芹嫁给—个旧军官做续续时,小芹坚决反对,并明确表示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去”。两人并在斗争中,自由恋爱结婚。反对封建迷信。小二黑原先也跟他爹二诸葛学些算卦之类的事,后来在事实面前逐渐清醒,开始厌恶。反对父亲的迷信行为。小芹也对她母亲的弄神行为不予理睬。反对恶势力。当恶势力金旺、兴旺利用被窃取的职权设下圈套。斗争小二黑和小芹时,他们毫不示弱,敢于面对面地以理抗争。并在党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自身的旧思想和旧道德,树立了新的思想道德,新的思想愿望,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他们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 二诸葛迷信思想报重。“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包办儿子的婚姻,给小二黑找了个七、八岁的童养媳。在恶势力的面前不分是非,软弱屈从,只会哀求“恩典恩典”。三仙姑好吃懒做,用迷信唬弄人,装神弄鬼取钱财。包办婚姻,给小芹找了旧军官;心理“变态”,讲究不合时宜的穿戴打扮,对小二黑和小芹表现出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和感情。两个落后农民,他们的思想都与新的时代格格不久但他们毕竟是受封建毒害的善良农民,他们的思想也是可以改造的。在作品的结尾,三仙姑改变了打扮,二诸葛也撤去了香案。 C.封建恶势力的代表:金旺、兴旺。 金旺兄弟利用农村新政权的稚嫩和农民的保守思想摄取了基层政权的职位,为非作歹兴风作浪,调戏小芹,非法斗争和捆绑小二黑和小芹,把持乡村政权。但他们最终还逃不出人民政权的惩罚。 思想意义:小二黑和小芹的胜利说明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同时它也揭示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已经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他们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消除封建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作者的一个隐忧,那就是,基层政权有可能会被封建恶势力所把持。金旺和兴旺这两个形象说明:农村的基础政权中只有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才能造福于人民。但作品也同样表现了作者的某些农民意识,诸如对于三仙姑形象的丑化,特别是对她的穿着的嘲讽性描写,都显示了作者对女性的贬抑态度。 这部小说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者学习了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和古典小说的长处。这主要表现在: (1)在结构上,采用单线发展的手法。情节连贯,故事性煮划构严谨,首尾照应。作者按照民间习俗,老百姓爱听故事晌习惯,善于把矛盾斗争,一环扣一环地集中起来,发展下去。 小说开头写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神仙,接着写小芹,再引出金旺兄弟,后写小芹的恋爱对象小二黑,然后矛盾爆发,出现了第六节(“斗争会”),第七节“三仙姑许亲”。而第八节“拿双”是矛盾的顶点,最后几节,由区政府出面支持新人物,惩罚坏人,教育帮助落后。分章分节的形式,集中地叙述人物和事件,既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又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结局,对前面的人物有所交待,又首尾呼应,造成结构的严密。特别是大结局的“大团圆”符合中国民间的喜剧欣赏习惯。戏剧性强,情节出现多次逆转。在人物塑造上,以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性格;在情节开展中,运用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展现人物的心理。“不宜栽种”“恩典恩典”——二诸葛的迷信、迂腐。“米烂了”“看看仙姑” ——泼、赖。三仙姑去区里见区长的言、行、打扮这—细节。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部小说真正做到了大众化(群众化、口语化)不但在人物对话上,而且在—般叙述的描写上,都是口语化的。 (3)人物的类型化。将主要人物分成三类,分别灌注了三种具有抽象理论特性的观念。 (4)山西的地方特色。语言的山西风味——对于三仙姑“下了霜的驴粪蛋”的比喻;给人物起诨号的手法。具有浓重的淳朴的地方风味,又幽默有趣。 总之,《小二黑结婚》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形式。获得了群众的赞赏。
现代文学从诞生到现在,与现代媒介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一种互动共生、共同成长的态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学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类毕业论文 范文 一: 传统 文化 与现代文学的关联性
[摘要]传统文化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中哲学、美学和艺术的结晶。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美学体系。这些传统文化以诗歌、戏剧、小说和 散文 等文学形式传承下来。在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一些传统文化被当做阻碍历史发展的精神枷锁抛弃,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度出现与现代文学隔离的现状。在21世纪的今天,发扬传统文化是国力的体现,在现代文学中体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学发展的新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学;批判;继承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的集中体现。目前,尽管世界的发展正朝着全球化迈进,但东方人和西方人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东方人的内敛含蓄和西方人的外向粗犷并没有随着全球化发展而改变。尽管同为东方人的民族特征,但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也明显不同,像中华民族和邻近的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民族相比,虽然都具有内敛含蓄的相同点,但民族区别还是存在的,这就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不同民族体现出来的不同印记。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但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思想,还包括佛教、道教思想,这我还是广义的传统文化,如果细分起来,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古诗、古文、诗词、 国画 、医学、戏剧、民族音乐。在时间上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社会层面上可分为宫廷文化、官方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从社会功用来分,还可以分为名号文化、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限于汉民族文化,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在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自己的特色,这些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信仰有关。从信仰来看,我国汉族人民和大多数民族信仰佛教和道教,这样就形成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但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像西藏地区藏族人民信仰的喇嘛教、回族人民信仰的伊斯兰教以及部分民族信仰的萨满教、____,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它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被人们一代一代继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有的正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像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关于婚姻方面的“问名、纳彩”等文化形式,以及结婚典礼中的拜天地仪式,在当前的社会中逐步被西方神父证婚仪式所代替。而一些传统的文化游戏,像充满文化气息的对 对联 、猜灯谜等高雅活动也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除了在生活中体现,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加以传承。
二、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学中的体现
我国的传统文化能流传至今,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利用之外,更多的则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传承下来的。我国的文学作品是以诗歌开始,然后发展到散文、戏剧、小说这些形式。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记载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祭祀等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哲学得到了告诉发展,“诸子百家”用他们的散文记录了自己的思想,使后人了解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内涵。到了汉朝,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我国的文人都是用儒家思想来作为行事标准。这种文化思想在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儒家思想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品德的要求是“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天下太平是每个人的最终理想,因此“文死谏,武死战”成为一种最伟大的献身。一些有抱负的文人就将忧国忧民的思想写进了他们的诗歌中,这些诗歌在《乐府诗》和“建安七子”的诗歌中体现为对战争的不满;在太平年间,诗人们希望人们安居乐业,所以对于国家用人制度、赋税政策造成的内乱忧心忡忡,这种思想从魏晋时代的鲍照、左思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宋朝的范成大、范仲淹的诗歌中。他们用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因为儒家思想的最高准则是“平天下”,因此对于国家完整看得高过自己的生命,对于维护国家的尊严也超出了自己的生命的爱惜。因此才有苏武北海牧羊十八年不变节,辛弃疾的“栏杆拍遍”的愤慨,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牵挂,才有南厓海战后的十万军民跳海为宋帝殉葬的壮举,才有后来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的不屈。进入元朝之后,我国的戏剧得到了高度发展,一些生活趣事,历史 典故 被编成戏剧广为流传,这种老少皆宜的文化形式不断传承了历史文化,还将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礼仪文化进行了传播。进入明朝以后,小说又得到了空前发展,当时的小说种类繁多,不同题材的小说都宣传了不同的文化,像才子佳人小说中,大量的诗词唱和,表现了封建时代男女相爱的含蓄委婉;而流传后世的《三国演义》不仅宣传了儒家的忠君思想,还将我国的古代军事文化做了细致的描写;《水浒》宣扬的是我国的侠义文化;《西游记》则是描写了我国的佛教文化。我国明清时期的戏剧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准则的。像戏剧中对于爱情的描写都是突出忠贞不移,在极端情况下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倾向,像《桃花扇》,将个人情感和国家民族气节结合在一起;而《清忠谱》则是为正义,为尊严不惜牺牲个人性命。这个时期流行的小说也是以宣传儒家思想的忠恕、信义、仁义为主,除了四大名著,像《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这些在民间广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宣传的是朋友之间的仁义,为了正义而奋斗的主题。《金瓶梅》和《红楼梦》虽然描写的是家庭生活,没有直接歌颂仁义,但对于两个大家族走向衰败时,那些落井下石的背义之人还是进行了讽刺。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现代文学是从五四运动之后开始的,以现代白话文写成的诗歌和戏剧、小说,它们和古代文学相比,无论是形式还是表现手法都有较大的区别。现代文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个从隔离到传承的过程。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隔离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在我国民族处在落后、衰微的状态之下,一代热心青年在为民族为国家的落后深感痛心的同时,在积极寻找落后的思想根源,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是几千年来思想体系建立在以儒家思想为准绳的体系之上造成。因此,五四运动在文化上对我国的儒家思想进行的彻底否定,将西方的个性解放思想引进到中国。五四运动之后的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隔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上,用白话文代替了八股文,用现代诗代替了律诗。另一个是在表现内容上,现代文学受西方影响,表现的是人物个性和命运,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和节操对人性的压抑进行了批判。与此同时,现代文学摈弃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引进了西方一些思想家的哲学思潮,像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这种隔离在上世纪前半叶表现得还不明显,在新中国建国之后,尤其是“”时期,现代文学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隔离现状发展到了彻底否定的地步,不仅否定了儒家文化,也否定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好在这种状态随着“”的结束得到了改善。
2、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体现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的现代文学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隔离状态,但由于作家的思想观念不同,一部分人认为传统文化落后,但也有一部分作家在作品中用现代的文学眼光来传承传统文化。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中以反映湘西地域文化为主,他的代表作《边城》就将我国传统的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的“和”“仁”“信”等思想通过小说反映出来。巴金的《家》《春》《秋》是用批判的态度来描写封建家族,但对于封建家族方面的文化也有所涉及。在张恨水的系列小说中,通过对生活在下层的民间艺人生活的描写,将我国的民间曲艺和家族文化都做了比较细致的描写。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的是抗战时期一个大家族的遭遇,其中对于国家兴亡的关心和我国古代作品中对于国家兴亡的看法是一致的。丰子恺的散文集《缘缘堂 随笔 》通篇都充满了传统的佛教思想,将爱护生灵,体现童真作为表现主题。叶圣陶等人的作品也同样反映了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和我国古代诗人对民生的关注相似。解放后,赵树理写的一系列“山药蛋”派作品,像《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其中也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结束后,我国的文学创作在思想上得到了彻底解放,文学作品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出现了大批既有现代文学特点又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像莫言的《红高粱》,内容是反映国家兴亡与个人的关系,但表现方式上又综合了西方的文学表现手法。阿来的《尘埃落定》,表现的是我国藏族土司文化小说中有大量的佛教文化的表现;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反映的是“民族的秘史”,涉及到了我国传统的儒家精髓,而白鹿两家秉承的“耕读传家”的治家传统以及家传的“修身齐家”的人格理想都对儒家思想做了诠释。在当代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籍作家迟子建,她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反映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生活,其中对于鄂温克的历史、生活现状以及他们信奉的萨满教都做了详细描写。《伪满洲国》则是将伪满时期的下层百姓作为表现对象,表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在她的所有作品中,都是以表现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向世人展示了东北黑土地上的特色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一些著名作家都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上来,像王蒙对老子的研究,刘心武对《红楼梦》的研究。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学对现代文学发展的主要作用,离开了传统文化,文学也失去了民族特性。
[参考文献]
[1]骆素青,刘义婧,赵秀忠.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J].中国宗教.2011(07).
[2]翟文铖,杨新刚.“传统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10(01).
[3]朱德发.重探60年五四文学革命研究的误区———质疑“彻底反传统文学”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二:现代文学 教育 文本细读的地位与 方法
【摘要】文本细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术能力,是克服现代文学教育中片面注重文学史弊端的重要手段。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应该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阅读的直觉 经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批评相结合,提升学生直觉阅读经验后的理论深度;从外部创新课堂形式,树立学生课题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题形式中培养自觉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地位与方法
自1929年春,朱自清在清华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至今,现代文学教育走过了近90个春秋,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文学史为中心的学术体制和教学体系。文学史教育在建构学生的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史的意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轻视文本细读,以至于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下降,文学审美趣味减弱,进而影响到学术研究风气:“对于‘宏大阐释’和‘宏观把握’的热衷”,“喜欢制造宏大课题”,其害大焉。因此,我们必须 反思 文学史中心论教学体制的弊端,重视文本细读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文本细读在中国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对于文本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陈思和先生曾有这样生动的比喻:二者“类似于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是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审美……构成天幕下一幅壮丽的星空图”。2试想,我们如果天空没有星星,只有几个符号,说这是月亮、这是太阳,那么估计我们都没有看星空的兴致了。因此,文本是文学史的内核,在以文学史为核心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兴趣是如果我们的课堂,一开始就是大谈文学史关于某段时期的基本概况,谈某位作家的基本特色,举几个老调重弹的例子,那么学生如听天书,不知所云,甚至会轻视现代文学,以为现代文学不过就是反封建,追求自由平之类的枯燥名词。如《狂人 日记 》,按传统讲法,先分析鲁迅生平,揭示其思想是讲“礼教吃人”,艺术成绩,简单枯燥,理论先行。但是,如果我们带着学生去读《狂人日记》让学生去体会,提出问题。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学生也许会问:为何见了月光,就爽快,觉得以前全是发昏?引发思考。接着就是“我怕得有理!”为何?既有对过去的害怕,三十年来一直吃人和被人吃,也有对未来的恐惧,梦醒了,不知路在何方。这恰是一个刚觉醒者的心理写真。接着引导学生读吃人的意象演变,辩证吃人与封建意识形态的关系,将抽象的吃人变为丰富的审美的存在,从而引发阅读兴趣,调动他们课后阅读的积极性。其次,文本细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学术修养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高雅的趣味、理性的精神是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基本功能,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审美趣味和理性精神呢?阅读是重要手段。陈思和先生曾说:“在大学本科生阶段,甚至是硕士研究生阶段,能够指导学生细读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文学名著的阅读提高他们对文学史的基本理解,要比言目的理论鼓吹或者死记硬背一些文学史知识有益得多。”现代文学是既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也有其特殊性,即现代性,既是语言的现代性,也是“人学”的现代性。如读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夜》。将自我瞬间的感觉融入宇宙中。看似物我相融,其实早不是古典的意境,而是现代人的情怀,人不是自然的附庸,而是理性的存在。情绪的瞬间变化,就在“星”与“宇宙”的意象的关系中得到转化,节奏虽情感而起伏跌宕。如果我们带着学生朗诵体味,一字一句地分析,慢慢地欣赏,在这种体味到人的渺小与伟大,对于我们理性地看待自己,理性地看待社会,不是善莫大焉吗?亦能让他们分辨出诗歌的美学,提高欣赏的趣味,或许可以对网络语言起到净化作用。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
首先,以人为本,注重直觉体验,不断设问,追寻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文学即是人学。文学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汇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应该直面作品,注重直觉体现。特别是现代文学,写的是现代人的境遇,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心灵的碰撞,碰撞之后,我们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阅读的起点,也就逐步找到进入作品的切口,进而一步步观照作品,反观自身。譬如说,读鲁迅的《过客》,我们现代读者第一印象就觉得这个人“在路上”,而且坚持“在路上”,那么他为什么要一直在路上。我们也一直在路上,我们会是为鲜花而活吗?抑或是看到坟墓就不走呢?我们是否思考自己是谁?这些直觉体验后的思考,让我们一步步解开他所拒绝的事物的喻指,进一步思考“过客”的生命状态和人生哲学,鲜花是希望,放弃,坟墓是绝望,亦放逐,就连我是谁都不思考,只为“我还得走”的绝对命令而活着,这恰恰是最强大的意志力,在反复的疑问和解疑过程中,我们一步步切近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其次,坚持文史结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文本细读,要坚持论从史出,文史相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切记陷入“新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的窠臼。具体方法,我比较赞成王卓慈所言的“教师通过文木细读的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上升到理论思考,再运用相应的文学理论对作品进行剖析和评论”,“从而使其能够对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具体说来,即先直觉体验,再结合文学史、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文学理论使学生的阅读理论化,最后再回来文本,加深印象, 总结 方法,积累经验,指导今后的阅读。如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先通过直觉读出《雪花的快乐》的欢快,《再别康桥》中淡淡的哀愁,《火车擒住轨》中发愤,我们在结合徐志摩的生平、思想,联系中国现代诗歌史,加深理解,会发现,这是徐志摩爱情、人生和思想一步步发展的写照,更是徐志摩诗歌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嬗变的轨迹,然后我们再结合这些理论、知识读徐志摩诗歌,理解即更深刻。最后,打破老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通过引导,使学生成为作品阅读的主体。老师先示范,带领学生进入阅读的情景,引导学生设问,逐步深入思考,负责解释难点。例如,我们在讲解小说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体悟,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并进行排演,改编的过程既是阅读深入以至再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无论是对思想内蕴,艺术手法,都会作深入的思考,应用到实践中去;排演的过程,既是加深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又是陶冶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来主导课堂,设计问题,分组研讨,集中评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实现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从外部培养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结语
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为了更好地开展现代文学教育,纠正文学史中心主义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重视文本细读中学生的直觉作用,在直接中设疑,建立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需要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文本细读中的思辨能力和理论深度;需要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打破老师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成为文本细读的主体,自觉地在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中培养文本细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克瑜.当前文本研究中的文本细读问题[J].文艺争鸣,2009(03).
[2]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02).
[3]王卓慈.文木细读与名著选木的叠交汇通[J].黑河学刊,2005(05).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2.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3.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 汉语毕业论文范文
5. 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6. 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fyttdrfseasefsrstrsrtdtdtdtdy
308 浏览 3 回答
312 浏览 2 回答
224 浏览 5 回答
251 浏览 4 回答
103 浏览 5 回答
80 浏览 2 回答
273 浏览 4 回答
270 浏览 3 回答
231 浏览 5 回答
359 浏览 4 回答
148 浏览 5 回答
130 浏览 3 回答
331 浏览 6 回答
182 浏览 2 回答
125 浏览 7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