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雷杰.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孙秀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中华民族精神新境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升华[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2). [3]欧阳康. 民族精神的比较与融通——兼论中华民族的精神走向[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汪长柱,晨风. 略论延安精神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必然联系[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5). [5]杨富有. 元上都扈从诗的民族精神要素发微[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6]曾代伟,郝廷婷. 论壮族的民族精神——以民族法文化为视角的考察[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7]常文昌. 重振民族精神回归民族传统——香港诗人蓝海文新古典主义诗歌印象[J]. 兰州大学学报,1997,(3). [8]曹开华.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2005. [9]刘爱华,艾亚玮. 集体无意识下民族精神的回归与民众狂欢——民俗学视野中的《中国红歌会》[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0]孔养涛. “世界历史”坐标系中的民族理念——邓小平思考民族精神的理路[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1]刘世彬. 代表先进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对发展黔南民族文化的思考[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1). [12]李道先,侯曙芳. 论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民族先进文化[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13]顿时春. 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与党的先进性建设[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14]马军. 以民族精神为核心加强医科大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5). [15]张梅花,程辛荣. 全球化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生成基线及其价值评判[J]. 煤炭高等教育,2008,(6). [16]宁佐权. 在文言文教学中培育民族精神[J]. 中国德育,2008,(3). [17]林斌.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浅谈高校在当前文化建设中的使命[J]. 新余高专学报,2004,(1). [18]叶桉,余玉荣,舒海平. 形式与载体的创新:毛泽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伟大贡献[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3). [19]李宏.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振奋民族精神——写在江孜抗英100周年[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20]梁继峰. 民族精神的培育与中国现代化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2006. [21]张皓. 中国共产党对“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的弘扬[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6). [22]王宪昭. 解读我国少数民族神话中的民族精神[J].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1). [23]郑国华,程其练,刘媛媛. 中华体育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与北京奥运会[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6). [24]龚永辉. 民族精神研究与民族意识研究[J]. 青海民族研究,2005,(1). [25]周德丰. 文化精神铸民魂——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民族精神[J].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26]许永铸. 在继承中升华民族精神——兼论宁波精神的内涵[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 [27]杜汉生,刘爽. 忧患意识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8]罗昆. 谈谈民族精神研究的一个问题——以民族实体和民族精神为例[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9). [29]王国敏,若华. 马克思主义内化为民族精神的多维理路[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6). [30]李康平. 江西革命老区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1]毛明春. 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J]. 搏击(体育论坛),2009,(5). [32]肖丹. 浅析构建大中小学民族精神教育体系的措施[J].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6). [33]周玉玲,陆建洪. 中国科技发展与民族精神[J]. 宿州学院学报,2007,(1). [34]康峰,刘涛. 民族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途径[J]. 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10). [35]章庆. 论信息科技课程中民族精神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J]. 科学时代(综合版),2007,(12). [36]叶桉. 略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4). [37]殷盈. 论旅游业民族精神培育功能的特点[J]. 韶关学院学报,2008,(11). [38]罗建新. 古蜀神话中的民族精神[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5). [39]王襄渝,王建超. 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40]丁雪辉,黎万和. 论民族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1]任祥. 弘扬延安精神 培育中华民族精神[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5). [42]杨建义. 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建立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长效机制[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10). [43]杜日辉,王世民,张龙. 论“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和民族精神的塑造[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44]赵向群,侯文昌.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J]. 许昌学院学报,2003,(6). [45]杨叔子. 甲申三百六十年启思——兼谈保持“两个务必”与弘扬民族精神[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6]陈逸平,雍际春. 地域文化研究与弘扬民族精神[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3). [47]解丽霞.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48]朱西周. 民族精神的高度升华——论雷锋及雷锋精神[J]. 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 [49]关伟,关捷. 论北洋海军将士的民族精神[J]. 北方论丛,2002,(2). [50]朱伯掸. 易经的忧患意识与民族精神[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