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帮你——————
英汉翻译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重要的阶段,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词义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表达原文。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探析英汉翻译陷阱
【摘 要】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常是句子或词语的表层结构与其要表达的真实含义相反。为了避免落入英语陷阱,学习者对英语的某些词句、语义应克服表面化的理解,也不能简单照搬辞典上的释义,更不能望文生义;对中西文化差异也必须有深刻的了解。只要对英语陷阱多注意、多分析、多体会,便可避免误入一些似是而非的“陷阱”。
【关键词】英汉翻译;陷阱;表层结构;深层含义
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学习者来说的确是一个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在英汉翻译中,初学者往往从语法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做机械对比,有时还下意识地将词典释义不加斟酌,拿来就用。在审查译文表达是否准确时,又习惯于将自己的母语思维定势用作衡量正误的标准。这些做法实际上都很容易造成释义与原文真实含义的脱节,甚至南辕北辙,落入英语“陷阱”。
一、短语翻译中的陷阱
例子如下:
1、confidence man
误译:值得信赖的人
正译:
2、sleep late
误译:睡觉很晚
正译:起床很晚
3、black tea
误译:黑茶
正译:红茶
4、gas mask
误译:赌气面具
正译:防毒面具
5、mad-doctor
误译:发疯的医生
正译:精神病医师
6、lightning rod
误译:闪电针
正译:避雷针
7、trouble man
误译:制造麻烦的人
正译:故障检修员
8、be in control
误译:被控制
正译:掌控……,控制……
9、flu mask
误译:流感口罩
正译:卫生器具
10、fire engine
误译:点火机器
正译:救火车、消防车
11、fire wall
误译:着火的墙
正译:防火墙
对这些短语均须准确理解,否则便会落入陷阱之中。
二、习语翻译中的陷阱
在翻译英语习语时,初学者有时总想找一个汉语的习语或成语,使之与英语习语相对应。虽然这种对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做到,但却不一定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成功。英语陷阱的特点就是其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常常貌合神离,甚至南辕北辙,若抛开语言文化差异而不顾,盲目追求“形似”,就难免会落入英语陷阱。如:
1、Gild(或Paint)the lily
该习语似乎与“锦上添花”意思相近,但实际上却相差甚远。在汉语中,“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而这个习语的意思是指对已经很完美的东西做不恰当甚至过分的修饰,结果是破坏了原来的美。这有点近似于汉语的“画蛇添足”。
2、Strange bedfellows
这个习语不等于“同床异梦”。“Strange bedfellows”指走到一起的不同类型的人,萍水相逢的人;或有些人性格、兴趣、习惯等都不相同,本来不会碰到一起,而现在却成了伙伴。“同床异梦”指的是虽然共同生活或共同从事某项活动,但各有各的打算,面和心不合。可见“strange bedfellows”和“同床异梦”所指很不一样。
3、Turn the table
这个习语很容易被误译为“把桌子掀翻”,而且好像还带有气愤至极的味道。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turn the table”在含义上并不带有这种激动的成分。譬如,一对夫妻吵架、闹离婚,经过调解之后,终于化干戈为玉帛。丈夫的一位美国朋友打来电话,询问情况,当知道是这么一种结果时,便说:“Oh,thank God!You turned the table.”这位男士听后很不理解:朋友是不是以为自己对妻子动粗了?其实,这个习语的意思和掀翻桌子一点关系也没有,也不带有什么负面的感情色彩,它的意思是“扭转了局面”。
4、The last straw
如:The service in this shop has been bad before,but this is the last straw.
误译:这家商店的服务一向不好,这可是救命稻草。
学习者对这句英文容易误译的原因就是在阅读时容易忽略中西方文化因素,望文生义。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容易把“the last straw”和“最后一根稻草(救命稻草)”联系起来。可是在英语中,“the last straw”指的是“the last in a series of bad events,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somebody to accept a situation any longer(令人忍无可忍之事;终于使人不堪忍受的最后一件事或一个因素等)”。该习语源于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最后添加的一根稻草压断骆驼脊背。)可见,它的指称意义与汉语的“救命稻草”大相径庭。所以,“The service in this shop has been bad before,but this is the last straw.”应该译为:这家商店的服务一向不好,这一次更是叫人受不了。
三、句型翻译中的陷阱
释义与原义南辕北辙,这种现象在某些英语句型和特殊结构的翻译中也很常见。当然,之所以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没有掌握英语陷阱的规律。由于英语中一些固定结构的深层含义与表层含义相反,所以,若仅仅按照句子的表层结构进行翻译,那就很容易会落入英语陷阱之中。
1、For all 结构
如:For all I care,you can throw it away.
误译:你把它丢了,我很在乎。
正译:你把它丢了,我也不在乎。
2、It + be + adj.+ n.+ that 结构
著名翻译家钱歌川教授认为像这一类的句型应从反面理解,以适应英语语言的独特意境。
如: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
误译:一个好的技工从来不会犯错。
正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
误译:聪明的爸爸会了解自己的孩子。
正译:聪明的爸爸也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
3、being + a.
如:They are being friendly.
误译:他们现在很友好。
正译:他们装出一副友好的样子。
“being friendly”之所以是“装出一副友好的样子(或姿态)”,是因为从深层结构看,“being”表示的意思是“目前”或“现在”,其含义短暂。它说明这是主语有意识的一个动作,因而在这类句子里面就隐含着一个意思:他们平时并不这么友善,现在是故意作秀。在这个句型里,“being”的含义相当于“故意地”。
4、形式否定,实为肯定
(1)….cannot…….too
如:You cannot be too careful when driving.
误译:你开车的时候不能太小心了。
正译:你开车的时候越小心越好。
此结构在形式上是否定的,但意义却是肯定的。表示一个人“无论怎么…..也不过分”,“越……越好”。
(2)……never……but……
如:I never go to that city but I want to eat the characteristic food there.
误译:我从来不去那个城市,但是我想吃那里的特色食品。
正译:我每次去那个城市都要吃那里的特色食品。
在“……never……but……”这个结构中,never和but是用来加强语气的,实表肯定的意思,可译为“每次……都/必……”。
(3)……nothing if not……
如:The book is nothing if not interesting.
误译:这本书没有什么意思。
正译:这本书相当有意思。
在这里,“nothing if not”是一个双重否定,实际上它是一个强调肯定意义的结构。“nothing if not”相当于“extremely”、“very”,意思是“极其……”,“非常……”。
5、形式肯定,实为否定
(1)……the last…… + 不定式短语/定语从句
如:This is the last thing I expect him to do.
误译:这是我希望他做的最后一件事。
正译:这是我最不希望他做的事。
在这个句型中,“last”应理解为“最不可能的”。
(2)……anything but……
如:This math text is anything but easy.
误译:这次数学考试很容易。
正译:这次数学考试一点也不容易。
“……anything but……”应理解为never,意思是“决不”。
6、貌似全部否定,实为部分否定
如:All of the students did not turn up.
误译:所有的学生都没有出席。
正译: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出席了。
Both of us are not teachers.
误译:我们俩都不是教师。
正译:我们俩并不都是教师。
英语中,当all,both,every,each等表示整体意义的代词与否定词not连用时,一般只表示部分否定,而不是全部否定。
7、否定转移
如:He was not ready to believe something just because Aristotle said so.
误译:他不会相信此事,因为亚里士多德这样说过。
正译:他并不会因为亚里士多德说过如何如何就轻信此事。
否定转移结构往往貌似一般否定结构,not的位置与一般否定结构中的not完全相同,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部分否定,not由一部分转移到了另一部分。
英汉翻译中稍不留意就会出现意思南辕北辙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四、如何避免落入陷阱
从上面所举的这些例子不难看出,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学习者可谓一不留神就会落入陷阱。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首先,学习者对英语的词句、语义应努力克服机械理解,不能简单照搬辞典上的释义,更不能想当然。在翻译时,望文生义是最要不得的。
第二,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必须要有深刻的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折射不同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有时,英汉翻译之所以会掉入陷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者忽视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学习和掌握,这种忽视势必会使学习者误入歧途,掉入文化的“陷阱”。只有在文化中去探寻词语或某些特殊表达方式的真实内涵,才会有效地避免翻译中的“南辕北辙”;只有了解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才不会落入陷阱。正如王佐良先生所指出的:“在寻找与原文相对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做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各个方面都相当。这当中,陷阱是不少的,如果我们望文生义就会出毛病……译者做的文化比较远比一般人细致、深入。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由此可见,学习者对中西文化的了解何其重要。
第三,对英语陷阱的规律要多注意、多分析、多体会。
英译汉有时可以做到形式结构上的对等,但并不是每个英文习语、短语都能在汉语中找到意义对等且形式结构也相当的习语或惯用法。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采用音译加注、意译、增译等其他技巧来表达某些英语特殊结构或词语的真正含义,这样才能避免误入一些似是而非的“盲区”或“陷阱”。
参考文献:
[1]孙海运.英语成语来龙去脉[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9.
[2]鲁迅.准风月谈[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M].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
[4]董乐山.英译汉理论与实例[M].北京出版社,2005.
[5]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中国翻译,1984(01).
英汉翻译的词序差异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英汉翻译中经常出现但又不被重视的词序问题。通过以词序中的副词、形容词为研究对象来体现在英汉翻译中词序使用正确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促进英汉翻译技能的成熟与完整。
关键词:词序渊源;副词词序;形容词词序
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英译汉的过程中词序的一些变化,这种差异值得学习的人研究和琢磨。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应首先了解这种差异中的一种,即词序的变化对翻译者而言是有价值的。价值何在?通过以下的比较研究,让我们来认识这一点,并且让这一点服务于翻译。
一、练习
妇女要求同工同酬。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应付这种局面的人。译者的对应结构式:“Woman demands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这句话没有问题。但对第二句话的词序就犯了愁,怎么写呢?“They finally found a man equal to the they found an equal man to the occasion.”前一句的翻译正好是在说汉语原句的意思,这句是对的,而后一句会产生歧义。看的人会认为意思是:他们终于找了一个公平公正的人去应付这种局面。这些经常出现的问题体现了译者的基础薄弱。对词序的不甚了解而导致了问题的出现。这种问题在翻译中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负面的影响,好在初学者大多是在练习中而已。试想,对于一个翻译工作者来讲,掌握且精通词序是有意义的。
这便给我们提了个醒。要怎样才能掌握好副词在句中的词序呢?“diligently”,“characteristically”等置于动词之前时,仅修饰动词本身。而置于句末时,其修饰对象及句意均有变化。对比以下句子可以看出这种特点。The people in the show their capacity on settling the diligently complex problems,for instance,the colleague ,Lillian showed Parent Zhang all around Beijing City,who comes from Shanghai.
二、给出的例句
The kitty nearly touched the back of herself as she would be the greatest painter around Town Sony.翻译成:这可爱的猫咪一伸手就能摸到自己个儿的背,看起来像是索尼镇上最了不起的画家。这显示猫咪并不真的是画家,只是有一种能显示出猫咪妖娆的色彩,让人觉得她是灵活的、聪明可爱的。我们也能感受到,似我们在其他情绪中如“蕴酿”一般,没有体现一个什么过程,只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没多想就写出来了。
从以上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句中的副词“nearly”与“too”是相反的。置于不同的词之前,会产生不同的句意。而“too”只是强调所紧跟的词,无论该词是人称代词还是地点名词。如:I,too,brushed the yellow 此处强调主语I。而My grandpa and I brushed the yellow shoes,too.该处仔细读来是在强调“爷爷也刷了他的黄色的鞋子”这件事情。
因为副词在语法上的功能是做状语使用,所修饰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是某个形容词,使语言本身更富色彩。在词序的学习研究中,副词的研究很具代表性。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形容词在词序上的位置给句子带来的变化。例句:Young Chairman Mao,proper pione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which put him involved into the liberation of whole China)had gained the support from the bosom friends as in his student year.(作为身兼解放全中国伟大事业及带领中国共产党的合适的领袖,年轻的毛主席以自己学生时代的志同道合者们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石。)They failed to trust the matter to a responsible man.(他们未能将此事委托给一个负责任的人.)The man responsible was at last punished.(应负责任的当事人最终受到了处罚。)三个形容词proper,bosom,responsible在两组句子里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出形容词作前置定语与后置定语所产生的在汉语上的效果。“合适的领袖、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负责任的人、应负责任的人”,这些理解把形容词带给语言的修饰功能已经带出来了。让语言本身拥有多变的外貌,统一的思想,即:实现语言所表达的色彩。
三、除了以动词、副词和形容词的例句来研究词序外,还涉及到的内容
这些包括连贯(Coherence)、强调(Emphasis)、悬念(Suspense),分别来了解一下。
In the inn the Kuomintang set for the so-called Hot Red liberators,Yuan Juemin kneed on the cold looked like that he would say no other words from now a slim light put on his white and skinny face as a shower that made him feel so smiled then,no other words,just smile that also covered the roommates from the front corner to the back roommates also said no other words knew clearly what waited before them.
如果翻译只达到“信”,这让人觉得这橡皮筋被拉扯得太过费劲,且那么不自然,让业内人士一看就觉得动力火候欠缺,不够专业。那要如何处理呢?我们不妨来剖析剖析这个句子。主人翁是袁觉民,一个被国民党当成赤色分子关在监狱里的革命人。当我们看到因为长久没见到阳光,而现在哪怕见到从窗户里挤进来的一丝阳光就满足得心甘情愿接受折磨也不透漏出卖同志的一个字。他跪在冰冷的地上时,我们按一般的思维会产生一个悬念:接下来他要哭还是难受还是怎样。待全句读完,这个悬念才待释。原来他不难受不伤心,而是很满足,很知道从这一刻起生命、人生对他来讲的意义是什么。一个大转折,让读者读完也产生一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豪情壮志。一瞬间那种所谓的民族豪情便油然而生。而且全句都是连贯且有强调的,强调袁觉民的表现。译句中体现出悬念再加上深具节奏,读来抑扬顿挫,语句丰润有泽,所以佳句便呈现出来了。
四、我们来检验检验词序在翻译上的作用与之服务的意义
The young sisters told their teacher all their young sisters told all their troubles to their teacher.从前译者认为这两句话所说的是一个意思,译作同一个句子便可。便直接译为:这对姐妹把他们的烦恼全都告诉了他们的老师。这样看似是对的。但严格的放到词序这个问题上来分析,前一句的信息核心是all their troubles——告诉了老师什么?后一句的信息核心是to their teacher——告诉谁?因此,该译文只适合后一句,而前一句当译成:这对姐妹对老师讲了他们所有的烦恼。
仅以本文的陈述、论述和例证来让译文在对待英汉翻译上从大局出发,从小节着手,如词序问题,从而译出叫人拍手称好、张嘴叫绝的文字,从理论上更上一个研究的新台阶。从实践中印证英汉翻译的细节讲究,为英汉翻译积累更多更好的原始佐证材料,促使译文的发展和完整。
参考文献:
[1]郑立信,王菊泉.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从莱庭,徐鲁亚.西方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Is It Right to Require Class Attendance?Required class attendance, like an old custom, is so common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at many teachers and even students themselves simply assume it a good practice. But is it wise to do so? It does contribute to the rise i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attending class. But is there any proven correlation between attendance and performance in a course? The value of required attendance is being questioned by more and more teachers and is class attendance required? The reason seems fairly distinct and understandable. For one thing, to ensure that all the students in his or her class are attending it has been considered one of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teacher in the long run.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s acting on the teachers and making them feel lose face or even guilty if they are facing just several students in a classroom which should be filled with many more of them. Also playing a part is that teachers have to find ways to evaluate their students, and attendance, which is a perfect measurable factor, can be their good choice apart from mere paper does that make sense? Have teachers achieved their goal? Take the first glance and people may say "yes", because you can easily find that in the courses which require class attendance there are always a lot of students. But things are not just simply what they look like, however. "I'm tired of the course,but I've got to attend it. So I leave after my name is mentioned by the teacher." A college student said so and if you have experienced college life, you'll find he's not alone in saying so. In some courses attendance checking has been somewhat a burden to the students and they have developed several ways to escape classes while still retain good record on the teachers' way is to leave silently after attendance checking, and there's still other ways such as asking others to reply when his or her name is called, etc. Even just talk about the students who never escape classes. We can hardly assume they're really "taking" the course because none of the available data shows any proven correlation between attendance and performance in a course. One may be sitting in the classroom, but who knows whether he or she is just sitting there daydreaming all the time?What surprises us is that there are students who get high marks without attending many classes. So now we seem to have reached a corner: how to explain all these phenomena? Is class attendance requirement really a ridiculous thing or have we missed something important that gives us the answer?Just consider the teachers' goal again and we can get more out of the problem. The point of all the things is that we should find a better way to arous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efficiency to study and attendance requirement is just one of the methods. One's course performance is measured by his or her efforts and efficiency rather than the time he spends to attend class. A student may have a high rate of attendance but low study efficiency. What's more, if we make a close research about the college education we can see why college education is not welcome. A sense of being compelled to study and not being trusted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it. Students in colleges tend to think they are already grown-ups who're responsible for what they can do and what they want to do. The attendance checking makes them feel that they are treated like children and thus may destroy the enthusiasm of study or even cause them to cheat the teachers in different ways. Another factor that bears the same importance is the classes, or to say the teachers them selves. Why do students fail to follow the courses? One thing that can not be denied is that many classes are simply too only repeat their materials from the textbook and students feel they can gain nothing from it. For the third but not the least one, students do lack a strong desire to study and responsibility for themselves these days. Their life is filled with too many things such as PCs, TVs, and a lot of other make them impetuous and unable to sit down quietly studying."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is half of the solution," Once Edison mentioned. Now that we have reached the conclusion that mere attendance requirement is not right, nor necessary, what shall teachers and students do to find the other half of the solution and end the "hide and see" game?First, maintaining students attention and interest is still a big challenge for the classroom lecturers. One way for professors to meet the challenge is to brighten the classes with anecdotes for comic relief. Another way is to integrate visuals into classroom activities. Still another way is to punctuate the classes with discussion. Through all these methods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of study may be aroused and they would have the desire to study instead of being compelled to sit in the classroom thinking how to escape themselves should take ac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oo. The essence of the problem is how to improve their study quality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as those who benefit from all the endeavors, must give an active response to teachers and the society. Just as Newton once said, "Exploring the unknown is the happiest thing in my life."Students must develop their interest and desire to learn in classes. They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follow the courses to get knowledge from them instead of making all kinds of excuses to escape all, taking all these factors into account, we may safely arrive at the conclusion that to require class attendance is not an effective way to ensure the students' study quality and efficiency, but it stands for the endless endeavor of educators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education and to give students better tourscs.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is the first step and other effective measures are being taken. We have strong belief that the situation in the near future will be better and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teachers will both get high efficiency and interest from the try and believe it! We cast our eyes forward because there will be a brighter future of education!它有权要求类出席?需要一流的出勤,像一个古老的习俗,是常见于我国高校,许多教师甚至学生自己承担它只是一个很好的做法。但是,明智的,它这样做?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数上课。但没有任何证明的关系出勤率和性能的课程?所需的价值提出质疑出席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为什么一流的出勤需要?其原因似乎相当明显的和可以理解的。一方面,以确保所有的学生在他或她的阶级参加它一直被认为是的责任,老师从长远来看。强烈的责任感是代理的教师,使他们觉得没面子,甚至如果他们有罪面临只是几个学生在课堂应该充满了更多的人。也发挥了部分教师必须找到办法来评价学生,入学,这是一个完美的衡量因素,可他们很好的选择除了单纯的文件马克。但是,这是否有意义?有教师实现其目标?采取乍一看,人们可能会说“是” ,因为你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在课程,需要有一流的出勤率一直是很多学生。但事情并不只是他们看起来像,但是。 “我已经厌倦了球场,但我必须参加它。所以,我离开后,我的名字是提到的老师。 ”大学生这么说,如果你经历过大学生活,你会发现他不是一个人这样说。在一些课程出勤率检查而得到某种程度的负担,学生和他们已经开发几种方式来逃避上课,同时仍保留良好记录的教师方式是默默离开后,出席检查,并还有其他方式,如要求别人的答复时,他或她的名字叫做等甚至只是谈论谁没有逃生的学生上课。我们也难以承担他们真正“同时”的过程,因为没有可用的数据显示任何证明关系出勤率和性能的课程。人不得坐在教室,但谁知道他或她是否只是坐在那里白日做梦吗?我们什么惊喜的是,有学生谁获得高分没有参加许多课程。因此,我们现在似乎已经达到一个角落:如何解释这些现象?是一流的出勤要求实际上是一个可笑的事情,或者我们错过了一些重要的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答案吗?只是考虑到教师的目标,我们可以再次获得更多的问题。这一点对所有的事情是,我们应该寻找更好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效率,研究和出勤率的要求是公正的方法之一。一个人的表现当然是衡量他或她的努力和效率,而不是花费的时间,他上课。一个学生可能有很高的出席率低,但学习效率。更何况,如果我们作出的密切研究大学教育,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大学教育是不欢迎。感被迫学习和不信任的是最重要的因素了。高校学生往往认为他们已经大人谁是负责他们能做什么和什么,他们想做的事情。出席检查使他们感到他们是一样对待孩子,从而可能破坏研究的积极性,甚至导致他们作弊的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另一个因素是承担同样重要的是阶级,或说他们的老师身上。为什么学生不能按照课程?有一点不能否认的是,许多班级太只能重复其材料的教科书和学生认为他们可以从它得到任何好处。第三,但并非最不重要的,学生们缺乏强烈的愿望,研究和责任为自己这些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太多的东西,如电脑,电视,还有很多其他使他们浮躁,无法坐下来安静地学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成功的一半的解决方案, ”一旦爱迪生提及。现在,我们已经得出的结论是,仅仅出席的要求是不正确的,也没有必要,什么应做教师和学生找到另一半的解决方案和最终的“隐藏和见”的游戏?第一,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的教室讲师。一种方式教授,以满足目前的挑战是良好的班级轶事的漫画救济。另一种方法是把视觉到课堂活动。还有另一种方法是点状的班级讨论。所有这些方法,通过学生的积极性,研究可能会引起他们将有希望的研究,而不是强迫坐在教室思维如何解脱出来。学生自己应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问题的实质是,如何改善他们的学习质量和学生本身,因为这些谁从中受益的一切奋斗,必须给予积极回应教师及社会的。正如牛顿曾经说过, “探索未知是最幸福的事情在我的生命。 ”学生必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愿望,学习班。他们应该尽力按照课程获得的知识,他们不是使各种借口逃避班级。毕竟,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我们可以安全地到达的结论是,需要一流的出勤率不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以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但它代表了无尽的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以改善标准教育,并让学生更好地tourscs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第一步和其他有效措施,目前正在采取。我们有坚定的信念,这种情况在不久的将来将能更好地和学生以及教师都将获得高效率和兴趣的课程。刚刚尝试,并认为它!我们把我们的眼睛向前,因为将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的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英语在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里和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 影响下发展状况自然不尽相同甚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本科英文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本科英文论文篇1 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摘 要: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而习语作为语言精华更是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充满了人类文化活动痕迹,沉积了浓厚的民族文化。因为自然环境、历史渊源、宗教、文化、风俗民情等方面的差异,习语也就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所以英汉习语的翻译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译者应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找到适当的翻译 方法 ,保留原有独特味道,又使读者明确其表达意义。 关键词:文化 习语 差异 翻译方法 习语与本民族的社会风俗、历史和文化一脉相连。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传统观念、 思维方式 都得以在其习语中反映出来。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长久远,其中更是包含了大量习语,它们活灵活现,典雅含蓄给人不同感受。然而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更不用说准确翻译。 一、习语的含义及来源 习语的含义 习语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而固定的表达方式。习语是固定的惯用 短语 ,包括 成语 、俗语、 谚语 等。习语即是语言中重要修辞手段,同时他们本身也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习语大多以比喻为衬托,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浓重的民族色彩,其寓意丰富,联想翩翩,经常用在文艺作品中,在政论 文章 中与常见到。 习语的来历 首先,自然环境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居住在亚洲东北部北温带,平原辽阔,气候温和,逐渐形成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并且相信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因此与土地和农业有关的习语也就很多。如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pot. 指“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 大雪 兆丰年”、 “苗要好,虫除早”等。而英国因为是个岛国,其渔业和航海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常年受天气影响。大量自然有关的习语便形成了。如in deep water 比喻“陷入困境”;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比喻“花钱如流水”; to miss the boat 比喻“错失良机”。 其次,习语源自寓言、神话 传说 。古希腊传说和 故事 对英语有着深远影响,许多习语源于其中并得以广泛使用。如希腊寓言中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讲述一个乡下人,急于发财杀死了一只能够下金蛋的鹅,认为这样就能一次获得想象中全部金子,最终一无所获;十七世纪英国因为没有排水口,一旦下起暴雨来街道就会水流成河,许多无家可归的流浪猫狗因为淹死而漂浮在水中,居民以为这些尸体是从天而降,从此to rain cats and dogs 就表示“下倾盆大雨”。 再次,文学作品与历史 典故 也是产生习语重要来源之一。“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comes. “说曹操,曹操就到”出自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再如be seized with imaginary fears表示“风声鹤唳”。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 “人生如梦”,源于美国诗人Longfellow的诗文。The Heel of Achilles直译是“阿基里斯的脚踵”,常用来表示“致命弱点”。 最后,宗教亦是习语的重要来源之一。Don’t you see the writing on the wall? 难道你没有看出大难临头了吗?其中writing on the wall意为“不详之兆”,出自《旧约全书》。 二、英汉习语文化差异 风俗习惯差异 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常常用来比喻恶行,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如lead a dog’s life表示“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在西方英语国家中,则常常视狗为伴侣,认为狗是忠实、聪敏的象征,常用狗比喻人的行为。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as faithful as a dog用来表示“忠诚”。 自古以来,龙在中国人心中就是象征着吉祥的一种瑞兽,古代多以龙代表天子以及权威。在汉语习语中龙一般表示褒义。如“望子成龙”、“龙腾虎跃”、“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但是在西方神话中的“dragon”,多是一种长着翅膀和利爪,拖着一根长长的蛇尾,带着满身鳞片并口吐烈火的猛兽。西方人认为龙凶残暴虐,让人感觉恐怖,多用来形容凶悍的人,含有贬义。 由于习惯不同,不同颜色在中英文中便有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比如红色,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红色象征着温暖、喜庆、吉利,过年的时候会贴红 对联 、送红包,而对别人表示祝福的习语有“红红火火”、“走红运”。但在英语国家中,红色多和灾难、激进、暴力、危险、流血等坏事联系在一起,如on red alert就表示“处于紧急戒备状态”;catch someone red-handed原意指抓到杀人凶手的时候罪犯手上还带有血迹,现比喻“做坏事被当场抓住”。 宗教信仰差异 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宗教习语中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特色。中国人信奉佛教和道教,而英语国家多数信奉____。这使得习语在汉英文化中有着各自的色彩。在汉语中与佛教有关的习语有很多,如“三生有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尘不染”、“临时抱佛脚”、“六根清净”等等。道教中的习语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灵丹妙药”等。《圣经》在基督____有重要地位,因此大量习语都与之有关。例如Judas kiss“犹大之吻”;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 “牙还牙,以眼还眼”,出自《旧约?出埃及记》;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形容“根本做不到的事”;ask for bread and be given a stone直译为想要面包,反而给石头,比喻“得非所求”。God在西方人的心中无所不能,与其有关的习语也有很多。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傻人有傻福”; God damn you.则表示诅咒一个人。 死亡对于人类是个可怕又神秘的字眼,为了消除人类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各宗教都对死亡作出了解释,对死后的世界进行了描述。中国的佛教称其为“圆寂”、“归真”、“成佛”、“坐化”等等。道教追求得道成仙,对于死亡的描述有如“仙逝”、“羽化”、“得道”、“回光返照”等。____中认为人是上帝用泥照自己的样子捏出来的,有to return to dust/earth一说,意思是人最终会回归尘土,用以来表达死亡。to be called to God“应上帝之召”。再如to join the angelic choirs“与天使同在”都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表示死亡。 自然环境差异 中西方地理环境迥异,中英文中便存在着大量与地理环境有关的习语。英国地处西半球,中国地处东半球,对于风的态度他们与中国人不同,我们所说的eastwind“东风”是温暖的春风,然而在英国eastwind是寒冷的风,让人感到不舒服,因此biting eastwind就指“刺骨东风”。对英国人来说west wind才是春天里温暖而又和煦的风,英国诗人雪莱就著有闻名世界的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在中国热对于东风还有不同喻意。如All is ready except for the east wind.“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英国是一个岛国,因此其渔业十分发达,英语中与航海有关的习语数不胜数。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 、in deep water“陷入严重困境”、 as weak as water “弱不禁风”。中国土地广袤肥沃,多名山大川,与农业和山有关的习语有很多。如“开门见山”、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瑞雪兆丰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 因为地域不同,语言就会存在明显差异。汉语中有“不到长城非好汉”、“有眼不识泰山”、“不到黄河心不死”等。英语则有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Take a French leave.“不辞而别”、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直译为把煤送到纽卡斯尔,因为纽卡斯尔盛产煤,因此喻意为“多此一举”等等。 历史典故差异 中英两个国家都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两种语言中有着大量由历史典故而来的习语。如英文中swang song“绝唱”;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 cat’s paw源自《伊索寓言》比喻“受人愚弄的人”; meet one’s waterloo源自拿破仑滑铁卢兵败,比喻“一败涂地”。汉语中有 “名落孙山”、“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拔苗助长”、 “卧薪尝胆”等等。 三、英汉习语互译主要方法 直译法 英语中有些习语和汉语的表达方法完全或基本相同,这个时候照译即可。如as easy as turning one’s hand“易如反掌”; 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 Love money as one love one’s life.“爱财如命”; sharpen one’s spear only before going into battle“临阵磨枪”; New wine in old bottles.“旧瓶装新酒”; draw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竹篮打水一场空”; The cat weeps over the mouse.“猫哭耗子”; a stone dropped into the sea“石沉大海”;golden age “黄金时代”; as clear as crystal直译为“清澈如水晶”; as proud as a peacock “像孔雀一样骄傲”。 意译法 由于文化差异有些习语不能够直译,读者对其原本形象不够了解,这个时候可保留原文意思而丢弃其原文形象和修辞,避开原有文化背景,采用意译法。例如,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毛遂自荐”; A fish out of water.“很不自在”; You can’t achieve the goal without a risk.“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in a frantic rush“手忙脚乱”; run the source of supply “涸泽而渔”; trust to chance and stroke of luck“守株待兔”; keep one’s nose down to the grindstone“埋头苦干”; what is done cannot be undone“覆水难收”。 增补法 有时根据读者需要,翻译时为了使译文更加明确易懂,文字更加通达,会结合上下文需要和原文内涵,增添原文字面上本没有但是意思上包含的词汇。例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公牛闯进瓷器店──肆意捣乱/一动就闯祸”; to shed crocodile tears“流鳄鱼眼泪──假慈悲”; Judas kiss “犹大之吻,背叛行为”; 盲人瞎马“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 preparation may quicken the process “磨刀不误砍柴工”。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灾难根源”。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习语被人们频繁地使用,它生动形象,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习语有着本民族的文化色彩,传达本族文化信息,不同民族文化有一定文化差异,因此习语的翻译比较困难。但是根据不同方法,灵活处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就可使译文再现原文之美,更好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文化知识,帮助人类沟通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方楚之.英汉翻译基础教程[J].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宋天锡.翻译新概念:英汉互译实用教程[J].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3]刘重德.英汉语比较与翻译[J].青岛出版社,1988. [4]王德军等.实用英汉翻译教程[J].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本科英文论文篇2 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差异浅析 【摘要】 “英国英语”在美国特有的地理环境里受美国历史文化的影响,随着国家的兴盛发达和其在国际社会中政治地位的迅速提高渐渐产生地区性的变异,形成了“美国英语”。两者在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里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影响下,发展状况自然不尽相同、甚至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 美国英语 英国 英语 差异 美国独立300多年后的今天,很多美国人(包括那些根本没有英国人血统的)仍把英国英语当作自己的母语――事实上,英国英语确可称为一切英语的基础;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英语在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里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下发展状况自然不尽相同甚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英美国英语虽然同根但它们分别在一个历史较短而又较开放的多民族移民国家和一个有着1500多年的相对闭塞的岛国发展了约400年后自然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同。总的说来,美国英语简单适用,同时词意丰富具有幽默感和独创性;英国英语纯正、规范。两者具体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法方面 美国英语起源于17世纪已进入早期现代英语的英国英语,当代语法在那时已趋稳定。近400年来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虽因隔着大西洋而各自在水一方,但由于语法属于语言内在要素,基本上不受外在的自然地理、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语音的语法体系也就不会在短时期内产生多大的差异;另一方面,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传播工具为英美两地人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创造了可能,使两者之间少许的语法差异逐渐淡化。因而准确地说,英美国英语在语法上并不存在本质差异,只是一些语法形式在两者的使用中频率有高低之分,并无明显规律。常见情况如下:1. 在动词使用上,英美两地人在使用动词have时会出现少许不同。美国人说:Do you have a pen ? 而英国人往往说:Have you got a pen? 还有一些动词,如burn,dream, learn, smell, spell, spill 和spoil的过去式、过去分词形式在美国英语中都是规则的,而在英国英语中这些动词更常被用作不规则动词;与此同时,也有些动词如fit,quit,wet,dive等在英国英语中都是规则的,而在美国英语中这些动词更常被用作不规则动词。此外,must 一词在美国英语中都可用于肯定的推测,但 must not 表否定推测只见于美国英语且不可缩写成must’t 而英国人一般用can’t或 can not;又如used to, dare, need 既可作实义动词也可用作情态动词,但美国人喜欢把它们用作实义动词,英国人却更愿意把它们用作助动词。2. 在代词使用上,英国人用one’s而美国人有时用his 指代不同性别。 (二)词汇方面 提到英美国英语词汇差异,不同的人对此认识差别很大。其实,英美国英语既然属于同一语言,它们用于表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词汇当然是相同的,英美国英语并不存在各自独立的词汇系统。尽管如此,这两者由于所服务的对象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了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词汇上。其中差异主要表现在同词异义,同义异词和特有词三种形式上:如,表达同样的意思“人行道”美国人用sidewalk 而英国人却用pavement; 有时,同一单词或词组在英美国英语意义却大相径庭,如 wash up 美国人取“洗手”之义而英国人用它表达“洗碟子”的意思。独有词属一国特有词汇,它用于表现一个国家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等鲜明特征。既然英美两国已各自独立发展了近400年,它们的语言自然会带上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烙印。如filibuster 一词只在美语中使用,用来指美国国会中的故意拖延议事现象。 (三)拼写方面 美国人注重实效。在他们看来语言既然是为人类服务的交际工具就应该便于人们使用,因此在美国英语的发展过程中在拼写方面也出现过类似我国简化汉字的运动以求得拼写形式与发音相一致,从而使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比原先更简单也更实用。这项运动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使得美语中一些单词中不发音的某些字母被删除,这也正是造成英美国英语拼写差异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个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 在美国英语中词尾为l但不是重读音节的动词分词形式不双写l,如travel, signal, dial, equal等,而在英国英语中却并非如此。2. 许多在美国英语中以ze结尾的动词如realize, organize, analyze, civilize, memorize, recognize等在英国英语却往往被拼作se. 3. 还有几组在美国英语中拼写形式被根据发音规则简化了的常见单词,如本以our结尾的单词labour, favour, honour, colour, 在美国英语中都简化成了以or 结尾;原先拼作centre, theatre的单词在美国英语中也被变了形,成了音形一致的拼法er. 4. 更有简化得更彻底的一些单词如catalogue, dialogue, analogue, gramme, programme, kilogramme等在美国英语都被去掉了不发音的字母成了 catalog, dialog, analog, gram, program,kilogram. (四)发音方面 英国语言学家曾在其书中指出英美国英语上的发音差异要比两者之间的语法差异有规律得多。这就是等于告诉我们:英美国英语之间的最大的差别在于发音。美国英语发音具有不同于英国英语的两大特点:一是在vast, cast, last, laugh 一类词中英国英语发的/a:/音美国人却发成/ ?/;二是在英国英语中元音后的r不发音而在美国英语中只要拼写中出现字母r 就发音,这也正是卷舌音“ r ”能成为美音最为明显的特征的原因。这两个发音特点正好体现了美国英语守旧的一面,因为它们真实地再现了伊利莎白时代这两类词的发音。概括地说,美国英语发音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也是优点就是发音与拼写的高度一致性,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越来越多的 英语学习 者更愿意接受美国英语。 参考文献 [1] 侯维瑞.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1990年7月. [2] 英语的发展和英美语的比较.1995年1月. [3] R.穆斯曼.美国背景 (Background to the USA).世界图书出版社(北京);1995,2. [4] R.穆斯曼.英语国家背景(Background to English-speakingcountries ).世界图书出版社(北京);1995,2 .
142 浏览 2 回答
133 浏览 5 回答
220 浏览 3 回答
168 浏览 7 回答
257 浏览 3 回答
306 浏览 3 回答
176 浏览 6 回答
285 浏览 2 回答
324 浏览 4 回答
108 浏览 3 回答
190 浏览 4 回答
100 浏览 4 回答
159 浏览 3 回答
244 浏览 7 回答
216 浏览 1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