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服饰的特点及文化:
1、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
2、在清末女子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
3、色彩上,黄色是皇家独尊之色,民众是忌用。旗装色彩鲜艳复杂,用料等花色品种就多样,喜用对比度高的色彩搭配。王宫旗装用色明朗、强烈、艳丽,平民则以灰暗颜色为习俗。
4、盘滚设计上,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由于旗装是一种平面服饰,盘滚成为旗装除面料外的唯一设计空间,因而以多盘滚为美。清末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
5、图案上,清代旗装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旗装的工艺繁复。盘金满绣在历史服装中可称之为"最"。为表现显赫的地位和富贵的身价,一般旗装绣花图案面积可占70%,工艺之重超乎寻常。宫廷旗装按官品等级选择高档华贵面料,如缎、绡、绸、纱及剪绒织物。
扩展资料
清代服装主要包括袍、褂、袄、衫、裤。官民服饰泾渭分明。
1、清代男装
清代男性着装以满族样式和风格为主,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袍为外衣,立领直身,偏大襟,长至膝下,又称作长袍。主要分官、民两类。
官袍:
官袍中,龙袍最为尊贵,只有皇帝才能穿十二章龙袍。蟒袍,又称花衣,为王公贵族所用。皇子蟒袍金黄色,领袖石青色织锦缎镶边,绣九条蟒。亲王、亲王世子、郡王与皇子同制,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通饰四爪蟒九条,不得用金黄色,余色随选。常服袍和行袍多为官员贵族平常所穿。
褂也是外衣,罩在袍外,有单、夹、棉等不同做法。其形制有两种。一种是长褂,通长为宽袖,袖端方平,圆领、对襟,下长至膝,是清代职官所穿的一种礼服。另一种是短褂,又称作马褂,长仅于脐,衣袖长者可至腕部,短者仅至肘间,为北京居民的普通衣服。
民袍:
普通居民穿在袍服里面的衣服有马甲和衬衫。马甲为无袖短衣,也称“背心”或“坎肩”。衬衫与长衫相似,可不用二袖,其作用一是掩盖开衩处内裤的外露,二是防止贵重毛皮袍的磨损。
男裤为高腰,穿时将裤腰所掖,用带系缚。裤腿肥阔,用扁阔带子扎住裤口,天冷时,还可能穿一种套裤,套在内裤之外,用丝绸交叉系于腰间。
2、清代女装
清代女装,大体可分二类。一类是满族妇女着“旗装”,另一类是汉族妇女服装。
皇袍:
皇族和命妇等上层社会女子服装,其式样与男子官服类似,只是冠饰和纹饰有所不同。普通满族女性日常主要是长袍,袖口平而较大,较长的袍可掩足。长袍往往加罩一件坎肩,也称作马甲、背心,长短皆有。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旗袍”,主要由清代皇室女服演变而来。
汉族妇女服装:
按“十从十不从”规矩,第一条就是男从女不从。因此,清代男子一律着满服,而女子则可沿袭明朝习惯,以上身着袄、衫,下身束裙为主。
乾隆以后,服装款式吸收了满族女服的一些特点,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上云肩,花样不断翻新。同时,满族妇女的服饰也受到汉族的影响,体现民族文化的融合。
这种八旗服制沿用至清代中晚期。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代表着封建等级的服饰制度也随之被捐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旗装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清代北京的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