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强的身体素质 体育竞赛千姿百态、紧张刺激,有的环境险恶(如登山、冲浪等项目)、有的旷日持久(如汽车、自行车拉力赛)、有的场地分散(如大型综合赛事);电视工作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设备沉重不说,还要跟踪拍摄,抢镜头。以上这一切既说明了电视体育记者工作的艰辛,也决定了电视体育记者具备极强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在电视体育记者的时间表里,根本就没有双休日休息的概念,因为体育赛事一般都在这两天进行。目前新闻媒体和观众对赛场之外的报道也相当重视,往往让记者们在一周中的另外五天也无法得闲。如果碰上大型的综合性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全运会等),时间集中,信息繁杂,报道时效要求高,则更是劳苦无度,没有极佳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是难以完成报道任务的。采访一些在国外进行的赛事,往往由于经费和名额的限制,一名电视体育记者要身兼数职,既当编导,又当摄像,还要管技术、后勤等等。这也难怪会有记者发出如此感慨:“身体是体育记者的唯一本钱,身体透支了,体育记者也就做到头了。” 更高的作风素质 作风是指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近年来,我国电视体育记者数量增长较快,除了电视和体育本身的强大吸引力之外,“要出国,跑体育”这句年轻记者中的流行语也能说明问题,就是在国内,记者随赛事活动走南闯北,也为众多人所羡慕。但人们往往容易忽视一名优秀的电视体育记者所要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没有优良的作风,很难达到人们所期待的那种境界,而且,这种作风还是树立电视体育记者形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具体表现为: (1)艰苦奋斗 体育比赛大多都是在露天进行,记者经常面临着酷暑、严寒、雨雪等恶劣天气的考验,电视体育记者要做到身到、心到、顽强追踪、连续采访,“脚板底下出新闻”,这是电视体育记者职业精神和战斗作风的表现。相反,走马观花随便拍摄,甚至居屋不出,找二三手材料,惯用过去的音像资料等,则都是不良作风的体现。 (2)认真细致 现在全国许多专业的体育频道,体育新闻一般都实行滚动播出,对时效性的要求很高,因此也容易出现一些诸如姓名、职务、地点、比赛成绩等方面的错误,观众对电视体育记者素质不高的批评经常由此而来。注重养成认真细致的作风,注意核实,则可以避免此种尴尬的发生。 (3)谦逊谨慎 由于体育界人士的整体文化素质相对偏低,有些记者面对他们往往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把采访当作审问,自以为是。这种态度的危害巨大,不仅影响记者形象,还易造成采访对象的抵触情绪进而降低采访质量。事实上,只有和运动员、教练员及其他采访对象交流思想感情,在共同的追求中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才能收到良好的采访效果。 电视体育专业知识素质 电视体育记者是进行专业报道的记者,首先从业务要求来说当然要既懂电视业务,又要懂体育知识,只精通一头是不行的。 电视体育报道是新闻学一般原理的具体化,它在体育报道方面虽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但理论体系并未自成一家,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与电视新闻的采、写、编、评等理论相联系,相渗透。只有精通了电视新闻业务,才能将电视体育节目现场性、时效性、娱乐性的特点更好展现出来。 在掌握好电视业务的同时,如果对体育运动史、竞赛规则、竞技技巧、运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等体育专业知识不甚了了,电视体育报道也不可能深入。实际工作中,电视体育记者一般又都会有项目分工。对于重点报道的项目,则要深入研究,对其国内外竞技水平、风格特点、重要人物等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并争取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著名的评论员宋世雄对排球比赛的直播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爱,与他快速准确的解说和适时恰当的评论是分不开的,看他直播的比赛还能学到很多排球专业术语和战术技巧。显然,这是建立在对排球知识的深入了解基础之上的。 电视体育记者在业务知识上要灵活处理“专”与“杂”的关系。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知识信息爆炸为特征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社会结构和知识结构日趋复杂多样,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也突飞猛进。从观众的角度来说,生活质量的进步,欣赏水平的提高也使他们需要在某方面得到权威专家的指导,如果记者对在这方面只是泛泛了解,报道缺乏深度,必然会造成观众的大量流失。新时期,观众的需要成为电视新闻媒体展开竞争的动因,一般性的报道大家都会做,而只有专家型记者,才能在新闻的背景和趋势上告诉观众更多的东西,才能使所效力的媒体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国内各体育频道的节目日益向单个运动项目细分化,一些专家型记者也因此脱颖而出,如中央台足球记者刘建宏、田径记者冬日那、举重记者郑梦晖等,在业内,他们的名字与所报道的项目已紧密联系在一起。总之,力争成为“专家”则是新时期电视体育 记者提高业务知识水平的主要目标。 “专”与“杂”其实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电视体育记者应该以“专”为主,辅以“杂”,在“杂”的基础之上再追求“专”。具体地说,就是首先必须具备一个电视记者的各项基本素质,精通并善于利用电视新闻的规律制作节目,其次,再努力学习实践以深入掌握某一体育项目的专业知识。 对体育信息的感知能力 感知能力是记者迅速发现、辨析、采写、传播新闻的能力,是记者各种素质的综合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记者的整体素质。作为电视体育记者,应该有灵敏的“体育新闻鼻”、“体育新闻眼”,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嗅出体育新闻,并能用镜头及时地予以捕捉。 衡量电视体育记者新闻敏感程度的标准是效率,即在很短的时间内准确无误地完成发现、辨析、拍摄、播出体育新闻的全过程。电视体育记者培养和锻炼自身的新闻敏感,可在以下两个方面多下工夫:(1)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只有亲身体会了,才能更好的理解体育,报道体育。(2)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锻炼观察、分析、比较能力,这些能力是增强预见性,提高体育新闻感知能力必不可少的基础。 快速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一种善于随机应变的思维品质,没有正确灵敏的思维,记者的意志行为便是无头之鸟。电视体育记者经常要到现场采访,拍摄新闻,有时还要在直播过程中作现场调查和即兴点评,要完成好这些任务,快速的应变能力是必须具备的。 在体育比赛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预计不到的意外情况,如运动员受伤、名将发挥失常、黑马爆冷、赛场暴力、天气突变、信号中断等等,电视体育记者们则可以采取临时调整报道角度、迅速调拨机位或切换镜头、做好应急播出的准备工作等措施进行回应。在做现场采访时,有时会遇到被采访者面对镜头紧张失常,不能很好地表达意思;有时会遇到某大牌体育明星拒绝采访;还会遇到多家媒体蜂拥而上,被采访者简单应付等情况。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电视体育记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快速的应变能力,镇定自如,灵活机智地处理。 创新能力 体育比赛是一种对自我极限的超越,体育报道的媒体竞争,也有超越对手和超越自我的要求。中国的体育水平在不断发展,中国体育迷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一个电视体育记者的业务水平如果老是停留在过去的水平线上,老是用一种套路、模式去报道那些虽年年举行但历久弥新的赛事,就会很快被挑剔的观众所抛弃,被创新的时代所淘汰。体育比赛相对于其他大多数新闻事件有一个特别之处,即体育比赛是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按时进行的,这一方面既给采访和转播提供了方便,也加剧了各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加大了制作独家报道的难度。所有媒体同时来报道同一场比赛,唯有不断去创新报道角度和报道手段,才能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例如,央视即将开播的足球频道将开创频道极度细分的先河、各电视台的体育直播纷纷利用网络的优势增加信息量、电视台与互联网站的合作不断催生出新的体育节目形式等等。总之,我们要领悟、要创新的东西还很多。(编辑:潘宗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