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最基本方法就是理解。常言道:“若要记得,先要懂得。”如果你对要背诵的文章的意义理解得比较深刻,那么,对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一定记得快,在这个基础上去背诵全文,就会背得快,而且不容易忘记。反之,如果“不求甚解”,或是“一知半解”,即使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勉强一时把它背下来了,也记不牢,应用不了。所以,理解的背诵,才能背得快,记得牢,用得活。根据这个道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一些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的方法。比如说在授课中使用化整为零法和提纲法。化整为零法:先把要背诵的文段按内容或形式特点分成若干小段,然后逐次诵记。如要背诵《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章,以第四段为例,如把这四段三句话按内容分为三层,再抓住每一层里面排句、对句的不同特点,这样,诵记起来就容易得多。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采用分合法背诵。分背,就是按一篇文章的段落,一段一段分别背诵;合背,就是在分段背熟的基础上,连贯起来背诵。分背和合背,一般采用“连环背诵法”,就是分别背熟一篇文章的第一、二、三段以后,就把三段连起来背一次,然后单独背熟第四段以后,又把第二、三、四段连起来背一次,依次类推,全篇文章背完以后,从头到尾连贯起来背诵。提纲法:这是在化整为零法的基础上延伸而成,对于背诵一些写景抒情的文章效果较好,例如在背《醉翁亭记》一文时,我在讲解课文时让学生把每一节列出提纲。以第二段讲“山中朝暮四时之景”为例,可列出“日出”、“云归”、“春芳”、“夏阴”、“秋洁”、“冬水”等小标题,背诵时自我提示,可增进记忆。在提纲法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抓住诗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背诵,古诗文中常出现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如上例所提到的《醉翁亭记》,就有许多对偶句,往往能成为背诵的切入点。在教授一些古诗词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美感,这样不仅有助于记忆的强化,更有助于学生赏析能力的提高。比如教一些写景的诗词时,我要求学生诵读过后先描述一下自己从诗词中看到的景物。一方面,学生可以有效的加深对诗句中所描绘景物的印象,另一方面学生沉浸其中,体会到诗的情感,更容易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从而领略题旨,提高审美能力。对于鉴赏能力稍弱的初中学生,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把课文中优美的画面、诗一般的意境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听觉效果和视觉效果的加强,让学生陶醉其中,在这样的情境中去诵读课文,不仅能提高记忆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情感,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陶冶美的情操,把背诵教学变成语文美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