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根据教育部公开信息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北京联合大学在北京、江苏等地区是二本批次招生;在湖南、甘肃等地为一本批次招生。北京联合大学是一所综合类公办普通本科学校,有金融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建校44年。
北京联合大学(Beijing Union University),位于北京市,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北京市属综合性大学,是北京市首批高水平运动队试点院校、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职业教育等级分级改革的试点单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理事单位和成员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成员单位、中俄交通大学联盟中方主席单位。
学校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1985年,北京联合大学成立。1987年,北京市卫生职工学院中医部并入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2001年,市教委同意北京联合大学化学工程学校和北京市化学工业集团职工大学划转给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市第一师范学校并入北京联合大学。2008年,北京市化工学校、北京市医药技术学校、北京市医药器械学校并入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有专任教师近1600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33人,担任新一届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行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等职务17人。有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北京市级特聘教授15人、北京市长城学者10人、市级教学名师18人,市级拔尖创新人才13人,市级青年拔尖人才54人,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92人。有荣获北京市孟二冬式的优秀教师称号的教师1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级教学团队8个。目前,学校已形成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等整体结构较为合理,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师资队伍。
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及首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整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凝练学科专业特色,初步形成了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应用型特色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4个,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等10大学科门类。5个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本科专业为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专业获批北京市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专业获批北京市属高校首批一流专业。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专业选择空间。
学校拥有考古学、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中国史、地理学、设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9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拥有金融、法律、教育、中医、机械、交通运输、新闻与传播、文物与博物馆、会计、图书情报、旅游管理等11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类别,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点12个。其中,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为教育部学位办教育硕士试点领域,经济法学、计算机应用技术、食品科学、特殊教育学、人文地理学和旅游管理学6个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校级重点学科10个,校级重点建设和培育学科21个,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深造空间。
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点12个,16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类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为教育部学位办教育硕士试点领域;有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6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5月,该校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97万余册,中外文期刊千余种,引进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springerLink、美国工程索引等30余个中外文电子资源库。
学术刊物
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和《旅游学刊》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连续7年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刊,《旅游学刊》连续6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4年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
学校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中东欧“16+1”合作、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等中心,参与、组织、举办了多个高端论坛和会议,助力国家外交和首都建设发展,扩大学校国际影响,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2018年7月与北京交通大学、俄罗斯交通大学共同主办首届“都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论坛”。2018年10月举办了第二届中国-中东欧“16+1”旅游校院联盟年会等,在海内外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2019年在北京承办了第六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聚焦新时代教育、交通等领域发展。
学校积极引进国外合作院校先进教育资源和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和做法,实施教育国际化和教育本土化有效融合,并通过聘请外国教学专家、本土优秀双语教师开展双语、全英语教学及非通用语种教学,让学生在校内即可接受到先进的国际化教育。学校的国际化教育吸引了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每年约有上百名国际学生在我校各个学院攻读学士学位。
学校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先后与德国SIEMENS公司、美国LC公司、中国中铁、中铁电气化集团、中铁文旅、北京地铁、北京工美集团、太平洋保险公司、全聚德餐饮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在专业建设与改造、高新技术应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首旅集团、首都博物馆、北京市档案馆、京城控股集团等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被评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其中首旅集团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评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IBM、金隅集团等多家企业在学校设立了奖学金。学校重视实施双证书教育,通过多种政策与制度鼓励学生,参加20多项国内外权威技术等级证书的考试,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校训
“学以致用”是该校“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办学宗旨的核心内容,是“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办学定位的精炼表达。
“学以致用”的“学”,既是知识技能之学,又是理想道德之学;“学以致用”的“用”,既是知识技能之用,又是理想道德之用。
“学以致用”的“学”,是有用之学,能用之学;“学以致用”的“用”,是学了能用,学了会用。在这里,用规定学,学了为用;学用一体,不可分离。
“学以致用”的“学”,是勤奋好学之学,是讲究方法之学;“学以致用”的“用”,是敢于运用之用,是善于运用之用。在这里,勤学善用,学用相长;学无止境,用无止境。
“学以致用”,意即在训导学生,也在勉励教师。教师之学、之教都在致用。要有学以致用之学生,须先有学以致用之教师;善于教人学以致用者,必先自己善于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