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献先生是扎根武汉的知名纪实摄影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纪实摄影题材的创作与探索,拍摄了“汉正街扁担”、“江城水上人家”、“吉庆街卖唱艺人”、“大武汉的工业记忆”等许多优秀的系列作品。他的摄影作品曾参加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丽水国际摄影节、大理国际影会、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中国摄影艺术节等国际国内摄影节个展,以及武汉博物馆、江汉关博物馆、卓尔书店、物外书店等摄影个展,并在《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家》杂志、《数码摄影》杂志等报刊媒体上发表;曾荣获2013年第13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2017年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提名奖、2019年度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年度人物、湖北省2014年度摄影人物作品奖、2016年第三届“武汉市文学艺术奖”优秀文艺作品奖等奖项;2018年摄影项目《“大武汉”武汉工业遗产保护专题摄影项目》获湖北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资金项目资助。摄影作品/摄影作品集先后被武汉博物馆、武汉市档案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三线系列”作品中您总共拍了多少处“三线”遗址,累计拍了多少年,积累了多少张作品?这个项目您现在还在继续吗?网友可以在哪里看到您的全部作品?如果还在继续,会有终点吗?这么多年的跟踪拍摄,这个专业程度已经等同于开展研究工作了,这么多年的研究,您有什么新的发现与思考跟我们分享吗? 周国献 :“三线系列”是我的工业摄影项目的一个子项目。我从2014年上半年开始以《大武汉》为题,系统地拍摄武汉的工业遗产,2018年扩展到全省,其中分布在襄阳、宜昌、十堰等地的“三线”企业是湖北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对湖北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总共拍摄了9个地市、70多处的“三线企业”或其遗址,积累了四五万张照片。目前这个项目还在继续,襄阳、宜昌和十堰尚有少部分“三线”企业没有完成拍摄。 我从2017年开始通过自媒体平台—— 今日头条号“黑镜头” 发布“大武汉系列”,目前已发布近250期,主要是希望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平台,呼吁工业遗产的保护,同时与老厂的干部职工建立一个沟通的渠道。2021年2月,趁着电影《你好,李焕英》的热播,开启了“三线系列”的介绍,目前已发布50多期。我的工业摄影项目,因精力所限,目前仅限于湖北境内;但“三线”企业作为曾经对我们国家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建设影响深远的军工或军工配套企业,若有精力,我的“三线系列”有可能扩展到西部的几个重点省份。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基于战备需要,国家对全国生产力布局进行了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以应对潜在的战争威胁。自六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几百万工厂企业干部职工、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奔赴祖国内地,风餐露宿,挥洒青春,在深山峡谷建立了一批对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建设影响深远的“三线”企业。如今这些“三线”企业大多已搬离山区,但这段历史不曾忘记,这段历史值得梳理。目前,我们可喜地看到,有些“三线”遗址得到了保护性开发,如宜昌国营809厂、襄阳文字六零三印刷厂等;有10个“三线”遗址于2019年首次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湖北有2处:宜昌远安三线航天066导弹基地旧址(包含066基地机关办公楼、资料楼、通讯楼、露天电影院、国营万山特种车辆制造厂202厂房、国营红峰机械厂426厂房)、襄阳老河口三线火箭炮总装厂(国营江山机械厂)旧址,这将推动“三线”遗址的保护工作。另外,襄阳国营卫东机械厂作为电影《你好,李焕英》的外景地,受到追捧,成为网红打卡地。 但令人担忧的是,还有很多“三线”企业已废弃,其中的老建筑,特别是老厂房,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现状岌岌可危。我希望通过我的拍摄和传播,推动“三线”遗址的保护。 2019年12月,您出了一本《远去的轰鸣声——荆楚工业厂房类型学图录》摄影作品集,您可以讲讲这部作品吗?从拍摄这组作品的起心动念、拍摄过程,到画册面世、并收到社会反馈的过程,以及您这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这组作品拍摄过程中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吗? 周国献 :《远去的轰鸣声——荆楚工业厂房类型学图录》是对湖北境内工业遗产的全景式扫描,它是我的《大武汉》项目的延伸。 从1889年就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实行了近20年的“湖北新政”,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不仅在中国独占鳌头,而且在亚洲也是首屈一指。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纱布丝麻四局等相继建成投产,奠定了近代湖北工业坚实的基础,也使湖北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工业遗产对武汉市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武汉之所以赢得“大武汉”的美誉,正是因为武汉市曾经举足轻重的工业。工业是武汉市的代表作,工业成就了“大武汉”的金字招牌。要复兴大武汉,离不开对武汉市优秀历史遗产(特别是工业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这也是我在2014年上半年拟定摄影项目名称《大武汉》的原因。 而如今,张之洞留下的工业遗产,以及解放初期我国在湖北建造的重要工业厂房,几乎消失殆尽,湖北的工业遗产保护现状堪忧! 之前反映湖北省工业遗产的摄影作品基本上都是“美丽的”风光照片,有关部门只展示美的一面,观众也止步于对美丽外景的赞叹,广大市民对遗产保护的严峻现状缺乏了解,原有摄影作品没有唤起观众对遗产保护的关注,更谈不上行动。 我从2008年开始关注并拍摄武汉工业遗产保护题材,2014年开始以专题的形式有计划地拍摄武汉和湖北工业遗产,目前共拍摄了涵盖清末、民初和解放初期的五百多处湖北工业遗产。 2018年,我的《“大武汉”武汉工业遗产保护专题摄影项目》获得了湖北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资金项目资助,在省市文联及武汉市摄影家协会的支持下,2019年12月,《大武汉的工业记忆——周国献工业摄影作品展》在江汉关博物馆成功展出并引发社会反响。与该展览同步推出的《远去的轰鸣声——荆楚工业厂房类型学图录》得到了林路老师、巩志明老师、顾铮老师、杨小彦老师、刘铮老师、晋永权老师等著名评论家和著名摄影艺术家的肯定。 在《远去的轰鸣声》画册中,我试图用带有观念的影像和类型学的规模图示,展示湖北工业遗产保护的令人忧虑的现状。我希望通过对湖北工业遗产的拍摄、展示和传播,唤起政府相关部门和市民对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视,推动湖北省工业遗产的保护。同时,通过此项目的实施,探讨类型学在工业摄影题材中的应用。 要说拍摄过程中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可以说,每次拍摄犹如一次惊心动魄的探险,面对荒草疯长的厂区、倾圮的建筑,心中不免一丝悲凉。曾几何时,庞大的厂房和高大的烟囱成为一个城市炫耀的资本,让人对未来充满憧憬;似乎厂房和烟囱的多少、大小和高度与文明程度成正比。它们盘踞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就像一个个向大自然宣战的据点、大本营。但是,当自然资源逐渐被蚕食殆尽,这些大本营也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随着能源匮乏、环境恶化的加剧和环保意识的觉醒,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共识,如今这些钢筋水泥构筑的庞然大物,突兀地伫立在那里,似乎与城市的发展极不协调。但这就是历史,是正在消逝的历史,是亟待保护的历史。 作为一个摄影人,我无力阻止城市改造对工业遗产的破坏,也无力阻止产业升级对老厂的抛弃,我唯有通过我的镜头,记录下当前的现状,在呼吁工业遗产保护的同时,为后代寻回远去的记忆提供参照。 推荐阅读: 周国献谈纪实摄影(一) |有些事情如果我不拍下来,就没有人会看见 图源 | 珞珞看图(除特殊标注外) 摄影 | 周国献 口述 | 周国献 整理 | 雪里芭蕉 编审 |雪里芭蕉、Z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