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朱熹《诗集传》云:“此燕(宴)飨宾客之诗也。”又云“岂本为燕(宴)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也就是说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为什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通过《鹿鸣》这首诗的简单分析,我们对周代宴飨之礼——包括宾主关系、宴乐概况,可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 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 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 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 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 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 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 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 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 以燕乐嘉宾之心。 鹿鸣, 听到这两个字就能想象出一副非常欢快的画面。想象一群野鹿欢快地跑进森林里的溪边, 悠闲地吃着野草, 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 此起彼应, 就像是鹿群间的欢庆。 从诗的创作手法来说, 这是起兴, 营造出一种热闹欢乐又和谐的氛围, 为接下来的“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做铺垫 ,带出君臣之间的宴会,热烈而又和谐的气氛, 暗示说君臣之间平时那种拘谨和紧张的关系在宴会中宽松下来。 诗中的“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 “鼓瑟鼓琴”是古代人的音乐伴奏,与“呦呦鹿鸣”的意境呼应。 鼓声琴声响起, 各路宾客拿着用竹筐盛装着的礼物纷纷到来, 别人待我真友善,你们都是道德高尚的人,君子所当则效。 “ 人之好我, 示我周行” 要是放在现代的话就相当于在宾客祝酒之际主人说的客气话“承蒙诸位光临, 示我以大道”。在古代,要是君王宴请时说这两句话则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 其实这是带着政治色彩的, “我有嘉宾, 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 君子是则是效”, 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 以矫正偷薄的民风。 “我有旨酒, 嘉宾式燕以敖” , 我以佳酒宴之, 也足以暗示在满足口腹之余, 主要是“安乐其心”, 让参加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 更好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现在明白这样的宴会自古就有, 只是现时有人贪图奢侈, 或政治色彩太重让人小心翼翼。 这首诗最能感染人的是每一章前面的“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起到把整首诗带进一种欢乐和谐意境的作用。 “呦呦鹿鸣” 常被引用, 据说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 名字取自“呦呦鹿鸣”, 而她与青蒿素结缘就像是她取自这首诗的名字冥冥中注定一样,与植物结缘。“食野之蒿”, 这里的“苹, 蒿, 芩” 均指青蒿, 菊科类植物。 而“鹿鸣” , 有鹿鸣宴, 是古时的人中科举状元庆祝的宴会, 现在也有见学生考入大学时家人为其宴请宾客庆祝, 也可称为鹿鸣宴。 也有不少以“鹿鸣”起名的餐厅。 这首诗倒是让我想到以鹿为题材做一些创意设计。 自古鹿被视为一种神物, 鹿与禄谐音, 因此把鹿喻为吉祥幸福和长寿, 而传统的神话传说里那些长寿神也是骑着梅花鹿的。 想起圣诞老人也是用麋鹿带着他飞翔为小朋友送去礼物和祝福的。 东西文化里,鹿都是吉祥之物。 鹿骨被用作占卜用, 鹿角也被用作各种装饰。 鹿是温顺美丽又可爱的动物。 记得小时候看过不少动画片, 已经不记得动画片的名字, 但是总给我这样的画面:一群小鹿轻快矫捷地奔进森林的小溪边,悠闲地转悠和饮水,与森林里的各种小动物对话,非常和谐的气氛和美丽的画面。 鹿群一旦见到可疑的影子就会以眨眼的功夫奔跑消失在树丛中。 鹿天性中的善良、柔美、内敛的气质也被用以形容女子端庄、内敛。 鹿也寓意爱情。 鹿是群居动物, 最少也会有两只以上的鹿一起出现。 《说文》中提到:“鹿, 旅行也。 鹿之性见食急, 则必旅行。” 是指公鹿和母鹿常常成双出现,从而衍生出爱情和婚姻的含义。 “鹿车共挽”和“鸿案鹿车”这两个成语, 就是比喻夫妻间同甘共苦, 夫妻同心, 相互尊重和体贴。 以上美好的寓意以及鹿的美丽可爱和善良柔美的天性,给我带来灵感可以用以各种设计创造。
鹿鸣诗的文化内涵《鹿鸣》是周代贵族宴会上演奏的乐歌。据《毛传》及朱熹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演奏的乐歌,后来贵族和乡人的宴会上也开始演唱此歌。鹿鸣一开头描写一群麋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把宴会原本紧张严肃的气氛减缓。由此可以联想,当时的社会也处于一种和睦共处的关系当中。接下来,在笙与簧的合奏声中,献给群臣们一筐礼物,并以一句“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拉近了君臣之间的距离,暗示宴会的主人是一个政治开明有远见卓识的君主。第二章写宴会主人对群臣的赞扬、勉励,其意如《诗集传》所说:“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君王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给老百姓做出榜样。这样的宴会表面看,似乎只是游乐,实际暗藏着一定的政治色彩。君王对群臣的赞扬同时也反映了君主善于观察群臣们的优点,以便充分利用人才,不愧是个好君王。诗的第三章大多数与前面章节一致,表达同样的意思。唯有后几句“和乐且湛”“以燕乐嘉宾之心”将宴会推向高潮,同时将全诗主题深化。此次宴会,不仅仅为了吃喝,也使参加宴会的群臣心服口服的为君王效劳。 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鹿鸣诗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的诗,后来也被用于贵族宴会宾客。 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鹿鸣诗为之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写作特点鹿鸣诗通过重章叠句,押韵的手法,表达着周代君臣和睦,彼此尊重,相互之间虚心接纳意见,共同管理好君国的美好事态。
【名句】呦呦①鹿鸣,食野之苹②。我有嘉宾③,鼓瑟④吹笙⑤。
【注释】①呦呦(you):鹿鸣声。②苹:一种植物名,也叫赖蒿。③嘉宾:佳客。④鼓瑟:鼓,弹奏,瑟,一种弹拨乐器。⑤笙:一种簧管乐器。
【释义】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赖蒿。我有高贵的宾客到来,吹笙鼓瑟来欢迎。
【点评】描写欢宴贵客佳宾的热闹场景。
参考文献
《诗经·小雅·鹿鸣》
82 浏览 4 回答
280 浏览 4 回答
293 浏览 4 回答
303 浏览 2 回答
212 浏览 3 回答
146 浏览 5 回答
250 浏览 3 回答
135 浏览 4 回答
242 浏览 3 回答
295 浏览 3 回答
220 浏览 5 回答
329 浏览 4 回答
247 浏览 5 回答
106 浏览 5 回答
118 浏览 5 回答
110 浏览 4 回答
193 浏览 8 回答
179 浏览 3 回答
340 浏览 6 回答
295 浏览 2 回答
318 浏览 3 回答
330 浏览 2 回答
330 浏览 3 回答
344 浏览 2 回答
84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