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是一个探讨生死关系的教学历程,这个历程包含了文化、宗教对死亡及濒死的看法与态度,希望借着对死亡课题的讨论,使学习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死亡教育不仅让人们懂得如何活得健康、活得有价值、活得无痛苦,而且还要死得有尊严。它既强化人们的权利意识,又有利于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通过死亡教育,使人们认识到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工作的丧失、生理机能的减退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均使得老年人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很多老年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死亡教育让他们学会调适不健康、趋向死亡的心理,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可从容地面对死亡。死亡教育也是破除迷信和提高素养的教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生观教育的组成部分。面对生死问题逐渐增多的这样的一个社会,死亡教育对死亡及濒死的正确了解和调试、以及充分认识生命的本质是非常必要的。 [1] 目的编辑引导人们对生死进行思考,理解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使人们正确地认识死亡的各种表象、情境和反应;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懂得尊重、维护和不伤害他人的生命;了解死亡的原因、预防与延缓死亡的措施;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的问题,加深人们对死亡的深刻认识,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人生包括优生、优活、优死三大阶段,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快乐地度过一生。 [1] 作用编辑(1)帮助人们正确面对死亡 [1] 死亡教育可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教育虽名为谈死,实乃谈生。死亡会使人对人生的价值及意义作深刻的检讨;会使人充分体会“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境界,从而珍惜生命的每一天。每个人可以使用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技术与策略,来处理内在的冲突和对死亡的恐惧。 [1] (2)提升人们对死亡的认识 [1]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忌讳谈论死亡,人们幻想着不谈论它、不去想它死亡就不会来临。良好的死亡教育可以破除这种无知的幻想,使我们正视这些冲突的信息,以健康、正常的观点来谈论生死,提升人类文明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死亡文明有三个基本要求,即文明终(临终抢救要科学和适度)、文明死(要从容、尊严地优死)和文明葬(丧葬的文明化改革)。文明死是死亡文明中的中心环节部分,尚存在着盲目和愚味,只有进行普遍的、健康的生死观和死亡文明教育,才能促进社会崇尚科学文明死亡的良好风尚。 [1] (3)帮助患者正确理解死亡和迎接死亡 [1] 因为死亡表明一个人生命的结束,通过对死亡的思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评价自己的生活,进而鼓励人们提升自己的生活状态。可以帮助临终患者,可缓解患者恐惧、焦虑的心理。死亡教育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致力于提高患者对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认识。通过死亡教育,使患者可以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得到家属的支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意义,保持平衡的状态及健全的人格。 [1] (4)给予临终患者的家属及护理人员情绪支持和安慰 [1] 因为亲人的离世,死者亲属会难以接受死亡的事实。有些人会悲痛欲绝,精神痛苦更为强烈,且时间持续很长。而良好的死亡教育可使死亡后亲友的心理得以平衡,给予家属以慰藉、关怀,疏导悲痛过程,减轻由于死亡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1] (5)帮助患者安然接受死亡的现实 [1] 当患者经过医生诊断疾病为不可治愈时,对患者进行死亡教育及临终关怀护理,使患者对死亡有正确的认识。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里的必然组成部分,是不可抵抗的自然规律。能直言不讳地谈论有关死亡的问题,一方面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另一方面为自己的后事做妥善安排,帮助人们公开地为自己的死后作准备,如立遗嘱、说明自己希望选择什么样的丧葬仪式、遗体如何处理等。自始至终保持患者的尊严,从而提高生命最后阶段的质量。 [1] (6)提高临终关怀工作人员的素质 [1] 临终关怀工作者接受死亡教育,提高自身对死亡科学认识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对临终者及家属身心整体照护的能力。针对死亡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帮助临终者尊严地、安宁地死去,同事也可帮助丧亲者渡过最困难的哀伤阶段。 [1] (7)预防不合理性自杀 [1] 由于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压力、情感的困惑、疾病的折磨等造成一些人不能很好的调节心理状态,会采取极端的手段结束生命。特别是一些临终患者不堪忍受病痛折磨,在他们以死亡解除痛苦的要求得不到医生及家属同意的情况下,也会采用自杀的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令人悲痛万分。死亡教育可使人们树立科学文明的死亡观念,可以预防不合理的自杀行为。建立自身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正确对待荣辱得失,珍惜生命,从而避免自杀行为所致的不良后果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