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是以会计信息化人才服务于社会的整个生命周期为研究对象,规划人才的教育和发展,其主要目标是:较低的人才开发成本;较长的可劳动周期;较好的能力;满足社会需求并有一定的前瞻性。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充足是解决一系列会计信息化问题的关键。本文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素质要求出发,从四层人才开发主体角度进行探讨,强调终身教育和人才的有效配置,最终实现会计信息化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 人才工程;终身教育;人才配置 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历经30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的滞后、理论研究与实务脱节、信息资源的建设严重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停滞不前难以深入、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备,特别是高水平会计信息化人材的匮乏等。本文将重点研究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体系。 人才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决定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能否和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工程体系,是进行会计信息化体系探索的重要任务,充足的高素质人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化现有和潜在问题、推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素质要求及现状 会计信息化人才作为一种专业人才,既有人才的一般性特征,也有其特殊的要求,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一般性特征的提高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是人才成长的宏观环境;特殊性要求的强化有赖于行业内各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是专业人才发展和提高的相对微观的环境,是会计信息化业内力所能及的努力目标。认识的过程是从普遍到特殊,又从特殊到普遍的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在认识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素质要求的过程中,应从人才的一般性出发,进一步研究其特殊性,并以此丰富对于人才的一般性认识。本文的目的是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工程体系探索,因此重点关注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特殊性研究,其一般性特征及特殊性对一般性的作用不做过多探讨。 (一)会计信息化人才的一般性特征 人才是一个系统结构,它是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相统一的整体。心理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品行等,生理素质包括精力、体力、体质等。在这个系统中,生理素质是基础,能力是核心,品性是关键。会计信息化人才作为会计信息化行业的专业人才,也必然从属于上述结构和范畴。会计信息化工作具有辅助设备复杂、知识更新快等特点,在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护和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需重点关注基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能力是人对系统作用的上限,它是以知识为基础,结合个人的经验、智力等因素使个人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能力体现在人才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上,是人才尽量发挥系统的效能、尽快适应系统的决定性因素,受经济、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的影响,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能力应包括科研能力、开发、应用与操作能力、专业能力、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外语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 品性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它是人的能力对系统贡献的乘数因子,决定系统效能发挥的大小和方向。在信息化系统中,自动化程度提高,人对系统的影响能力扩大,一旦人的品性出现偏差,对系统的破坏能力和作用将被有效放大,因此尤应关注品性的培养。培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道德修养,不仅是会计信息化人才开发者的任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目标,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德、智、体三者的结合才是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会计信息化人才的一般性特征。 (二)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特殊性要求 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特殊性根源在于其人才知识结构的特殊性,知识决定了人才的特点及其发展途径和方式,因此首先确定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是挖掘会计信息化人才特殊性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在确定人才特殊性要求的基础上,可有针对性地进行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各参与者从自身角度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发展提供动力和环境。 信息环境下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应该包含四个层次:常规知识、会计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与商务知识。 1.常规知识。深厚、广博的常规知识是一个人受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体现了人的素质。作为会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应该掌握以下的常规知识:外语、数学、经济学基础等。 2.会计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审计、会计理论、职业道德等。要强调的是,会计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能停留在书本、准则与制度上,要融会贯通,应用职业判断分析、解决非常规问题,灵活应变。 3.信息技术知识。在信息化社会中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不仅是职业需要也是生活需要,因此把它从常规知识中单列出来加以强调。会计人员必须掌握以下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检索与获取、办公自动化、商务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包括:电子数据交换、电子汇兑、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文化基础、常用软件工具使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与维护、系统分析与设计。 4.商务知识。包括金融、税收、法律、营销、管理、宏观经济和商务礼仪等。 上述知识结构是由会计信息化产业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决定的,是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群体性要求,个体应根据具体岗位的不同,有选择的进行知识积累,接受教育培训,并根据能力和职位的高低,按照初级具备系统操作能力、中级具备系统管理和分析能力、高级具备研究和创造能力以及深层次的系统应用能力的标准,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计划和实施,尤应注意沟通能力的培养。 (三)会计信息化人才现状及原因 目前我国满足上述素质要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从数量上看非常短缺,从质量上看,无论是能力还是知识结构都难以达到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相关标准。 造成上述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会计信息化的飞速变化。不仅信息技术本身在飞速发展,同时这种发展也促使一些以往难以实现的理想管理方法和理念得以实现,促使会计信息化系统必须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对相关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研究、开发、应用、评估、监理、审计、咨询都对会计信息化人才提出新的需求,这就要求必须不断更新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知识。但是人才教育培训机构却无法及时满足这种激烈变化的需求,人才开发主体本身也无法及时赶上需求,不仅其知识难以满足培训客体的客观需要,而且教学内容也很难跟上信息化的发展,同时由于会计信息化产业缺乏标准体系,会计软件也因此多种多样,这更提高了人才的开发要求。 会计信息化产业越来越精细的分工使人才开发者陷入两难:如果实行专才教育,会导致被开发者批次增多、批量减少,开发者总量增加,培训的规模成本提高,与我国目前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不符;如果执行通才教育政策,又会面临会计信息化人才知识结构跨度大、要求高的问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经验不足,最终导致具体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满意度下降。因此,如何处理特定工作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度的问题,值得人才开发者重点关注,也是解决我国目前合格会计信息化人才短缺问题、增强其能力、延长其可劳动周期的根本途径。 二、建立科学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体系,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动力 建立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以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来贯穿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过程,将人的整个劳动周期作为研究对象,使各个环节、要素紧密联系,针对一个共同的目标发挥各自的作用,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以会计信息化人才服务于社会的整个生命周期为研究对象,规划人才的教育和发展,其主要目标是:较低的人才开发成本;较长的可劳动周期;较好的能力(含适应能力);满足社会需求并有一定的前瞻性。为达到上述目标,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信息化人才开发过程中的参与者及其相互关系 人才对本身的自身开发,教育培训机构对学生的培养式开发,单位对职工的使用式开发,行业部门对成员的政策式开发是人才开发过程中四个最重要的组成因素。在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开发使用中,各层次的开发主体应以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系统的目标为总目标,个体、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行业管理四方面应做到协同努力,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层层负责,环环相扣, 针对高中低三层次的需求,挖掘人才潜力,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高质量人才。 1.自我开发。人才自身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在对自我的兴趣能力有客观评估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通过自学或在其它开发主体的辅助下,更好的掌握或掌握更高层次的科学技术,“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①,内因是决定因素,觉悟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会计信息化环境的迅速变化,要求会计信息化人才必须不断学习,随时随地根据需求进行自学积累,特别是新软件应用或软件升级过程中,自学是迅速了解产品性能的重要方式。培养人才的自学能力和兴趣是各层人才开发主体在开发过程中需着重关注的目标,因为会计信息化时刻进行更新,对人才个体来说,其接触的软件也时常变化,因此自我开发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经常的。自我开发是特定能力培养和经验积累的重要途径。唯有如此,才能满足会计信息化行业的需要,是其在工作岗位发挥作用或更快的适应新岗位的重要保证,特别对于审计和监理,其接触的软件复杂多样,如何尽快掌握软件性能,尽快熟悉会计信息化系统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在此过程中,自学能力起决定性作用。 2.培养性开发。包括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即教育和培训。教育的功能是缩短人类知识的继承期,培训的功能是缩短与前沿知识的距离。培养性开发的具体目标是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指导,培养人才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品性和知识基础。会计信息化中教育和培训机构应根据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制定教育目标和方案。正规教育以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学历知识、社会文化知识、基本技能、品性为目标,发挥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为会计信息化人才提供重要的指导;职业教育以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职务经验知识、专业技能为目标,提高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特定工作能力,特别要关注岗位需求少、知识更新快的具体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需求,如IT审计师,具体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员等等。在培养过程中,应借鉴软件工程学中的结构化方法进行,即将人才的培训需求分成若干具体需求,如果具体需求还不能由具体培训主体解决,可以继续分解,直到每个需求都能得到转业化指导为止。这种“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法,可以使培训主体本身易于进行知识更新,对培训客体提供更专业的指导、更即时的知识。 3.使用性开发。按现代教育学的观点,人从学校学来的知识不过占其一生所用知识的10%,90%的知识都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学来的,因此,使用性开发对于人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会计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会计信息化人才更难以停止学习。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管理范围;另一方面又不断改进管理理念,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岗位发生变化,即使对于同一岗位,要求也不是稳定不变的。因此,会计信息化人才应根据岗位需求,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用人单位也应注意人才的潜力,整合挖掘单位的人力资源,提供培训环境和机会,提高人才的使用效果,发挥系统的效能,促进单位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4.政策性开发。以国家地区和行业部门为开发主体,制定符合本行业现实状况,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支持性和指导性政策,使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会计信息化行业应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尽快制定和执行适合本行业的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政策,促进会计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会计信息化制度和规范体系以及标准体系是行业部门推动会计信息化人才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任务。制度、规范和标准化体系可以使人才的行为和素质标准化,不仅直接影响人才的管理标准、培养标准、质量标准,甚至通过制定软件产品的标准化如会计信息系统的性能和质量控制标准、安全控制标准、评估标准等对人才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可以减少具体会计信息化系统间的差异,提高人才知识和经验的可重用性,使通用能力的培养更具有通用性。 上述四层次中人才自身是内因,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行业管理是外因,应充分发挥本层次的作用和影响,促进人才的发展,同时形成反馈机制,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教育培训机构应考虑用人单位的现时和未来需求,用人单位也不能仅仅用“需工作经验”表达对教育产品的不满,而是将需求反馈给教育培训机构;行业管理部门提供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促进用人单位和教育培训机构的沟通,唯有如此,才能使会计信息化人才层出不穷,繁荣会计信息化行业。 (二)重视和贯彻终身教育计划 终身教育是当代较有影响的教育思潮,是一种完全、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体现了相对完整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过程,社会各行业、各部门都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个人随时依据需要接受教育,社会也应随时根据需要提供教育。在会计信息化行业中,由于信息技术及管理理念的迅速发展,会计信息化人才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延长自身的工作周期,否则不仅难以提高系统效能,甚至原来的系统也难以维持,如技术进步引起系统被攻击成本的降低进而提高系统被攻击的风险等。在终身教育计划中,个人教育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应在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着重培养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爱好,使个人有自我培养的能力和意识,认识到终身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参加后续教育的积极性和紧迫性。 (三)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有效配置 人才的有效配置是对人才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可以防止人才浪费,合理发挥其效益,另一方面,合适的工作岗位也是人才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人才与岗位的关系正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当人才适应岗位时,二者会相互促进;当人才不适应岗位时,二者会相互制约,最终将打破契约关系,造成资源的浪费。在会计信息化行业中,岗位分工更为专业,知识结构更加复杂,必须构建专业化的信息平台,促进人才的交流,避免布朗运动型的人才配置方式,大力发展以中介沟通型为主导的人才配置方式,提高人才配置的规模效益。同时鉴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多样性,为提高人才的使用率,避免人才闲置,防止企业在开发过程中大量聘请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无法在系统运行中高效使用等情况,应成立人才经营中心,将人才作为资产进行有偿租赁、管用分离,解决用人单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应急性需求,避免“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人才浪费情况,同时人才本身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能力和水平将极大提高,可以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多样性、在系统建设和使用中角色的多变性,更是急需这种通过信息平台,以经营租赁、人才资本运营、智力服务为方式的人才配置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三、结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自古我国就对人在系统中的决定性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人才是决定系统执行效率和效果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会计信息化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职业构成也随之发生变化,同一岗位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也需要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制定和执行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发展计划,以及尽量延长他们的劳动周期,是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所要面对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需人才自身、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管理单位协同解决,如教育机构需制定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体系,管理单位亟需制定人才标准体系、能力测评体系等,所有这些体系的制定都要在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目标的指导下进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首先制定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各级人才开发主体才能进一步对人才发展制定培养、使用、引进的计划进行细化,最终在宏观和微观上实现会计信息化人才价值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周南.《会计信息化体系探索》.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主题报告.
一、相关文献介绍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1952)发表了题为《企业债务与权益资本计量方法的发展和问题》的演讲,把当时的融资思想归纳为三种类型:净收入理论、净营业收入理论和传统理论。净收入理论认为企业增加负债,提高财务杠杆,可降低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增加企业的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债务资本为 100%时的资本结构是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净营业收入理论认为当企业利用财务杠杆进行债务融资时,即使能够维持债务成本,也会带来企业权益资本风险的增加,进而造成权益资本成本上升。因此,企业负债比例的提高不会降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企业的总价值固定不变,并不存在最佳的资本结构。传统理论认为企业利用财务杠杆会导致权益成本的上升,但在一定限度内,债务的低成本能与权益成本的上升相抵消,企业就能获得因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降低所带来的好处。但是一旦超过限度,债务的低成本将无法抵消权益资本的增加,而且债务成本也会随着企业负债率的增加而增大,从而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上升加快。因此,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从下降转为上升的转折点上,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该点上的负债比例就是最佳资本结构。 Modigliani和 Miller(1958)在其经典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融资和投资理论》中提出,无企业税 MM 模型,即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企业总价值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即风险相同但资本结构不同的企业,其总价值是相同的。Modigliani和 Miller(1963)在《企业所得税和资本成本:一项修正》中提出有公司税MM模型,即负债杠杆对企业价值和融资成本确有影响。如果企业负债率达到100%,则企业价值最大,融资成本最小,即最佳资本结构应该全部是债务,不需要发行股票。 米勒(1976)在《债务与税收》一文,为了探讨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建立了一个同时考虑公司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在内的模型。米勒均衡理论模型的基本结论是:个人所得税的存在,会在某种程度上抵消负债的节税利益,但是在正常税率的情况下,负债的节税利益并不会完全消失。因此,米勒模型认为企业负债率越高,则企业市场价值越大。 在权衡理论、代理理论以及不对称信息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Myers 和Majluf (1984) 在《财务学刊》杂志的《资本结构之谜》一文中提出了“啄食”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公司融资顺序有较明显的先后之分:所需要的资金首先依赖于内源资金;在内源资金不足,需要外部资金注入时,债权融资成为次优选择;而外部股权融资由于成本太高,只是作为一种融资渠道的补充来源形式存在。因此,企业融资通常都遵循所谓的“啄食顺序”,即先内源融资、再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优先考虑债权融资,不足时再考虑股权融资。 国内的研究状况 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状况的研究。国内学者张人骥、阎达五、黄少安和张岗、方晓霞、刘星等人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状况进行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与欧美、日本等资本市场发达的上市公司相比,资产负债率明显偏低,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其融资顺序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部融资。上市公司在进行长期融资决策时普遍存在“轻债务重股权”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融资顺序安排显然不符合西方的优序融资理论。袁国梁,郑江淮,胡志乾对我国股市的股权结构,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及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对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解释中,认为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是造成企业融资偏好的主要原因。刘星,魏锋和詹宇对中国的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融资决策时,首选外部融资。而在外部融资中,以股权融资为主,债权融资又以短期债务为主。 近几年,袁卫秋(2004)检验静态权衡理论和啄食顺序理论在我国市场的适用性,发现啄食顺序理论不宜用来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特征,而静态权衡理论可用来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特征。张兆国、宋丽梦、和张庆(2005)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股权代理成本的影响,结果发现经营者持股比例与股权代理成本有较显著负相关性;负债融资比例、法人股比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与股权代理成本有不显著的负相关性;国家股比例和流通股比例均与股权代理成本有较显著的正相关性。张兆国、闫炳乾、和何成风(2006)通过实证研究了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治理效应,结果发现主营业务利润率、经营费用率、和资产利用率三个指标比公司价值指标能够更好地解释公司绩效;国家股比例对经营绩效的负向影响越来越不显著;法人股比例和负债融资对公司绩效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流通股与公司绩效之间没有显著关系;股权集中度和经营者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有较显著正向影响;留存收益对公司的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 林凡(2007)《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本书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在中国特定的政策环境以及不健全的市场环境下,股权结构成为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控制人主导是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形成机制的主要特征,由此本书以“制衡控制人的权利”为出发点提出了治理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总体思路和规范措施,这对推动中国相关制度、法律环境的完善和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相关综述和评价 美国学者Myers 和Majluf在1984年提出了优序融资理论,较早的对融资偏好问题进行了直接研究。他们探讨了公司如何选择最优融资渠道,即遵循“啄食顺序”,先内源融资、再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优先考虑债权融资,不足时再考虑股权融资。此后,又有很多学者对融资偏好进行了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一般都认为,企业融资应该遵循“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的先后顺序。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开始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进行研究。他们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与国外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大相径庭,突出表现为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融资偏好在微观上表现为上市公司通过不同形式的股权融资方式进行“圈钱”行为。在宏观上表现为资本使用效率不高、资源配置效率未得到充分发挥等。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行为如果不及时加以规范治理,最终将影响到中国证券市场以及公司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制度和市场环境各方面的差异,现有西方财务理论尚不能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进行圆满解释。国内有些学者表示,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低是形成融资偏好的直接原因。资金成本是公司决定融资行为的最根本的因素。公司为融入资本必须给予投资者一定的回报,回报率的高低,基本上反映了融资单位成本的高低。与债权投资者相比,股权投资者承担更大的风险,因而要求更高的回报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证券市场的过小规模与投资者巨大的需求空间存在反差,加之非流通股的大量存在,证券市场市盈率和股价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上,而与之相比的公司派息水平则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投资者并不指望通过获取公司的派息来得到投资回报,而是希望在市场的短期投机行为中获取资本利得。从公司的角度看,股权资本成本是以配股价或新股发行价为计算基础的,而我国的配股价和新股发行价多以市盈率为计算基础,通常要远远高出每股账面净资产,由此计算的股权资本成本很低。正是这种不合理的现状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现象的形成。从公司的角度看,股权资本成本是以配股价或新股发行价为计算基础的,而我国的配股价和新股发行价多以市盈率为计算基础,通常要远远高出每股账面净资产,由此计算的股权资本成本很低。正是这种不合理的现状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现象的形成。近十多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高速发展。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壮大,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和非上市企业比较而言,中国上市公司经营行为比较规范,管理理念比较科学,很多上市公司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因此,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针对性治理措施,将有利于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完善证券市场监管,加速证券市场建设,提升公司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凡.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黄少安,张岗.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经济研究,2001(11). [3] 刘星,魏锋.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4(6). [4] 何佶.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D].东南大学,2005. [5] 张霞.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1). [6] 郑志波.浅议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现状[J].经营管理,2009. [7] 杨鑫.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 [8] 谢聪.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分析[J].财会通讯,2008(1).
[1] 彭常青.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 2006 . [2] 饶卫振. 行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 , 2006 . [3] 熊晓元. 企业信息化投资策略与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 2002 . [4] 陶溪. 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 2006 . [5] 张俊山. 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分析与评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 , 2003 . [6] 袁清文. 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模式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 , 2004 . [7] 史灵歌.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D]郑州大学 , 2002 . [1] 谢新洲. 论我国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环境优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05) . [2] 马国芬. 企业产业信息化及定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 , 2001,(10) . [3] 陈蔼莉. 推进企业信息化工程进程的对策研究[J]情报杂志 , 2002,(02) . [4] 弭元英,冯绍瑞. 基于信息化的品牌国际化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 , 2006,(12) . [5] 刘红雨. 试论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J]现代情报 , 2000,(01) . [1] 章吉林. 有色金属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D]中南大学 , 2004 . [2] 李六. 企业信息化建设及测评问题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 , 2003 . [3] 张勇刚. 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 , 2004 . [4] 臧毅. 企业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 2003 . [1] 胡晶,刘芳. 企业信息化的难点及对策[J]财贸研究 , 1999,(05) . [2] 杨景旗,宋贵侠. 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庆社会科学 , 1999,(04) . [3] 候炳辉. 刍议企业信息化[J]电子展望与决策 , 2000,(02) . [4] 王国强. 关于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2,(04) . [5] 郭雨春. 企业信息化与计量[J]工业计量 , 1999,(06) . [6] 冯文龙. 企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01) . [7] 李波. 管理因素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 , 2001,(04) . [8] 陈国权. 我国企业在实施CIMS过程中的若干管理问题[J]管理工程学报 , 1999,(03) . [9] 谢新洲. 论我国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环境优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05) . [10] 葛中全,唐小我,李仕明. 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03) .
《试论会计信息失真》开 题 报 告一、文献综述现就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及相关文献做一综述,并对这些文献做出简要的评价。1.李爽先生等主持关于会计报表粉饰问题研究在李爽先生等主持编写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会计报表粉饰问题研究》中,运用规范性方法,使用演绎的方法构建会计报表粉饰的基本理论,分析会计报表粉饰的防范和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⑴李爽先生等分析了我国会计报表粉饰的动因,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动因包括7个方面:①奖金动机。②确保职位动机。③借款动机。④纳税动机。⑤推卸责任动机。⑥隐瞒违法动机。⑦政治动机。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的动因包括4个方面:①股票发行和上市动机。②配股动机。③避免处罚动机。④炒作股票动机。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动因包括2个方面:①纳税动机。②利润分配动机。李爽先生等在分析了粉饰会计报表的动因的基础上,从十二个方面分析了历史会计报表粉饰方法及未来会计报表粉饰方法的三个方面,运用搏弈理论对会计报表粉饰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防范会计报表粉饰的方法,具体阐述了会计报表粉饰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⑵会计报表粉饰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主体:①会计报表粉饰的经济后果与法律责任问题的出现。②会计报表粉饰中的法律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认定及其认定机构①企业管理当局法律责任的认定及认定机构。②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认定及认定机构。③其他法律主体法律责任的认定及认定机构。法律责任的种类:①现行的规定。②关于行政责任。③关于刑事责任。④关于民事责任。⑤法律责任的分担。⑥法律责任的确定性与法律责任的严厉程度。李爽先生等在大量研究之后针对杜绝粉饰会计报表,提供真实的会计资料,提出了相关政策的极具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启发的意义。綦好东先生关于会计舞弊的研究綦好东先生在《会计舞弊的经济学解释》中从合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会计舞弊的产生机制,利益分享和成本分摊机制进行研究,认为会计舞弊实际上是相关自然人趋利行为的一种结果。应追究行为当事人的的民事和刑事责任,从依法治理、有效监管、预防、发现、追究(惩处)机制入手,规范公司管理当局、中介机构、大股东、政府行为;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与咨询业务连体,实行审计轮聘制。以期从根本上解决会计舞弊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3.薛祖云博士关于会计信息管制的研究薛祖云博士在《会计信息市场与市场管制——关于会计信息管制的经济学思考》中,应用经济学的理论,从市场的观点阐述会计信息的管制问题,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薛祖云博士提出纠正市场失灵的办法就是会计信息市场的管制,应以社会公平和市场效率的结合为目标。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我国向国际惯例靠拢的会计改革具有推动和借鉴意义。4.蒋燕辉先生关于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的研究蒋燕辉先生在《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中,从内部监督系统和内部控制两方面,对会计舞弊和腐败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认为强化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是一项战略性的规划。建立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机制,是从源头上预防、控制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违法经营及腐败的一项重要举措。5.徐融、寸晓宏关于会计信息故意性违法失真防范的研究徐融、寸晓宏在《会计信息故意性违法失真的防范》的文章中,从加强道德规范、加强法律约束、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检查、加大违法处罚力度和会计违法成本、营造会计人员“独立”的格局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对故意性违法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措施。是根治会计信息失真、杜绝弄虚作假和粉饰舞弊的有效方法。6.葛志兴先生关于会计信息供求质量特征及矛盾的研究葛志兴先生在《会计信息供求质量特征及其矛盾的协调思路》文章中,对会计信息需求质量和会计信息供给质量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会计信息的供给与会计信息的需求在质量上是存在矛盾的。认为解决矛盾的基本协调思路是:改革会计系统内部结构、优化会计系统外部环境、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7.小结以上是有关学者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他们运用不同的方法总结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分析揭示企业及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阐述根治的措施和方法。具有极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二、选题的目的意义我选的论文题目是《试论会计信息失真》。我之所以选这个题目是因为:近几年来,连续不断发生的由于会计舞弊而导致的财务丑闻,其直接结果是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使会计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会计信息的失真已成为危害严重的社会问题,并进而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由会计诚信缺失,普遍的会计舞弊带来的会计信息的失真,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面对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普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朱镕基总理于2001年4月16日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题写了“不做假帐”的四字校训。同年10月29日又在考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工作时,强调指出:“‘不做假帐’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帐,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表明了国家对此问题的重视和坚决杜绝治理的决心。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有关呼唤诚信,规范会计行为,不做假帐,加快提高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探询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等的呼声越来越高,而GDP每年以8%的增长率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尤其需要规范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来反映企业经营发展的真实情况。为什么一方面会计规范建设日臻规范,另一方面违规事件又屡禁不止呢?它的根本原因、表现手段有那些?有何危害?现行制度有何缺陷?解决的办法和治理措施有那些?有关人员各自应承担责任的明晰而具体的制度解释和设定等等。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彻底治理和解决,对诚信的回归,对经济的持续增长,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国加入WTO 之后,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种外在推动力,中国经济由此跨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大门。经济的全球化带给财会人员一个崭新的课题就是财务会计的国际化,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必须全方位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尽快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财务会计信息诚信披露制度;找寻缺失已久的诚信,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很好的发挥会计职能,有助于市场的有序运行,使会计工作上一个新水平,使会计真正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中国经济腾飞的作用。三、论文提纲论文提纲共分为四部分,现就各部分所包涵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1.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由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分析。2.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分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从国有企业的产权机制、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准则的执行、外部审计监督、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3.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分析就会计信息失真影响市场经济的会计诚信和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来分析其造成的危害。4.会计信息失真的结论和治理建议⑴结论:经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决不仅仅是会计人员本身的问题造成的,也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而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我国会计信息失真,不单纯是一个学术理论问题,抑惑是一个经济问题,它更是一个需要从源头上去治理腐败的政治问题。⑵治理建议①加强诚信道德教育②健全民事赔偿制度,加大违法处罚的力度③改革管理体制,推行会计委派制④加强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加快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建设。⑤加强营造会计人员“独立”的格局,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⑥加强中介组织管理和外部监督,推进有限合伙制事务所“二次改制”⑦进一步改革、完善会计制度。⑧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对经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⑨实施会计账薄的监管,加快财务电算化建设四、论文的实现计划1月31日至2月28日查阅文献,3月1日至15日开题,3月18日至5月10日论文写作,争取4月25日前完成论文初稿。论文的关键在于拿出治理的可行措施。五、参考文献目录1. 李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会计报表粉饰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2. 吴安平、茹建英、张尚民:《权益信息失真查证实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3. 李锋:《浅谈会计假帐的危害及对策》,《交通财会》,2003年第三期。4. 徐融等:《会计信息故意性违法失真的防范》,《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七期。5. 葛志兴:《会计信息供求质量特征极其矛盾的协调思路》,《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四期。6.吴景锋等:《帐簿管理:会计监管的新思路—沈阳市实施会计帐簿监管的实践》,《财务与 会计》,2000年第四期。7.蒋燕辉:《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8.吴玲玲、王丽娟:《财务报告失真问题初探》,《交通财会》,2002年第七期。9.王明珠、郭宝华、蒋文春:《损益信息失真查证实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10.陈国军:《浅谈会计信息失真与诚信》,《交通财会》,2002年第八期。11.王棣华:《从代理人理论看财务监督与会计监督的关系》,《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四期。
147 浏览 4 回答
178 浏览 3 回答
226 浏览 3 回答
257 浏览 2 回答
94 浏览 3 回答
104 浏览 3 回答
117 浏览 4 回答
149 浏览 3 回答
271 浏览 3 回答
347 浏览 5 回答
337 浏览 2 回答
345 浏览 3 回答
170 浏览 3 回答
281 浏览 3 回答
214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