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 关关。
”
熟悉的水鸟声再次在耳边响起。碧波荡漾的湖水在那一片荇菜的随风摇摆下, 更加让人迷醉, 就像她一样。
秀丽的面容, 婀娜的身姿, 顺水之流捋取荇菜, 夕之中纤手盈盈。
她正是我睡梦中寻找的佳人, 美得让人窒息。 可笑的是, 第一次试著接近她的时候就被婉言拒绝了。
一向自信的我突然找不到方向, 失落, 迷茫, 溶在酒里,烧在心里。好几个夜晚, 我无法入睡, 心里只有她的样子。
但接下来的几天里,我还是连一句话都不能和她说。 我想离去了, 却不料临行前又看到了她, 还是如仙子般在那一片荇菜里穿行, 还是一般纤手盈盈。
而我却没有资格伴她左右, 只是一个人想离开这心碎之地。
.想到这里, 一股伤感涌上心头, 解开系在背后的瑶琴, 独奏一曲《美人怜》,本想宣泄心中的郁闷, 却又难以抑制欣慕之意。一曲终了, 不由又叹了一口气,我想:是时候走了。
“刚才那一曲可是《美人怜》?” 我诧异地一抬头, 原来她不知道何时已把船停在了我的身边。当时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 惊喜得都忘了回答。
她笑著看著我,“公子可否再奏一曲?” “请姑娘赐教。”此后的十余天里, 每天夕阳西下的时候, 我总会坐在湖边,为在荇菜中穿行的她弹奏, 她也开始和著旋律欢声而唱。
低飞鸣叫的水鸟,随风摇摆的荇菜, 回荡在湖面的歌声和曲声。
我突然发现, 这里比以往更加美丽, 更加充满希望。 但是现在, 没有她的夕阳显得那么黯淡。
水鸟还在那里低飞,荇菜依然随风摇摆著,膝上的瑶琴已经许久没有曲声了,不知道它奏出的旋律是否依然动听。 一阵风吹过, 那首往日的恋曲再次响起,给曾经流转于荇菜中的她, 也祝福身处远方的伊人。
..。
“关关, 关关。。。”
熟悉的水鸟声再次在耳边响起。碧波荡漾的湖水在那一片荇菜的随风摇摆下, 更加让人迷醉,
就像她一样。。
秀丽的面容, 婀娜的身姿, 顺水之流捋取荇菜, 夕之中纤手盈盈。 她正是我睡梦中寻找的佳人, 美得让人窒息。
可笑的是, 第一次试著接近她的时候就被婉言拒绝了。一向自信的我突然找不到方向, 失落, 迷茫, 溶在酒里,烧在心里。好几个夜晚, 我无法入睡, 心里只有她的样子。但接下来的几天里,我还是连一句话都不能和她说。
我想离去了, 却不料临行前又看到了她, 还是如仙子般在那一片荇菜里穿行, 还是一般纤手盈盈。 而我却没有资格伴她左右, 只是一个人想离开这心碎之地。。.想到这里, 一股伤感涌上心头, 解开系在背后的瑶琴, 独奏一曲《美人怜》,本想宣泄心中的郁闷, 却又难以抑制欣慕之意。一曲终了, 不由又叹了一口气,我想:是时候走了。
“刚才那一曲可是《美人怜》?”
我诧异地一抬头, 原来她不知道何时已把船停在了我的身边。当时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 惊喜得都忘了回答。
她笑著看著我,“公子可否再奏一曲?”
“请姑娘赐教。”
此后的十余天里, 每天夕阳西下的时候, 我总会坐在湖边,为在荇菜中穿行的她弹奏, 她也开始和著旋律欢声而唱。低飞鸣叫的水鸟,随风摇摆的荇菜, 回荡在湖面的歌声和曲声。。我突然发现, 这里比以往更加美丽, 更加充满希望。
但是现在, 没有她的夕阳显得那么黯淡。
水鸟还在那里低飞,荇菜依然随风摇摆著,膝上的瑶琴已经许久没有曲声了,不知道它奏出的旋律是否依然动听。
一阵风吹过, 那首往日的恋曲再次响起,给曾经流转于荇菜中的她, 也祝福身处远方的伊人。。..
最佳答案 - 由提问者2007-01-02 21:07:44选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雎鸠关关叫得欢,成双成对在河滩。美丽贤良的女子,正是我的好伴侣。
长短不齐水荇菜,左右采摘忙不停。美丽贤良的女子,做梦也在把她思。
追求她却不可得,日夜思念在心间。想啊想啊心忧伤,翻来覆去欲断肠。
长短不齐水荇菜,左边右边到处采。美丽贤良的女子,弹琴鼓瑟永相爱。
长短不齐水荇菜,左边右边到处采。美丽贤良的女子,鸣钟击鼓乐她怀。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黄河小岛上。
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长短不齐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
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 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
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
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
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 再看点赏析就更了解了: 赏析: 由於流传久远,影响至深且大,因此历来对这首诗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是首爱情诗赞美诗;是举贤诗、讽刺诗;是抢婚背景下的贵族,有关婚姻的教育诗(据《墨子》说法,「琴瑟」「钟鼓」均非平民之乐。)
;是祝贺新婚的诗,……。 其实,仔细玩味诗中那真率炽热的感情,我们毋宁把它当作是一首产生於二千多年前古老的民间恋歌,诗中娓娓细述的是一个男子的单相思,他的倾慕、爱恋与渴望,而这正是亘古以来每一个人心中对爱情最深的企盼。
全诗依据将之分为三章,首章四句见物起兴,写自己的爱情与想望。雎鸠,是一种水鸟,传说这种鸟儿雌雄相爱,形影不离,情真意专,如果一只先死,另一只便忧伤不食,憔悴而死。
因此首句借雎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引起男子无限的情思,想到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正是自己理想的佳偶!至於说「窈窕淑女」是谁,是男子在河边邂逅了一位美丽佳人,而一见钟情,而倾慕追求?还是男子见雎鸠相亲相爱成双成对而春心荡漾,而思念起心中的人儿这里留给大家丰富的想像空间。 次章八句,以缠绵悱恻之情,道出男子追求未果的爱慕之心与相思之苦。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也许是暗示著少女正在河边采荇,她的美妙姿态,她的窈窕倩影点点滴滴,深深的烙印在男子的心上,难以磨灭。也许是左右浮动的荇菜,就少女不可捉摸的心,注定二这条情路是要走得艰辛难熬。
於是日思夜想,不能须臾忘怀。白天里食不知味,无心做事,而漫漫长夜又只能躺在上翻来覆去的苦思冥想不能成眠,心中反复叨念著切割著爱人的名字,爱人的影子,这种「为爱而不得其爱,又不忘其爱」的痴心想念那里只是一个愁字而已! 第三章八句,描写男子向往著愿望实现时的欢乐。
有人说:「这首诗描写了抒情主人公对一位少女邂逅、追求、相思并同她完婚的全过程。」细读全诗,若最后只是像童话故事中大团圆的结局-从此王子和公主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那麽诗意就荡然无存了!爱到深处无怨尤,爱的渴求能导致爱的升华。
这位陷入情网不能自拔的男子,并没有伤心到吐血病倒,也没有绝望的自残杀人,而是给自己的感情找到一条出路,架构起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幻想著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一刹那间他满足了,他和他的爱人美满和谐的结合了!於是一场虚构的热闹的结婚场面快快乐乐的展开,让我们不禁陶醉在其中为其祝福。
但幻想毕竟不是事实,一转念后,男子又会想到什麽?是更深的相思愁绪?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的坚贞?也许留待大家仔细去玩味了! 《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
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你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呢?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
孔子《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
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
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如此说来,《关雎》之义大矣!这种理解究竟有多少道理呢?我们暂且撇下,先从诗歌本身说起。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
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显然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
据我看来,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
我们把《。
早晨,天空刚刚有一点熹微的白色。
深秋的晨露在瑟索的冷风中凝成了严霜,白茫茫的一片,分外萧条。
湖上,芦花飘荡,时而扬在秋风里,时而跌落水面上,激不起丝丝涟漪,却无奈地染白了秋水。
岸边,有一男子,独自立于严霜中,望着芦花掩映的湖水,神情漠然,无一丝流动的气息,只是孤独的站着,好似在守候着什么。
对岸,芦花丛外,隐隐约约有一座房屋,浅浅的瓦,淡淡的墙,在纷飞的芦花映衬下,也有了些许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或许这座房屋里住着一个风姿绰约娉婷玉立同样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而她,或许不知此刻在芦花飞舞,银霜凝成一片惨淡的时节,对岸有一个愿倾其一生来守护她的痴心人。
他与她,一个在岸边,一个在水中央,可望不可即呵。
芦苇依旧那么多,优雅地随风飘,舒展着纤细的腰肢。大片大片的白霜渐渐融成了浅露,雾气生起,他依旧是站在哪儿,没有别的神情,也无别的动作,眉宇之间,刻画着——坚定。
对岸的房屋,在一片朦胧中变得更加隐约,恍若是海市蜃楼一般,是真实的梦境。她在梦里,可是她是否知道呢?
他与她,一个在岸边,一个在水中坻,近了,但是仍然隔着一片湖。秋天,芦花飘荡,模糊了彼此的视线。
太阳已然露出了脸,芦苇在阳光下享受着温暖的抚摸,雾气渐散,晨露微干,水面上还氤氲着一片朦胧,他仍旧是那样站着,透亮澄澈的眼睛依旧是注视着对岸,那芦花掩映下娉婷的身影,似是闪过一丝黯然。
而她,立于秋风中,乌黑的长发和芦花一样飘荡,望着湖上宛如飞扬的雪海的芦花,那逐渐消散的水雾,却始终未看到那双眼睛,和那些许遗憾……
他和她,一个在岸上,一个在水中沚,相隔不远,却始终错过……
晚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他仍就是站在哪儿,对岸的影子却消失不见。
“夜了,看风景也该回了。”淡淡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蓦然回头,她转身,他未来得及倾诉自己的爱慕,她离开了……
望着她离去的背影,他怅然……
他与她,始终隔着一片湖啊!
他木然离去。
可是,他忘记带走他的心了,他的心始终在岸的那边啊。
她是他心头最美的景,芦花飞舞的季节,一颗心,破碎了
难得一个清爽的夏日. 阳光静静地穿过窗棂,窗外的栏杆上落满了树叶清凉而斑驳的影子.他于是漫无目的地循着阳光碎片的足迹和好听的关雎鸟私语的声音,感到分外清闲安适.似乎已经很久没有如此这般明媚的心情了. 远远地望到湖对岸一位身着一袭素裙的窈窕女子,正悠然地用手欲抚平躁动的湖水,低头温柔地挑选水面布满着的翠 *** 滴的荇草.于是朝女子方向快步走去,他想要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午后与她聊聊天,以缓解心中早已有些疲惫的空虚. 可是他再走近一些时,脚步便不由自主地停下了.——满湖的荇草在微风中灵动,与漫卷蓝天的云絮相映成趣,一齐映衬着那张恬静美好的脸.虽是弯下腰采荇草,可是曼妙的侧影已足够让他想象出她悠然独步时的袅袅婷婷,虽是一位朴素的女子,但眼神里的几分忧郁与低着头却微扬的下巴衬出了她平日里的清澄高拔. 风乱了她的头发,乱了他的思绪. 他屏息地看着这一切. 这一缕多情的风如闪电一般击中了他朦胧的梦的记忆,尔后确确实实知道了,“她已不知多少次出现在我的梦中!” 女子似乎察觉到了有人在她身旁伫立,轻轻捋一下自己的长发,微微的侧过脸,小鹿般的眼神注视着眼前这个陌生的男子,四目相对,他的心里已柔软成一片妩媚的水草,女子复又微笑着低下头去,有孩童的慧黠,也有少女的羞涩.忽然这么微笑的瞬间,如在镜头下千万倍迅速绽放的玫瑰,倏地把他的整颗心夺了去.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似水莲花不胜娇羞.从此他的脑海里再也装不下任何.每个角落无一不充斥着女子低头浅笑的画面. 辗转反侧,他懂了这便是一见钟情.怔怔的望着远处蓝黑色的天空,看远处寥落的星星.这一曲心事,在心海里浩渺滔滔. 一切只因女子婉言拒绝了他的爱慕之意.她有自己的心上人,同样的,他的笑容在她记忆里也是最为珍贵. 他终究还是明白,这是不可嬗变的结局.但是他多么想要在她面前弹上一曲她钟爱的《美人怜》,如果她愿意听,他也愿意为她弹一整个下午,甚至是一辈子. 静水深流,所有的受了伤的思念流向心谷最深处,心事便放在心里最温柔的地方。
关雎天高云阔,日白风清,杨花纷纷渐折.秋香未浓,闲门落叶,疏桐落,润秋已近.清风扶柳,朝霞艳天.我在堤上的柳树下走过.天际一片蔚蓝,而你似幅泼墨画中的仙,温柔的阳光倾斜在你脸上.你身着一件淡绯色小褶素裙,一枚小巧的百蝶穿花珍珠簪斜别于髻侧,额前低垂的缕缕流苏此时也已被秋风吹的零零散散,仔细看,你削肩细腰.腮凝新荔.榴齿含香.纤腰楚楚.明眉皓齿.冰雪之心.兰桂之气.兼秋水为神玉为骨,云霞其衣,自是飞仙如态柳如烟,一双白绫绣靴,精致绣工的桃花镶在其上,栩栩亦真亦幻.站在舟头采摘着荇菜,衣袂飘飘,声音淡雅怡人如出谷的黄莺低声浅唱着.你便这样渐渐地从离我不远的地方交叉而过,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我仍呆立在一旁想着刚才的画面,久久不能回神.菡萏落,杨柳疏,潇潇暮雨纷飞乱,漠漠轻寒.我独自漫步于细雨微凉的堤上,望着你离去的方向出神.自那以后,我便日日夜夜不能眠,辗转反侧,想着你的模样.幽葩细萼,蔷薇尽香.粉蝶弄芳草,崎山顶嘶风,荒影枝散尽,淡荡初寒扶残柳.时间流逝,我多次去过初见的地方,却再也没有看到你的人影.我在梧桐树下独自一个人弹着琴,一首《凤求凰》便响奏,时而绵婉悠悠,时而穿云裂石,时而如丹凤展翅,直冲云霄.充堂之芳,非幽兰所难.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突然我好似看见对面阁亭下浮现出了你的身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故事又在这片天际下上演.。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黄河小岛上。
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长短不齐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
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 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
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
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
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 再看点赏析就更了解了: 赏析: 由於流传久远,影响至深且大,因此历来对这首诗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是首爱情诗赞美诗;是举贤诗、讽刺诗;是抢婚背景下的贵族,有关婚姻的教育诗(据《墨子》说法,「琴瑟」「钟鼓」均非平民之乐。)
;是祝贺新婚的诗,……。 其实,仔细玩味诗中那真率炽热的感情,我们毋宁把它当作是一首产生於二千多年前古老的民间恋歌,诗中娓娓细述的是一个男子的单相思,他的倾慕、爱恋与渴望,而这正是亘古以来每一个人心中对爱情最深的企盼。
全诗依据将之分为三章,首章四句见物起兴,写自己的爱情与想望。雎鸠,是一种水鸟,传说这种鸟儿雌雄相爱,形影不离,情真意专,如果一只先死,另一只便忧伤不食,憔悴而死。
因此首句借雎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引起男子无限的情思,想到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正是自己理想的佳偶!至於说「窈窕淑女」是谁,是男子在河边邂逅了一位美丽佳人,而一见钟情,而倾慕追求?还是男子见雎鸠相亲相爱成双成对而春心荡漾,而思念起心中的人儿这里留给大家丰富的想像空间。 次章八句,以缠绵悱恻之情,道出男子追求未果的爱慕之心与相思之苦。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也许是暗示著少女正在河边采荇,她的美妙姿态,她的窈窕倩影点点滴滴,深深的烙印在男子的心上,难以磨灭。也许是左右浮动的荇菜,就少女不可捉摸的心,注定二这条情路是要走得艰辛难熬。
於是日思夜想,不能须臾忘怀。白天里食不知味,无心做事,而漫漫长夜又只能躺在上翻来覆去的苦思冥想不能成眠,心中反复叨念著切割著爱人的名字,爱人的影子,这种「为爱而不得其爱,又不忘其爱」的痴心想念那里只是一个愁字而已! 第三章八句,描写男子向往著愿望实现时的欢乐。
有人说:「这首诗描写了抒情主人公对一位少女邂逅、追求、相思并同她完婚的全过程。」细读全诗,若最后只是像童话故事中大团圆的结局-从此王子和公主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那麽诗意就荡然无存了!爱到深处无怨尤,爱的渴求能导致爱的升华。
这位陷入情网不能自拔的男子,并没有伤心到吐血病倒,也没有绝望的自残杀人,而是给自己的感情找到一条出路,架构起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幻想著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一刹那间他满足了,他和他的爱人美满和谐的结合了!於是一场虚构的热闹的结婚场面快快乐乐的展开,让我们不禁陶醉在其中为其祝福。
但幻想毕竟不是事实,一转念后,男子又会想到什麽?是更深的相思愁绪?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的坚贞?也许留待大家仔细去玩味了! 《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
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你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呢?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
孔子《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
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
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如此说来,《关雎》之义大矣!这种理解究竟有多少道理呢?我们暂且撇下,先从诗歌本身说起。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
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显然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
据我看来,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
我们把《关。
雎鸠关关地鸣叫着,带着天籁般的对唱声,双双飞落在河中的沙洲上。
我站在那云雾弥漫的树林中,向远方眺望,仿佛看见了她。她伫立在和煦的风中,脸上洋溢着恬静的笑。
看着她那娴熟美好的样子,我的心中顿时泛起了圈圈涟漪…… 长长短短的荇菜浮在水面,朦胧中我看见她顺着水流左右采摘嫩绿的荇菜茎。看着她那满脸灿烂的笑容,我也笑了。
她还不知道,我日日夜夜都在想着她,无论是梦中还是醒着,不管是白昼还是黑夜…… 尽管我是那样地想念她,她却还依旧不能到我的面前,看着天空朵朵白云飘过,在那雪一般纯白的云层中,我仿佛看见她的影子,仿佛看见了她那恬静的笑容。她使我朝思暮想,魂牵梦萦。
月色下,我带着悠悠真情,绵绵情思,却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荇菜参差不齐地生长在水中,梦境中我看见她正忽左忽右不停地采摘着那荇菜。看着她步履轻盈地走来,我不由得说出了埋藏在我心中已久的话语:“贤淑漂亮的好姑娘,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如琴瑟般相和,永远相亲相爱……” 长长短短的荇菜随着水波飘荡,依稀中我看见她左也采了右也摘。
听着窗外喜庆的鞭炮声,我许下了永恒的承诺:“贤淑漂亮的好姑娘啊,我一定要敲钟打鼓把你娶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在一片清澈的小溪前,有一处景物夺人眼球,一对雎鸠双双飞进了溪前独景图,在湛蓝的天空下,轻和流淌的小溪前,它们停留在树枝上互相对望又是相互对唱,原本静止不动的溪前独景图变为了春意盎然的雎鸠和鸣图,这才知道,原本这是一种不离不弃,相互依持的动物,有思想,有情感的动物!它们互相对望的眼神应该是人世间最值得信任的“美”,它们相互对唱的乐符应该是天地间最迷人的“景”!在这谁也不愿打破的美景中,一位文静小巧的女子缓慢的走进这雎鸠和鸣图中,这一步是引起大家公愤还是欣笑呢?我们跟着作者的笔墨漫步……“窈窕淑女”在花间不由分神,一下看着流淌的溪水,一下看着远处的山脉,好像在等待什么,忽然间回过神来,采着新鲜的荇菜,一个一个往手中的篮子里放,那芊芊玉手看去光滑细嫩的不断的在空气中划着一道又一道的弧线,女子却不知道远处有一个君子的目光跟着这弧线转动眼球!君子被眼前少女采荇图所吸引住了,还是被眼前这位佳人所迷住呢?不一会儿,少女走出了这幅美景,留下的只是一个依依不舍的眼神,躲在树后的男子见她一点一滴从美景中消失这才敢从树后走上前来,走在她刚刚走过的每一个地方,时不时的还闻到一种她留下的清香,男子正在回想着,回想着她方才做的每一个动作,遗留的每一个笑容,当男子回过神时已近黄昏,他不紧不慢的走在回家的路上,脑海里浮现的仍是女子的笑容,虽然他早知道,那笑容不可能出现在他的世界!这时,这幅画的主人公早已成为了这位男子,并且,他把这幅画的名字又命名为君子思慕图!不知过了多久,这幅画出现了一幅夜景,走进这幅画中仔细一看,夜深人静,简陋的房屋里安安静静,一位君子躺在床上想着他不可能得到的笑容,过一会儿,眼睛忧郁的闭上了,我仿佛走进了他那日思夜想的梦乡:风和日丽的一天,一男一女在田间谈天说地,追追打打,女子一边采着荇菜一边跟对面那个中意的男生一唱一和,不久,飞来一对雎鸠,一唱一和,附和着他们的声音,最后出现了一幅人人向往的梦中生乐图……。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在整部《诗经》中,甚至于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当然,尤其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关雎》中的爱情。 《关雎》中的爱情可以说是在我们这浮躁开放的现代社会中所少有的,也是我们大多数当今社会人求而不得的一种爱情。 可以这样说,《关雎》中所描写的爱情,一开始便带有婚姻的目的性,而最终又归于婚姻的美满,没有男女之间的短暂邂逅、一时激情。这种明确指向性的婚姻代表着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一句话说得好:“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君子”和“窈窕淑女”之间的爱情就反映出了他们的道德和责任。 在《关雎》一诗中,大家可以注意这样一个细节:这首诗虽然是描写男方追求女方,但却丝毫不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没有对“淑女”的动作进行描述,但“君子”的相思也只限制于“辗转反侧”,爱的很守礼制。这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又将情感表露的平和而有分寸,使人读着就会对这样一种平和而美丽的爱情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
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
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
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
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
“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应作流动讲。
这是以荇菜流动从而比喻淑女的难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
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
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
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
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
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
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
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
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
……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
雎鸠关关地鸣叫着,带着天籁般的对唱声,双双飞落在河中的沙洲上。我站在那云雾弥漫的树林中,向远方眺望,仿佛看见了她。她伫立在和煦的风中,脸上洋溢着恬静的笑。看着她那娴熟美好的样子,我的心中顿时泛起了圈圈涟漪……
长长短短的荇菜浮在水面,朦胧中我看见她顺着水流左右采摘嫩绿的荇菜茎。看着她那满脸灿烂的笑容,我也笑了。她还不知道,我日日夜夜都在想着她,无论是梦中还是醒着,不管是白昼还是黑夜……
尽管我是那样地想念她,她却还依旧不能到我的面前,看着天空朵朵白云飘过,在那雪一般纯白的云层中,我仿佛看见她的影子,仿佛看见了她那恬静的笑容。她使我朝思暮想,魂牵梦萦。月色下,我带着悠悠真情,绵绵情思,却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荇菜参差不齐地生长在水中,梦境中我看见她正忽左忽右不停地采摘着那荇菜。看着她步履轻盈地走来,我不由得说出了埋藏在我心中已久的话语:“贤淑漂亮的好姑娘,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如琴瑟般相和,永远相亲相爱……”
长长短短的荇菜随着水波飘荡,依稀中我看见她左也采了右也摘。听着窗外喜庆的鞭炮声,我许下了永恒的承诺:“贤淑漂亮的好姑娘啊,我一定要敲钟打鼓把你娶来……”
鉴赏诗歌《蒹葭》蒹葭 年代:先秦 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1]。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2]。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3]。 [1]:音西,干 [2]:音四,水边 [3]:音止,水中的小沙滩 《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
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
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
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
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
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
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
这也许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法。
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由此可见,《蒹葭》诗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
那是一个死寂沉沉弥漫整个天际的黄昏。
一片凄楚,一片空寂。残留下枯黄的落叶,书写着秋的萧条。
吾形单影只一人,在异地他乡的潺潺流水旁,静默的沉思,与皑白的水珠嬉戏开颜。以物净化心灵,抛开这个繁杂的世间。
倏然,吾隐约听到,有歌声自远方来,空茫茫的一片,方圆500里荒无一人。是什么声音此刻响起?那声音,清脆,美妙,天籁般绕耳旋转不已,使人沉迷,能忘却尘世的杂想,阒静的四周依然余音袅袅。
蓦然回首,吾瞰见,于彼岸,蒹葭生长之处,有位穿着朴素的天使,依着河如履平地地涉水而来,轻飘如云地哼着小曲。河风,轻吹过她清秀的笑靥,拂动她的青丝缕缕翩跹,倒映在水中,宛如是那摇曳于水中的绿藻。
她抬起头,用手拨开遮挡住双眸的秀发,缓缓拭去,额头那晶莹的汗珠。她的清纯,于斜阳影里,留下晚照。
吾瞰见,一枝芙蓉涉水而来,姿态高扬,她的风仪,在我的心头惊艳——青纯般的形象已深深地让我铭记。 吾看得痴了,讷讷地。
竟不知此刻的黄昏中,只剩下一个,青涩少年。眼前的一切从这个时候开始成虚幻缥缈。
或许,这种等,只是一种永远不会有答案的守侯,但我,不舍离去。吾不懂,还要等多长的时间你才会出现。
难道是今天,或许是明年。也许,是永远…… 直觉没有告诉我,她将去何方。
想再去找寻她的贮足的地方,殊不知,她又要将她的青纯带去何方?或许,她也和我一样是异地他乡的行客,或许这里,真的不应该是我们停留的地方。但,恋意不断地在心头萌动,如豆蔻梢头的花苞,免不了要绽放。
于是,吾日日徘徊在河洲边。每当黄昏来临,看着蒹葭在风中摇摆,露水凝成白霜,想起那日,她在彼岸涉水而来哼着小曲的情形。
吾万分可待,可日复一日的等候,换得的竟是惘然——她,一去不复返。寒风凛冽,白霜从天而降,蒹葭黄了,秋水瘦了。
可想念,像勒住心肺的钢丝,日夕不放。但已是不可实现的遐想。
吾风华依旧,在原地,等你。 她,离我不远,宛如朦胧中嗅到卮子花扑鼻的芳香,而那卮子花却只是惊艳于彼岸,似乎近在咫尺而不能靠近。
也许不能越近的,即是不可读懂的一段心灵的心声。 吾静默水旁。
信手拈来缕缕弥香,点缀浑浊的空气,使之静化如水。只愿吾,不能泅渡。
想着你的笑靥,瞰着,蒹葭苍苍。周而复始地冥思着,为何当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39年的瞬间停留,竟然是一场没有开始就结束的幻景。
…… n年以后的今天,依旧是那人,默立潺潺流水旁,望着秋水汤汤,卮子花一片一片地开过。白色的花瓣弥漫天际,宛如思念凝成的雪花。
隔着瑟瑟的黄昏,想看看苇丛那边是否有天使立在水之湄。那个人,就是n年以前的你。
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
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
《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
《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
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
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①。
窈窕淑女②,君子好逑③。(一章)参差荇菜④,左右流之⑤。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⑥。
悠哉悠哉⑦,辗转反侧。(二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⑧。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⑨。(三章) ①关关,毛传:“和声也:”雎鸠,鱼鹰:牛运震曰:“只‘关关’二字,分明写出两鸠来。
先声后地,有情。若作‘河洲雎鸠,其鸣关关’,意味便短。”
②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
《九歌·山鬼》“子慕予兮善窈窕”,王逸注:“窈窕,好貌。” ③君子,朱东润曰:“据毛诗序,君子之作凡六篇,君子或以为大夫之美称,或以为卿、大夫、士之总称,或以为有盛德之称,或以为妇人称其丈夫之词。”
“就《诗》论《诗》,则君子二字,可以上赅天子、诸侯,下赅卿、大夫、士。”“盛德之说,则为引申之义,大夫之称,自为妻举其夫社会地位而言。”
逑,毛传:“匹也。”按好逑,犹言嘉耦。
④荇,毛传曰“接余”,其他异名尚有不少,李时珍云“俗呼荇丝菜,池人谓之莕公须,淮人谓之靥子菜,江东谓之金莲子”,等等。龙胆科,多年生草本,并根连水底,叶浮水上。
自古供食用。陆玑曰:“其白茎以苦酒(按即醋)浸之,肥美可案酒。”
近人陆文郁说:“河北安新近白洋淀一带旧有鬻者,称黄花儿菜,以茎及叶柄为小束,食时以水淘取其皮,醋油拌之,颇爽口。” ⑤流,毛传:“求也。”
用《尔雅·释言》文。朱熹曰:“顺水之流而取之也。”
⑥思,语助词。服,毛传:“思之也。”
《庄子·田子方》“吾服女也甚忘”,郭象注:“‘服’者,思存之谓也。” ⑦朱熹曰:“悠,长也。”
按悠哉悠哉,思念之深长也。 ⑧芼,毛传:“择也。”
⑨钟鼓,金奏也,是盛礼用乐。王国维曰:“金奏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大夫士,鼓而已。”
按此诗言“钟鼓乐之”,乃作身分语。由两周墓葬中乐器和礼器的组合情况来看,金石之乐的使用,的确等级分明,即便所谓“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也不例外。
中原地区虢、郑、三晋和周的墓葬,已发掘两千余座,出土编钟、编磬者,止限于个别葬制规格很高的墓,约占总数百分之一。从青铜乐钟的制作要求来看,这也是必然——非“有力者”,实不能为。
而这一切,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恰相一致。 《关雎》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诗。
大概它第一好在音乐,此有孔子的评论为证,《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乱,便是音乐结束时候的合奏。
它第二好在意思。《关雎》不是实写,而是虚拟。
戴君恩说:“此诗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尽了,却翻出未得时一段,写个牢骚忧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时一段,写个欢欣鼓舞的光景,无非描写‘君子好逑’一句耳。若认做实境,便是梦中说梦。”
牛运震说:“辗转反侧,琴瑟钟鼓,都是空中设想,空处传情,解诗者以为实事,失之矣。”都是有得之见。
《诗》写男女之情,多用虚拟,即所谓“思之境”,如《汉广》,如《月出》,如《泽陂》,等等,而《关雎》一篇最是恬静温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作为乐歌,它被派作“乱”之用,正是很合适的。 然而不论作为乐还是作为歌,它都不平衍,不单调。
贺贻孙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此四句乃诗中波澜,无此四句,则不独全诗平叠直叙无复曲折,抑且音节短促急弦紧调,何以被诸管弦乎。
忽于‘窈窕淑女’前后四叠之间插此四句,遂觉满篇悠衍生动矣。”邓翔曰:“得此一折,文势便不平衍,下文‘友之’‘乐之’乃更沉至有味。
‘悠哉悠哉’,叠二字句以为句,‘辗转反侧’,合四字句以为句,亦着意结构。文气到此一住,乐调亦到此一歇拍,下章乃再接前腔。”
虽然“歇拍”、“前腔”云云,是以后人意揣度古人,但这样的推测并非没有道理。依此说,则《关雎》自然不属即口吟唱之作,而是经由一番思索安排的功夫“作”出来。
其实也可以说,“诗三百”,莫不如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
但如何是兴呢,却是一个太大的问题。若把古往今来关于“兴”的论述统统编辑起来,恐怕是篇幅甚巨的一部大书,则何敢轻易来谈。
然而既读《诗》,兴的问题就没办法绕开,那么只好敷衍几句最平常的话。所谓“兴”,可以说是引起话题吧,或者说是由景引起情。
这景与情的碰合多半是诗人当下的感悟,它可以是即目,也不妨是浮想;前者是实景,后者则是心象。但它仅仅是引起话题,一旦进入话题,便可以放过一边,因此“兴”中并不含直接的比喻,若然,则即为“比”。
至于景与情或曰物与心的关联,即景物所以为感为悟者,当日于诗人虽是直接,但如旁人看则已是微妙,其实即在诗人自己,也未尝不是转瞬即逝难以捕捉;时过境迁,后人就更难找到确定的答案。何况《诗》的创作有前有后,创作在前者,有不少先已成了警句,其中自然。
此诗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后来的剧作家代剧中人立言,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反嫌说得太露;而《关雎》的作者却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真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了。难得的是这乃属于典型的东方式的、我国传统的正常恋爱观,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为夫妇(用“好逑”字样可证),而不仅仅是做为情侣(这同《郑风》里的作品就不同了!),这固然有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却也体现了汉民族的传统特色。
“兴”是现实主义的技巧,是不错的。这首诗即河洲之物而起兴,显见为民间产物;采荇尤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可能是女性)。我们对于采荇不免陌生,但采莲蓬、采藕、采菱的生活我们能体会。先是顺流而取,再则采到手,再则煮熟了端上来。表示虽然一件小小事情也不容易做(正是劳动的真精神),这就象征了君子求淑女的心情与周折。等到生米煮成熟饭,正是“钟鼓乐之”的时候了,意味该多么深长!同时这种工作是眼前事实,并非虚拟幻想,一面写实一面又象征,此所以为比兴之正格,这才是中国诗的长处。后妃固然主德,但后妃哪里梦见“采荇”的乐趣,也未必看得见“雎鸠”的比翼双飞。不过采诗入乐,“太师”的眼光总算够好的。可惜古人不懂得“向人民学习”罢了。(小如按:此段文字乃转摘自我的一份劫后残存的讲稿中,当时是把先生的意思做为自己的话写下来的,因此可能与原文略有出入,读者鉴之。)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347 浏览 3 回答
100 浏览 5 回答
214 浏览 4 回答
349 浏览 5 回答
348 浏览 4 回答
186 浏览 3 回答
266 浏览 5 回答
170 浏览 3 回答
192 浏览 2 回答
278 浏览 5 回答
300 浏览 2 回答
173 浏览 3 回答
176 浏览 4 回答
113 浏览 4 回答
160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