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因论史概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边缘科学的渗透和人类找矿勘探、采矿生产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以及新的矿床地质事实的不断披露,使矿床地质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典的正岩浆矿床的某些成因观念正受到新的学术思想的挑战。
关于基性-超基性岩硫化铜镍矿床的成因问题,自1893年萨德伯里镍矿发现至今,在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括起来有:岩浆成因(,1891;,1893;Coieman,1905,1913;Collins,1934~1937;Я.И.Ольщанский,1905,1951;,1957;.Годлевский,1959~1960,1967~1968)、热液成因(,1903;.Заварицкий1926;Э.Н.Елисеев,1959)、硫化作用成因(,1963)、陨石撞击成因(,1964;French,1966)、变质成因(С.И.Зак,В.В.ПроспуряковиВ.И.Кочнов-Перухов,1972)以及淋滤交代成因等。
所谓岩浆成因观点系指(1893),Я.И.Ольшанский(1950,1951)[1,2]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就地分异成矿理论。百年来,这一理论为大多数地质、矿床学家所接受,并广泛用以解释岩浆硫化铜镍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从而成为经典的正岩浆矿床的传统理论之一。
但是,近一二十年来,由于一系列典型矿床(如加拿大的萨德伯里,前苏联的诺里尔斯克,我国的金川、红旗岭、力马河、赤柏松等)披露的新的地质事实,使硫化铜镍矿床的传统成因观念正孕育着新的突破。例如,(1962),(1972)等对萨德伯里矿床[3,4];В.И.Смирнов(1976),Н.Н.Урванцев(1979),Л.В.Польфиров(1979),М.Ф.Смирнов(1966)等对诺里尔斯克矿床的研究成果[5~8]即是例证。
笔者通过对红旗岭、金川、力马河、赤柏松等矿床的研究[9,10],认为绝大多数品位高、储量大,尤其是单斜状小岩体中的陨铁状、致密状和角砾状富矿石构成的大矿体,主要是由深渊液态层状分异矿浆的贯入作用而形成的。就地熔离或结晶分异作用,只是在深成矿浆贯入过程中起作用的次要因素。
2主要依据
笔者从我国主要硫化铜镍矿床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下列地质事实是就地分异成因论难以解释的,而这些事实恰恰是深成矿浆贯入成因的论据。
(1)就地分异理论认为,岩浆型硫化铜镍矿床主要产于非均一组构的单式岩体的某一特定分异岩相中,矿体通常产于岩体底部。由此看来,含矿岩体是否是单式岩体,亦即含矿岩相是结晶分异的相变产物,抑或是单独一次侵入相的问题,对硫化铜镍矿床成因理论至关重要。
事实上,中国绝大多数含镍基性-超基性岩体并非单式岩体,而是由岩浆多期(次)连续或断续侵入于同一空间形成的非均一组构的复式岩体。而且,较晚侵入的岩浆或矿浆往往具有含矿性好和矿石更富的特点。例如,力马河矿床含矿岩相是最晚侵入的辉石橄榄岩。金川含矿岩体是矿浆3次贯入形成的复式岩体[15],其中第三次侵入的中粗粒含辉纯橄岩相含矿率为100%。据张瑄(1983)的研究成果,赤柏松含矿岩体也是一个多期(次)熔浆侵入作用明显的复式岩体,较晚侵入的细粒苏长岩及辉长玢岩含矿性最好。笔者(1982)发现,红旗岭1号岩体中的主要矿体赋存在第三次侵入的橄榄辉石岩中。白马寨、朱布以及漂河川等含矿岩体也有类似情况。国外的萨德伯里、诺里尔斯克等知名矿床,也都产于复式岩体之中。既然如此,建立在非均一组构单式岩体基础上的就地熔离的成因观点,就值得商榷了。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应当指出的是,一个岩体的凝固时间往往需要十几万年 ( В. И. Котляр,1966) 到几百万年 ( Н. В. Петровская,1982)[16]。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犹如火山多次喷发形成火山堆积物一样,含矿基性—超基性岩体往往也是深成岩浆 ( 或矿浆) 多期 ( 次) 活动的产物。如两次侵入时间间隔较短,就会出现熔浆液态侵入液态的情况。此时,不管两次侵入到一起的熔浆是否混合,只要二者成分相近,温度梯度小,均可形成肉眼或镜下难以鉴别的特殊侵入关系,笔者 ( 1981) 称之为隐秘侵入接触 ( Cryptically intrusive contact) 。长期以来,还是由于这种隐秘侵入接触现象未被识别和认识,才掩蔽了大量岩体中岩相间侵入关系的实质,从而使人们把复合的侵入岩相误认为结晶分异岩相,把实质上的复式岩体视为单式岩体,进而把某些后生贯入矿体看做是就地熔离成因的同生矿体。可见,隐秘侵入接触关系的研究至关重要。其具体研究方法,笔者已有另文论及,恕不赘述。
图 2 阿拉列琴矿床地质剖面图( 据 Г. И. Кавардин,1981)
图 3 卡乌拉矿床地质平、剖面图( 据 Г. И. Кавардин,1981)
( 2) 就地分异理论认为硫化铜镍矿床的寄生母岩侵入体多为岩盆、岩床和岩盘,而单斜状岩墙、岩脉和岩株等含矿岩体则罕见。苏联的诺里尔斯克 ( 图 1) 、阿拉列琴 ( 图 2) 和卡乌尔( 图 3) ,以及加拿大的萨德伯里 ( 图 4) 等含矿岩体是墙状还是脉状姑且不说,就我国的一些硫化铜镍矿床而论,其中绝大多数含矿岩体都不是岩盆、岩盘等,而是单斜状的岩墙、岩脉与岩株。例如,金川为一不规则状的岩墙 ( 图 5) ;赤柏松1 号岩体为岩墙 ( 图 6) ; 红旗岭 7 号岩体 ( 图7) ,以及漂合川含矿岩体群中的岩体皆为岩墙。力马河与红旗岭1 号岩体,在总轮廓上虽似歪盆状岩体,但就单独侵入的含矿岩相而论,无论是力马河的辉石橄榄岩还是红旗岭 1 号岩体的橄榄辉石岩,均为脉状贯入岩体 ( 图 8 ~ 图 10) 。尤为特征的是,这些单斜状的小侵入体,不仅含矿性好,蕴藏有大富矿,而且通常都是全矿岩体或称满贯式矿体。
图 4 萨德伯里矿区地质平、剖面图( 据 Г. И. Кавардин,1981)
图 5 金川矿区地质略图
( 3) 以就地分异成矿理论为基础,Vogt( 1923) 曾指出,找大矿要到大岩体中去找,小岩体只能形成小矿。实际上,小岩体含大矿者并不乏其例。按矿体与岩体之体积比计算,力马河为1∶5,金川为3. 3∶5,红旗岭7 号为1∶1。另据 Урванцев ( 1973) 的资料,诺里尔斯克侵入体厚60 ~100m,矿体厚达几十米。加拿大魁北克省的马卜瑞吉镍矿,是一个由含 30%硫化物和 70% 硅酸盐的不混熔橄榄岩熔浆侵入凝灰岩中形成的岩席状侵入体。所有这些矿床,都很难设想是就地分异形成的。A. J. Naldrett ( 1969) 指出,“从许多案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硫化镍矿床是作为不易混熔的硫化物流体贯入的。”J. E. Hawley ( 1962)认为: 萨德伯里侵入体是熔浆一分为二分别成岩成矿的范例。R. L. Stanton ( 1972) 针对萨德伯里也曾指出,“一些地区的硫化物和硅酸盐的比值,对侵入体所具有的可能温度下的完全溶解来说是太高了。”笔者认为,小岩体成大矿这种不协调的现象本身,表明熔浆曾经历过深渊液态熔离分异作用,即在其侵位之前,硅酸盐和硫化物已是熔离相了。力马河岩体平均硫化镍比萨德伯里高 180 倍[17],岩体本身显然不可能分异或熔离出那么多的硫化镍,只有用深渊熔离作用才能得以解释。由此得出结论: 鉴于硫化物是在深部熔离富集的,故矿体的大小与岩体规模无关,小岩体也可以成大矿。
图 6 赤柏松 1 号岩体地质图
图 7 红旗岭 7 号岩体地质图
图 8 力马河硫化铜镍矿床中段地质略图
图 9 红旗岭 1 号岩体地质略图
( 4) 矿体位于岩体底部,这是就地分异理论诱导出的另一个结论。笔者并不否认由含矿熔浆就地熔离出来的硫化物,在重力场作用下可以形成底部似层状矿体。不过,在更多的情况下,所谓的底部矿体实际上是深熔矿浆沿岩体与围岩间的构造破碎带贯入所致。J. R. Boldt ( 1969) 研究萨德伯里后指出, “七十余年的勘探和开采经验表明,矿床位置是由含镍侵入体的底部接触带这个重要的构造决定的” ( 见图 4 中的剖面图) 。力马河镍矿虽然发现已二百多年了,但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在开采和补充勘探过程中,才证实含矿辉石橄榄岩相是沿闪长-辉长岩与围岩接触带贯入形成的 ( 图 8,图 10) 。红旗岭 1号岩体底部的含矿橄榄辉石岩,也是沿岩体边缘的构造接触带侵位形成的( 图 9 中的剖面图),图 12 为红旗岭 1 号与 7 号岩体岩石化学特征图解。朱布岩体沿岩体边部贯穿所有垂直分异岩相 ( 图 11) 。力马河、漂河川等一些岩体的底部矿体还常常贯入到岩体的围岩中。类似的情况在国外的某些矿床内已屡见不鲜。这些事实与就地熔离成矿理论是不相协调的。显而易见,长期以来,矿体产于岩体底部这一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一些矿浆沿岩体底部或边缘构造接触带贯入成矿的本质。
图 10 力马河岩体剖面图
图 11 朱布岩体剖面图
( 5) 按照就地分异成矿理论的观点,一个就地分异较为完善的含矿单式基性-超基性岩体,其含矿岩相位于岩体底部,在扎氏或王氏岩石化学图解上[18]亦位于最下部。然而,许多硫化铜镍矿床都并非如此。例如,许多人一直认为是典型就地分异的歪盆状红旗岭1 号岩体,其含矿的主要橄榄辉石岩相虽然在空间上位于岩体最下部 ( 有趣的是在辉石橄榄岩相的下部) ,但在岩石化学图解上都分布在中部,而不是最下部; 图解最下部的倒是空间上位于其下部的辉石橄榄岩相。类似的情况也见于赤柏松矿床 ( 图 13) ,其含矿最好的橄榄苏长辉石岩与辉长玢岩也位于中部。这种被认为是 “异常”的现象,恰好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本质问题,即在空间上位于底部、而在岩石化学图解上位于中部的含矿岩相,并非就地结晶重力分异的产物,而是单独一次含硫化物熔浆或矿浆贯入作用形成的。М. Ф. Смирнов ( 1966) 研究诺里尔斯克矿床时曾指出: “硫化物在斑杂辉长岩-辉绿岩中的富集程度,比苦橄辉长-辉绿岩高一倍。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应跟橄榄石和硫化物因重力沉淀而发生共同沉积的概念协调起来。”
( 6) 应用地质温度计计算含矿岩体形成温度表明,不同矿区的含矿岩相的形成温度,均较非含矿岩相为低 ( 见表 1) 。这也是就地分异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形成含矿岩相的熔浆或矿浆富含以水为主的挥发分,降低了其结晶温度。大量化学分析数据表明,含矿岩相含水 3% ~7%,一般为 5% 左右。含矿岩相、尤其是近矿母岩往往发育同生自蚀变作用,这可能与挥发分的存在有关。假如这些挥发分是残余岩浆或岩浆期后气液的产物,则它们不应聚集在岩体下部富含矿体的部分,而应在岩体上部或沿节理裂隙及构造破碎带发育。
图 12 红旗岭 1 号与 7 号岩体岩石化学特征图解( 据王恒升,白文吉)
( 7) 含矿岩相常具有显著的流层、流线等流动构造。突出的例子是力马河岩体含矿辉石橄榄岩相及红旗岭 1 号、7 号岩体的含矿橄榄辉石岩与顽火辉石岩相。以红旗岭 1号岩体橄榄辉石岩相为例,常可见到硫化物、橄榄石、辉石与斜长石彼此几乎平行的拉长定向排列,矿物的倾伏角与岩体底部产状一致。硫化物与硅酸盐造岩矿物在流动过程中的分层现象也颇明显。此外,岩体边缘、内部或围岩中的角砾状矿石内,作为胶结物的硫化物颗粒的拉长方向,与岩石角砾长轴方向一致,显示出产状与破碎带一致的流动构造。力马河含矿辉石橄榄岩相的流动构造十分发育,尤其是 “富矿体流线构造清楚”,“……矿体拐弯,流线拐弯,矿体钝角尖灭处,流线亦作钝角转弯”[17],并由此得出结论,矿体是动力分异作用形成的。总之,上述含矿岩相的流动构造特点表明,除了含硫化物熔浆在动力作用下的贯入特征外,尚证实了动力分异作用及岩体破碎后矿浆贯入作用的存在。在含矿岩相形成过程中,至少在所述岩体内,动力因素是主要的,重力因素居于次要。
图 13 赤柏松 1 号岩体扎氏图解
表 1 国内主要含镍岩体形成温度一览表
续表
(8)除了矿石的海绵陨铁结构表明先熔离出来的硫化物把后结晶的橄榄石包围起来[12],进而说明含矿熔浆在结晶前存在着硫化物与硅酸盐的液态熔离作用外,在一些矿区(红旗岭、赤柏松等)的矿石中,尚见有硫化物与橄榄石形成的似文象状近共结结构[19]。据С.И.Талдыкин(1960)的资料,这种结构的共结温度为575℃,其组分的共结比尚未得知,有待研究。此种文象状近共结结构俨如海绵陨铁结构一样,再次证明含矿熔浆于结晶前存在着硫化物与硅酸盐的不混熔分离作用。它们不是就地分异成因矿石的结构特点,而是深渊液态分异矿浆贯入成因矿石的标型结构。
综合上述,作者认为,无论是用早期岩浆分凝或晚期岩浆熔离,甚至晚期岩浆熔离贯入等建筑在熔浆就地分异或结晶熔离基础上的成矿理论,均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上述主要成岩成矿作用特点,当然也就难以揭示硫化铜镍矿床主要富矿体的成矿作用的本质。笔者经多年的研究,基于硫化铜镍矿床的上述基本特点,并通过对红旗岭、力马河、赤柏松及漂河川等含镍岩体的深入解剖,认为基性-超基性硫化铜镍矿床的主要富矿体,是来自上地幔的原始含矿熔浆,经深渊液态层状熔离分异作用,熔离出来的富硫化物或纯硫化物矿浆,在动力驱动下沿断裂构造连续或断续贯入地壳上部形成的。作者称其为“矿浆贯入矿床”(Ore magmatic injection deposits)。而传统的就地分异作用只是在深熔矿浆贯入过程中或贯入后起作用的次要因素。这一结论至少是符合我国镍矿实际情况的。
参考文献
[1] Ольшанский Я И. Тр. ИГН АН СССР,Сер. петрограф.,1950,121 ( 36)
[2] Олъшанский Я И. Тр. ИГН АН СССР,Сер. петрограф.,1951,137 ( 40)
[3] Stanton R L Ore petrology. Mc Graw - Hill Book Company. 1972
[4] Hawley J E Econ. Geol. 1965,60 ( 3)
[5]Смирнов В И. Геология полезных ископаемых. М,.“Недра”,1976
[6] Урванцев Н Н. Геология и геофизика,1973,( 1)
[7] Польферов Д В. Геология, геохимия и генезис месторождений медно-никелевых сулъфидных руд. П“Недра”,1979
[8] Смирнов М Ф. Строение Норильских никеленосных интрузий и их сульфидные руды,М,.“Недра”,1966
[9] 傅德彬等 . 地质论评,1963,21 ( 3)
[10] 傅德彬 . 地球化学,1975,( 1)
[11] Craig,J. R. Kullerud,G. Phase relations in the Cu-Fe-Ni-System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magmatic ore deposits,Magmat-ic ore deposits
[12] 周作侠 . 地质与勘探,1973,( 4)
[13] Naldrett,A. J. . Discussion of papers concerned with sulfide deposits,Magmatic ore deposits
[14] Boldt,J. R. ,Queneau,P. . The winning of nickel: Its geology,mining and extractive metallurgy,The InternationalNickel Company of Canada,Limited and Methuen & Co. ,Ltd. London. 1976
[15] 宋恕夏 . 地质与勘探,1973,( 6)
[16] Петровская,Н. В. . Природа,1982,( 11)
[17] 桂林冶金地质研究所等 . 铬镍钴铂地质专辑 ( 第二集)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1974
[18] 王恒升等 . 地质学报,1975,( 1)
[19] Koster A F. Econ. Geol. 1967,62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