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论文常见的参考文献介绍
参考文献来源分类: 期刊文章-[J],普通图书、专着-[M],论文集、会议录-[C],学位论文-[D],规范、标准-[S],报告-[R],未说明文献类型或资料类-[Z].
毕业论文常见的参考文献介绍
1 期刊论文-[J]
[1] 汤晓光。 无砟轨道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评估系统建设管理[J]. 铁道标准设计,2010( 1) : 3-6.
[2] 王天亮,刘建坤,彭丽云,等。 冻融循环作用下水泥改良土的力学性质研究[J]. 中国铁道科学,2010,31( 6) : 7-13.
[3] 周丹,田红旗。 强侧风下客车在不同路况运行的气动性能比较[J]. 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8,39 ( 3) :554-559.
2 普通图书、专着-[M]
[1] 郑健。 中国高速铁路桥梁[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龚晓南。 地基处理手册[M]. 2 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 布列耶夫,克拉夫错夫。 轨道电路的分析与综合[M]. 孙铭甫,译。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1981: 55-56.
3 论文集、会议论文-[C]
[1] 王梦恕,骆建军。 客运专线长大隧道设计施工的讨论[C]∥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武汉: 长江出版社,2005: 186-195.
[2] 张忠智。 科技书刊的总编( 主编) 的角色要求[C]/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部学会建会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委员会,1997:33-34.
4 学位论文-[D]
[1] 李小珍。 高速铁路列车-桥梁系统耦合振动理论及应用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2000.
5 标准、规范-[S]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铁建设[2007]47 号 新建时速300 ~ 350 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S].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 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 TB10003-2005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S].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6 科研报告-[R]
[1]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技术研究总报告[R]. 武汉: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08.
7 专利-[P]
[1] 闫友联,沈良成,金仓,等。 一种大跨度悬索桥施工中的先导索水面牵引的放索装置: 中国,[P]. 2010-05-05.
8 电子文献( 包括专着或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电子文献) [M /OL][J /OL]等
[1] 江向东。 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处理与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J/OL]. 情报学报,1999,18( 2) : 4[2000-01-18].
9 报纸中析出的文献-[N]
[1] 丁文祥。 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 [N]. 中国青年报,2000-11-20( 15) .
10 未说明文献类型或资料类-[Z]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铁路 GSM - R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技术规划[Z]. 北京: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铁 道部,2005.
关于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大专院校学生毕业之前写作的体现学习成果的论说文。从整个写作过程来说,要抓好三件事:一是选题要得当,二是材料收集要充分,三是论证要严密。一个环节失误,都会严重影响论文质量。在此仅就写法上的问题谈几点应注意事项:
一、题目最好小一点,角度新一点 。
由于完成论文的时间大体上只有三五个月,论文字数也有一定限制,因此选的题目不能过大。否则,为时间、精力、资料等条件所限,将难以写好。题目小一点,写得实在一点,把问题讲得透彻一点,对于初学写论文的同学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锻炼。确定题目之后,还要考虑从哪个角度写比较好。譬如论一部作品,究竟是论它的思想性、艺术技巧还是人物形象等,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所掌握的资料来确定,最好是从前人所没有论述过的地方或前人虽有论述但自己有新见解的地方着手。当然,也不是题目越小越好,越冷僻越好。钻牛角尖也容易走上歧途。
二、依理定形,顺理成章。
论文和文学作品不同,它要求用简明的语言讲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因此,论文的结构只能以理为中心,结构形式必须服从事理发展逻辑。所以,在写作之前要细致地分析所有的材料,理清思路。在写作时,要紧紧抓住自己所要阐述的问题组织和使用材料,用严密的论证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三、中心突出,层次清楚。
要使文章中心突出,首先要确定论证重点,然后在材料的安排上下功夫,即先找出材料安排的顺序,看看什么材料该先用,什么该后用,放在什么地方最为合适。如材料安排是平行关系,即列举式的,材料之间并无内在的逻辑联系,谁先谁后没有多大关系。如果是递进关系,不论是递增式还是递减式,就象阶梯一样,有一定先后次序,它们之间就不能随意颠倒顺序,否则,就会造成气不通、理不顺。此外,还有接续关系和对立关系等。总之,在使用材料时,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得恰到好处,这样,文章就可以做到中心突出、层次清楚。层次清楚还要求:段落之间的衔接要紧凑,文势的曲折变化要自然。段落之间的过渡不论采用什么形式,如用联接词,用插叙或说明等,都要有连贯性,不要给人突如其来的感觉。为了使文章曲折变化、引人入胜,有时要退一步讲,有时要抓住关键性的字眼反复挖掘深意,有时需要间接证明,有时需要用顿笔造成奇峰突起等。但无论怎样曲折变化,都不能离开文章的中心,横生枝节,而要显得自然、合理。
动笔写作之前,最好先列一个提纲,确定文章的架子,看看要讲哪几层道理,用什么材料,怎么论证,如何开头、结尾等。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查自己材料是否够用,另外,写作时也不致因时间较长而使思路中断。当然,写作过程中,随着认识的加深或新材料的发现,部分修改甚至提纲的事也是有的,但有提纲总比没有要好。初稿写毕,要在听取指导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之后反复修改,最后再定稿。
毕业设计说明书与毕业论文撰写的规范化要求
一篇完整的毕业设计说明书或毕业论文要有题目、摘要及关键词、目录、引言(前言)、正文、结论、谢辞、参考文献、附录等几部分构成,毕业论文规范。理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要求不少于2500字,文科专业不少于3000字,具体实施细则如下:
一、毕业设计说明书撰写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1.题目
毕业设计课题名称,要求简洁、确切、鲜明。
2.中外文摘要及关键词
应扼要叙述本设计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要简练。中文摘要求约1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
3.目录
主要内容的目录。
4.前言
应说明本设计的目的、意义、范围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及尚可开拓空间;本设计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设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5.正文
(1)设计方案论证:应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应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应阐述所采用方案的特点(如采用了何种新技术、新措施、提高了什么性能等)。
(2)设计及计算部分:设计及计算部分是设计说明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详细写明设计结果及计算结果。
(3)样机或试件的各种实验及测试情况:包括实验方法、线路及数据处理等,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规范》。
(4)方案的.校验:说明所设计的系统是否满足各项性能指标的要求,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校验的方法可以是理论分析(即反推算),包括系统分析,也可以是实验测试及计算机的上机运算等。
6.结论
概括说明本设计的情况和价值,分析其优点、特色,有何创新,性能达到何水平,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方向。
7.谢辞
简述自己通过本设计的体会,并对指导老师和协助完成设计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
应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9.附录
将各种篇幅较大的图纸、数据表格、计算机程序等作为附录附于说明书之后。
二、毕业论文撰写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1.题目
题目应该简短、明确,要有概括性,让人看后能大致了解文章的确切内容、专业的特点和学科的范畴。题目的字数要适当。
2.中外文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即内容提要,应当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应反映整个论文的精华。中文摘要约1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3-5个。摘要应写得扼要、准确,一般在毕业论文全文完成后再写摘要。在写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达,每项内容均不宜展开论证。
(2)要客观陈述,不宜加主观评价。
(3)成果和结论性意见是摘要的重点内容,在文字上应着重陈述,以加深读者的印象。
(4)要独立成文,选词用语要避免与全文尤其是前言和结论雷同。
(5)既要写得简短扼要,又要行文活泼,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写得有文采,以唤起读者对全文的阅读的兴趣。
3.目录(必要时)
论文编写完成后,为了醒目和便于读者阅读,可为论文编写一个目录。目录可分章节,每一章节之后应编写明页码。
4.前言
前言是全篇论文的开场白,它包括:
(1)选题的缘由。
(2)对本课题已有研究情况的评述。
(3)说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采用的手段、方法。
(4)概括成果及意义。
作为摘要和前言,虽然所定的内容大体相同,但仍有很大的区别。区别主要在于:摘要一般要写得高度概括、简略,前言则可以稍微具体些;摘要的某些内容,如结论意见,可以作为笼统的表达,而前言中所有的内容则必须明确表达;摘要不写选题的缘由,前言则明确反映;在文字量上前言一般多于摘要。
肯定会死的,在零下270度的低温,人会被瞬间冻毙命,在如此细胞都会被冻结停在活动,人怎么可能会不死。
05年在俄罗斯靠近北极圈附近就发现过一头完整而僵硬的猛犸象,在这头猛犸象的嘴里还残留着待咽的毛莨草,它的眼睛至今透明。科学家认为在数万年前,这只猛犸象正吃着毛莨草,气温突然骤降,它还没来得及咽下口中的食物就被冻结在冰里。 这只猛犸象并没有复活,当然可能是瞬间冻住它的温度不到270度,而它也没有瞬间解冻。不过就算达到了,也一样会死亡,毕竟细胞不是机器,就算是金属被瞬间冻住,再瞬间解冻可能分子间的结构也要被破坏了。冷冻势必会让水结冰,人体里可以有80%左右的水份,其结冰是会破坏细胞的。
别说是零下270度,就是绝对零度的度瞬间冻住一个生命也会让生命死亡,因为理论上在绝对零度的时候,连原子都停止振动了,更不用说宏观物体了。任何物体要存在必须具有一定能量(比如分子间的势能,分子动能),分子动能越大温度越高。绝对零度就是物体的能量已经低到一个极限,或者说完全没有了。 当然如果科学猜想的绝对零度能冻住时间,那可能就是另一回事了,不过根据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永远无法达到,只可无限逼近。因为任何空间必然存有能量和热量,也不断进行相互转换而不消失。所以绝对零度是不存在的,除非该空间自始即无任何能量热量。在此一空间,所有物质完全没有粒子振动,其总体积并且为零。 至于提问者问的被零下270度冻住和常态下的区别,以及生与死的生理上变化,实际都是一回事。生者细胞保持活跃,正常工作完成新陈代谢,死者细胞停止活动,开始彻底衰亡,不再产生新的细胞。被零下270度冻住的人,细胞也停止活动了,只是细胞被冻住没有马上衰亡,这时候的人就算瞬间解冻了,也只能说细胞没有死亡,但人死了。
PS:答这个题竟然让我想起了圣斗士冰河,这不科学啊。
应该不会,理由有二:1.据报道,西方有些有钱人得了不治之症,就把自己冷冻起来。等将来 科技 发达了在解冻治疗,以重新生活。2.曾看过一端电视,将金鱼放进液氮(沸点-196 ),金鱼瞬间被动住,然后,将金鱼放入水中,结果一会金鱼又慢慢游动起来。当然,最终金鱼还是死了,但注意是在演播厅进行,没有才去任何特殊措施。所以,如果是人肯定会做的更加科学严谨,相信一定能保证人的存活。
另外,有人提出人体的细胞80%是水分,由于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致使水结冰时体积增大,将细胞壁张破,人就无法存活。这个问题确实存在,生活中有人冻伤就是这种原因。但此理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水结冰是体积增大没错,只是发生在水的凝固点,水结成冰之后,温度再降低,冰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也就是说,冰的温度如果降的足够低,其体积并不比同质量的水的体积大,冻金鱼时,直接放在液氮中,避开了在凝固点结冰过程,冰的体积根本来不及增大就缩小了。所以,细胞内的水结冰体积并不增大,也就不会胀破细胞壁。否则,让鱼自然冷冻,冬天钓鱼的人都知道,冻得邦邦硬的鱼,放回水里也不会活过来。
一个人被瞬间冰到零下270度,他当然当时还是不会死的!但是,让他从冬眠中苏醒,难度很大。很有可能使他死亡!
首先,人被冷冻以后,的确可以使人的器官处于类似动物冬眠的状态,从而保持冷冻前的状态。 但是,题中的温度的确太低了,有可能引起人体的一些伤害,但是我觉的应该不会致命!
其次,就是什么时候复苏冷冻人,如何使冷冻人复苏!国外早已有医学专家证实,有些人希望通过冷冻,从而在未来几十年后的一天在复苏,但是研究表明:如果冷冻时间过长,在复苏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冷冻人的死亡!
因此,瞬间冷冻虽然有可能伤害人体,但是不会造成冷冻人死亡。但是,直到目前如何解冻冷冻人,尤其是长时间冷冻的人,还是一个世界难题。因此这个冷冻人死亡的可能性还是很大!
答:目前的技术而言,这个人必死无疑;但是理论上存在可能,未来或许发展出一种新技术,让这个人暂时低温休眠(接近绝对零度),未来再解冻唤醒。
理论上,人体在低温时,新陈代谢大大减慢,身体处于休眠状态, 但是目前低温技术还存在很多瓶颈。
蛋白质缓慢进入低温时,会逐渐失去活性,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解决办法就是,让整个人体瞬间进入低温状态,这时候蛋白质的活性将得以保留。
目前的技术可以让单个人体器官,很快进入低温状态,但是让整个人体从里到外瞬间进入低温,还实现不了。
人体重量的70%是水,水急速降温进入冰点后,会随机生成细小且尖锐的冰晶,这些冰晶会刺破细胞,导致人体细胞产生不可恢复的损伤。
借鉴冬眠中的青蛙,可以在零下20 存活,青蛙进入低温前,身体会释放大量葡萄糖,这些葡萄糖溶解在体液内,使得体液的冰点大大降低。
可是外界温度一旦超过了极限(零下30多度),那么青蛙的细胞,也将受到难以恢复的损伤。
目前,人体胚胎保存技术和器官保存技术,都是添加了特殊的冻存液。一方面阻止生物体变质;另外一方面就是避免器官内的水分结晶损伤细胞膜。
但是对于活着的人体,这个办法就行不通了。
目前讨论第三个瓶颈,还有点为时过早,但是也值得提一下。
如果前面两个瓶颈被克服,接下来就是超低温休眠的解冻技术,需要把整个人体,在极短的时间内,整体恢复到室温,才能保证体内蛋白质、DNA和其他活性物质不会遭到破坏。
这样的技术,目前也是不具备的,有人可能会想到微波炉或许可以……咯咯……这个想法不错,可以研究研究……嘻嘻
以上,就是低温休眠的三个瓶颈,目前科学家还在研究当中,反正在理论上,低温休眠是可行的呢。
像生命力极强的水熊虫,能在-200 的环境下生存数天,能在-272 的超低温下生存2分钟,如此苛刻的条件下,生命都得以存活,那么未来技术谁又说得准呢!
之前在中科大看过一个实验,把一条鱼放在零下190度的液氮中冰冻,然后取出放进温水里鱼还是能够复活的,但是这个冷冻的时间很短,而且反复冷冻几次之后鱼还是死了。所以对于人来说直接在零下270度冷冻人一定会死的,因为人体的70%都是水,冷冻的过程中水一定会结冰,把人体的一些细胞刺穿。目前国外有冷冻人体的实验这也都是在把人体内的血液和水分置换之后进行的。
所以现在科学界研究的人体冷冻术是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进行的。
生物冷冻保存活体,关键是要保存其机体不受损害,而最终要的是肌体的基本单位,细胞不受损害。
要保证机体不受损害不是以冷冻能不能快速进行来衡量的,不是什么瞬间冷冻这么简单的事情,这里面有一个复杂的过程。
自然界有一些奇异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
一棵梨树或者一棵苹果树,能够在-30到-40度的低温下过冬,春暖花开又能生长结果;一些海滩上的软体动物如贻贝、牡蛎等在寒冷中成为冰雕,当潮水回来又仿佛睡美人苏醒。
这种奇迹在更多的动植物身上没有出现,它们在酷寒中逝去再也不能醒来。
这种损害破坏主要发生在0度至-60度之间发生,怎样避免在冷冻和复苏过程中安全度过这个损害阶段,达到-120度的保险冷冻温度,或回到常温,是科学需要突破的难题。
现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甘油替代人体组织中含水的液体,使细胞内外冻结时间不一样,外面先冻,使细胞脱水,可以避免损伤;二是冻结过程不经相变的玻璃化冷冻技术,可以达到保护细胞的目的。
这两种技术都有很多复杂的机制和方法,由于本文并非学术论文而只是科普,就不详细介绍了。总之人体冷冻保存技术还是一个研究过程中的事物,还有很多难关需要克服。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员保罗西格尔是专门研究低温生物学的,他曾经将活着的仓鼠和一只小猎犬进行冷冻2小时试验,结果成功的让它们复活。
但人体这种复杂的动物长期冷冻,几十年上百年以后,能否做到身体和意识的复活,现在谁也没有把握。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体冷冻公司,是设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和设立在美国密歇根州的“人体冷冻机构”。 人体冷冻服务是个收费项目,如有需要可以预约服务。
一些人在无奈的死去之前,纷纷选择了冷冻保存,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够复苏重返人间。甚至有些人,还只是保留了一个头颅,只是希望今后意识能够复活,精神永生。
比如牛津哲学家波斯特伦和桑德伯格,就只预定了收费较便宜的服务:只冷藏头部。现在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已经冷冻了117具尸体。
这个项目现在看来虽然还很“科幻”,但毕竟比实现超光速时光倒流的“科幻”要现实很多,时空通讯祝愿这些先行者们能够梦想成真。
人体在气温19 以下环境会出现热量“入不敷出”的负平衡。体温降至33 以下时体温调节中枢机能失调,30 以下时,内脏器官功能明显下降,失去意识;体温降到22 以下时,维持生命中枢出现困难;体温降至14 16 ,人体会被冻死。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在37 左右,外界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体温会下降。核心体温降低2摄氏度,就会导致体温过低:失去知觉、心跳失常。人体温度24摄氏度时,心跳会停止。理论上的人类体温最低极限是0 ,在这个温度下, 人体组织会结冰, 体内的细胞则会被摧毁,人体细胞内所保有的水份在结冰的时候体积会变大,直接地撑破了细胞壁。
在使用了保护剂的情况下,人体细胞在零下196 的液氮中可保存30-50年。但在干冰或-70 冰箱中保存的细胞6个月后活力损失超过50%,在干冰中人类细胞4个月活力损失殆尽。
在一个人被瞬间冰冻到零下270度的时候,即使是不会死亡,解冻的时候即使是活着的,但是,也是存活不久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的人体器官与细胞,都是处在于全面崩溃的前阶段。而单个干细胞在液氮环境下解冻之后之所以还能够保持活性,主要的原因在于,在196度C的环境下,在保护剂的作用下,干细胞内的水份不会凝结成冰撑破细胞壁。
人体冷冻再复活的研究,其实已经进行几十年了。冷冻人体最大的问题不是达不到低温,而是达到低温后,人体细胞中大量的水将产生相变,从而在空间构象上挤压和破坏细胞内的固有结构。
你可以做个实验,把一个纸盒子装满水,封住口放到冰箱冷冻室里。过几个小时拿出来,纸盒一定会被涨破,因为水变成冰的过程中,体积增加了。所以无损冷冻人体的关键,不在于能达到多低的温度,而在于能否让富含水分的人体保持在和冻前一样的三维构象。
液体转变成固体有两种方式,一是经过相变,以晶体方式的不连续地固化,水分子在正常情况下就是这样运作的。但还有一种方式是所谓的玻璃化,玻璃态固化过程中不经历相变,液体连续地被固化。
其实玻璃化态下的固体,依然具有流动性。理论上来说,常温下的玻璃依然是液体,有一定的流动性,只不过流动性小到无法观察到。如果能够把人体在低温下玻璃化,那么理论上细胞结构将会得到完整的保留,这才是冷冻人体复活的关键。
不过实现人体玻璃化的关键似乎并不在于足够低的温度以及足够快的冷冻时间,我们可能需要在冷冻人体内加入一些特殊的物质,以维持水分子的玻璃化固化过程。而这方面的研究,还远远没有达到应用阶段。
这个问题最重要的点不是零下270,而是瞬间一词。瞬间的温度变化只能从微观解释,宏观是没有任何物态变化的。意思是液态水瞬间变成零下270 ,拿它依然是液态水,不会变成冰的,所以这个问题可以类比为时间冻结,时间冻结人肯定不会死了。懂的人就懂,不懂的人也无法解释。
据我所知,这个人不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首先不说以现在的技术怎么怎么不可以实现的话,就算真的可以将一个人瞬间冷冻到这个温度,他不仅是必死无疑,而且还是死无全尸!
众所周知,绝对零度为零下度这么说来零下270度是很接近绝对零度的。而目前公认的人体冷冻技术最合适的温度是在零下196度,相比较下来温度高了不只是一点点, 在这么低的温度下,别说细胞如何能够完整保存,就算是骨头都会被冻得粉碎。那是因为就算迅速变成冰块,人体的压强还是存在的,瞬间冷冻会使人体的压强增大,人体就会炸开碎成冰块。在太空中如果一个宇航员不幸死亡了,那么他的同伴会将他放在太空中冷冻,随后只要是稍微地震荡他就会变成一堆粉末,同样的道理,这个人的下场会和宇航员一样。
虽然理想状态下我们可以认为瞬间冷冻到如此低的温度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想要人体所有的细胞一下子全都进入冷冻状态是不可能的,因为身体很厚, 一些细胞,尤其是有神经凸起的神经元,这些细胞又细又长,极易受到损伤,一经损伤是无法恢复的,而神经细胞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解冻了那么也极有可能是一个植物人。
既然说了瞬间冷冻不可实现,那么瞬间解冻也是不可实现的,因为也要面临着解冻过程中对于人体细胞的损害,稍不注意,人体细胞就会大面积的死亡。即使解冻了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细胞,何来人能够复活一说?
生物制药中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应用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生物制药中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应用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相关问题也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生物制药产业在我国整体经济市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从现有的技术手段来看,一些生物制药厂家并没有合理地进行创新,仍然沿用传统技术,导致技术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所以应尝试在生物制药的过程中对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进行合理应用。据此,文章分析了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生物制药方面的运用问题,希望能够对现实有所裨益。
关键词: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生物制药;发展;
前言
在生物制药的过程当中,有必要对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进行合理运用,因为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本身具备着一定的创新价值,无论是在技术高度方面还是在技术实效方面都要超过传统的技术。生物制药在我国的整体发展体系中可以说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保证生物制药的质量与效率才能够不断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应合理分析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生物制药方面的运用问题。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具备较强的现实意义。
1、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基本概念
想要对整体问题进行研究,就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明确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基本概念。对于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而言,其具备创新性,不仅仅能够利用低温的具体条件来对药品进行冻结处理,同时还能够对真空无菌环境进行创设,在真空无菌环境的具体条件下,对药品进行升华、干燥处理、毫无疑问,升华的过程较为复杂,但只有通过升华才可以对药品中的基本水分进行去除,达成最终目的,之后对药品进行解析干燥处理。归结起来,无论是去除水还是结合水都需要完全的包括在整体工作的范畴当中。
在多个学科领域当中,真空冷冻干燥技术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包括物理学及生物学等等,只有保证药品稳定性,才可以更好地激发药物细胞活性,不断促进其合理发展。除此之外,通过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液体药品不受到环境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对液体药品进行稀释之后,就可以在保证其稳定性的基础上降低环境污染的几率,不断延长药品的保存期,对药品的具体品质进行提升。总而言之,在现有的生物制药行业中,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以上所述,基本就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概念。
2、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生物制药方面的运用价值
在对整体问题进行研究前还有必要明确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生物制药方面的运用价值。所谓运用价值,也可以理解为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优势,正如前文所说,从现有的技术手段来看,一些生物制药厂家并没有合理地进行创新,仍然沿用传统技术,导致技术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所以应尝试在生物制药的过程中对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可见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具有传统技术不具备的具体优势。
传统的干燥技术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应用缺陷,而应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则可以对产品的干燥效果进行提高,在传统技术无法保证产品处理质量的情况下,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优势也就得以体现。由于常规的干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往往会导致药品出现破损的情况,而对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进行运用则可以对气体进行升华,不会产生对物料的破坏,进而产生对生物结构的保护作用。
在对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对具体环境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要求,所以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应用不会对药品产生具体的污染,也不会出现杂质,有利于对药品进行更高效率的运输。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能够大幅度提升药品干燥的具体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提升药品处理的顺利程度。
在真空环境下,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能够得到合理应用,可以避免药品处理过程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最大程度地减少杂质。在对药品进行运输时,应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后也可以较好的节约成本,由于药品的具体细胞活性得以保留,所以药品成品的具体质量也能得到提升。
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能够得到应用,不仅仅不会对蛋白质的具体成分产生影响,同时还可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能够较好地保证药品材料的完整性。以上所述,基本就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生物制药方面的运用价值。
3、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生物制药方面的运用措施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生物制药预冻阶段中的应用
在生物制药的过程当中,预冻是十分重要且关键的环节,相关人员必须要对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尤其是在这一步骤内,相关工作人员不仅仅要明确原材料的具体情况,同时还需要对原材料的温度进行控制,如果原材料温度不合适就会影响冻结处理的效率,会影响到后续的具体步骤。
虽然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相比较于传统干燥技术具备明显的优势,但如果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就无法真正发挥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价值,因此必须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并注意具体细节,明确原料内部的成分冻结情况,在监测温度的基础上保证原料冻结的完全性。冻结温度并没有确切的标准,不同情况下最合适的冻结温度也存在不同,必须要将其与原料共晶点进行比较,在明确双方共同之处的情况下保证冻结处理的合理性。由于在生物制药的具体过程中,冻结速度会影响到原料内部的冰晶,因此为了保证整体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就必须要对冻结时间以及具体的`冻结速度进行严格控制。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生物制药升华阶段中的应用
在生物制药的具体升华阶段,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同样具备用武之地。虽然我国目前对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应用水平还不够高,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在生物制药领域,必须要不断进行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达成最终目标。在生物制药的各个阶段当中,实事求是的说,最能够体现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效果的就是升华阶段。结合物料的具体情况,在对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进行应用时必须要以无水环境为基础,以无水环境为核心,对原料中的冰晶需要进行升华处理,一旦出现了冰晶融化的情况,相关工作人员就必须要集中注意力,因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可能影响原料处理的具体质量。所以应尝试结合升华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具体的工作进程,避免冰晶完全融化。
在升华的具体环节与步骤中还需要对冰晶周围的具体水蒸气进行合理监测,通过具备专业性特点的仪器来对水蒸气的具体含量进行测试,不仅仅需要与冻结点的蒸汽进行比较,同时还需要关注不同的细节,尤其是在对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物料中水分的具体情况最大程度地消除水分。
升华环境对热量存在需求,只有具备热量支撑才能够提升供热气压的具体水平,同时具备专业能力的技术人员还需要对温度进行大程度的控制,在这一具体环节中,需要对物料进行精确的分类,结合物料的具体品质对升华时间进行设置,能够在提升物料干燥程度的基础上解决多方面的问题。总而言之,在生物制药的升华阶段,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应用较为重要,较为必要,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完全合理,相关工作人员往往还没有明确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对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应用方法也不够明确,这也需要生物制药企业在合理的情况下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最大程度地诠释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应用价值。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生物制药解析附阶段的中应用
在生物制药的解析附阶段,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应用空间较大,同时应用难度也较大。由于在生物制药过程中必须要对物料进行干燥处理,所以应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可以通过升华功能对物料中的基本水分进行蒸发,一旦出现缝隙就会保存水分,所以必须要消除缝隙或最大程度地减少缝隙。
部分生物制药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很多的细节问题,不利于提升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应用水平,也不利于保证药品质量,所以必须要转变思想,树立先进意识,重视各类细节。为了能够避免后续干燥处理被缝隙影响,必须要对缝隙中存在着的具体水分进行合理处理,可通过解析附的具体优势来完成整体工作。
在一般情况下,物料缝隙中的具体含水量不能够超过2%,如果能够保持在这一数值之下,就可以达到合理标准。首先,负责应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深入研究解析附物料的具体温度,除此之外,板层的温度也需要包括在其中。由于物料的温度会随着区域温度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应尝试将其温度与许可的温度进行比较,之后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各类问题。在解析附的具体阶段,应该对物料温度进行合理控制,并对板层的温度进行调整,合理调节干燥室的压力。
再者,不同物料的形状存在差别,所以解析的时间也不尽相同,除此之外,不同生物药品的类型也存在着较大区别,所以应通过精密的实验来确定生物药品类型,在干燥处理过程中,不同生物药品的含水量不尽相同,为了提升解析实践,可通过适当提高含水量的方式来完成具体工作,但必须要对冻干机板层的温差等进行科学控制。
4、结论
综上所述,生物制药在我国的整体发展体系中可以说十分重要,只有保证生物制药的质量与效率才能够不断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应用不会对药品产生具体的污染,也不会出现杂质,有利于对药品进行更高效率的运输;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能够大幅度提升药品干燥的具体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提升药品处理的顺利程度;在对具体的药品进行运输时,应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后也可以较好的节约成本,由于药品的具体细胞活性得以保留,所以药品成品的具体质量也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仲艺.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生物制药方面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01):76-77.
[2]黄元宏.简述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生物制药方面的应用[J].饮食科学,2017(18):62.
[3]金小花.探析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生物制药方面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180.
173 浏览 3 回答
205 浏览 4 回答
276 浏览 3 回答
206 浏览 3 回答
216 浏览 5 回答
87 浏览 3 回答
321 浏览 4 回答
294 浏览 7 回答
85 浏览 3 回答
272 浏览 4 回答
318 浏览 7 回答
120 浏览 3 回答
172 浏览 4 回答
320 浏览 3 回答
185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