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的象征了苗族人的自然之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之美的体现,苗族人民的勤苗族服饰的象征了苗族人的自然之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之美的体现,苗族人民的勤劳。
1、苗族服饰抽象的刺绣、蜡染图案中反映和表现了她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表达了苗族女性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了解及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饰中可看出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集中反映了苗族在与自然的抗衡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在此间也就产生了苗族的审美意识。
3、苗族妇女认为,苗族服饰中包含自然之美,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都是她们所需要的色彩素材,都应把它穿在身上,形成一种源于自然而超越自然的美。
4、苗族服饰经过种麻、收麻、绩麻、纺线、漂白、织布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到刺绣、蜡染、裁缝,最后成为一套精美的服装,无不反映了苗族妇女的勤劳和耐性。
苗族服饰有地区差别,分为黔东南型、湘西型、云贵型:
1、黔东南型:雷山苗族服饰多姿多彩,是当今世界上最美丽、最漂亮的服饰之一。这些多姿多彩的服饰铭载着本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变迁,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来生活环境的浓缩。史学家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2、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主要是松桃县)、渝(秀山县、彭水县一带)、鄂(恩施州)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如今女性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3、云贵型:云贵的大花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的昭通、楚雄、彝良,贵州六盘水、威宁、织金、普定、镇宁、紫云等地。大花苗族主要麻布做衣服,他们远古的服装都是自己种植麻,自己织布,自己做衣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苗族服饰
苗族少女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这也是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说到“服”,不得不想到“饰”。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蝴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苗族银饰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族服饰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 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采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对襟麻布长衫、披羊毛毡(上有几何图案)。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 造型上,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 说到“服”,不得不想到“饰”。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蝴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苗族银饰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 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南蛮传》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苗族服饰是一种原始苗族人民的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存根,一种无字的历书,一种无声语言和标志。苗族服饰由于性别、年龄、婚否等情况而不同,并且有地区差别,但都保持一种从古至今的传统款式。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百褶裙,图案花纹色彩斑斓,多刺绣、织锦、蜡染、挑花装饰。衣裙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的传统。服饰用料则以居住地出产的原料为主,多以棉、麻、毛等经过家庭手工作坊精编细织而成。苗族男子的装束则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我们所说的苗族服装的款式多样,主要是指苗族女性的节日盛装或者叫礼服。苗族服装按地域可分为五种型制:黔东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种。黔东南苗族服饰:流传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个县市和都匀、荔波、三都、兴仁、安顺,广西融水、三江等区域。上衣有大领对襟或右衽半身。百褶裙长短不一,佩戴各式围腰和绑腿。发髻也有较大差异。黔东南苗族服饰大约有30多种款式。黔中南苗族服饰:主要流行于贵阳、龙里、贵定、惠水、平坝、安顺、平塘、罗甸,云南的丘北、文山、麻栗和广西隆林等地。其特点是以黑、白、蓝色线绣衣裙或蜡染。大领对襟开,百褶裙,包头帕或头巾,髻发。黔中南苗族服饰有5种款式。川黔滇苗族服饰: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东北、桂西北以及云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衣料主要是麻布,服饰色彩较浅,蜡染工艺普遍。服饰和发型多种多样。湘西苗族服饰: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松桃、四川秀山、酉阳、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多彩头帕和变型式样,服饰亦有8种。海南苗族服饰:由于海南苗族受当地黎族服饰的影响,苗女穿右偏襟长及膝部的长衫,仅一扣,无领,蜡染短裙,以黑、红色为主,花纹较少,束发,包一绣图案花纹的头巾,外面再盖一条绣有花边的尖角头帕,套上一条红带子垂在背后,显出与其他地区的苗族服饰的非常不同。
银饰特征 以大为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 苗族银饰 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 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 以重为美 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 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 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 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 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 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 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这种炫耀意识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难见到。 傣族男子的纹身习俗讲究纹身部位愈宽、图案愈复杂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浑身上下戴着密密的珠饰、贝饰;青海牧区藏族妇女的“加龙”背饰充分体现了追求大和多的审美原则;德昂族的腰箍多达三四十圈,可谓追求饰品数量的典型。 足见追求繁缚的以多为美,不止苗族一家。 值得一提的是,从贵州省博物馆所藏不同时期的银饰比较情况看,苗族银饰追求大、重、多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 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苗族银饰的发展速度更为空前。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苗族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编辑本段银饰历史 在明代以后的数百年里,苗族银饰经历了一个为服从民族审美定势需要,而演绎、 苗族银饰 组合、变异的民族化过程。 其一,所有的银饰原有品种在苗族审美标准的取舍下,有的根本末被接纳,有的引入后即被淘汰,有的屡经改造l]而面目全非,当然,也有的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特征。 其实,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其二,苗族银饰的民族化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毋庸置疑,人类的需要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源泉,群体的审美观念是艺术创造的规范。 苗族银饰的创新正是遵循这一逻辑而发生、发展的。 由于对银饰的需求,苗族对服装的审美意识逐渐同实用意识分离开来,由物质需要的依存关系衍化成审美的主客体关系。 由于群体审美观念的规范,在艺术创新的过程中,苗族银饰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 影响和规定苗族银饰造型的审美观点很多,那么,其中最根本的是什么呢?苗族从古至今都有“以钱为饰”的习俗, 史料也显示,“钱”饰与银饰是同时步入苗族服饰领域的。 这种通过“以饯为饰”所流露出来的夸富心态,对于苗族银饰的审美价值取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苗族银饰最基本的三大艺术特征,即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 编辑本段银饰工艺 加工 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 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 除了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设计上苗族银匠也堪称高手。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苗族银匠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 另一方面,作为支系成员,也为了在同行中获得竞争优势,苗族银匠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 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 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以不触动银饰的整体造型为前提。 苗族银饰在造型上有其稳定性,一经祖先确定形制,即不可改动,往往形成一个支系的重要标志。 苗族女性饰银,爱其洁白,珍其无瑕。 因此,苗族银匠除了加工银饰,还要负责给银饰除污去垢,俗称"洗银"。 他们给银饰涂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烧去附着在银饰上的氧化层,然后放迸紫铜锅里的明矾水中烧煮,经清水洗净,再用铜刷清理,银饰即光亮如新。 原料 历史上的银饰加工原料主要为银元、银锭。 也就是说,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经年累月,积攒下的银质货币,几乎全都投入了熔炉。 正因为如此,各地银饰的银质纯度以当地流行的银币为准。 譬如民国时期黔东南境内是以雷山为界,其北边银料来自大洋,纯度较高,南边来自贰毫,银饰成色较差。 20世纪50年代后,党和 *** 充分尊重苗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每年低价拨给苗族专用银。 银饰文化 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在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 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义厚重,它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 所以,每一件银衣都少不了这个“宗庙”图样,且大体稳定,不能随意创造、变形。 还有银花头围上的骑马武士和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都如此。 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 苗族图腾即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 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即妹榜妹略),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 这样,与苗族始祖有关的有四种图腾。 水牛是苗族始祖姜央的兄弟。 西江、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银角是牛角的图样造型。 水牛是稻作农耕的主力,水牯牛又是祭祀祖先的牺牲。 传说苗族的先祖蚩 尤就是头有角的。 据《述异记》记载:“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觚人,人不能向o”苗族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 雷山苗族常常会把牛称为“牛妈牛爹”,逢年过节也不会忘了款待牛,要给牛吃酒肉和糯米饭。 他们从银匠那里取回新打制的银角时,除了付给工钱外,还要送糯米饭等,以示感谢银匠给自家制成了吉祥物。 在把银角拿回家里时要说:“把门敞开,拉牛来了!”并备酒肉庆贺。 苗族认为,除天地外,枫树是祖先之祖。 枫树也当然地在银饰上有所表现。 银饰上的吊花,多为三角形的枫叶纹,它也作为连结其他图样的中介造型。 苗族古歌当中提到了十余种鸟类,而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十二个蛋的鹊宇鸟,有说是燕子的一种。 它是由被砍伐的古枫树梢变来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为图腾来崇拜的。 因而,银燕雀是苗族银饰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图样造型。 雷山丹江的主体由银雀组成的银簪中,有四只银雀,中间的一只被做得很逼真,神态活灵活现,连一片一片的羽毛纹理也清晰可见,小雀则抽象简略。 都匀王司的银雀发簪主体就是一只神态逼真的写实的鸟,它展翅欲飞,身上的羽毛也一片片地微张,嘴里还衔着一个银笼。 蝴蝶的纹样造型在银围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腰银牌等几乎所有的银饰上都能看到,因为蝴蝶妈妈是传说中苗族的母亲。 上述几种图腾的纹样造型都是苗族银饰不可或缺的。 而期于的各种动物、花草图案造型则可以灵活搭配,给银匠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这样写道:“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相传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而龙却是蚩尤的对手。 所以,苗族在古歌《十二个蛋》当中,“水龙”只是其中的一个蛋,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苗族的历史文化中,有的地区有招龙、接龙的习俗,把龙视为至尊。 但也有好些地区并没有特殊的龙崇拜。 施洞龙船节的传说很能代表苗族与龙的关系:很久很久以前,小河口住着一位老人,名叫保公。 一天,他带着孙子九保下河打鱼,老人先上岸。 老人离开了一会儿之后,突然乌云翻卷,不见了孙子。 这时,老人不顾风狂浪急,潜下水去找孙子。 老人在水下见到一个老洞,他悄悄进去一看,龙正枕着孙子的尸体在睡觉。 老人愤怒至极,但他没有惊动龙,而是游回岸上,用火镰、火草扎猪尿泡里,又潜回龙洞,放火把龙洞烧了。 但是烧龙洞的烟雾却弥漫着整个清水江的上空。 一连七天七夜不见阳光,四下里漆黑一片。 鸟不出窝,鸡不打鸣,牛不犁田,人也没法做活路。 小孩位只有在屋檐的水口下用棒槌、包谷杆划着玩。 嘴里无意中喊道:“咚咚多!咚咚多!”如打鼓声。 这时,天竟然慢慢发亮,大家都兴奋极了。 不久,江面上飘起了一条四丈长、水桶一般粗、花花绿绿的龙尸。 在施秉县的胜秉寨,龙尸被捞了起来。 各地的寨老被招呼去吃龙肉,后来各寨子的人都去抢着吃龙肉。 不多久,就把整条龙都抢完了。 胜秉寨分得龙头,平寨分得龙颈,塘龙寨分得龙身,榕山寨分得龙腰,施洞的人去得晚了点,分得龙尾,杨家寨去得最晚,只分了点龙肠子。 当人们把龙肉分走后,夜里,龙的魂灵便给大家托梦说:“我害了老人的孙子,自己也赔了命,你们如果用杉树做成我的身子模样,在清水江里划上几天,让我又活起来,我就会保佑你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施洞一带便兴起了划龙船的习俗。 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在施洞等地苗族服饰刺绣中,龙就是随处可见的、有善有恶的、善恶互换的、可以与各种动物“嫁接”的一个符号。 但银饰比刺绣更多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苗族银饰中龙的图样,最多地是见于头饰。 特别是女性戴的银角,大多为双龙戏珠等吉祥图样。 项圈上,龙纹图案比较普遍,而且与别的花样、动物搭配特别丰富,在这里,龙只是动物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它可以和各种动植物平等共处于一个项圈之上。 如贵州黄平、凯里一带流行的:“龙凤抢宝单层响铃银项圈”,它单面浮雕双龙、双凤抢宝纹饰,中间是浮雕的龙纹圆盒,下部圈沿坠了猫、鹿、鱼和龙纹响铃吊饰。 又如贵州施秉一带流行的一种响铃银项链,它的链身吊坠凤凰、蝙蝠、老虎、蟾蜍、鸡、马、鱼、人及一串响铃,项链正中坠一个圆盒,一面饰浮雕牛头纹,一面饰葵花纹,盒下坠刀、剑、挖耳勺等吊饰,就是在实用的短剑上,也錾有很简单的龙纹。 这龙纹,是在最下层最不起眼的地方。 它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龙在苗族心目中的寻常地位。 苗族的龙有各种各样的,诸如牛龙、蛇龙、鱼龙、鸟龙、猪龙、羊龙、马龙、蚕龙、蜈蚣龙、蚯蚓龙、螺蛳龙、虾身龙、鸡头龙、双头龙、饕餮龙、狃龙、麒麟龙、穿山甲龙等等。 不过,施洞地区龙的这种“寻常性”也是有条件的,比如小孩佩戴的银帽饰,就有菩萨、仙童以及狮、虎、麒麟珍稀猛兽,没有龙的图样,这似乎又体现了龙的不寻常性。 因为孩子年幼,还承受不起这尊贵的龙。 苗族银饰中独特的迁徙文化 苗族的银饰虽然出现较晚,但由于苗族口传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漫长的迁徙和征战的历程在已经定居多年的苗族生活中依然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他们依然铭记着祖先迁徙和征战的千难万险,回忆着迁徙途中的风物,崇拜着祖先的勇敢顽强。 所以,他们银饰上对苗族长期的征战、迁徙历程、迁徙文化多有反映。 比如在台江和雷山丹江和的银花头围上,都有武士执刀棍骑马奔驰的造型。 施洞妇女佩戴的一种制作精细的银马围帕,中间是珠宝嵌镜面,左右两边各7名剽悍的男子头挽高髻手执兵器立于马背之上,相向而驰,造型生动。 这都是先祖们驰骋疆场不断西迁的征战场面,表现了施洞人对先祖的缅怀纪念。 施洞苗族妇女的衣背饰物 - 银衣片上,也有男子骑马的纹样。 卢山还有一种兵器银吊饰,将各种刀、剑、挖耳勺等挂在妇女的腰间,这都是当年征战迁徙的印痕。 另外,狮子这种猛兽和牡丹花卉在贵州苗族地区从未有过,但台江、施洞一代的妇女胸饰挂牌、镂刻有狮子和牡丹花的银衣片,刻有牡丹狮纹的银手镯、小孩银帽,花溪一带未婚女子佩戴的银锁胸饰,黎平的双龙双狮银饰吊牌……都离不了狮子,银饰中也常有牡丹花纹,这可以看作是苗族先民在中原地区生活,并吸纳了汉文化因子的写照。 鱼是苗族东方江边、海边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食品。 鱼除了多子的生殖崇拜含义之外,《苗放古歌》中唱道:“榜生下来要吃鱼……鱼儿多着呢!穿枋般大的鲤鱼。 在这儿得鱼给她吃,榜略好欢喜。”苗族迁徙到西部山区以后,不仅在水田里养鱼延续了在东方吃鱼的习惯,而且在银饰上有充分的反映,鱼是苗族从头到脚各种银饰少不了的纹样和造型。 苗族银饰中还有一种独特的饰物是响铃,不论是项圈还是挂牌、吊牌、围腰吊饰,都常常佩有响铃,这也是一种迁徙的遗风。 在响 *** 中,人们走过了一道道山水,前呼手应,永不失散。 透视出封建社会中缺乏的平等观念 苗族银饰产生于明代以后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 明、清时代人们的衣着首饰都是有一定等级规则的。 这从明朝末年的重要画家陈洪绶的《夔龙补衮图》中可以看出。 画面共三个仕女,前面一个年事稍大的是穿着华丽的贵妇,另外两上年龄幼小,为宫女身份。 贵妇的发髻之上还插有簪钗头饰,宫女的据打扮则一眼可见出差别。 至了清朝,宫廷中上至皇太后,下至贵妇的正式官样服装的具体规定和配套的各种珠宝饰物,在《大清会典》图卷和《大清通礼》卷中都有记载,任何人不得逾越。 但同样生活在明、清时代的苗族,在银饰的佩戴上却与服饰一样,无等级区分的。 不论你是寨老,理老,土司、鼓藏头及其家属还是普通百姓,只要在一个社区生活,人人都可穿着佩戴一样的银饰。 比如前文提到的黄平苗族姑娘出嫁时的盛装头饰,极其雍容华贵,但它却并非贵妇人的专有,那一带的苗家姑娘出嫁时都可佩戴。 西江苗族姑娘出嫁时必须佩戴银角,如果家里没有,可以去向亲朋借用,人们都乐于相借。 这也体现了古代苗族社会传承下来的原始平等的民族精神。 苗族银饰具有一种展示性 汉族的首饰只是一种点缀,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更简化。 大多数妇女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佩戴首饰,更少佩戴银饰。 而苗族在过节或婚嫁等人生的重要时刻,都要把银饰佩戴起来盛装相配,而且是以多为美。 苗族民谚说:“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些人家在女儿年幼的时候就开始为她逐年打造银饰,一年积一点,存放在专门的木箱里珍藏。 等女儿长到十多岁了,在盛大节日和出嫁的喜日,姑娘就会装扮起来,向同胞们展示。 西江苗族要在全套银饰备齐之后,才能制作银角,而在节日期间有无银角展示,则能折射出姑娘的社会地位,没有佩戴银角的姑娘,跳芦笙舞时只能排在佩戴银角者的后面。 雷山丹江的苗族银花头围,要使佩戴者的整个额头都有银花环绕。 施洞姑娘的一种藤形银饰圈常常戴得把嘴都遮掩了,耳环也挂三四只的,最重的一只就有4两。 一件镂空的银衣由44枚银片缝缀在衣裳的前身后背。 黄平的一副银凤冠重达2公斤多。 从江西山的一副13件银排圈将近2公斤重。 好些地方苗族女子全身的盛装银饰加起来有二三百两重。 这是一种美的展示、力量的展示、财富的展示。 这种展示导致了银饰艺术的交流,使得苗族的艺术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促进银饰艺术的不断繁荣。 苗族银饰特别注重与服饰的搭配 节日里和人生重大喜庆日子里着盛装服饰,并搭配全套盛装银饰,有一种珠联璧合的效果,更显得雍容华贵,烘托了欢快热烈的节日喜庆气氛。 日常生活中着便装服饰搭配便装银饰,这样方便、简洁、大方,便于日常劳作。 西江和丹江的苗族便装,头饰只用一支焊有四粒小银珠的银簪,既作装饰也作固定发髻用。 只要梳苗族发髻的以上两地女子,都必用这种银髻。 还有围腰牌和围腰链,都不仅有装饰作用,还用于固定围腰。 耳柱过去也配便装,但现在日常佩戴耳柱的年轻女子比较少。 在农业生产相对发达的施洞地区还有次盛装,于一些礼仪场合穿着,并搭配相应的银饰,这样既庄重得体,又方便行动。 另外,在银饰自身的图案搭配上,一般讲究对称。 例如背部银衣的银片,各种动物图样都是一边一只,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是左右对称的。 但在发簪上,也常常有不对称的造型出现,这种不对称使银饰显得更加灵动、更加呈现出生命的自然状态。
苗族服饰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 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采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对襟麻布长衫、披羊毛毡(上有几何图案)。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 造型上,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 说到“服”,不得不想到“饰”。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蝴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苗族银饰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 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1.“呕欠嘎给希”——升底绣花衣是白洗式苗族服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图案,由“呕欠字”和“呕欠闪”两种类型组成,汉泽“红绣花花”和“暗底暗花衣”二者背块均无刺绣,其他纹样与“呕欠嘎给希”相同。但服饰花纹图案变化最多的是“抛功拨”——袖花,其图案主要以各种几何图形布局,在不同的几何图形中,绣上各种花纹,组成许多不同名称的“抛功拨”——袖花。2.如“抛学啸棱”,汉意为“绫销红朵花”;“抛西勒拉学棱”,汉意为“小红朵蛇皮花”;“抛补追归”;汉意为“鸡菌花朵”;“抛刀么”,汉译为“树梢花朵”;“抛赶枝呵”,汉译为“蕨枝花朵”;“抛赶玖”,汉译为“针针花朵”;其花又称之为“抛赶旺”;汉译为“包谷花”;“抛声给学玖丢嘎”,汉译为“十六勾勾蚕花朵”;“抛所戈游”,汉译为“小四朵红花”;“抛所戈说”,汉译“大四朵红花”;“抛宝利学”,汉译为“浮漂红花朵”等四十余种服饰图案组成。3.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服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踏上苗族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苗族人的生活里,到处都是色彩,充满了美的生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苗家喜合族聚居。一姓一寨,或数姓一寨,居室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极为简陋的所谓三根柱子通天,“八”字木,上盖茅草的居室,另种是较好的即为吊脚楼。楼下养牲畜,楼上住人。堂屋一侧为火屋,置有火坑,坑内置三脚架用以煮饭或炒菜,火坑后方供奉的家神。火坑屋的套间即为该家长者居住。苗族人的服装更具特色,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有的长至脚,有的短还不到膝盖,但都是飘逸多姿,婀娜动人。苗族人的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着映入眼帘的花边,腰间系着花带,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则更显尊贵、美丽。苗族男子的装束则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280 浏览 5 回答
187 浏览 3 回答
348 浏览 4 回答
89 浏览 4 回答
271 浏览 5 回答
211 浏览 3 回答
270 浏览 5 回答
320 浏览 10 回答
88 浏览 5 回答
207 浏览 7 回答
109 浏览 3 回答
119 浏览 4 回答
330 浏览 3 回答
198 浏览 4 回答
345 浏览 7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