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迪亚斯·盖伦,古罗马时期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医学大师。
他认为,内脏是血液系统的中心,被消化的食物在肝里转换成血液,然后消失于全身,只做有起点和终点的直线运动;
肝脏产生“自然灵气”,肺产生“活力灵气”,脑产生“动物性灵气”。
宗教神学利用盖伦的“灵气论”来论证“一分为三”:
人分为僧侣、贵族和平民,
自然界分为动物、植物和矿物,
动物分为鱼、兽和鸟,
而上帝则是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
威廉·哈维1578年生于英国肯特郡福克斯通镇。
少年时,他勤奋好学、品学兼优。1597年考入享誉欧洲的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师从发现静脉瓣膜的法布里修斯教授,攻读医学。威廉·哈维在帕多瓦大学毕业后,1602年回到英国,随即与伊丽莎白女王御医的女儿结婚。1607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医学院院士。
从1615年起,哈维开始在皇家医学院讲授血液循环,在被誉为“现代解剖学之父”的意大利医生安德鲁斯·维萨留斯和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完整地、科学地研究血液和心脏的运动。
经过十三年的不断试验和修改,1628年威廉·哈维在法兰克福正式出版了《心血循环运动论》,又称《血液循环论》,在书中威廉·哈维批驳了有关心脏、动脉、静脉和血液等流行的错误观点,论证了人体血液循环理论。他认为:
心脏是一块中空的肌肉,特征运动是挛缩(收缩)和继之以被动的扩张(舒张),收缩时心脏把它在扩张时进入其中的血液排出。心脏的这种有规则的收缩和扩张保持着血液在血管中循环运动;
心脏每小时跳动约四千次,所推动的血量大于整个人体内的血液总量。如果把心脏在一天内推动的血量计算出来的话,那将远远超过一天摄取和消化的食物所能产生的总量,这一结果有力批驳了盖伦的“灵气供血论”,证明“血液是通过循环的方式供给全身”的观点,在医学上,这一成果被称为“哈维计量研究方法”;
血液大循环运动规律如下:左心室(收缩)→主动脉→动脉→静脉→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 …;
血管系统的各种瓣膜确保了血液循环的规律性,动脉血总是沿离开心脏的方向流动;静脉血总是沿朝向心脏的方向流动,如此流动不息,循环反复,直至生命结束之时。
威廉·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对长期垄断医学界的盖伦学说可谓致命一击,同时也冲击着欧洲的基督神学体系。遭到了欧洲旧教、新教和医学界的顽固反对和无情围剿,法国巴黎大学医学院教授约翰·雷奥伦甚至禁止在医学院讲授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为了回应约翰·雷奥伦等人的攻击,威廉·哈维于1649年发表了两篇关于血液循环内容的解剖学论文。在此基础上,哈维写成了另一本重要专著《论动物的产生》,此书于1651年出版,书中有两个令人注目的论点:一是万物皆来自卵,哈维写道:“一切动物甚至包括人自己在内的生殖活动体的动物,都是从一个卵子进化来的。”二是心脏实质上是个血泵,把血液压入动脉,由此引起脉搏。“全身的血液由于心脏之类似泵的作用而通过血管系统进行循环”。哈维的这一结论对他在二十多年以前提出的血液循环论作了新的生动形象的表述。
尽管血液循环理论当时在欧洲颇受争议,也被许多神学家和医学家极力反对,但历史最终证明“真理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威廉·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得到了后世的认可和普遍赞扬。
威廉·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医学实验方法在对神秘的人体研究方面取得划时代的进展。正如威廉·奥斯勒所说:“(哈维的学说)标志着医学与旧传统的决裂。人们不再满足于小心翼翼的观察和精确无误的描述人们也不再满足于精心编造的理论和梦想。有史以来人们第一次以现代科学意识,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重大的生理问题。… …他的一本仅七十二页的小册子将世界引入了实验医学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