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在《Basin Research》、《中国科学》等杂志发表第一作者论文41篇,出版专著6部(均为第一作者)。学术论文:[1]邹才能,杨智,崔景伟,朱如凯,侯连华,陶士振,袁选俊,吴松涛,林森虎,王岚,白斌,姚泾利. 页岩油形成机制、地质特征及发展对策[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01:14-26.[2]邹才能,张国生,杨智,陶士振,侯连华,朱如凯,袁选俊,冉启全,李登华,王志平. 非常规油气概念、特征、潜力及技术——兼论非常规油气地质学[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04:385-399+454.[3]邹才能,朱如凯,白斌,杨智,吴松涛,苏玲,董大忠,李新景. 中国油气储层中纳米孔首次发现及其科学价值[J]. 岩石学报,2011,06:1857-1864.[4]邹才能,侯连华,陶士振,袁选俊,朱如凯,张响响,李富恒,庞正炼. 新疆北部石炭系大型火山岩风化体结构与地层油气成藏机制[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11:1613-1626.[5]邹才能,徐春春,汪泽成,胡素云,杨光,李军,杨雨,杨威. 四川盆地台缘带礁滩大气区地质特征与形成条件[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06:641-651.[6]邹才能,董大忠,杨桦,王玉满,黄金亮,王淑芳,付成信. 中国页岩气形成条件及勘探实践[J]. 天然气工业,2011,12:26-39+125.[7]邹才能,杨智,陶士振,李伟,吴松涛,侯连华,朱如凯,袁选俊,王岚,高晓辉,贾进华,郭秋麟,白斌. 纳米油气与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01:13-26.[8]邹才能,朱如凯,吴松涛,杨智,陶士振,袁选俊,侯连华,杨华,徐春春,李登华,白斌,王岚.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特征、机理及展望——以中国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J]. 石油学报,2012,02:173-187.[9]邹才能,陶士振,杨智,袁选俊,朱如凯,侯连华,贾进华,王岚,吴松涛,白斌,高晓辉,杨春. 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与研究新进展[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2,04:312-322.[10]邹才能,陶士振,袁选俊,侯连华,朱如凯,高晓辉,杨春. 非常规油气纳米孔储层特征及连续油气聚集机理[A].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2011:1.[11]邹才能, 侯连华, 王京红, 等. 火山岩风化壳地层型油气藏评价预测方法研究-以新疆北部石炭系为例[J].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2): 388-400.[12]Zou, CN, Zhang, XY, Luo, P, et al. Shallow-lacustrine sand-rich deltaic depositional cycles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J], China. Basin Research, 2010, 22 (1): 108-125.[13]Zou Caineng, Zhu Rukai, Zhao Wenzhi, et al. 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Volcanic Hydrocarbon Reservoirs and Exploration Directions in China[J].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10, 84(1):194-206.[14]邹才能, 董大忠, 王社教, 等. 中国页岩气形成机理、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6): 641-653.[15]邹才能, 张光亚, 陶士振, 等. 全球油气勘探领域地质特征、重大发现及非常规石油地质[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2): 129-145.[16]邹才能, 徐春春, 李伟, 等. 川东石炭系大型岩性地层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方向[J]. 石油学报, 2010, 31(1): 18-24.[17]邹才能, 李启明, 邬光辉, 等.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基本特征与勘探方向[J].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4): 450-453.[18]邹才能, 陶士振, 张响响, 等. 中国低孔渗大气区地质特征、控制因素和成藏机制[J].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9, 39(11): 1607-1624.[19]邹才能, 陶士振, 朱如凯, 等. “连续型”气藏及其大气区形成机制与分布-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大气区为例[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3): 307-319.[20]邹才能, 陶士振, 袁选俊, 等. “连续型”油气藏及其在全球的重要性:成藏、分布与评价[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6): 669-682.[21]邹才能, 陶士振, 袁选俊, 等. 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J]. 石油学报, 2009, 30(3): 324-331.[22]邹才能, 赵政璋, 杨华, 等. 陆相湖盆深水砂质碎屑流成因机制与分布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J]. 沉积学报. 2009, 27(6): 1065-1075.[23]邹才能, 陶士振, 周慧, 等. 成岩相的形成、分类与定量评价方法[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35(5): 526-540.[24]邹才能, 赵文智, 张兴阳, 等. 大型敞流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与湖盆中心砂体的形成与分布[J]. 地质学报, 2008, 82(6): 813-825.[25]邹才能, 赵文智, 贾承造, 等. 中国沉积盆地火山岩油气藏形成与分布[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35(3): 257-271.[26]邹才能, 陶士振. 大油气区的内涵、分类、形成和分布[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34(1): 5-12.[27]邹才能, 陶士振. 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岩性地层油气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J]. 科学通报, 2007, 52(增刊): 32-39.[28]邹才能, 陶士振, 张有瑜. 松辽南部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年代研究及其勘探意义[J]. 科学通报, 2007, 52(19): 2319-2329.[29]邹才能, 陶士振. 中国大气区和大气田的地质特征[J]. 中国科学, 2007, 37(增刊Ⅱ): 12-28.[30]邹才能, 侯连华, 匡立春, 等. 准噶尔盆地西缘二叠-三叠系扇控成岩储集相成因机理[J]. 地质科学, 2007, 42(3): 587-601.[31]邹才能, 陶士振, 谷志东. 陆相坳陷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下岩性地层圈闭/油藏类型与分布规律—以松辽盆地白垩系泉头组—嫩江组为例[J]. 地质科学, 2006, 41(4): 711-719.[32]邹才能, 陶士振, 谷志东. 中国低丰度大型岩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J]. 地质学报, 2006, 80(11): 1739-1751.[33]邹才能、陶士振、薛叔浩, “相控论”的内涵及其勘探意义[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32(6): 7-12.[34]邹才能,贾承造,赵文智,等. 松辽盆地南部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动力和分布规律[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4): 125-130.[35]邹才能, 李 明, 赵文智, 等. 松辽南部构造—岩性油气藏识别技术及应用[J]. 石油学报, 2004, 25(3): 32-35.[36]邹才能, 薛叔浩, 赵文智, 等. 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泉头组—嫩江组沉积层序特征与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31(2): 14-17.[37]邹才能, 王兆云, 徐冠军, 等. 松辽盆地西斜坡稠油特征及成因[J]. 沉积学报, 2004, 22(4): 700-706.[38]邹才能, 赵文智, 龙道江. 吐鲁番盆地侏罗系煤系原油的基本性质及油源对比[J]. 石油学报, 1993年1期.[39]邹才能, 常承永, 刘济民. 科学探索井及其意义[J].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2, 19(6): 104-108.[40]邹才能, 赵文智, 龙道江. 吐鲁番—哈密盆地烃源岩的母质类型与热演化特征[J].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2, 19(2): 10-18.[41]邹才能, 赵文智, 龙道江. 吐鲁番—哈密盆地有机质热演化特征与分析[J].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1, (5): 209-216.(截止到2013年11月)出版物:《油气勘探开发实用地震新技术》,2002年,石油工业出版社,第1作者《陆相层序地层学工业化分析技术》,2004年,石油工业出版社,第1作者《大油气区形成与分布》,2009年,科学出版社,第1作者《岩性地层油气藏》,2010年,石油工业出版社,第1作者《非常规油气地质》,2011年,地质出版社,第1作者《非常规油气地质(第二版)》,2013年,地质出版社,第1作者(截止到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