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融合与多元文化的形成,使中国油画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绘画语言,与不同的艺术语言形式联系也更紧密。中国油画在新时期的主要时间内,重点是在向西方学习,是积极汲取外来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磨合的过程,更是中国油画家努力使外来文化进一步与本土文化相融合、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他们既要思考当代国际所流行的艺术模式与价值尺度,又要坚守本国民族文化立场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1]。为此,在油画的研究学习中,我们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努力从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和本国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自觉在东方与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思考哪些可以进行借鉴,怎样借鉴?如何构筑具有个性的油画语言?对此笔者作了初步探索,尝试借鉴漆画创作技艺融入个人的油画创作中。
一、借鉴漆画创作技艺融入油画的创作构想
千年传统孕育的中国“油”绘画从漆器工艺中衍生而来,形成了中国漆画。漆画是以传统漆艺为技法与现代绘画相结合产生的新画种,具有绘画性与工艺性的特点。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中国漆画以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和表现舞台,显示出这一新兴的艺苑之花年轻而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也为漆画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条件。漆画很快进入了现代人生活环境和空间。不同画种、不同风格、不同艺术主张的画家进入漆画园地,创作和研究呈现多样化趋势。漆画也由追求单一工艺性逐渐转向与绘画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大胆借鉴“国、油、版、雕”等不同绘画的语言特点,使作品有浓郁的生活和民族特点,富有现代感。追溯与漆画之缘,一是当时作为工艺校的教师常常接触到漆画。二是工作之余学过一段漆画,对漆画中妙不可言的意境和神韵至今非常崇拜。在逐渐了解漆画所具有的其他画种所没有的一些美学特征后,更是被这些美所吸引。
笔者画油画也喜欢画漆画。只有真正接触过漆画的人才知道漆画制作流程长,容易出现意外情况,加上大漆“咬”人之痛,更是创作者“痛并快乐”的漆画制作体验。笔者经历画油画又画漆画,慢慢感觉到油画和漆画有许多相似之处,便探本穷源,翻阅相关书籍查找:以周礼、汉书等文献记载及出土文物为佐证,中国在两千年前就有“油”绘画的历史。而油画在欧洲15世纪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所发明,然后才广泛应用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画种[2]。除了中国古来就有的帛画外,17世纪欧洲第一幅布面油漆绘画,现正收藏于法国路易十四的“夏季行宫”———枫丹白露。这是欧洲近现代油画雏形阶段受中国漆艺术直接影响的,最有力的铁证[3]。透过这些支离破碎的.线索,我们可以完全这么设想:漆画与油画一脉相承。审视中国油画和中国漆画艺术,两者有着丰富的表现力与包容量,优于其他画种。从材料上看,粘稠的色漆与油画颜料更接近一些。调配好的色漆可以用发刷、毛笔、刮刀等工具或平涂、或勾线、或晕染、或厚堆,如同古代漆艺技法中的“描绘”。描绘之法与油画的画法又比较相近,是最为基础的漆画技法。笔者认为中国油画对中国漆画的借鉴不全是建立在这一特点之上,双方有很多可能借鉴的艺术语言和技巧,可以经过艺术创作实践被包孕吐纳,化作具有个性特征化的油画之路。因此力求把中国漆画艺术独特的个性色彩和思想与西方绘画的油画技巧相结合,寻求具有自我个性的油画艺术语言,这是笔者在油画创作中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二、对中国漆画借鉴的创作实践
1.色彩借鉴
对漆画色彩样式完全的照搬是不可行的。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技巧色彩才能最好地表达出预想的画面效果呢?分析漆画的色彩,我们知道它是中国传统色彩审美和色彩感情内涵的体现。在借鉴吸收和运用漆画色彩时,笔者不是盲目套用,而是首先分析在特定的色彩体系中色彩的搭配规律是怎样的,现代漆画虽然比传统漆画可用更多种类的色彩,但是大面积使用的色彩也是有选择的,并且通过罩色漆统一在一个色调之中。画面力图实现设色明丽而丰富,用意向和环境气氛烘托主题形象。在背景处理上,仿照漆画在处理背景底色时的语言样式,用大片的色彩平涂,做到主要形象和背景处理形成一种统一的画面气氛。为了使画面不闷,还参考漆画中的“金银平脱”、“戗金”、泥金、泥银、贴金等特殊技法的妙用,其中在金银箔和金银粉表面可以罩染透明彩漆,可增加其色彩的丰富性和表现力。因此在画面中有意识地适量运用少许的金、银二色。如果把握不好,会把画面弄得不伦不类。在漆画上虽然着色华丽极尽渲染之能事,如果借鉴不当,就会产生用色不协调的弊端。因此,在创作时,笔者尽量避免滥用。在实际操作中,有直接与其他油画色相调配,用金或银多则浅,量少则深。还有用来做底色,通过金、银的质地来反衬叠加的颜色,能让色彩变得亮丽而富有意味的色彩效果。因为笔者感觉它们在画面中比重虽然很小,但是它们对于增加画面层次、加强画面色彩效果有着一定的作用。于是借鉴这种技巧,以求达到自己的画面色彩艳而不娇的装饰效果。这些技巧在作品中多次尝试,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一些预期的效果。
2.肌理效果的借鉴
在绘画中,材料、工具的使用都会产生肌理现象,画面肌理是指在美术创作时,运用特殊的物质材料与相应的处理手法所造成画面的组织纹理,肌理是画家对绘画的工具、材料和技法运用而产生的材质效果[4]。在油画艺术中,肌理效果的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肌理作为一种形式美原则,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品味,也是一种重要技法。肌理技法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传达着艺术家的艺术感觉,影响着作品的视觉元素表现的视觉体现。所以很多艺术家在油画的制作过程中,会讲究材料和技法的运用,追求鲜明独特的画面肌理效果。肌理效果在油画作品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就会赋予画面新的内容,增强画面的表现力,获得强烈的艺术感觉。而漆画中的镶嵌、变涂、描绘、磨显、雕填、堆漆、莳绘等多种工艺技法的应用和探索尽显着漆画色彩变幻和肌理之美,使漆画具有独特审美个性和内涵。这为我们在油画创作中对肌理的探索提供了宽泛的可能性。
对肌理的追求在笔者的创作作品《迹》中表现在制作上,可以说是一次尝试。制作过程大概是这样:首先拍了一张自己喜欢的海边风景照片。根据照片,画一张素描稿子,稿子尽可能概括出风景的形体外轮廓的曲线变化。在素描稿阶段去掉一些不重要的而且影响画面构成的小形体。为了加大海滩与天空之间的强烈对比,底稿起好后,准备一些鸭蛋壳,蛋壳内壁有薄膜,需要清理干净才能用。用浓稠的白乳胶用画刀刮在需要做肌理的画布上,再将蛋壳俯放。先用牛角刀平平轻压,蛋壳便出现自然裂纹。再用竖刀点压,一一压平,并调整疏密以及块粒大小,接着在画天空的位置用画刀刮上薄薄一层金色的油画色,要求均匀且顺着一个方向刮,不做反复。放置数日后,则采用局部入手作画,由一个细节推向一个细节地画。“绘画性”的妙趣是通过细节的刻画呈现出来,在作画中及时发现有保留价值的“偶然”和“意外”类似漆画色彩的效果。大约十天左右颜色干透就可用研磨法把埋在颜料下的蛋壳磨出。作品所用蛋壳嵌贴的疏密、自然龟裂的肌理,呈现出自然界中海滩的生态结构。这些“真实”的形象在平面中或隐或现,使得画面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而且由肌理、材料造成的厚重感,达到了单纯的油画表现不出来的视觉冲击力。画面中通过色彩的冷暖处理以及肌理的运用,可以看出在画面的整体品味处理上,笔者尝试漆画特有的肌理制作方法融入油画的表现中,借中国漆画的营养来丰富油画的表现语言。可以说实践对于艺术创作是最重要的,在油画的本质条件下,当材料的运作,似乎突破了油画的边界,自己偏好的各种语言痕迹相继出现,并相互作用,相互交叠和渗透,产生多种具有个人本质特性的“复合语言”。
三、结束语
纵观许多中外艺术家从东方艺术、原始艺术、民间艺术等领域汲取养分,从而使他们的绘画语言得以升华。如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他赋予油画表现语言以东方意韵及水墨画以现代形式,是“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理想”的画家。吴冠中深受林风眠艺术观、审美观的影响,他的探索是基于对东西方艺术的领会以及对中国传统的反思,就是成功将中西方艺术融合起来。莫迪里阿尼从非洲艺术中寻找造型因素,高更对原始艺术执着追求;毕加索从原始非洲面具和中国艺术吸取滋养,克里姆特、马蒂斯等也在东方艺术、装饰艺术和民间艺术中借鉴了许多东西。
这些大师们在新方法的探索和研究方面,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同时也带给我们众多启示。因此,本文结合笔者实践体会,从借鉴中国漆画的一些表现手法和美学精神的层面上探索油画个性化语言的形成,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对个性化语言发展的影响。希望从本土的文化底蕴中去汲取油画语言需要的元素,寻找有个性的油画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