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是宗璞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1957年第7期的《人民文学》杂志。
小说以倒叙的笔法,讲述了北京解放前夕,大学生江玫与恋人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从而展现了在时代巨变面前,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全篇充满温馨浪漫的情调和浓郁含蓄的人情味,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唯美的风格。
1956年,作为新来的干部,江玫回到了阔别六年的大学母校。总务处为她安排的宿舍恰是她上学时住过的房间。房间内一切如旧,她在耶稣像后找到了自己当年放的小盒子,里面是镶着两粒红豆的银丝指环。她拿起这两粒依然鲜亮的红豆,往事像一层烟雾一样从心上升起,泪水遮住了她眼睛。
1948年,江玫上大学二年级,她的生活中闯进了两个人。一个是她的同屋、物理系大四学生萧素,另一个是萧素的同班同学齐虹。萧素以渐进引导的方式,启蒙了江玫的革命思想,鼓励她加入歌咏团唱《黄河大合唱》,在新诗社读艾青和田间的诗,带她阅读革命书籍,邀请她在诗歌朗诵会中扮演《火把》中的唐尼,让她参加墙报抄写、游行救护等工作。
江玫从萧素的身上看到革命的力量,意识到萧的生活是和千百万人联系在一起的,非常炽热,似乎连石头也能温暖,从而产生了对共产党的认同。
与此同时,出身于资本家的家庭、有着一张清秀的象牙白色面孔的齐虹,以他在音乐和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赢得了江玫的爱情。二人爱得如痴如醉。但是,江玫日益感到两人的思想差距,其实早在爱情的初始,江玫就隐约感到某些方面她和齐虹的看法永远也不会一致。
逐渐的,除了自己的疑问之外,母亲和萧素的看法,也使她爱情心灵里的“空隙”更无法填满。无止境的争吵和哭泣,让爱情成为两人的折磨,她陷入无法取舍的挣扎,他不知么就闯进了她的生命,她也永远不会知道该如何把他赶出去。而一心想要独占江玫的齐虹更加焦躁,举止越来越专横。
北京解放前夕,萧素突然被捕,齐虹的反应让江玫清楚地意识到两人间的鸿沟无法跨越。与此同时,江母告诉了江玫她父亲死亡的真相。原来,十五年前,江父也是因思想罪被抓走,不明不白地再没有回来。
父亲的屈死和母亲的眼泪,切身的家庭悲剧,让江玫更清楚自己的人生选择。最后,在国仇家恨的交错下,她坚定地拒绝与齐虹一起去美国,以“我不后悔”为两人的爱情画下了句点。
扩展资料:
作家宗璞从大学开始创作小说,1950年后以她感到文学的范围越来越窄,只能写工农,而且有模式。她认为与其写一些公式化的东西,不如不写。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她觉得可以依个人意愿写东西了,于是,结合平素的所见所感,她以自己熟悉的知识分子和校园生活为题材,创作小说来表现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的十字路口的内心搏斗。
在当年的年底,她完成了小说《红豆》。《红豆》送到《人民文学》编辑部后,编辑们无异议通过这篇小说 ,将其作为“双百”方针的创作体现,发表在1957年7月《人民文学》“革新特大号”上。
对于江玫造成人生重大影响的两股力量,作家并没有拘囿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基于一种苍白的观念进行概念化处理,做出简单价值判断。与常见的革命者形象不同,萧肃给予江的并不是苍白的理念,而是让江感到她 是给人以安慰、知识和力量,是通过一种人性的关怀把她带入一个新天地。
而对于齐虹,作者对他自私、专横本性的暴露也处理为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贴上一个基于阶级分析的标签。更重要的是,作者同样注意到在恋爱过程中其性格多重侧面的表现,彰显出人性的复杂。
艺术特点
象征手法
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象征、隐喻等手法。例如,小说以“粉红色的夹竹桃”作为江玫安稳生活的比喻,在遭受爱情磨难,眼见母亲病重,得知好友被捕,发现父亲之死的真相后,她平静的生活彻底粉碎,这时“借着闪电的惨白的光辉煌,看见窗外阶上夹竹桃被风刮到阶下”。“小鸟儿”,是萧素给江玫取的绰号,带有追寻人生方向的喻意,小鸟飞出粉红色夹竹桃的过程,便是她从不谙世事的大学生到成熟的革命工作者的成长。
诗化意境
整部作品带有细腻而悲思的情愫,散发出诗意的气韵。作品用诗画般的语言尽情地描写江玫与齐虹之间的爱情。例如,“他们……看到迎春花染黄了柔软的嫩枝,看到亭亭的荷叶铺满了池塘,他们曾迷失在荷花清远的微香中,也曾迷在桂花浓酽的甜香中,然后又是雪花飞舞的冬天”,以大自然的生机活力来表现青年人爱情的甜蜜。
而江玫因红豆而引发的怀旧情绪和情不自禁的泪水,则使作品带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感伤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红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