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新课改理念与教师教学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简析新课改理念与教师教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
新课改;教学观念;自主性;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
领会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新课改体现在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以及教材开发等多个方面。在教学上要求转变,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正确领会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是指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起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应承了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致力于把教育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课程与教学课堂到师生活动的微观层面上。新课改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对原有课程与教学领域中存在的落后的观念而展开的。它体现在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以及教材开发等多个方面。
针对传统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在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针一对传统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针对课程实施(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针一对过去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提出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在教学上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强调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倡导探究性、开放性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等。
在师生关系上:提倡交互主体性,教师是主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这种双主体观倡导的是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从价值取向上看:新课改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由侧重认知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由统一的、硬性的规定走向开放的、灵活的管理。
从课程理念方面看:一个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核心理念;二是强调整合性,要建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三是完善评价机制,特别是要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机制。
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师教学策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向重学生的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教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这是因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主体价值观是强调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不单是师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更是师生生命价值体现的历程,对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个体生命价值的意义。老师的角色由传统教育中的主宰者、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作用体现应是一种主“导”作用,教师的讲授、示范、指导,应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引导。课堂上不再是老师一言堂,而是立足于问题与情境,在一次次师生对话,生生互动情境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师的教“教—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学“学—学会如何学习”。教师遵循“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的宗旨,课堂教学应在促使学生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基础知识是发展的铺垫),致力于使学生获得自主、独立的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因此,教育改革首先要正本清源,明确教育目标、课程意义,找准教育的真问题,抓住核心问题,排除客观因素的干扰朝着正确的目标去努力探索。在这一前提下,再来探讨教学的有效和质量的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课堂教学要注意:
1.正确解读新课标
在新课改理念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了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这就是我们说的新课标。它是新课改理念的具体体现。学科新课标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是实施各科教学的指南。
2.在正确解读新课标的基础上备好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就是依据课标,围绕有关教材内容,确定课堂目标,而设计的一堂课的教学方案。这里专谈一谈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新课程的教材使用价值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的理解是:要依托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前者是因为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课程的理念、目标都是经教材传递和表达的,是培养化学素养完成教学目标最好的教学资源;后者的认识是:教材虽是教学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途径。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通过对教材的教与学,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教材的文字、图象所表达的内容,而是教材所承载的知识和思想与全新的理念。我们的备课是在备课标的前题下备教材。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及对教材重新整合就非常重要。教师只有不为教科书所束缚,才有可能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时有所创新并体现个人教学风格。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可能接受与教科书有关的一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变化:授课顺序是可变的;教学实例是可选的;教科书中的内容不一定是必须用的或必须掌握的。在实施新课改的学校,教师普遍感觉课时不够用的原因就是教师准确的理解教材,科学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不够,挖掘教材深度与广度不得当所致。应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执行,不随意加高、加深内容和要求。对新的课程内容,注意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呈现方式,抓住核心能力的培养。即处理好核心能力和具体知识点的关系。
3.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多样化的,没有固定模式。一堂好课,好在哪里?主要看教师如何引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功夫上。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师生与教学资源、媒体的“沟通”。合作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学法指导是着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是少一点依赖多一点独立学习之意。教法的选择的适应性体现在教师上课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激情导人—[教师启发(知识铺垫)]—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结构—仁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发现问题,自主构建]—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师生互动」-一-课后探索,完善内容结构—[知识迁移,能力发展]”的模式是常见的。上课要做到教材内容的的问题化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要做到教材内容的操作化;教材内容的结构化;通过师生活动来理解和把握教材内部联系。
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如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现行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加上教师隋性与现有的教学方法的惯性,家长的不理解等原因,新课改推进的阻力还很大。但是推动课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需,只要我们在思想上认同课改,客观上参与、推动课改,那么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教育实践活动将是推动教师发展成长的直接与现实的力量。总之,新课改理念下的教育实践为我们成长提供了舞台,只要我们积极参与,就有可能成为新一代名师。
新课程,新理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现在正是一个摸索的时期,今天,我和大家共同讨论,我发言的题目是:《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
(一)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
起动于世纪之交的我国的第八次课程教材改革,是中国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的挑战,是培育创新人才、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决策,其深远意义远远超越了课程与教材的范畴。
新课程理念在新世纪的创生,为我们照亮了迷径。那么,新理念下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语文课程呢?有人说,应该是,激情与智慧齐飞,感悟与生活共舞。就此,我想简单的谈四点:
第一:品味语言,感悟形象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课标”指出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指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但是,众人解读一本“课标”理解的角度,理解的课度,不会一致,因此出现偏颇也在所难免。比如“课标”提出语文要课内外结合。树立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综合性学习等理念,说真的,这些理念观点确实是语文学习的必有规律,但有的老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是外来的东西占据了主流,课堂上、唱、跳、画、演、等形式层出不穷。而忘记了这节课该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不容置疑,众多的花样,虚化了语文,虚化了小学语文课堂!因此,语文课标认为,语文课堂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应该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形象。这才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魂,其他的那些形式,可以做为语文学习的补充,课堂上我们决不能肥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园。如何品位语言,感悟形象呢?首先,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每读一篇课文,就犹如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特定的精神家园。在那种特定的时空中与课文里的人物对话,与作者、与老师、与同学对话,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悟经验等。还要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作者“情动而辞发”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做为我们就要“披文而入情”“三分文章七分意”,解读课文,读出文字中间的“七分意”,解读课文,读出文字中间的“七分意”让学生目视文字,进而头脑中产生画面,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自己的感受,建构自己新的感悟,新得体验。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分析、理解,文字就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充满活力的有声有色的画面、形象。
第二激情荡漾,个性飞扬。
新课标提出,三个维度,提出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见解。因此,语文课应该激情荡漾,个性飞扬。语文老师是需要激情的。我想,课堂上,老师要上出自己的个性,弘扬学生的个性,有个性必然有激情!一节好课,是否也应该是“激情燃烧课堂呢?
请看特级教师孙建锋教学片段《最大的麦穗》的对话:
学生1: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他教子弟,在麦地,不用课本,用麦穗不是直接告诉他们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自己悟出道理。
老师:你不是在批评我吧!(同学们笑了)的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应该向苏格拉学习,同时也应该向你们学习。
学生2:我认为苏格拉的弟子很笨,他们太听老师的话了。只知道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结果两手空空。他们为什么不留下一个穗呢?因为“一大于零”呀。
老师:好一个“一大于零”(教师从课本里拿出一片银杏叶,走到他的面前)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这是银杏叶!
老师:这可不是一片普通的银杏叶,关于他有一个故事,如果有一天那位同学的语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们的心灵,我就将这片叶给他,说完,老师双手递过银杏叶给学生2。
学生2:(双手接过树叶,激动地流下眼泪)
学生3:课文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伟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应该注重现实。比如,我的追求是考上北大,如果南大录取了我,我首先去上,以后还可以再考上北大的研究生呀!
老师:这样,你既读南大,又读北大,如此的大学经历,是美妙的,也是双赢的!老师赞赏你,这是我去年从清华校园摘的竹叶,我想送给你,看到他,你想到什么?
学生3:我想由考北大改为考清华!(师生大笑)
老师:我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清华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
学生:一定会的!(他激动接过竹叶)
老师:我期待着那一天!(说完教师主动和他握手)此教学实录。
处处闪现着智慧,处处冲满着灵气,处处涌动着激情。这是个性的魅力!孙老师的课,时时处处让我们感受他的“情”。真情、亲情、友情,都似为激情,教师的激情,学生的激情,课堂的激情。
第三:教无定法,形散神聚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也许我们刚走上工作岗位是需要一定法的。接着,就应该丢掉这些“法”。
在听完永正老师的课以后,每次感觉都是,他的课堂是真正的与学生交流对话,如行流水,看不出“使的是什么招”。而学生在他的课堂中,为什么都那么聪明呢?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的体验。既然是师生彼此学习的伙伴,是“教学相长”。那么,教师没必要设计过多的技法,“过多的技法”只能是去“套”学生,如果学生不和你配合,你就会傻了眼,不知所措。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用自己的经历去面对学生,是我们去“配合”学生,或者是“师生合作”。教师只有忘记自己,与学生共舞,才会真正拥有自我。学生的思绪是不确定的,因此,课堂是动态的,是生成的,犹如一首散文诗,形散神聚。美就在于学生的不可预料,美就在老师的随机应变。
第四:超载知识,走向智慧。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回顾我的语文教学走过的路,最为成功的感受是、“语文是育人的”。学语文,学习的是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是读书的智慧,做人的智慧。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切实‘为了学生明天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在未教《灰椋鸟》一课时,人都说:“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有什么好看的。”但自学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对这种鸟有了不同的看法。也意识到: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啊。空洞的说教,只会让这句话变成枯燥的文字。而自从学了这节课后,“灰椋鸟”让孩子们对人生有了最明确的认识,这才是学生最宝贵的收获呀!
“秋水共天长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大诗经王勃给我们带来了经久的广阔,悠远的意境。今天,我们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感悟”与“对话”共舞,“激情”与“智慧”齐飞。
〈二〉阅读的作用及其注意的问题
阅读是学习之母,大量的知识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没有写作灵感的闪现与爆发。《语文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他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为落实这一指导思想,目标首先从阅读得数量着手,这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方面,扩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新课标规定:
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第四学段,(7-9年级)要阅读的名著总量不少于6-9部,阅读字数达260万字。
九年义务教育阅读字数累计达400万字左右,既然阅读如此重要,那么,在阅读中应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阅读教学的目标观。
变“一维目标”为“三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为中小学阅读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提高阅读的效率呢?
第一、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它是在阅读教学的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第二、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教学的突破口。例如: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实施三维目标,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使三维目标得以实现。
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例如:“知识和能力”可采用口头和书面的测试方法进行评价。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一是可以采用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判断学生对这一目标达成的程度。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或活跃高兴,激动、或痛苦、冷漠无情、无动于衷,这些情绪表现都是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目标达成的依据。三是老师可以采用访谈的方法,教师采用简要的开放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团体座谈,公开讨论,从中了解他们的情绪态度的变化,判断他们对这一目标的达成程度。
二:阅读教学的价值观
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干扰,片面追求“唯一答案”的“一元解读”已成为中小学的主要价值取向。这种异化了的阅读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而且泯灭了学生的个性。针对这两个问题,《语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阅读教学的价值关进行重要的审视,确立新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也就是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阅读的综合素养。
第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思想的解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多元解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涵进行不同情感方式及结果。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因而他们在对同一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答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读《红楼梦》红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围秘事。对此,教师一方要构建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学生态度环境,热情鼓励学生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倾听,面对学生众多的声音,教师既要听出“杂音”分辨对错,也要听出“高音”分清认识水平的高低,还要听出“奇音”觉察出见解的独特与新颖。在倾听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多元解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争鸣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充分的讨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要正确处理好“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的辨证关系。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对“多元解读”理解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多元解读”误解为“多元价值观”。例如:在多元解读的新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对一些约定俗成的成语赋予了新的意义。如:“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是个“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的人“。“狐假狐威”中的那只狐狸成了“聪明,机智,化险为夷的楷模。”对此,有些教师不但不进行正确引导,反而对这种解读大加赞赏,给学生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试想,如果社会上真涌现出这么一批“聪明,机智”的狐狸和“把握时机”的“南郭先生”,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出现什么样的局面?二是把“多元解读”误解为“多元标准”。例如,有些语文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采用“放羊式”教学,让学生用个体文本解读的结果来代替文本原本的意义,对文本意义的理解缺乏大体统一的标准。教师甘当学生的伙伴,而忘记了自己“教”的'专业角色。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时必须明确: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但毕竟还是林黛玉,不可能是薛宝钗。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没有一定的标准可言,让学生任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会陷入混乱,无序状态。尊重个性差异,倡导多元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共识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在处理“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标准导向时,可采用先放后引,先求异,后求同的策略,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独特性,
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对话,使学生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而这个文本的意义既有其独特个性的一面,也有其共性标准的一面,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新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
阅读教学的方式观
变“肢体分析”为“整体把握”。“整体把握”的提出,是针对传统的阅读教学的端提出来的。传统的阅读教学,通常采用“解题-识字,解词,析句-分段归纳段意-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总结写作方法的僵化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经常用这种方法教学,学生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以致造成对语文学习产生厌恶的心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语标》强调“整体把握”。“整体把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实践认识过程。学生的认识一般都是具体的,感性的语文文字抽象为理性的中心思想,在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品尝具体的语言和谋篇布局的方法。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是螺旋状发展的过程。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过程来看,这是一个直观-表象-抽象-具体的过程,应该说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认识和心理过程是融为一体的,两者建立了学习语文的合理的认识结构。这为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具有一般意义的整体阅读教学模式,提供了认识论依据和心理学依据。有人担心抓整体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上的千篇一律。其实“整体把握”作为一种阅读教学的策略,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事实上,面对教材所含的丰富多彩的体裁,五彩缤纷的内容,古今中外,众多作者各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如用清一色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教学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就教学方法而言,“整体把握”的方法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阅读教学的主体观: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
第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权还给学生。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的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体中所蕴涵的生活底蕴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但对学生而言,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无直觉的经验,因此,这就需教师启发学生唤醒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第二、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做,即可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阅读教学的过程关
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包括“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阅读对话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有“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教学对话”是讲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阅读教学的改革,为什么要从传统的“传话”式教学走向现代的“对话式”教学呢?
首先,从阅读教学的目的上来看,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发展。然而,在“传话”式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都是以掌握知识,应付考试为目的,而且,这些知识是预定的,结论是固定不变的,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在这种被压抑的状态下学习,怎么会得到发展呢?“对话式教学”截然不同,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目的,尽管“对话”式阅读教学也涉及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是,此时的知识已转化为对话的话题,知识的结论不是不预定,而是靠对话生成。通过对话式的教学,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使学生通过多向对话,知识得到丰富。创造能力得到丰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从而实现对话教学与发展学生素质的有机整合。
其次,从师生的角度看,在“传话”式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是“皇上”学生是“臣民”两者是依从关系。这种关系的性质决定了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既教师教,学生听,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不到应有的尊重,因而学生的素质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对话的主体,对话的话题可以来自教师,也可以来自学生,在围绕话题对话时,师生之间可以敞开精神,彼此接纳与分享,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那么,再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
第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范围,这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再对话过程中有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充分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第二、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教师的文本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最重要途径有两条:一是读。二是想。读,是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想学生在阅读中会阅读那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真确、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提出自己感性趣的问题,学生只有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为学生及时排除障碍,使学生树立起阅读文本的信心。
第三、抓生成性教学,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关键,传统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就是“预定性”。
问题与问题的结论都是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而对话式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是“生成性”。对话的话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靠对话过程中生成。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门;课堂上可能所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预备课中能遇见的,因此,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围绕某一话题进行对话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扑捉有价值的生成性的话题,组织学生开展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总之,引领孩子们亲历阅读,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唤醒表达的欲望,放飞想象的翅膀,给予自由的空间,你会看到一个充满灵性和活力的童真世界。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今天,课堂教学设计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教学方式和方法
220 浏览 3 回答
241 浏览 2 回答
286 浏览 5 回答
181 浏览 3 回答
253 浏览 4 回答
164 浏览 2 回答
179 浏览 2 回答
157 浏览 6 回答
112 浏览 3 回答
174 浏览 4 回答
259 浏览 3 回答
269 浏览 5 回答
349 浏览 3 回答
335 浏览 2 回答
160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