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社会分层概述谈起,介绍了两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理论,然后分析了中国社会分层存在的必然性,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分层的转变过程,分别以不同的学者标准和国际通用的各项指标分析了中国社会分层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得出了中国社会分层结构正在经历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结论。关键词:社会分层 转变 金字塔型 橄榄型社会分层概述社会分层是将社会中的人们按一定标准,划分成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只要有社会存在,就有社会阶层存在。一般来说,社会分层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每一层次内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相同的地位或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征。(2)分层要求各层次之间应具有高低有序的关系,体现出社会的纵向结构关系。社会分层的实质,使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既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占有那些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例如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等,在社会分层理论中,一般认为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从两个市郊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即人们熟悉的阶级理论和多元分层理论,前者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为依据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例如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对我国各阶层的划分就是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作为标准的,并使这个划分标准一直影响我国该方面的研究。后者的多元分层理论则强调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是由收入、权力、声望、职业、教育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是一种以多元因素为依据的分析方法。这个理论模式在西方有广大的影响,并在近年内也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国很多社会学家所接受。当然,国际上也常常会用诸如不平等指数、吉尼系数、五等分法、恩格尔系数等一系列指标作为划分的依据。我国的社会分层概述首先,我们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我国是否存在社会分层呢?有的人认为,我国还存在社会阶级的对抗性,这当然是不对的,也有的人认为我国没有阶级了,也没有社会阶层的分化了,这也是不对的。因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决定着我国已不存在阶级的对抗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消灭了社会阶层。对此,帅学明在《中国社会分层再议》中提出了自己的理由,其根据是:第一,在进入发达国家以前,我国还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将存在着城乡差别、脑体差别、工农差别,三大差别的存在,为社会集团的分层提供了基础。第二,社会主义的国家体制,虽然在较大的范围内克服了劳动分工的对抗性质,但还谈不上克服劳动分工本身,有分工存在,就有差别存在,这是划分阶层的又一基础。第三,在社会主义阶段,私有制经济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已占了一定的比重,贫富差距的拉开,财富作为区分阶层的标准日趋明显。第四,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在此原则之下,由于人民的能力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身体素质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等一系列差别,所形成的社会地位就会不一样,使差距产生。第五,从思想角度来看,我国几千年以来的封建传统至今仍有影响,封建等级制、权力崇拜的等思想人仍然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也是社会分层的影响因素。 因此,社会分层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然是一种值得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