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长江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有:
《赤壁之战》《渡江战役》《花椒的传说》《大禹治水》《投鞭断流》
1、《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亲自率号称八十万人的水军沿江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及孙权,统一中国。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两军在位于长江中游的赤壁相遇。吴蜀联军根据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以及他们的战船相连行动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设诈降火攻之计,大破曹军。
曹操军队死伤无数,损失惨重,仓皇败走华容道,逃回北方。此后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刘备趁机夺取了益州、荆州,与魏、吴两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2、《渡江战役》
三大战役结束后,蒋军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我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我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
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百万雄师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2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3、《花椒的传说》
远在洪水泛滥年代,大禹率领着千军万马疏通了长江三峡,惨遭洪水浩劫的黎民百姓纷纷回归了故土,开荒播种。有一位跟随大禹的老郎中,带着一个小孙女,这姑娘聪明过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着爷爷四处奔波,为治水民工和当地百姓治病。
大禹疏通了三峡,但这里却闹流行眼病。花椒决心留下来,她送走了爷爷和治水大军,身背小药箱,治好了很多病人。当地百姓称花椒为“神医姑娘”。
后来,由于这一带土地潮湿,湿热性眼病广泛流行。见此情形,花椒发动大家寻找一种开白花、结小子、味麻性烈的药物来治疗,疗效十分显著。从此,它就成了主治眼病的特效良药。为了预防眼病,每日三餐的菜肴中,也加些清香味麻的小红籽儿。日长天久,这小红籽儿就成了调料,它和辣椒一起,成了菜的特有风味——麻辣味。
从那时起,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后人们为了纪念花椒姑娘,便把这无名的小红籽儿称为“花椒”。
4、《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中原地区发生了很大的水灾,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禹的脚长年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禹新婚仅仅四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5、《投鞭断流》
苻坚初为东海王时,杀苻生自立,称大秦天王。
秦王苻坚企图征服南方的东晋王朝。他在全国大规模征兵,当有了80万大军时,他得意地说:“东晋很快就会被我征服了。”可是,大臣石越劝苻坚说:“虽然我们现在兵多将广,但晋军有长江天险可守,我们未必能取胜。”苻坚傲慢地笑道:“东晋虽有长江之险,却非牢不可破,以我军之盛,把马鞭子投入长江,足可截断其水流。”遂于第二年亲率大军攻晋,大败而还。
后多用投鞭断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扩展资料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97km,比黄河(5464km)长9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
在世界大河水流量中,长江也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但尼罗河流域跨非洲9国,亚马逊河流域跨南美洲7国,刚果河流域跨非洲7国,长江则为中国所独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江
《“龙的传人”探源》一文,是作者通过研究长江古文化,探索中华民族起源所取得的成果之一。中华民族的子孙,都自认是“龙的传人”,依据是什么?至今学术界说法不一。本文对中华民族起源于东部古长江流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打破了一些陈旧的说法,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主要内容有:(1)一个尚待揭开的“千古之谜”;(2)从江汉平原到黄土高原的大迁徙;(3)民族大联合与“北雁南飞”。此文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社会科学动态》首先发表,并被选入《中国专家论文集》。研究长江古文化,探索中华民族的起源,对研究世界人类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华夏民族的先民,一般是崇拜龙的图腾。他们将龙的形象画在氏族的旗帜上,作为氏族的族徵,成为原始社会最早的一种宗族习俗信仰,从而形成一种稳定氏族人群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以华夏民族的后裔,都自认为是“龙的传人”。但是,“龙的传人”起源在哪里?至今仍是个“千古之谜”。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以便就教于有关专家和学者。 一、一个尚待揭开的“千古之谜”。 “龙的传人”起源在哪里?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二是长江流域的云贵高原;三是双源说,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同时都是“龙的传人”发源地。笔者认为:“龙的传人”可能起源于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 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说:“龙的基调是蛇。”他进一步指出:龙的形象构成,最初可能是有个以蛇为图腾的氏族大部落,逐步兼并了许多以其它动物为图腾的小部落,融化了其它图腾的某些因素之后,于是便添上了兽类的脚,鱼的鳞和须、马的头和鬃、鹿的角、狗的爪、鸟的翼,化合成为龙。据笔者收集到的资料表明,“龙的传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还经历了一场人类大迁徙的过程。原来生活在江汉平原的古人类,由于长江三峡被打开,洪水泛滥,致使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向高地山区转移。在迁徙的过程中,他们先是与蛇类为伍,后来又与山里的野兽打交道。从此他们的心目中,除了蛇的形象以外,又增加一些兽类形象的特征,把这些特征加在蛇的身上,终于化合成了龙的形象。虽然客观世界没有龙的实体,但作为原始人的主观意识确信无疑。从蛇的形象变异和深化,说明华夏民族崇拜龙的图腾,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们对单纯蛇的形象不断美化和完善,说明了龙的图腾是集体创作共同智慧的结晶。 早在二亿年前的三迭纪末,地球上的古中华大地的地形是东高西低,地面上的所有水系一律遵循东水西流的法则,奔向西部地区一片水域非常辽阔的大海,这个大海属于古地中海的范围,从现今的三峡地区一直延伸到西藏、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广大地区,湖北秭归是当时的一个滨海湖区。那时的地球处于青春发育期,它不甘心洪荒的寂寞,于是爆发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即地质学家称为的“印支运动“。海底的岩石托起苍茫的海水向上拱出海面,迫使古地中海向西后退,作为中华民族的栖息地,就以此不同凡响的恢宏气势诞生了。 三峡地区的隆起,大约是在7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中,沿着当年海底岩石褶皱,形成的巫山十二峰,山顶上至今还遗留有海底古生物的化石,它向人们描写了一幅幅三峡地区横空出世的壮举。此后,古老的秭归湖消失了,古中华大地的地貌随即改观,三峡以西的巴蜀湖、西昌湖、滇池等几大水域,被一个水系串连起来,从东往西形成西部古长江的皱形;三峡以东的当阳湖、鄂相湖、鄱阳湖及其众多湖泊串连起来,形成了从西往东的古长江雏形。 大约在三、四千万年前,地球上又经历了一次喜玛拉雅造山运动,西部的古长江借着这个良机迅速向上升起,从此出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及三峡峡谷,使古中华大地呈现出西高东低,众水东流的格局。正如神话传说中的共工氏怒触不周山,致使“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西部的古长江调头东进,经过长年累月的大水冲刷,终于冲破了700里三峡的阻拦,东西贯通一气,形成了一条崭新的万里长江。地球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不仅塑造了一个美丽壮阔的长江流域自然风貌,而且造就了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的中华民族,他们就是“龙的传人”的祖先。 长江流域的地质地貌变更的年代,正是古生物从水中向陆地进化的大好时期,也是古人类诞生的婴儿时期。女娲造人的故事,是长江流域最早的神话传说。屈原在《天问》中提出:“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人类的身体是女娲创造的,那么女娲自己的身体又是谁创造的呢?传说女娲是人首蛇身,与她结为夫妻的“蜜栖”或称“伏羲”也是人首蛇身。这些远古神话,说明古人类与蛇类结有不解之缘。 据考古发现证明,在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早已有远古人类的足迹。众多的古人类化石中,有距今约5万年以前的“汉阳人”、50万年以前的“长阳人”、201——204万年的“巫山人”,比早期发现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还早40万年。世界公认的拉玛古猿距今约1400万年,已能直立行走,会使用天然棍棒和石块猎取食物。这种古猿不仅在长江流域上游有所发现,而且在位于长江流域下游的江苏省溧阳县黄地区发现了距今约4500万年的古猿化石,这是近几年内的考古新发现。据专家考证,这种猿人身高只有10多公分,说明人类进化还处于婴儿时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人类化石的深入研究,笔者相信“龙的传人”发源地这个“千古之谜”一定会揭晓。 “龙的传人”探源 来自: 书签论文网 二、从江汉平原到黄土高原的大迁徙 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古代有个广袤无垠的两湖平原,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海拔50米左右,原系古云梦泽,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故亦称“云梦平原”。 千里沃野的江汉平原,是古云梦泽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的水网纵横,湖泊密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林木茂盛,杂草丛生,适宜各种古生物繁衍和栖息。这儿是远古人类得天独厚的摇蓝,同时还有一个庞大的蛇类王国。古人类在此与蛇类为伍,和平相处。在这种自然生态环境里,古人类既有自己的朋友,也有天敌。主要是属于两栖动物的鳄鱼,经常出没在水中和陆地上袭击古人类,威胁到古人类的安全和生存。 笔者的幼年时期,经常听到老一辈人讲述《尺人兔马》的故事。这个故事叙述的是在远古时期,有一大群古人类生活在江汉平原,他们的身高才只一尺(约30公分)左右,始祖马只有兔子那么大。此时的古人类比尚处婴儿时期的“中华曙猿”已有进化,身高长了一倍多,但尚处在人类童年时期。传说,这群古人类与普通猿猴不同,能直立行走,会使用天然的树棍和石块,以吃树上的野果为主,还在树上结巢居住,有时也成群结队地走下树来,到湖水中去打鱼摸虾。当遇到鳄鱼侵袭时,古人类尚无自卫能力,凑巧遇到这种情况,隐藏在湖边水草中的大蟒蛇主动冲出来赶跑鳄鱼,营救古人类,于是在古人类的心目中对大蟒蛇十分崇拜,视它为保护神。此时的古人类还不会制造工具,也没有自己的语言,他们的思维方式只能是直观的,遗传到后代,成为一种古老的习俗,到了原始氏族社会,就成了氏族崇拜的图腾。至今在鄂西山区,还有家族信奉“鹰公公,蛇婆婆”。 随着古长江的地理地貌的变化,古地中海西退直至消失,西部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崛起,众水东流切开了三峡峡谷,洪水涌向东南的水乡泽国,滔天的洪水淹没了两湖平原,致使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的古人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纷纷转移到高地山区,从此“龙的传人”发展史上出现了一场大迁徙。 古人类从平原向高原转移的第一站,首先是邻近江汉平原的大巴山脉的神农架林区。 大巴山位于川、鄂、陕三省边境,长250公里,宽40——70公里,海拔2000——2500公尺,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正好横亘在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山体庞大,山势巍峨,地面崎岖,交通不便,自古就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著称。 从江汉平原转移出来的古人类,在大巴山脉的神农架林区里生活了一段时期。这里仍处在长江流域的中、上游结合部,地势较高,不耽心洪水威胁,但山高林密,气候寒冷,空气稀薄。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古人类的生活习惯也随之而变更。原来平原地区气候温暖,空气充足,到了山区气候严寒,空气稀薄,迫使他们的体型向高处生长,以便吸收更多的空气这是后来的北方人比南方人的体形较高大的原因之一,原来在平原与蛇类为伍,到了深山老林要与山里的各类野兽为打交道,客观环境的变化,也改变了古人类的主观认识,他们由单纯崇拜蛇的形象,改为多种动物形象的崇拜,其中有虎、牛、马、鹿、猪、鸟等,于是他们把这些动物的特征加在蛇的身上,化合成了龙的形象,这是一种主观意识的再创造,是古人类智慧的结晶。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在古人类大迁徒的过程中,曾经了出现过一大群古人类由组合到分散,又由分散到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分散时期各个小部落崇拜的物象各不一致,重新组合时又以蛇的形象为主,综合其它物象的特征,形成了一个新的图象,作为共同信仰的物象,这就是原始氏族社会崇拜龙的图腾。 从江汉平原转移出来的古人类,为了战胜自然环境的恶劣条件,从单纯以狩猎为生,到初步学会农业生产。但大巴山里的土地瘠薄,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为此他们又要进行一次大迁徙,这次的目的地是要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高原平坦地带。本来他们可沿着长江向上游转移,但西部地区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环境更加恶劣,更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只得沿大巴山脉向黄土高原进行迁徙。传说中的神农氏,在大巴山里生活期间,已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萌芽。《周易·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后来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他们也迁徙到黄河流域去了。重庆市有所大学师到川东作社会调查,发现在深山老林里还有的老百姓家中,供奉画有蛇的形象祖宗牌位,问他们这是什么原因?回答说这是从老祖宗口耳相传下来的一种习俗。还说,他们的老祖宗是从江汉平原迁徙来的,他们后裔的一部分人又沿着大巴山脉向黄土高原迁徙去了。这个古老的习俗,正好说明大巴山脉是这次古人类迁徙的一条天然通道和桥梁。 随着古长江的地理地貌的变化,古地中海西退直至消失,西部的青藏高原和云高原崛起,众水东流切开了三峡峡谷,洪水涌向东南的水乡泽国,滔天的洪水淹没了两湖平原,致使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的古人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纷纷转移到高地山区,从此“龙的传人”发展史上出现了一场大迁徙。 三、民族大融合与“北雁南飞” 江汉平原的古人类,通过大巴山脉到黄河流域,在距今约8000年以前,一些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氏族部落,逐渐在黄河流域两岸定居下来,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着中华民族的古老历史和文明,所以说,我们研究“龙的传人”发源地,并不排除黄河流域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从大量出土的文物资料表明,在距今约万年至6000年之间,中华民族已经历了人类由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长江流域也发现有相应时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以及河姆渡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汉族约占人口总数的94%。所有汉族都自认为是“炎黄子孙”,即“龙的传人”。 早在新石器晚期,以黄帝(轩辕)为首领的夏民族,沿大巴山脉来到陕西境内,后定居在河北涿鹿,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这个氏族在迁徙过程中兼并了许多小的氏族部落发展壮大起来,成为黄河流域一支较大的氏族部落。由于他们的祖先是从江汉平原迁徙来的,从祖辈那儿遗留下来的许多习俗得到传承,崇拜龙的图腾就是其中之一。虽然龙的图腾是由蛇演化而来的,显然在他们的心目中,对蛇的图腾已经淡化,加之黄土高原地带比较干旱,对发展农业生产不利,于是人们希望天上有个神灵能够呼风唤雨,使田地的禾苗生长茁壮,这个神灵的形象就是“龙”。虽然自然界并不存在龙的实体,但从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习俗,已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所以夏民族一直以龙的形象作为氏族崇拜的图腾,并流传到后世。 与夏民族同时到达黄河流域的氏族,还有以炎帝(神农)为首领的殷民族和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传说,神农氏在大巴山里就能尝百草、播五谷、明医理、治病人,至今在湖北神农架林区还有他的许多遗迹。他作为殷民族的首领,迁徙至黄河流域,定居在山东一带,以凤凰作为氏族崇拜的图腾。其实自然界也没有凤凰这个实体,它也是以某种鸟类为主的多种物象的复合体。后来殷民族与生活在山东、河南、安徽一带的九黎族,因争夺黄河流域的一片肥活的土地发生战争,此时炎帝已衰老不能征伐,只得向黄帝求援,于是黄、炎两族联合起来,大战于涿鹿之野,终于打败了九黎族,擒杀了蚩尤。经过这场战争,统一了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都推举黄帝代替衰老的炎帝,形成了以黄帝为主的民族大融合。在融合过程中许多氏族放弃了自己崇拜的图腾,一致以龙的图腾作为各氏族的旗帜,成为“龙的传人”,亦称“炎黄子孙”。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各诸候国都自称“诸华”,或“诸夏”,合称“华夏”。但“中国”这个名称,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因为商、周的王都建在东、西、南、北之中,所以各诸候国称它为“中国”。在我国的历史上,由于战争还引起过多次民族大融合,才使汉族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实际上汉族也是多民族的融合体。 “龙的传人”探源 来自: 书签论文网 另有一种情况,在黄河流域实现民族大融合时,有的氏族部落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离开了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我们称为“北雁南飞”,这也是一种人类“回归”的现象。首先是在战争中被打败的九黎族,一部分人留在黄河流域被融合,另一部分人迁徙到长江以南与三苗族融合,所以至今苗族还认为蚩尤是他们的祖先。其次是楚、巴两族南下长江流域。 楚族原属夏民族,传说他们的祖先颛顼是“五帝”之一。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古时候,火对于人类生存十分重要,楚族的首领曾任火官,成缚显著,被封为祝融氏。后来在共工氏作乱时,祝融奉命前去平叛,因镇压不彻底,结果被杀。在长期的部族战争中,楚族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只得从夏民族分离出来,先是沿黄河迁至陕西汉中一带定居,在此深受殷民族的影响,将崇拜龙的图腾改为崇拜凤的图腾。在周灭殷以后,楚族又沿汉水南下,到达荆山一带,他们在此开山垦地,“筚路蓝蒌,以启山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国力富强,疆土开拓,势力范围迅速扩大到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他们不仅带来了黄河流域的先进生产技术,而且带来了先进思想和文化,在统一了长江流域两岸的各个诸候小国后,建立了强大的楚国,成为我国南方的霸主。 与楚族同时到达长江流域的还有巴族,相传巴族也是黄帝的后裔。他们的著名首领是廪君。他率领巴、樊、瞕、相、郑等氏族部落,从陕西到达湖北长阳,又沿清江向上游迁徙,定居夷城(今湖北恩施市)。传说廪君死后化为一只白虎,所以巴族后裔以虎的形象作为崇拜的图腾。巴族主要活动在川东、鄂西、湘西、陕西汉中一带,并建立了巴国。 楚、巴两族的回归,对长江流域的民族大融合,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楚、巴两族为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后来巴国被秦所灭,楚族统一了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他们在龙文化、凤文化、虎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更加辉灿烂的楚文化。 “龙的传人”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缺乏深入研究,特别是司马迁的《史记》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似乎全部中华民族的历史早有定论,不必深究,所以对长江流域的古文化研究很少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今后我们应该有领导地加强这个方面的研究工作,重新谱写中华民族的历史,为世界人类的文明史作出新的贡献
长江流域的水稻文化有其本身的特征,却又不断与周边的文化接触、渗透、交融。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间,这种接触交融是最频繁深刻的,它与黄河流域古文明融合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且以更新、更难以预测的面貌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另一方面,容易被忽略的是,长江流域的水稻文化还有强大的生命力向东、向南传播,在东方的日本、朝鲜以及南洋岛屿留下深刻的烙印,限于篇幅,这里不作讨论。长江流域水稻文化向黄河流域的渗透,就其荦荦大者而言,有如下几方面:1)稻文化与中华龙稻文化与中华龙炎黄子孙都以“龙的传人”自豪,龙对中华民族具有不可思议的凝聚力。龙是动物,但自然界里并不存在这种实际动物,龙是经过人们综合、想象、虚拟、创造出来的神化了的动物不论是雕塑的龙,绘画的龙,舞龙灯的龙或龙舟之龙,尽管它们的姿态千变万化,但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周身披鳞,四脚带爪,头上长一对角,下巴有须,颈部有鬃;龙除了爬行,它的身体还能盘曲、缠绕。如果把头部的角、须、鬃去掉,这剩下的原型动物 ,只能是鳄鱼了。再把四脚去掉,剩下能爬行又能盘曲、缠绕的,就非蛇莫属了。所以笔者认为龙的原型动物当是鳄鱼,再加上牛羊的须,马的鬓和蛇的尾巴和盘曲、缠绕的能力, 便成为龙。南方许多地方的尨舟或龙灯,其尾巴是凤尾,这是东夷族以鸟为图腾的融入。闽越之闽,中间的“虫”是蛇,福建省个别县至今还有迎蛇舞蛇的节日,一如舞龙。昆虫之虫,本来应该从三虫虫,现在被简化了,虫(蛇)虫不分了在五六千年前,不光是长江、就是黄河流域也到处分布着湖泊沼泽,那是鳄鱼(古籍也作鼍tuo、或鱓或鳄)的理想生境。鼍是爬虫类动物,有冬眠的习性,春天惊蛰后开始活动,昼伏夜出,鼍的鸣叫很象击鼓声,古代记载说鼍的鸣声能传至十余里以外。因为鼍的形状可怕,又是夜鸣,很早就有“人甚畏之,声亦可畏”的记载。《大戴礼记》:“二月,剥鱓,以为鼓也。”《诗·大雅》:“鼍鼓逢逢”,在战场上击起鼍鼓,其逢逢之声,能鼓励士兵奋勇前进,故称“鼓励”。开春以后,气温升高,雨水增加了,正是鼍的交配繁殖季节。从事农耕的人们,常常把鼍鸣与雨水联系起来,认为是一种吉祥之兆,甚至于以为雨水就是鼍所招致的。人类体内的卵子和精子是肉眼看不到的,而鼍的卵却非常的大,人们目睹母鼍产卵,看到小鼍破卵売而出,母鼍常常口里衔着小鼍爬行,保障小鼍的安全。凡此种种,都是产生女子吞卵而怀孕产子的联想,导致了图腾的产生随着黄河流域对鼍的捕杀和气候转凉、降雨量减少,湖泊沼泽萎缩,鼍的数量也不断减少,长江流域则仍旧非常之多。所以《山海经》说应龙杀死蚩尤和夸父以后,就去南方生息,南方因此而有很多雨水了。[4]这是神话对北方气候由湿转旱、湖泊沼泽动物因而南迁的很好注脚龙头的形状基本上象鼍,但眼睛更大,“鼍”、“鱓”、“鳄”字中的双口,都强调其大眼睛,状貌更为可怖,这可能受良渚文化玉琮上饕餮(大眼)的影响,或反之,饕餮纹是受到鼍的启发而想象创造?饕餮有贪食、凶狠之义,同鼍的食性贪婪凶残相似龙有蛟龙、勾龙、应龙之分。蛟指小龙,《楚辞·离騒》:“麾蛟龙以梁津焉,诏西皇使涉予。”王逸注:“小曰蛟,大曰龙。”故还有蛟鼍、蛟鳄等连称。勾龙是神名:“社神,盖共工氏之子勾龙也。能平水土,帝颛顼之世,举以为土正。天下赖其功,尧祠以为社。”[5]应龙是传说有翅膀会飞的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故《楚辞·天问》:“河海应龙,何画何历?鮌何所营?禹何所存?”勾龙作为人(神)名,其前缀之“勾”,乃古越语的发语词,类似的还有勾吴、勾践等。应龙的传说由屈原提问,是这种传说流行于长江流域的证明至于蛟龙,更是与古越人翦髪纹身的习惯有关,古越人善于驾驶独木舟,他们信奉蛟龙为图腾,“是以剪髪文身,烂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以避水神也。”[6 ]1976 年浙江鄞县石秃山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靑铜钺,上面刻有龙舟竞渡的图案,这一实物佐证,说明龙舟起源于东南沿海的古越人。所以凌云声说“龙船,以民族学眼光视之,即越人祭水神所驾之舟。”[7]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出土的一面残铜鼓上,有舟船竞渡的图纹。该铜鼓的时代约相当于战国至东汉(公元前5世纪~公元1世纪),图中的船体狭长平浅,首尾微翘,桨手们作奋力划桨姿态。[8]说明划龙舟风俗是随着百越人迁徙而携带,不会消失。查秦汉文献里,没有“龙舟”连称的词出现,历史上南方口语一向称“尨船”,至今如此龙船大约是于汉时传入黄河流域,同时出现龙舟之称。龙舟首先成为皇宫内苑的水上游娱,也举行竞渡。皇宫里的龙舟,不同于民间,要大加妆饰 美化,特别是皇帝所坐的“龙舟”,发展成亭台楼阁,水上移动的宫殿,十分豪华。《淮南子·本经训》指出“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此遁于水也。”批评农业丰收以后,不应该如此的奢侈浪费。现存的宋人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及元人王振鹏《龙池竞渡图》,为后人保留了宋元时期汴梁(开封)皇室龙舟竞渡的繁华景象,其争标竞赛的龙舟也较民间的为奢华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和水的关系密切,两者犹如形影相随,不存在与水无关的龙.。《易·系辞》:“云从龙。召云者,龙。”是说龙能召云,云密集了,就会下雨。龙神和水神是二位一体的。《说文》释龙:“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春分登天和秋分潜渊这两句反映龙和农耕的密切关系。春分是水稻和其他作物的播种季节,是最需要水分的开始;秋分是谷物需要水分结束的时候。原始人们的想象中,龙是司理雨水的神虫(古代的虫指大型动物)。春季它上天司降雨,秋天谷物收获后,它潜入水下过冬选择端午节举行龙船竞渡,是因端午前后水稻插秧完毕,农时相对较闲,这时的龙王已在天上,农民利用这段时间举行龙船竞渡,是祭龙、娱龙的好时光。现在的龙舟竞赛,大多已取消了祭祀仪式,变成单纯的文娱活动。在 广西宁明县的神话传说中,蛟龙叫“图额”,是雌性水神,又名白母娘,当是母系时期信仰的残余。宁明县五月五的龙船竞赛时,还要放鞭炮地炮,唱祖传的《端阳节歌》:“划船恭敬白母娘,鞭炮地炮响连天。”壮族祭祀的白母娘(蛟龙图腾)是与古百越族同源。[9]又,苗族人民在龙船下水时,也要举行祈祷仪式,全体划手分立龙船两侧,面向东方,因为苗族相传东方的海洋是他们祖先生活的地方,祭祀时巫师要诵念祷词:“要划龙船,浑天才明;要划龙船,五谷才熟;要划龙船,人类才兴…”[10]凡此,都有力地说明龙船起源于沿海的古百越族龙舟登上陆地,便转成了龙灯,正月元宵节是舞龙灯的节日。元宵节通常在立春前后,一年农耕的开始。这时进行祭龙娱龙,是祈求开春以后龙神上天及时普降雨霖。舞龙灯开始前也要举行祭祀仪式,诵念经文,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然后开始舞龙灯。灯龙的口里常衔着一颗珠子,称龙珠。或者把龙珠分离出来,放大,由一个人手持龙珠,逗引龙去抢珠、呑珠,称龙戏珠。其实这是一种生殖崇拜的升华,上面已指出,原始人们看到鳄鱼、蛇、鸟等都会产卵,小鳄、小蛇、小鸟都是从卵中破売而诞生的,用来推想解释女子之所以怀孕,必定也是亦因误呑(往往是在梦里)某种动物的卵而导致了怀孕。卵是极富神秘感的东西。无论南北,元宵节在舞龙灯的同时,家家都要吃汤圆,北方人称“元宵”。这汤圆其实就是龙珠(也即动物卵)的象征,各家吃了汤圆,各家都有了“人丁兴旺”的保障龙是长江流域水稻文化的精神图腾信仰和黄河流域黍粟文化及西北畜牧文化图腾信仰的复合图腾,属于中华民族原始的“天人合一”思想的范畴,皇帝是沟通天人的代表,因而皇帝被视为龙的化身,皇帝的衣服称龙袍,坐位称龙座,容貌称龙颜,皇帝的子孙称龙种,皇帝所坐的楼船也称龙舟……。从天安门华表、北海九龙壁、故宫祭坛、曲阜孔庙、太原晋祠、以及全国各地的建筑、牌坊上,都有栩栩如生的龙的浮雕,还有全国各地以龙命名的地名如龙山、龙江、龙川、龙井、龙安、龙州、龙门、龙池…;动物名如龙虾、龙虱、龙鲤……;植物名如龙荔、龙脑、龙胆、龙葵、龙舌兰……;更是不知其数。一首“龙的传人”,引起了台下成千上万人的同声唱和。追根溯源,这是最生动有力的两河水稻和黍粟文化融合的佐证,却易为人们所忽视。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以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为研究对象,对其特色旅游资源的构成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利于今后本地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关键词 武当山 世界文化遗产 特色旅游资源道教1 引言旅游资源是—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但旅游业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往往还取决于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特色旅游资源是产生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游业获得发展的重要保证。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武当山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武当山旅游资源开发是湖北省和十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迄今为止,海内外学者已从多角度对武当山进行过研究:如王光德、杨立志(1993)对武当道教渊源及发展的研究;刘守华(1991,2001)、李征康(2001,2003)对武当民俗文化的研究;曹本治(1993)、蒲卓强(1993,2001)对武当道教音乐的研究;及其他一些学者对武当建筑、历史等方面进行的专题性研究。从特色旅游资源角度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冀群风(2001)、廖兆光(2002)在对武当山旅游发展研究,李程(2002)对武当山人文旅游资源的分析中有所涉及。特色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凡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区域性等特征突出,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和事物。本文依据上述特性,尝试对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归纳。2 独树一帜的道教文化——武当山最重要的特色旅游资源2.1武当山道教——中国道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1918),它在中国文明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武当山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时达到鼎盛:先后被皇帝封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于五岳,被尊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雄镇打岳而祀超百代”。武当山成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皇室家庙”、“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领域中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全国最大的道场和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影响深远,在中国道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武当山道教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奇迹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道教古建筑群,是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特色突出;规模宏伟,工程浩大。明朝政府“南修武当,北修故宫”大兴土木,先后动用了30万工匠,历时12年来修建武当宫观,建成9宫,9观,36庵堂、73岩庙的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成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统治的重要场所。经过后来的不断扩展,武当山共达到2万多间庙宇,总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超过故宫一倍以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宏伟场面。选址独特,布局巧妙。武当山建筑选址融合“阴阳典术”的道家思想、中国古代“风水术”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话,并严格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布局方面,武当山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处处结合自然环境,巧妙利用峰峦岩涧和奇峭幽壑,建设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体的原始风貌。武当建筑群的中心位于天柱峰顶的金殿,处于全山各悬崖绝壁的八大宫为主体,众多的庵堂神祠自成体系分布在主体建筑的周围,庞大建筑群与群山和谐地融为一体,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总体规划严密,建筑技艺高超,工艺精湛。规模宏大的武当建筑群采取了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其总体规划十分严密,在建筑技艺和建筑美学上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体现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这里有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金殿”,被喻为“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明珠”,其焊接和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此外如“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转身殿”等也都体现出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武当道教建筑被喻为“补秦皇汉武之遗,历朝罕见,张金阙琳宫之胜,亦环宇所无”(见明代张开东《大岳赋并序》)。1982年国务院公布武当山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称武当山古建筑”工程浩大,工艺精湛,成功地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犹如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名扬四海、自成一派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由武当山著名的道士张三丰创建,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武当武术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它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内家功”。武当武术深受道教思想影响,提倡心性修养、武德修养,注重内涵与修身养性。武当功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如今武当拳、太极拳、太极剑已是闻名天下,深受民众的喜爱。仙乐神韵——武当道教音乐武当道教音乐又称武当道乐,是中国道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乐是道士们念经和进行法事活动时表演的,由于历史及所处地域等原因,武当道乐内涵极为丰富:虽属地方道乐,但却有着宫廷音乐的庄严典雅;一方面难袭了远古巫观乐舞传统及先秦的民俗祭神音乐,另一方面又吸纳了大量地方民间音乐元素;除本地外,周边地域的音乐也对其产生着影响,如“秦音楚声”、“秦腔豫调”、“楚韵汉凋”;既有长期历史传承又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的道乐,最终形成南北交融,以道为主,同时兼有佛乐和儒乐旋律的道教音乐,被称为武当仙乐神韵,武当韵,悦耳动听,它是武当山宗教文化遗产中极富特色的一部分。3优美的自然风光——武当山不容忽视的特色旅游资源武当山虽以“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但与其人文资源相比,武当山的自然景观也毫不逊色。自古以来武当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道教修练者、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和隐士们。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盛赞武当山“山峦清秀、风景幽奇”,认为“玄岳出五岳上”,这里还有着“顶镇乾坤举世无双胜境,峰凌霄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喻。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为“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海拨高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如擎天一柱,拔地冲霄,周围有七十二峰拱立,二十四涧环流,形成天柱峰如一座巨大的神龟,座落在群山之颠,其余诸峰均俯身颔首朝向主峰的“万山来朝”奇观。联合国赴武当山专家考察组官员们也盛赞武当山美丽的自然风貌,武当山自然景观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石、9台”等之称,均各具特色,风光优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武当山珍贵的特色旅游资源武当山地区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史前文物。从目前巳出土恐龙蛋化石、海洋上脊椎动物化石、古猿颅骨化石、猿人牙齿化石看,这里曾是人类祖先的栖息地之一,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武当山地区曾是楚国早年国都所在地,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均有建制及发展,悠久的历史为本地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存,道教文物最为丰富,有我国道教文物宝库之誉。5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武当山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武当山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中药材,是我国现存野生药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初步确定武当山现有野生药材617种。早在魏晋南北朝即有隐士在此采药修炼,唐宋以后更是络绎不绝。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长期在武当采药,据统计《本草纲目》中有400余种药材取自武当山。俗话说“十道九医”,道教素有重视医药学研究的传统,结合其博大精深的道教养生文化,与现代旅游开发的健康理念正相一致,药用植物资源无疑是武当山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6多彩的民俗文化——武当山极具开发潜力的特色旅游资源武当山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本地留下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其中以道教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为特征:如武当信仰民俗、大法会、罗天大醮、进香、斋膳禁忌等习俗;如三月三、九月九等与道教信仰密切相关的游艺节日民俗。这里还留存着许多历代高道、帝王将相、社会名人等与武当山的传说故事,如著名的“铁杵磨针”、“太子读书”等,以及大量描绘武当山的诗词、歌、赋、游记、小说等文学资源。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如历代朝廷的扶持及明代大修武当等事件,均直接导致部分宫廷民俗文化与来自全国不同源流的民俗文化同聚于武当,与本地民俗文化碰撞、相融,加之此地处于秦楚交界的“朝秦暮楚”之地,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交汇处,历史文化渊流巳呈多元化,所以武当民俗文化还表现出来源广泛、南北相融、多姿多彩的显著特点。7 结论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是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据。世界文化遗产地武当山的特色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特异性突出,除却传统的道教文化资源外,本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特色也十分鲜明,极具开发价值。对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的认识,对今后本地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充分认识武当山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内涵,才能更好地在进—步的旅游开发中挖掘特色,发挥特色,使其更好地为旅游业服务,也才能在旅游资源保护中做到针对性强、有实效的保护。
大禹治水是不是关于长江的?好像是啊~~~~~
109 浏览 3 回答
302 浏览 4 回答
292 浏览 7 回答
209 浏览 3 回答
274 浏览 4 回答
133 浏览 5 回答
212 浏览 4 回答
215 浏览 5 回答
92 浏览 2 回答
242 浏览 6 回答
166 浏览 5 回答
81 浏览 5 回答
209 浏览 4 回答
192 浏览 3 回答
122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