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6日讯, 2022年1月20日电国务院印发《“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 旅游 业在继文旅部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 旅游 发展规划》后的独属于自己产业的五年规划。被视为未来五年 旅游 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要解读这个发展规划,就要结合《“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进行,比较它们的异同,从而真实地反映出三个大问题:
(1)反思了什么?
(2)转变了什么?
(3)倡导了什么?
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了对十三五期间 旅游 发展的认识、纠正,以及未来十四五期间会做什么的三方面纲领。下文就将从以下三方面来探讨:
一、反思了什么?
《“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原文中并没有提及对《“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的反思,但是通过精心的比照二者,结合我国政府文件的通用写法,反思了什么就一目了然了。反思,并不一定要清楚地写出来,只需要看看哪些没有被提及,或者由重点阐述变为轻描淡写。
那么《“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对《“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反思了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把打出去的拳头收回来。
第一, 反思了运动式的 旅游 发展,以及十三五以来的 旅游 大扩张。
《“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将 旅游 当作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新引擎”,力图以 旅游 业带动国民经济诸多行业的发展,力促形成“ 旅游 +”主导的大发展局面,在文旅地产、养老休闲、PPP项目、 旅游 特色小镇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扩张,造成的结果也从2019年以后逐渐显现,随着大规模大融资 旅游 相关项目的暴雷、破产、倒闭、清算,给这些年的 旅游 大扩张敲响了警钟。
而《“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回归了 旅游 业本身,发展目标就是健全“现代 旅游 业体系”,更好地满足“大众 旅游 消费需求“,把 旅游 业向其他各个行业延伸的触角收回来。
第二, 反思了长期以来的“小马拉大车”的问题。
第三,“小马拉大车”反映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小马现在能否拉动车的问题,一个是小马未来能否拉大车的问题。
第四,小马现在能否拉动大车的问题,包括 旅游 部门能够拉动其他部门为一个 旅游 目标而奋斗的问题,还包括 旅游 产业是否能够成为鼎定地方产业,拉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问题,更包括了是否需要 旅游 业小马拉大车来进行地方发展,是否有别的选择的问题。
第五,小马未来是否能够拉动大车的问题,直接指向 旅游 行业本身,也即 旅游 行业在多大范围多大尺度能够拉动一个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各地长期没有以 旅游 为主导产业,是否为资源错配,还是基本合理?
第六,从部门推动来看,2015年以来的 旅游 大扩张,以国家 旅游 局一己之力,要带动工业、商业、文化、农业、国土、海洋……诸多部门去进行“ 旅游 +”,虽然也曾风风火火,但从事后来看,还是很难带动的,各自部门有自己的基本盘,要再协调其他事务效果甚微。
第七,从产业带动来看,虽然 旅游 部门经常谈到 旅游 的乘数效应,也经常谈到“锦绣中华效应”(在锦绣中华花1块钱,可以促进在全市花13元),但是这些理论分析,都缺乏近期的事件数据佐证,并且忽略了尺度与规模,在地级市以上的行政级别中, 旅游 的乘数效应有多大,会发挥多大的作用,事实上缺乏调研与统计。以 旅游 产业来拉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大车”,从目前已有的 旅游 城市来说,依然举步维艰。
二、 转变了什么?
既然有反思,就有转变。
转变了什么?总体而言,《“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发生了以下转变:
(1)从愿景性转向合规性
(2)从合作推动转向内控治理
(3) 从全面扩张转向重点发展
(一)从愿景性转向合规性
比较《“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与《“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可以明显地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更加充满愿景性,从 旅游 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甚至是“发展新引擎”出发,在可以想象的空间中,做了最美好的愿景,希望 旅游 业自身可以成为举足轻重的产业的同时,能够综合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为行业描绘了一幅“以 旅游 为主导,全面体现‘ 旅游 +’优势的绘卷“。所以《“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是一张蓝图。
而《“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则更加凸显其合规性,简而言之,更加符合发展规划文本要求,更加符合术语规范,更加着眼于当前问题及问题应对,通篇而言非常规范。举例来说2013年后, 旅游 界已经很少使用“饭店”一词,一般以“酒店”称之,但是从国家标准来看,“饭店”一词是更合规的,根据《中国 旅游 饭店评定标准》、《中国星级饭店名录》等文件都可以看到当时使用的都是“饭店”一词,这么看来“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中的“ 旅游 酒店”、“星级酒店”的用词都没有本次规划的用词合规。
不仅用词非常合规, 旅游 管理、推动等方面也是非常合规的,重要体现就是,诸多 旅游 交叉事务,尽量在部门内解决,能够内部控制,而不是尽量采取外部合作的方式。这一点在下节重点来说。
(二)从合作推动转向内控治理
《“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的文本提出了诸多的愿景,但是许多的愿景其推动仅仅依靠原国家 旅游 局很难实现,因此多部门的合作推动就成为了选择。例如《“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中,“ 旅游 +”是重头戏,“ 旅游 +城镇化”、“ 旅游 +新型工业化”、“ 旅游 +农业现代化”、“ 旅游 +现代服务业”、其中“ 旅游 +现代服务业”又包括“ 旅游 与文化融合发展”“ 旅游 与 健康 医疗融合发展”“ 旅游 与教育融合发展”“、 旅游 与 体育 融合发展”、“ 旅游 与商务会展融合发展”。这些广泛的“ 旅游 +“单单通过 旅游 部门难以践行,所以原国家 旅游 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 社会 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诸多部委都被文本中提及,进行责任分担,并且在“十三五”前后与各个部门形成了多个联合发展的文件。
《“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是在文化部和原国家 旅游 局合并的基础上发布的,因此可以从文本中看到更多的是文化和 旅游 部的内部控制与治理,能在文化和 旅游 部能够解决的,优先在部内解决,所以可以看到“文旅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部内难以把握和控制的问题,在《“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中较少提及。从文本来看,不仅“ 旅游 +”的篇幅在大大减少,“+ 旅游 ”的篇幅虽然有提及,但较之《“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范围也是大大缩减,提及的部分大多聚力于目前部内力所能及的范围。
同时面对纷繁芜杂的“ 旅游 +”与“+ 旅游 ”,“文旅融”成为部内能够把控且实施的最稳妥的方向。大篇幅的“文旅融合”,就是从合作推动向内控治理的最好体现。
(三)从全面扩张转向重点发展
《“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是愿景性的发展号角,对于 旅游 业从《“十二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的传统 旅游 行业范畴走向了全面扩张,概念上以“全域 旅游 ”为核心,实行全产业链、全空间的扩张,全产业链以做大 旅游 产业链为基调,全空间以全域 旅游 为抓手,联动了地产、环保、养老、 体育 、教育、海洋、农业、林业……诸多产业,进行了 旅游 概念的最大范围的推广。
《“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则是聚焦于力所能及的 旅游 业格局及能力的发展。一是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方面出发看 旅游 业能够做什么,二是从文化和 旅游 部内部为 旅游 业做什么出发,解决未来能够提升 旅游 的方面。前者体现在“ 旅游 为民、 旅游 带动”这一基本原则上,后者体现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这一基本原则上,通过 旅游 空间布局、 旅游 产品供给体系、大众 旅游 消费体系、 旅游 治理体系等方面加以细化。原则明晰,领域聚焦,从全面扩张转向了重点发展。
三、倡导了什么?
《“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有反思、有转变,当然也有倡导。它倡导了什么?
(1)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上,倡导从“ 旅游 能为人民做什么”的角度进行发展;
(2)聚焦行业提升的根本问题,倡导创新驱动发展
(3)符合基本规律规则,倡导力所能及的发展
(一)倡导 旅游 业从“ 旅游 能为人民做什么”的角度进行发展
《“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开宗明义,一切的发展都要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上, 旅游 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更加倡导高质量 旅游 发展以及 旅游 的供给侧改革。
以高质量的发展替代低质量的发展。 旅游 大扩张阶段,大量资本进入 旅游 业带来的是 旅游 项目的暴增,非常多的是数量上的增长,而不是质量上的提升,大量的粗制滥造的、围山围湖围海卖票的,大量的打着 旅游 旗号进行地产或其他产业发展的项目比比皆是,诸多的 旅游 项目很多还不如市政公园的基本水平,这种大扩张带来的就是同质化低水平的 旅游 扩张,在疫情还未大规模到来的2019年,大量的这种 旅游 项目就已经开始破产、死亡。
以供给侧改革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说明人民对于 旅游 的追求是越来越好、要求是越来越高的,不是停留在低质低价的阶段,也不是停留在原本的关门售票的阶段。诸多的老破旧小 旅游 供给已经明显满足不了现阶段人民的需要,却依然票价高昂,这就是需要革除、出清,或者提升、改善的。
《“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就是倡导“以人民为中心”进行产业发展,而不是要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张冠李戴,却依然价格高耸,忽悠式消费,要让 旅游 业真正满足人民的需求,供需平衡。
(二)聚焦行业提升的根本问题,倡导创新驱动发展
《“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明确地指出了 旅游 行业的根本问题就是行业提升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衍生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 旅游 业发展这么多年的必然趋势。老的景区需要提升,不仅仅因为原有的设施设备已经开始老化,还因为有了新的需求,有了新的趋势,需要在主题、产品等方面进行提升。新的景区也需要提升,因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会随着潮流与时代不断变化,即使是新的 旅游 业态,也会因为筹建过程中的时间变化,从而与最新的需求有不匹配的地方, 旅游 就是一个不断的追索创新提升的过程。
《“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倡导以创新驱动发展,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能够引导 旅游 产业变革的内生驱动力。尤其强调智慧 旅游 、新技术在 旅游 中的运用以及 旅游 大数据的研究及运用,以技术引导 旅游 产业创新,提升 旅游 产业的发展水平,新技术诸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及5G、北斗系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成为了创新驱动的抓手,以“互联网 旅游 ”,扩大新技术场景应用。充分认识到 旅游 产业的不足,积极寻求 科技 赋能,而不是扩大化地利用 旅游 赋能其他产业,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三)符合基本规律规则,倡导力所能及的发展
《“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肯定了“十三五”期间 旅游 发展的成就,并且从基本规律出发,倡导力所能及的发展。
其中符合基本规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基本的产业空间发展规律。与十三五期间全面铺开的“全域化”发展不同,《“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提出 “点状辐射、带状串联、网状协同” 的全国 旅游 空间新格局, “点-带-网”空间结构 。在十三五期间对于景点的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在《“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的表述中,更多的可以看到对于“带”的重视,点出,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丝绸之路 旅游 带、长江国际黄金 旅游 带、沿海黄金 旅游 带、京哈—京港澳高铁沿线、太行山—武陵山、万里茶道,以及京张 体育 文化 旅游 带、黄河文化 旅游 带、巴蜀文化 旅游 走廊、杭黄自然生态和文化 旅游 廊道、太行山区等重点发展的带状空间,而这些带状 旅游 空间又是在各自的城市群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这也符合“点-带-网”逐步发展,慢慢推进的客观规律。而不是空间结构一股脑全上,四处开花,难寻重点。
第二个符合是符合部门施政规则。在中国的政府施政框架下,每个部门都有其自己的职权义务,一个部门很难对另一个部门施加影响力,如果是跨部门合作,那么往往需要更高一级的机构进行协调。所以在十三五期间,国家 旅游 局尽管提出了许多的部门合作建议,但是真正落实下来,在地方往往需要更高一级的行政权力进行协调,而这是非常规的,难以持久的。
当文化和 旅游 部成立后,符合部门施政规则的首先就是能够在部门内解决和发展的事宜,这一点在《“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是体现得非常清晰的。因此可以看到“文旅融合”为了主要手段,“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就是符合部门施政的体现。在此背景下,推进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把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 历史 文化走廊、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文化和 旅游 体验空间”就是非常重要的项目抓手。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 旅游 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 旅游 休闲城市和街区就是可以实施的重要落脚。其他包括红色 旅游 、乡村 旅游 、研学 旅游 、冰雪 旅游 、自驾游等都是在不可以推进的范畴内稳步进行,这些举措都符合部门施政的基本规则,以部内能够给予的资源进行力所能及的发展。
结语
常言道:“把打出去的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更好地出击“,经历过十三五 旅游 大扩张,又迎头赶上全球性疫情的 旅游 大萎缩,对于未来的发展,《“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给出的路径是先把拳头收回来,更好的发展行业自身,更好遵循发展的规律与部门的规则,修炼内功,进行供给侧改革,以人民为中心,以期达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
(刘立庆 文: 刘杰武 通讯员:刘小满)
旅游政策对区域旅游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旅游政策在空间层面的效应是旅游政策有效调控的前提,有利于提高政策设计与配置的有效性、适用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旅游政策的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镜泊湖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如何做强、做大镜泊湖旅游产业经济,以此来推动牡丹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做为每一名牡丹江市民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对镜泊湖旅游资源现状的分析,找出矛盾的所在,将镜泊湖旅游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到位,得出解决的办法,力争把镜泊湖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实现通过镜泊湖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飞速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泊湖;旅游;产业;研究
旅游业被称为二十一世纪“朝阳产业”、“新兴产业”是构建当今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与传统产业相比,它具有产业能耗低、环境污染小、能够吸纳较多的就业人员、产业关联度高、创造附加值能力强的优势。镜泊湖作为全国闻名的旅游名地,如何加快镜泊湖旅游产业的发展,合理利用开发好现有的旅游资源,最大限度地造福牡丹江市人民,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镜泊湖旅游资源简介
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南部巍峨秀美的群山环抱之中,是我国最大的火山熔岩堰塞湖,其吊水楼瀑布是国内三大著名瀑布之一。1980年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9月被中央文明委、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定为风景旅游示范点。
景区总面积为1214平方公里,其风景资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镜泊湖游览区,展现百里长湖的奇观胜景;二是火山口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展现丰富的地下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和神奇壮美的火山熔岩洞景观,三是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展现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纯朴自然的镜泊湖,岛湾错落,峰峦叠翠,景色清秀,古迹隐约,尽揽春花、夏水、秋叶、冬雪于一湖,令人惊叹神往,流连忘返。
二、镜泊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拉动牡丹江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是一个相关性很强的产业,它涉及到“行、游、住、食、购、娱”各个方面,将镜泊湖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胜地,势必会增加牡丹江市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对全市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服务等行业将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同时对于安置牡丹江市下岗就业人员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缓散就业压办,稳定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交通业的发展。便捷的交通是打造地方经济的首要条件,目前,牡丹江市旅游交通建设进程相对比较缓慢,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流、物流不足,没有激发交通部门与建设企业的投资热情。通过打造镜泊湖旅游胜地,必然会加快牡丹江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周边省市旅游交通的联系,增加开通省内外周边地区的航空、铁路、公路旅游线路,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转效率,构建起牡丹江到周边城市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3.有利于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打造镜泊湖旅游名地的过程其实就是打造一个城市品牌的过程。发展旅游业,必然会加快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的功能和管理水平,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充分改善城市人民环境和服务等软硬件设施,为游客展现一座现代化的文明旅游城市,使旅游者对牡丹江市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对于提升牡丹江市城市品味,打造国家级风景园林城市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三、镜泊湖旅游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行政区划交叉,难以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由于景区内的行政区划隶属于不同的管理系统,各个系统都以景区资源为依托,在各自区域内进行规划建设,乱批乱建现象十分普遍,景区内现已建成各类宾馆、疗养院、培训中心的建筑140多处,出现了几个职能相同的部门同在景区内实施同一内容的行政管理现象,破坏了景区规划的统一性。
2.由于景区缺乏统一管理,过度开发滥用使景区资源遭到破坏。由于景区的地方乡镇、森工企业互不隶属,各自为政,许多问题不能协调一致,同时风景名胜资源具有独特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如镜泊湖原有的特色鱼种湖鲫、鳌花、湖鲤等到镜泊湖特有鱼种,现在少之又少。目前,水产部门对湖鱼的过渡捕捞和放养(特别是近年兴起的网箱养鱼),对湖水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森工企业过量采伐湖边林木,破坏了湖边山岸的绿色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不仅破坏了湖区整体景观。而且使湖泊污染日趋严重。
3.镜泊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产品开发的还不够多。镜泊湖湖光山色,景秀优美并非众所周知,与南方一些景观相比知名度还不够高,在南方的一些大旅行团,还把镜泊湖列为避暑的旅游胜地,在省内与 其它 地市旅游景点相比也存在着知名度不够高,宣传力度不够大。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整整比其它旅游发达地区晚发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四、镜泊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解决镜泊湖景区管理体制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必须从景区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 措施 ,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对策如下:
1.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确定镜泊湖景区功能定位,加大项目开发建设力度。科学规划的关键问题就是理顺管理体制,镜泊湖景区发展中的种种弊端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为更好地规划、建设、保护、管理和利用好镜泊湖这一“北方明珠”,造福子孙后代。更有效地发挥其在牡丹江市经济发展、旅游振兴、招商引资、对外接待等方面的作用,应将镜泊湖风景名胜区作为牡丹江市“旅游经济特区”来对待,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清除障碍。从全国一些景区成功 经验 做法来看,可以借鉴五大连池的做法,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将景区区域划定为一个行政区域,赋予景区管委会一级地方政府的职能,统一管理景区的经济、行政和社会事务,从根体上改变目前景区中区划交叉、各自为政的局面。
2.依靠政府,加大投资,强化景区管理体制,增强景区发展后劲。
当地政府应从景区长远角度出发。尽快出台景区管理法规,健全景医管理 规章制度 ,实行依法行政,按章办事,促进景区管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由于对于风景区来讲,有其特殊性,尤其是景区承担着繁重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管理服务和保护职责,这些具体的工作,都需要强有力的资金作保障,这就客观上要求政府对景区的财政管理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是在财力上要给予大力的倾斜和支持,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建立功能完善,体现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景区独立财政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景区健康持续发展。
3.扩大宣传,提高名气,以增加景区人气为目的,加强了宣传促销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旅游经济就是宣传经济,针对镜泊湖景区宣传力度不够,景区游客规模徘徊不前,人气指数不高等问题,牡丹江市应采取一系列宣传促销的措施。如①利用多种媒体宣传镜泊湖,投入资金对镜泊湖旅游网站进行提档升级-②积极参加各种旅游交易活动。组织人员多参加相关部门旅游交易活动,与部分知名景区和旅游企业建立了联系,增加沟通了解信息,宣传自己;③出台促销优惠政策。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镜泊湖,如实施旺季对旅行社实行了8折优惠,淡季5折的优惠政策等等实施多种惠民政策。
通过上述对镜泊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分析,有利于推动镜泊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牡丹江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旅游方针政策与法规》,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
[2]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06年
[3]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4]《旅游经济》2000 2006年合订本,2006年第1期
[5]于学谦著《现代旅游市场经营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
【摘要】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本文着重从政策层面提出了既切实保护好,又充分利用好鄂西圈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发展形成先导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关键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先导产业 优化发展 政策建议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继武汉城市圈之后,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我省新时期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两轮驱动、一带(长江经济带)相连、整体发展的新格局,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湖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此问题本文将在分析现状及优势的基础上,就如何指导和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形成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组成的先导产业并加快发展,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后现代化的新路子,从政策层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先导产业
产业是商品经济中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它是介于宏观范畴的国民经济和微观范畴的企业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范畴,属于中观经济。产业的分类 方法 比较多,常见的有三次产业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及关联方式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中有一种战略关联分类法,将产业分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等。而其中的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它不同于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罗斯托)。主导产业一般能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带动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显然,这里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就是鄂西圈重点打造培育的先导产业。湖北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必然要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等先导产业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鄂西圈先导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产业尚未形成
生态产业,目前在学界还未达成一致意见。但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中指的生态产业是狭义的,主要指基于鄂西地区优质的生态资源,涉及农业、林业等部门的与旅游发展紧密相关的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鄂西圈生态资源优势明显但利用率低,未形成产业。圈域内已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0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71%、90%和59%。但这些保护区大都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反而存在被破坏的倾向。神农架拥有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一块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有“物种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天然药库”之誉,但神农架旅游发展还不足以成为其先导产业。圈域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1种,野生珍稀动物金丝猴等120种,分别约占全国的和,但这些珍稀物种并没有给当地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另外,神农架森林覆盖率高达,拥有林地面积648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450万公顷,但其中主要以灌木为主,用材林、经济林不多。
2、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本文中的“文化产业”与上述概念一致,但侧重于与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文化资源挖掘和开发利用等。目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虽然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开发利用不够,产业规模没有形成。鄂西圈炎帝神农文化源远流长,楚文化辉煌灿烂,三国文化独领风骚,宗教文化博大精深,现代科技文化蔚为壮观。圈域拥有各类文化遗产8000多处(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5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0处。但圈域内文化专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发展不足,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左右,而发达省份这一比例已达5%,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20%左右。
3、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
旅游业是指以食、宿、行、游为基本组合消费商品,通过专业化运作模式为游客的出行提供安全、可行、方便、满足游客合理需求的服务,兑现其消费商品的契约交易,使商品的提供商和经营商从中获取运营收益的服务性产业。鄂西圈自然山水瑰丽秀美,人文景观奇特壮观,生物景观丰富多彩,遗址遗迹保存完好,建筑设施古朴精致,旅游资源富集度高,种类齐全,品位独特。圈域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2个。近年来,圈域旅游业发展初步形成了融观光度假、民俗宗教、购物娱乐、生态文物于一体的产品开发格局,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不断完善,但鄂西圈仍然存在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旅游投入比重偏小、旅游景点管理不善、品牌建设不力与圈域旅游景点协作能力不强等问题。2008年圈域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8%左右,而有的省份这一比重早已超过10%。
三、促进鄂西圈产业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确保鄂西地区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一是采取严格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战略位置,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全面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要求。建立政府监测、预测、预警和干预机制,确保鄂西圈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地位。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要求,依法保护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禁止在重要和敏感的生态区域及自然灾害高发区建设旅游设施,对于设立在水源涵养地的煤矿、铁矿、锰矿等,要逐步停止开采,并进行复垦再植,恢复生态。二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提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建立政府投资主导机制,做好世界文化遗产、古建筑群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工作。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承人实行政府扶持政策,对其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在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
2、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一是大力开发农业、林业等生态产业资源。支持旅游线路、旅游景区附近农民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支持市、县级政府统一组织好村庄整治规划,做好饮水、通电、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景区规划要统筹考虑一定范围内的农田、果园、森林、草场等资源,促进旅游开发企业与农民合作开发生态观光农业,实现双赢。深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促进圈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建立以实际受益者(市场主体)补偿为主、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生态项目为辅的圈域生态补偿机制。二是促进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产品开发。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快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景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努力提高质量,促进产销紧密结合,建立多 渠道 、多形式的产销体系,增加旅游创收、创汇,对于开发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商品有一定影响的企业,由各级财政从旅游专项资金中给予补助。
3、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一是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和建设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镇),鼓励和支持创办旅游文化娱乐企业、旅游文化演出企业,推出一批以民族风俗、民族歌舞、地方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表演项目,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旅游景区景点要增加文化旅游项目,丰富游览内容,不断提高文化内涵。充分挖掘荆州花鼓戏、汉剧、楚剧、长阳南曲、土家摆手舞、神农架堂戏等地方戏曲文艺的市场价值,鼓励创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是推进影视制作、动漫娱乐、创意设计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影视制作、动漫娱乐、创意设计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政府在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方面给予支持,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推动建设影视城、动漫产业园、创意设计园等,鼓励艺术品经营、音像制品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等。
4、突破性发展旅游业
一是加快旅游交通骨干网络建设。统筹规划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交通骨干网络,加强交通对旅游的服务功能,加快推进骨干网络项目前期工作,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构建高效、便捷、一体化的现代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尽早将襄樊、宜昌等地建设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二是加快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地区中心城市的旅游接待功能,改造、升级各大长途汽车站、火车站,改造、新建一批沿长江、清江、汉江的重要旅游码头。发挥历史文化特色、地方民族特色,完善重点旅游城镇的旅游功能,联合建设各具特色的游客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旅游配套的医疗、治安、旅游导引标识等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各具特色的专题公共博物馆、城市公园等,并实行免费开放。三是扶持重点旅游企业,推进市场化运作。加强旅游资源整合,鼓励省内外有实力的大型旅游开发企业在圈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并给予优惠政策和扶持,支持其并购旅游景点景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突破体制障碍,鼓励地域相邻、资源类同、同质竞争的旅游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扶持圈内重点旅游企业,特别是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一江两山”旅游开发企业,要加大政策支持,提供相关服务,整合旅游资源,创立旅游品牌,探索发行旅游企业债券、推动旅游企业包装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5、加快发展相关服务业
一是积极发展商贸会展业。采取“以奖代投”的形式,扶持商贸会展信息化建设、引进商贸会展重点项目。支持品牌展会,丰富节庆展销活动,要鼓励举办地方产品跨省推介展销、名特优新产品展销、联展活动,积极举办特色农产品、文化产品、旅游产品“对接会”、“推介会”和“采购会”,形成会展、旅游、休闲消费的一体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发挥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湖北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支持鄂西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支持组建新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小额贷款,用于支持与生态文化旅游有关的综合服务企业的发展壮大。三是加快旅游信息服务发展。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整合政府门户网站、旅游、文化等行业信息网及企业网络信息资源,建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综合信息系统,及时发布生态、文化及旅游等方面的综合信息,开展项目招商、人才培训、远程教育,并建立基于此系统的生态环境、文化保护、旅行安全方面的监测、预警和监督机制。
浅谈旅游政策的相关论文相关 文章 :
1. 浅谈旅游管理论文
2.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浅析论文
3. 浅谈旅游管理方向论文
4. 浅谈旅游营销毕业论文
5. 关于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6. 关于旅游管理论文
7. 旅游管理论文
把握出台背景 明确 历史 坐标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 旅游 时代, 旅游 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一判断明确了当下 旅游 业所处的 历史 坐标。把握《规划》的出台背景、编制过程,对于 旅游 业界更好地贯彻落实《规划》十分重要。
文化和 旅游 部资源开发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和 旅游 部党组高度重视,对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提出重要指导意见,部领导多次召开规划编制调度会、专题会,明确工作要求,有力保障《规划》质量和编制进度。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文化和 旅游 部坚持高站位和高标准,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对《规划》进行总体把握和完善提升,重点落实了3项基本要求:一是强化《规划》的指导性,二是强化《规划》的落地性,三是强化《规划》的有机衔接。
“国务院印发《规划》的消息上了热搜榜,霸了大小屏。”中国 旅游 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对 旅游 业的高度重视,对于正在经历最艰巨挑战、最漫长复苏和最深刻变革的 旅游 业而言,无疑是巨大政策利好。《规划》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 历史 高度,概括总结了“十三五”时期 旅游 业发展的 历史 成就和发展经验,科学研判了大众 旅游 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擘画了“十四五” 旅游 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安徽省文化和 旅游 厅党组书记、厅长袁华认为,《规划》强调了 旅游 业的发展韧性和文旅融合发展,注重提升 旅游 产业的现代化水平,突出了 旅游 业的综合功能发挥和创新驱动,体现了全方位推进 旅游 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真正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为 旅游 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提升了信心。
中国 旅游 研究院政策与科教研究所所长、首席战略研究员宋子千从 历史 角度对《规划》作了分析。他说,我国从“七五”开始编制第一个 旅游 业五年规划,到“十四五”总共编制了8个,这些规划在 旅游 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 历史 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这是 旅游 业发展五年规划首次被纳入国家五年规划专项规划。此次《规划》再次被纳入国家五年规划专项规划,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 旅游 业的关心和重视。
聚焦规划亮点 抓住内容关键
《规划》通篇2万余字,亮点纷呈,涉及 旅游 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每一位业界人士都可从中发现与各自领域紧密相关的内容。
景域驴妈妈集团副总裁、奇创公司总经理周文涛表示,景域驴妈妈集团将对照《规划》部署,在文旅融合、 科技 赋能以及“ 旅游 +”服务场景等方面发力。
聚焦 旅游 带动 建设 旅游 强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张凌云表示,《规划》明确提出“坚持 旅游 为民、 旅游 带动”原则,“ 旅游 为民”与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大众 旅游 的趋势高度契合;“ 旅游 带动”意味着不仅要在需求侧“ 旅游 为民”,还要在供给侧带动就业创业和经济 社会 发展。
湖北省文化和 旅游 厅总规划师唐昌华表示,将“ 旅游 为民, 旅游 带动”落到实处,湖北业界有着深刻体会。疫情发生之后, 旅游 业受到冲击,但人们潜在的 旅游 消费需求并没有减少。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时,湖北启动了“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有效推动 旅游 市场有序复苏,带动经济 社会 恢复发展。
2021年开园的北京环球度假区是首旅集团“十四五”时期“5+1+1”战略业务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旅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吴金梅表示,《规划》提出“培育一批大型 旅游 集团和有国际影响力的 旅游 企业”,这对首旅集团既是鼓励也是鞭策。目前,北京环球度假区发挥了较好的综合带动作用,有效带动了京津冀东部区域 旅游 资源重新布局。“十四五”时期,首旅集团聚焦文娱、商贸、出行、住宿、餐饮等5个业务板块,确定了品牌引领、资本助力、智慧赋能的总体发展思路。
357 浏览 5 回答
164 浏览 5 回答
114 浏览 3 回答
210 浏览 5 回答
346 浏览 3 回答
214 浏览 3 回答
340 浏览 4 回答
246 浏览 3 回答
217 浏览 3 回答
240 浏览 3 回答
337 浏览 2 回答
204 浏览 3 回答
325 浏览 4 回答
183 浏览 3 回答
177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