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种:大理——白族服饰的故乡 我是白族!听妈妈说白族姑娘头上带的头饰有也有“风花雪月”不过具体是怎么个说法不太清楚不过一说到大理就可想到,上关的风,下关的花,苍山的雪,洱海的月!我的家乡很美有机会你可亲自去看看!白族:聚居于点苍山下、 洱海之滨的白族人民,在生活习俗和服饰等方面,一直保持着本民族鲜明的传统特点。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重。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身穿宽桶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喜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其他一些地区的白族男子,则又喜欢头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领褂或数件皮质和绸质的领褂,谓之“三滴水”。显得敦厚英俊,洒脱大方。享有“金花”美誉的白族妇女的服饰,更是色泽鲜美,绚丽多彩。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蓝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手上多半戴纽丝银镯、戒指。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缠绕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出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韵。剑川一带的年轻女子则又喜戴小帽或“鱼尾帽”。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包头,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同的花边,有的还喜束护腿,显得十分匀称协调和俊俏美观。总之,各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出某些地区性的差异,但色彩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古雅端庄等,则又是共有的特征。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白族妇女的衣饰堪称造型与色彩调配的艺术杰作。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白族妇女的头饰比较华丽,往往与其上身穿着相映成趣。不同地区的白族妇女所戴头饰有不同特点。大理的妇女皆戴头帕,未婚者编独辫盘于顶,辫上多缠红白绒线,左侧垂有红白绒线流苏;已婚者多挽发髻,用腊大理市白族姑娘绣花服饰。大理市白族中年妇女蜡染镶边服饰。染或扎染花布为头帕。洱海东部地区妇女爱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上簪子,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剑川的青年女子则喜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鱼属帽”之类;鹤庆一带的白族妇女所戴帽子像个大圆盘,形状别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各地妇女都爱佩戴耳坠,戴手钧镯。“要得俏,一身孝”。尚白的白族,以白色作为服饰的基色(大理)。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质料考究,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剑川县白族服饰。白族服饰既是适应于白族人生产劳动、生活文化以及气候特点的产物,又是秀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地对白族人审美观念陶冶的结果,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服饰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海东(洱海东部地区)男子则外套鹿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鹿皮或绣花兜肚,下著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则各地不同。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掖结纽处接“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编独辫盘于顶,已婚者改为挽昌。海东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佐,或缩以管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剑川未婚女子则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或“鱼尾帽”。大人小孩均喜报羊皮。约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内地城镇妇女,多有缠足者。后来,随着社会风气的进化,已逐步废弃。解放后,白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不断提高,民族服装也向着更有利于生产,更美观大方的方面发展。 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繁荣!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开发.. 曲玉镜摘.. .. 要: 从游客需求角度分析,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具有观赏、购物、体验、文化传播等多方面的价值。对此类资源的开发, 应因地制宜, 保护为先, 突出典型, 适度开发。关键词: 少数民族服饰资源; 旅游价值中图分类号: J523,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840X ( 2006) 03- 0051- 05 .. ..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纷繁复杂, 多姿多彩, 作为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蕴含着相对独立而又独特的旅游价值, 颇具开发潜质。一、我国少数民族服饰.. .. 资源的旅游价值.. .. .. 从游客需求角度分析,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旅游活动六大环节(行、食、宿、游、购、娱)的后三大环节中, 可见它指向游客需求的核心部分。其功能和价值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构景要素, 满足游客视、听享受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具有极强的民俗地域特征, 是民俗旅游景观极其重要的构景要素。它们总是以由色彩、面料、纹饰和款型以及音响诸元素组合而成的整体效果予游客以不同层次的协和之美,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首先, 与各自民族体貌特征的协和。如傣族妇女的服饰, 色彩艳丽, 面料柔滑, 短衣修裙, 加之玲珑的耳饰, 衬托着她们纤细丰盈的体态、姣好纯净的面容, 恰到好处。而大多数少数民族妇女都以丰满而又苗条的身材为美, 因此服饰也便自然担当起强化这种审美观念的角色。贵州织金县的白族妇女将蜡染百褶花裙缠于胯部, 而非腰间, 行走时十几层厚的花裙随胯部的运动, 有节奏地摆来摆去, 很是美丽动人, 给人一种重叠、变化、跳跃之美。其次, 与各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协和。这也就是地理环境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决定着服饰的风格。由于藏北高寒, 昼夜温差大, 因此, 藏袍结构肥大, 夜间和衣而卧可以当被, 袍袖宽畅, 臂膀伸缩白如, 白天阳光充足, 气温上升, 便可很方便地脱出一个臂膀, 既能调节体温, 又能.. 51.. 艺术广角 很轻松地从事各种劳作。进而演化出脱下一袖的着装方式, 构成藏族服饰豪放、洒脱的经典风格。再次, 与周围景色的协和。电影! 玛的十七岁.中, 哈尼族少女玛身着以黑色为主色调的服饰, 不仅与其紧致、黝黑而光洁的肌肤、雪白的牙齿融合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美, 而且与哈尼人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的梯田十分匹配, 成为天作之合。黑(服饰)与银白(有镜面效果的水田梯田)的色彩组合, 动(人)与静(景色)的互衬, 一切都那么天衣无缝。上述三个层面的协和, 如由一点(身着得体服饰的人)层层推开的涟漪, 使游客会在不经意间观赏到景观之美, 陶醉于其中。这时如果耳朵再敏感些, 各种不同质地饰品所发出的乐音就会在耳畔袅袅升起, 简直美不胜收。(二)旅游购品, 满足游客旅游购物需求把少数民族服饰作为旅游购品的动机和行为源于种种不同的需求, 收藏留作纪念或馈赠传递友情是两种最常见的需求。对于时尚人士或艺术工作者来说, 买下来, 带回去, 穿在身上, 与各种时装来一个冲击, 以彰显个性和独特的审美眼光, 又不容易# 撞衫., 的确是一种又实用又富于创意的做法。由审美走向实用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值得注意的一种旅游价值。这种出于实用考虑而购买少数民族服饰的行为, 有其比较现实的服饰审美文化基础。审美价值是服饰追求的基本功能之一。从远古人类服饰的产生到现代服饰的发展变化, 始终离不开人类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心理驱动。当代服饰审美文化的突出特征是个性化、多元化,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一向以鲜明的色彩、精美的工艺、各异的样式和独特的风韵著称于世, 恰好与现代人的审美口味相吻合。如今, 许多少数民族服饰已经跨越地域, 融入现代社会。如傣族妇女窄小上衣和修长筒裙相配的服饰风格, 在发达都市风靡一时。而基诺族姑娘的鸡心型胸兜, 至今仍为时尚女性所青睐。(三)参与体验, 满足游客求奇求趣心理虽然少数民族服饰同其他社会文化现象一样, 具有时代性、变异性, 但它的继承性和稳定性终会使其拥有独特、鲜明的地域色彩, 对于游客来说, 无论面料、色彩、款型, 还是纹饰符号、加工工艺等, 尤其是后者, 莫不新奇有趣。因此, 若能亲身一试, 参与制作过程, 经过纺、织、染、做一番忙碌后, 带着自己的产品离开目的地, 一定会让他们乐此不疲。这种经历不但能增添其旅游乐趣, 而且会沉潜在他们的审美记忆中, 构成长久的审美回味和审美心境。这将有助于深化旅游活动, 提高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四)文化吸纳, 满足游客多元旅游需求游客旅游活动的目的是多重的, 在共同的观赏价值之下, 少数民族服饰还蕴涵着多元深层价值。如艺术采风, 音乐、美术工作者可以从花样繁多的少数民族服饰中汲取素材, 获得灵感; 从事工艺美术创作的人员可从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面料质感、纹饰和款型等要素那里受到启发, 制作各种工艺品; 而时装设计师则可直接抽取少数民族服饰的元素符号, 在现代设计理念统摄下, 加以融合, 设计出适合不同人群的四季霓裳。从民俗文化看,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记述了不同民族的历史, 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 传授着不同民族的劳动技能, 必然成为民族史、风俗史、宗教史、服饰史、美学史和社会史等方面研究者必须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此外, 希望从少数民族服饰审美中获得悦心悦意、悦情悦志等高层次审美感受的作家、文化人等也会从审美的角度对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提出需求。显然, 少数民族服饰资源还拥有多项文化传播功能。二、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 .. 旅游开发的原则.. .. .. .. ..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渗透了特定.. 52.. 民族艺术研究 民族人们的心理情感、观念意识、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 在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形成了它们各自鲜明的特色, 积淀了各民族的历史、习俗、宗教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与现代都市服饰的个性化特征有所不同, 在生成上具有时空双重制约。因此, 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满足游客的现实需要, 理应作为制定旅游开发原则的前提性认识。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的旅游开发应有基本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现有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禀赋条件差别很大。这是因为, 决定它们实际状貌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中, 除了自然地理、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宗教信仰等具有缓慢迁移特征外, 其他如社会意识、审美情趣和社会功能等影响因素, 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较快变化。如过去的少数民族服饰多以自纺自织的棉麻布和动物的毛皮为主, 而现在多穿棉布、绸缎、呢绒、化纤制成的服装。土布几乎已退出少数民族服饰面料的领地, 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而毛皮面料的消失则是受近年环保和保护野生动物等现代意识影响的结果。在过去, 物质生活极其贫乏, 容易形成服饰夸富的审美心理, 因而, 服饰总是以粗大贵重或厚重繁多为美, 如今, 崇尚简洁实用的现代审美情趣正在使少数民族的服饰风格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此外, 体现在服饰面料、色彩和款式、纹饰和配饰等方面的等级和地位差异也早已消失, 服饰不再作为等级高低、身份贵贱、地位尊卑的标识。上述变化所带来的一个客观结果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保有量和品质上的千差万别。因此, 在进行旅游开发时, 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一方面, 在民族服饰资源禀赋条件好的少数民族区域, 选择一些特色鲜明、品种多、品质高的类型进行重点开发。对于已被当地社会所淘汰、近于绝迹的类型不要勉强做起死回生的工作。另一方面, 在民族服饰资源禀赋条件相对较差的少数民族区域, 是否进行开发以及开发的深广程度, 更要审慎处理, 不但要看市场需求的有无, 而且更要从自身的经济实力出发, 量入为出。(二)保护性原则作为民俗旅游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的根本价值在于它的原汁原味, 或者说上述四个方面的价值都是建立在原汁原味基础之上的。因此, 在开发过程中, 必须尊重资源自身所固有的特征, 保证不变形不走样, 不做迎合时尚的拔高工作; 而对于来自资源内在的自然变化也必须予以尊重, 不硬性阻止。如, 彝族历来有崇火、崇虎的观念, 这种观念反映在服饰上, 便产生了火焰纹样和虎头图案。在彝族文化中, 这两种符号所代表的神性意识是不可更易的, 是该民族服饰的#魂., 因此, 决不可随意变换。总之, 把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看作既独具特色又动态变化的物质精神现象, 洞悉其稳定态的质, 追踪其微妙变化的量, 只有这样, 才能合理有效地开发资源。(三)适度性原则所谓适度性原则就是在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上要保持恰当的分寸, 在深度上, 要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的文化意蕴和审美追求, 这是进入实际开发阶段前必须要做的前期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由文化误读所导致的种种实际操作错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所拥有的绚丽悦目的色彩和特色鲜明的图案、纹饰, 许多都是以他们所观照的大自然和所信奉的宗教意象为范本, 与他们的文化审美心理息息相关, 而非简单的纯视觉选择。如土家族妇女的#绣苏. (即花袖衫)最突出的特点是用红黄绿蓝黑五色彩布或绸缎缝制花袖, 据说早期花袖是用七道花边缝制, 后演化为五色。传说这种服饰是土族先民受彩虹的启示后精心设计而成的。因此, 只有触摸到#穿彩虹花袖衫的民族.的土族文化的根脉, 才不会使对该民族服饰资源的开发流于浅薄。.. 53.. 艺术广角 在广度上, 品种和项目的选择宜#少而精., 实施范围宜#小而专., 切不可一哄而上, 遍地开花。尤其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区域和类型组合问题。可在渔猎采集型、草原畜牧型和农田耕作型三大经济文化类型的少数民族区域中分别选取若干典型进行开发。三、我国少数民族服饰.. .. 资源旅游开发设想.. .. 同别的资源开发一样, 对少数民族服饰资源进行旅游开发, 其目的也是为了发挥和实现它们的旅游价值, 出发点和目标都指向旅游市场。而旅游价值和旅游市场需求之间往往存在着基本一致的对应关系。(一) 保护性开发特色鲜明的我国少数民族区域景观, 在自然、本真状态中, 展示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迷人风采。严格说来, 目前, 把少数民族服饰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 尚处于起步阶段。这只要我们考察、分析一下我国少数民族区域景观的旅游开发、利用和经营状况, 就不难发现这个问题。少数民族区域景观应是风景和风情有机交融的地域空间综合体, 但许多少数民族区域景观# 情. #景. 分离现象十分严重: 游客只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 却未必能一睹身着蒙古族袍子的同胞。而在风景中一旦缺失了与之相协调的人的身影, 风情也就无从谈起。缺少了自然性, 民族风情在有意无意之间被直接商品化了: 化为歌舞, 化为各种投游客所好的习俗表演(更有甚者, 穿此一民族衣服, 跳彼一民族舞蹈)。显然, 在如此风情展示中, 我国的少数民族服饰虽有登台亮相的机会, 但却未能实现其应有的旅游价值: 或作为歌舞表演的舞台装, 而屈居附庸的位置; 或被淹没于习俗演示的动作行为中, 也同样被忽视。耐人寻味的是, 在某些被用于旅游开发的少数民族区域, 少数民族同胞们已在自发地利用着他们的服饰资源, 他们装扮起来, 与游客合影。但却启发了我们的思路: 我们是否能够营造一个自然的民族风情实景, 以显示其服饰的价值? (二) 有组织地、选择性开发民族韵味浓厚、市场前景看好的少数民族服饰商品, 合理实现少数民族服饰的商品化。许多外来游客都希望购买几件少数民族服饰商品或工艺品, 这从旅游地常年人头攒动的少数民族服饰店铺、街肆的情景中就可见一斑。但往往是看的多, 买的少。这不能怪游客太挑剔, 实在是粗制滥造过多, 既无艺术美感, 又难以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 缺乏应有的物质(穿着)、精神(珍藏或馈赠) 价值。究其原因, 是因为包括服饰在内的民族工艺品的制作工艺正面临着蜕化、失传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 旅游地的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加工、制作应加强引导管理, 组织开发。因此, 只有站在保护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和实现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的市场价值的高度, 把#留住手艺. 和商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彻底摆脱目前的这种供需困境。在有条件的地方, 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 帮助、支持擅长少数民族服饰加工、制作工艺的民间人士创建规模适当的传统作坊, 吸纳有志于本民族服饰传承的青年人, 有组织地、选择性开发民族韵味浓厚、市场前景看好的少数民族服饰商品, 合理实现少数民族服饰的商品化。可采纳厂店一体的经营模式, 把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投放市场销售, 并开展租赁业务, 把它们作为道具租借给外来游客, 供他们扮演某种临时角色时使用, 增添其旅游的乐趣。这样做对旅游地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增加了经济收入, 另一方面传承、弘扬了本民族服饰文化。(三) 设立以满足外来游客亲手操作需.. 54.. 民族艺术研究 要的少数民族服饰生产场所, 传授技术, 传播文化。旅游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 在这种体验过程中旅游者可以在观赏风景中获得审美愉悦, 可以在与人交往中品味多彩人生, 可以在积极模仿他种角色的过程中发现和发展自我, 也可以在旅游消费过程中享受世俗之乐。[1 ] ( P133) 尝试参与制作少数民族服饰, 既是模仿过程又是消费过程, 具有获得感官享受和满足高级需要的双重功能, 它以技术的习练和模仿为起点、形式, 以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为目标、内容, 对旅游主客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场所可以单独设立, 也可以于正规作坊中开辟一角, 以达到人才、技术共享的目的。该场所在外观造型、内外空间处理和装饰陈设等方面应充分体现民族特色, 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 若能得到老艺人的亲传亲授, 一定会增强游客旅游体验的乐趣。(四) 发挥导游信息传输中介功能, 在各种不同场景和情境中, 适时传输关于少数民族服饰的各方面知识, 在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中, 使游客各取所需, 从中受益。在以旅游观赏为主的环节, 以审美信息的传递为主, 调动游客的各种审美感官, 引导他们步入旅游审美的情境中去。从色彩、面料、纹饰和款型等形式美因素的说明, 到整体形式美特征的阐发, 再到民族- 地域特色、宗教- 习俗特色和民族审美情趣等深层文化内涵之美的揭示, 以满足游客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旅游审美的需要。在以旅游体验为主的环节, 以相关实用信息的传输为主, 告知游客具体服饰的年龄、性别和其他各方面的社会特征, 讲述必要的有关服饰的历史沿革、发展趋势, 以及加工厂工艺、穿着技巧等, 以满足游客求知、求实的需要。总之,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的旅游价值独具, 开发潜力很大, 市场前景也比较广阔, 同时, 研究和开发工作也任重道远。当务之急是要认真分析评估其旅游价值, 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原则, 探索具体现实的开发途径。(责任编辑.. 魏.. 云) 参考文献: [ 1] 谢彦君. 基础旅游学[M ].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9. [ 作者简介: 曲玉镜, 女, 渤海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锦州.. 121013] .. 55.. 艺术广角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在云南红河州就是彝族的聚居地,红河州即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云南南部,以蒙自为州府。在红河州有一个地方叫石屏,石屏有一个异龙湖,湖上种满了荷花,当夏季来临,荷花盛开,人们会到那去赏荷,品尝石屏荷花宴,在船上做此生意的农家就会唱歌,以欢迎人们的到来,渐渐形成风俗,当地一些作曲家就把农家唱的歌编制,就形成了海菜腔。它里面夹杂了当地的地方语言。
[彝族的风俗习惯]彝族的风俗习惯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彝族的风俗习惯。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这里介绍其中几种。 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总体而言,彝族服饰具有以下4个特点:(1)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2)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3)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4)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与玛雅文明相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闻名世界的玛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历法。以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通行农历。但在我国的彝族,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老的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据推测,此种历法源渊于远古伏羲,大约有上万年的历史。它把中国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伦三个文明古国之前。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 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风俗习惯 (fēng sú xí guàn)解释: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出处: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例如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藏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示例:1.我们到一个地方就要尊重当地的~。2.由“成丁礼”到“冠礼”断发文身或凿齿拔牙、以及血缘复九、父仇不共戴天、女子结婚不落夫家等等,都是由氏族公社遗传下来的风俗习惯。(黄现璠《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编辑本段基本意义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 ”;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作文素材《彝族的风俗习惯》。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风俗由于一种历 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编辑本段民族风俗藏族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藏族风情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
导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彝族的民风民俗作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家乡普格是凉山州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是火把节的故乡。
火把节是祈祷幸福、祝福吉祥的节日。火把节原旨是驱虫灭害、保佑庄稼获得丰收。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普格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日子。
火把节的第一天,各家各户清洗炊具,杀鸡宰羊,筹办丰盛的节日晚餐。吃晚饭前,大人们把饭盛进簸箕里,把菜放进盘子里,筷子与勺子放在菜上,然后一起摆放在门前。希望已过世的老人们回来吃顿饭,来看看儿孙,保佑在世的家人平平安安,健康长寿,并把家中的不吉利带走。祭完过世的老人,全家才开始吃饭。晚饭后,老老少少都走出家门,不约而同地来到寨口,用火把烧几堆熊熊的篝火,老的聚在一起,小的聚在一起。女孩子们手牵着手围绕火堆念起火把祝词。人们迎着金灿灿的火光,跳啊,笑啊!祝词一声高过一声,欢乐一浪压倒一浪,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火把节的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四面八方的彝族人民都聚到一个固定的场地。火把节的场地是一块圆而平坦的草坪,外围是浓浓密密的树林,过节的人们坐满了草坪四周。这天要进行斗牛、斗鸡、赛马、摔跤等活动。普格彝民的摔跤与人们在电视里看到的日本相扑运动有些相似。摔在上面的不一定赢,摔在下面的不一定输,而要看谁的双脚先离地,谁的双肩先触地。能参加火把节摔跤比赛的小伙子都是各村各寨的佼佼者。他们时而被这个抱起,时而被那个摔倒。战败者不气馁,战胜者也不骄傲。他们都冷静地迎接新的挑战,直至无敌手才算胜利。
火把节的第三天,是选美活动。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佩戴着金银首饰,每人撑一把黄油布伞,相互牵着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围成一个又一个的圆圈,跳起了优美的彝族舞,唱起了婉转的彝族歌。五彩艳丽的裙子摆动着,旋转着,如彩蝶展翅,似孔雀开屏,煞是迷人。姑娘们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美。记者们可忙坏了,又是拍照,又是录像。评委们也在精心挑选着百花丛中的“牡丹花”。瞧,他们满头大汗,看来还真难选出来呢!傍晚,各家各户点燃火把,在家长的带领下,在屋内、院坎中转绕,口中念道:“烧死瘟疫,牛羊发展。”祈求六畜兴旺,庄稼获得丰收。接着,全寨各家各户把剩下的火把集中堆放于村头牛羊出入的路口,燃起熊熊的篝火,在篝火的上面放一块石板,每家朝石板上投小石9粒、草9根,象征着数不清的牛羊来吃草,收不完的庄稼堆成山。
家乡的火把节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进步,逐步发展成为集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和民风民俗展示为一体的盛大节日。近年来,每逢火把节都有大批的外国朋友和港台同胞来普格和彝族人民共度佳节。
朋友,请来普格参加彝族的火把节,你将会看到惊心动魄的一幕又一幕……
这是一个风俗众多的民族,那风光秀丽、山清水秀。
彝族,源于汉史记载的“西南夷”,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在云、贵、川三省,总人口约900多万,中国登记了800多万人,越、老、缅等国还有近百万人口。
那儿服饰多彩缤纷。有细腻的梁山服饰,古朴的折叠凉山服饰,粗糙的折叠乌蒙山服饰,多彩的折叠红河服饰。
那儿食品多彩多样,素有玉米,荞麦,大米、土豆,荤有牛、羊、猪、鸡肉,好喝酒,有甜、辣两种。
那儿节儿日盛大,火把节在农历6月24日,家家杀鸡宰羊,煮荞麦饭。晚上点燃火把,唱歌庆祝。
那儿建筑富有特色,先用泥土为料,修建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成土墙,多为三间或五间。
听了我的介绍,是不是很想去玩呢?希望你提供更多的旅游宝典哦!
我盼了好久的,终于盼来了火把节。今年的火把节是怎样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在彝海公园里,天刚黑就已经准备要开始祭祀活动了,人们用最古老的钻木取火方式来点燃今年的圣火,太阳女举着火把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她们举高火把点燃了七星灯同时也点燃了火堆。七星灯被点燃后礼花也绽放了。渐渐的礼花形成了一个火堆的形状,仿佛在为彝族火把节的一切欢呼。在夜晚,人们围着大大小小的火堆,跳起了左脚舞。大大小小的炎堆挨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巨大的火龙在左右移动着跳舞,它好像在呼唤着人们,让人们一起来跳舞。听,音乐响起了,三弦弹起了,人们唱起来了,大伙欢快极了,小朋友们跳起来了。在这里人们围成了大大小小的圈子。这里管你认识不认识都拉着手并着肩,在一起舞蹈。这么隆重的场面当然也少下了我了,我左边拉着大姐姐右边拉着小弟弟,虽然下怎么会跳,但还是跟着节奏跳着、唱着。
在桃源湖,音乐喷泉开始了。在喷泉里露虹灯亮着,把水花照得五彩缤纷。水花时快时慢、时粗时细。有时像小松鼠左蹦右跳,有时像小鹿在跑步,有时像兔子在和乌龟赛跑,还有时像小姑娘在翩翩起舞。
火把节很快就结束了。我还没有玩够呢!我真希望一年有很多个火把节,这样我就看更多的精彩节目表演 。
我是一个彝族女孩。我给大家介绍彝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
中国有大约有776万彝族,有4500年的历史,主要生活在我国的西南地区。
彝族的风俗习惯——食俗,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宰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杀生,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杀猪过年的食俗,大部分给自己吃,少部分请客人来家中吃。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晒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成为一年的主要肉食来源。过年过节时还要吃糍粑、饵块、喝坛子酒。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无灾无病,平安大吉。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毒蛇和害虫。彝族喜欢喝酒,而且用大碗喝酒,喝酒时必须一饮而尽,把彝族人的豪爽、好客的性格表现得淋一漓尽致。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席”的传统。
在我的家乡,男一女老少喜欢跳左脚舞,每当夕阳西下,男一女老少聚在一起,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跳着左脚舞。伴着铮铮作响的弦音,和着高一亢清脆的歌调,他们时而折步跌脚,时而甩腿对脚,时而摆手转身,舞步整齐统一,舞姿轻一盈健美。特别在过年时和立秋时节,大家都穿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尽情歌唱。
彝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3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2天举办摔跤、斗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一团一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 同辈互撒,是亲密友爱;青年男一女互撒,然后对歌。
彝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各地不同,这只是我家乡的一小部分,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做客!
大家好,我最近收集了一些关于彝族有趣的风俗和生活特点,所以我把这些有趣的特点拿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彝族的服装都是一样的,男人通常会穿黑色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脚长裤。女人多数会保留自己民族服装特点,一般头上会围上包头,还会系上腰带和围裙,有些妇女会穿长裙,确实非常有特点。
有衣服穿了,还要有东西吃,彝族的主要食物是玉米,而不是米饭和面食,这是和我们不一样的地方。除了玉米,彝族有时还吃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彝族人虽然也吃面和大米,但不像我们吃的次数多,他们只是偶尔吃一次而已。彝族人吃肉的方式也很独特,他们把肉切成一大块一大块的去炖,汉族人称这种肉叫“坨坨肉”,光听这名字就能想象这肉好大。彝族吃饭时还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菜”,那就是酒,酒对于彝族人是一个重要的物品,酒可以解除纠纷,而且还是交结朋友等各种场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一般有了酒,不管什么事都很容易解决。
吃的穿的都有了,还差一个住的地方,彝族的房屋和汉族很相似,他们夯起几面墙,再用长长的“板顶”盖上去,加固一下就可以了。
那彝族有没有一些有趣的节日呢?当然有,比如火把节就是一个,节日历时三天,第一天叫迎火,村子里的人宰猪打牛,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在外的人都赶回来吃团圆饭,还会有人在村子里建造祭坛,接着点燃圣火,再由全村人手持火把,照亮全村,希望火光可以驱赶病魔和灾难。第二天叫赞火,也是火把节的高潮,人们会举行赛马、唱歌等热闹的活动,我也非常想参加,这些表演一定非常精彩,第三天叫送火,是彝族火把节的尾声,夜幕降临时,全村人手持火把,竞相奔走,山上山下的`村子里的人会聚集在一起那场面一定非常壮观,一条条火把组成的火龙向着一个地方前进,等人差不多到了,点起一个大篝火,人们挥舞着火把,载歌载舞,迎风引吭,希望日后可以团结有爱,为期三天的火把节就结束了。
看完这些,你是不是觉得彝族的风俗特别有趣呢!
作为彝家孩子的我,从小在山里长大,山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在家乡的众多山中,我最爱的是紫溪山。如果我是画家,我要把紫溪山的美景描绘出来!可惜我不是。但我不气馁,因为作为学生的我一样可以用手中的笔,描绘出紫溪山的美。
紫溪山风景优美。走进紫溪山,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邀我做朋友;茶花儿与我交换眼神,向我展现它的婀娜姿态;老树摇摆着身躯,为我的到来翩翩起舞……让我感受着大自然的热情、和谐与美丽。
紫溪摩崖多么神奇呀!岩石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的像“仙人指路”,有的像“骆驼运货”,有的像“猴子观海”……这样的奇峰,再加上云雾的衬托,简直就是《西游记》里的仙境。微风拂过,带走了云雾,又一个奇景展现在我的眼前:八仙在云海里若隐若现,好像是要去参加王母的蟠桃盛会。
紫溪的山多险呀!紫溪摩崖的路直上直下,游人连走带爬,在经历磨难的洗礼后,才能站在胜利的舞台上。游人都喜欢欣赏山崖上的文字,因为那是彝族文化历史的见证。站在山顶,微风吹来,带走了爬山的倦意,让人神清气爽!往下看,只看见层层云雾;侧耳倾听,“神仙”们参加蟠桃盛会的欢声笑语在耳际飘荡……
紫溪山,你为楚雄彝族自治州增光添彩,成千上万的游客在你的怀抱中放松心情,消除烦恼。我爱你,紫溪山!
177 浏览 3 回答
221 浏览 5 回答
335 浏览 4 回答
180 浏览 4 回答
176 浏览 3 回答
252 浏览 3 回答
174 浏览 4 回答
255 浏览 3 回答
360 浏览 3 回答
106 浏览 4 回答
147 浏览 5 回答
258 浏览 3 回答
309 浏览 6 回答
342 浏览 3 回答
193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