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个提纲你自己挑着写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二、多视角看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和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各抒己见。有些学者们论证了儒学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认为儒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具有极为有益的作用。还认为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启示。改革开放以来和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人文精神及传统文化思想受到挑战。对学生进行儒学教育,坚定信仰教育有利重建精神家园,凸显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加强儒学伦理教育,倡导道德体验教育。〔1〕有学者从美育及传统美德的角度看其德育的促进作用。也认为当代德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受以现代传媒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影响,人的审美受到侵蚀、精神世界也被无情的挤压着。青少年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受到巨大影响,自我意识强全局意识差、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差、好胜心强抗挫折能力差等不健全人格结构。而美育与德育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审美教育与价值观的培养及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我国把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当前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经典导读、看经典戏剧电影、文学导读、注重课程教材改革、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来实施美育。〔2〕对于美德作为知识可教性,有学者论证了其可教的限度和方式。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但美德作为知识被教师有限度的。原因是它主要通过理性去获得、美德本身的内涵在当代社会中的失落、合格的美德教育教师的失落。所以传授也有其特殊的方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3〕香港中文大学刘国强教授阐述了中华美德教育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出儒家伦理教育之特点,尤其分析了仁的不同层面的含义和与诸德的关系,认为它们都是相互关联和融通的一个体系。他的关于中华美德的当代意义提醒了我们不要一味的追求现代的、西方的、流行的价值观,而忽略中华传统美德所蕴涵的价值。〔4〕 至于道德榜样、榜样教育问题,部分学者论述了榜样的道德价值,道德榜样的类型、可能和功能。一般的榜样并不特指道德榜样,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只有具有正面价值的榜样都有道德的崇高性或崇高的道德价值。从道德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个体道德榜样与群体道德榜样: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看,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道德榜样,主要是:掌握和控制社会道德资源者、对社会负有重大责任和具有重要影响者以及成年人。道德榜样有几种产生的可能,即先验论、发现论、需要论、实践论。不管怎样,道德榜样产生的条件至少应该是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诉求。道德榜样的功能如下:传统优秀道德的典型承载者,现实主导价值的积极弘扬者,未来理想道德的开拓创新者。这三种内在功能决定了道德榜样具有示范和激励的外在功能。〔5〕现实教育中要积极发挥道德榜样的外在功能,使其转化为内在功能,以不断扩大的道德榜样的力量和影响力。但如何处理好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呢?有学者指出要合理运用它们之间的耦合,来建设新时期的文化和进行学校道德。需正确认识偶像崇拜语境下的榜样教育。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传播媒介产品的普及,新的文化形态和现象的出现冲击并改变着传统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观念。时下榜样曲高和寡,偶像却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找出新时代文化背景下榜样与偶像的差异与共生,建构它们间的耦合机制。需要我们贯通理性思维与情感体验;协调价值目标与现实生活。〔6〕民族精神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价值,当前有学者对学校如何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作了研究和思考。指出民族精神教育应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发展性,体现民族性和全球性的统一,且要设置专门的民族精神教育课程。拟定民族精神教育目标,不同的学习阶段,目标层层深入。至于其教育方法,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而要从学生生活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开展教育,这样民族精神才可能真正被内化。〔7〕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现代社会里和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下,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着危机和价值困境,即如何处理好国家认同和个人自由的关系。学者认为,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本身而言,强调个人自由与国家认同各有优缺点,因为他们反映人的精神需求中既渴求自由又希望有所归依的二重性,因此有学者要建立一种必要与可能的民族精神教育价值取向:基于个人自由的国家认同。根据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通过达致共识的对话教学来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用讨论、辩论、说服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获得些道德规范和自己的价值观。〔8〕有学者指出负面道德经验也有其德育价值,负面道德经验是指在道德生活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假、恶、丑性质的道德事件或行为。但它在学校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人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因而在实践中采取回避或拒斥的态度。他们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一旦被课程化,就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发展学生处理负面道德经验的意识和能力,适应真实的道德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力、更好的理解正面道德经验和进行道德反省。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是矛盾的统一体,道德经验也不例外,学生不应该只知其一面,而不知另一面。那么负面道德经验在当前德育中缺位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在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有些人认为呈现负面道德经验与学校教育的性质不相符合;有些人认为学生的德性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熏陶的结果,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呈现负面的道德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德性成长;有些人认为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缺乏道德免疫力,因而不宜向学生传递负面的道德经验。但它们不应成为学校摈弃负面道德经验的理由。学校德育不只是教师和学生过道德生活的地方,更是学生学习如何在社会上过道德生活的地方。社会上永远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学生不可能完全封闭在学校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社会打交道。既然和社会交往,学生就不可避免的遇到负面道德经验。如果学校不让学生掌握面对负面道德经验的智慧,那么他们在遇到负面道德经验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学校应该将负面道德经验课程化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9〕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显然先秦时期的礼就是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有学者说其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具有传统礼仪的共性,另外,它的德育功能有其特殊性,第一,先秦礼教与乐较大配套进行,相辅相成;第二,先秦礼的道德教化与国家机器的推动密不可分。礼的法制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礼的道德教化的作用,还有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机制是礼的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10〕也有学者分析了人生礼仪的德育内涵,它是一种特殊的民俗事象,指围绕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关键时刻或时段而形成的仪式活动,具有丰富的德育功能。因为人生礼仪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连接着寻常百姓的人生追求和需要,另一面连接着受儒家文化支配的传统价值观念,千百年来始终发挥着规范人生和统一教化的作用。当然人生礼仪德育功能的实现,要注意在开展礼仪活动时讲究实效性;要在庄重神圣的场合下,以富有象征和表现力的方式使受礼者完成道德教化过程。这对于今天的德育有借鉴意义。〔11〕和谐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机制和状态,它是发展着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和谐的思想,如:“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都包含有和谐的意义。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观念,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正是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在现代的延续和升华。中国文化传统中追求和谐的思想由来已久,讲求和谐是往圣先贤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智慧和精神动力。例如: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强调个人道德人格的培养,对于提升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极其宝贵的启示;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就是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宽容和谐。儒家“和为贵”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和谐理想的追求。〔12〕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为“和”的思想赋予崭新的时代内容,进一步倡导以和为贵的新型人际关系准则,无疑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人际摩擦和社会内耗,在全社会形成“贵和尚和”的价值取向,增强人际关系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处于和谐关系中,才能得到发展并生生不息。儒家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基本上是和谐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但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感和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我们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征服态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也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因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还有,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精神资源,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我们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善于汲取“民本”思想的精华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才能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一个以民为本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你去参考下(社会科学前沿 )这本期刊,找一些自己想参考的论文,参考下吧
一、提高对礼仪教育的认识礼仪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难免要同别人打交道,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某种形式的社会交往活动,这不仅是人类的主观意愿,而且是人类生活的客观需要。对每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素质的缩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的。社会的发展需要礼仪,社会成员的交往需要礼仪。在广大的中学生中进行礼仪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优化社会风气必将起到推动作用。礼仪教育是落实德育必须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的需要。礼仪教育虽然不是德育教育的唯一内容,但却是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德育教育的内容很多,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观点,法制教育等等;但各项内容都体现着共同的本质。我们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些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不能不看到德育工作中某些方面说教式教育多,实效性稍差。我们深知德育工作只有体现为具体行为时,才能看到德育教育的成果。换句话讲,德育工作不仅是道德的原则,规范人的行为条文,而是体现某种道德的行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与训练是一种习惯养成的教育。纠正违背礼仪规范的言谈举止、施行礼仪规范的养成教育,使现有的行为转变成应有的行为,是将德育教育落在实处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具体的工作。礼仪教育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是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之一,也是企业提高整体素质的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养成良好职业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工作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良好的礼仪是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良好的礼仪教育是青少年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基础。二、礼仪教育实施方法要使礼仪教育取得成效,就必须把礼仪教育当做一门学科来对待,而不能将其看成短期行为。要有教材,专职教师,还要有课时按排及教学计划,并辅助于考查的手段。教师一方面要讲授礼仪教育的本质,即“真、善、美”的教育,同时也要进行礼仪行为的模似训练,即感性的,直接的,艺术的教育。学生通过学习仿效,使“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浑然难分的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正那种认为礼仪只是外形的摹仿的肤浅认识,使学生体会到礼仪的实质是内容的表达。通过礼仪课的学习,不仅能丰富同学们礼仪规范方面的认识,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从中得以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得以纠正。加强平时习惯养成教育,使之习惯成自然。只有经常性的教育与训练,学生才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某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如果延续多次成了一种习惯,往往成为下意识(潜意识)的行为。为此班里要有礼仪规范监督员来监督同学日常的礼仪规范。每周一的升旗、集会,课上起立,课下活动,都要有人监督检查,班与班之间开展评比。学校还可成立礼仪表演队,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因为群体的礼仪行为是社会的行为,不可能等待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完成了由思想品德修养到礼仪行为这理想过程之后再去讲礼仪。通常是先有了群体礼仪规范,然后每个人在执行规范过程中去提高自己的认识,以适应礼仪规范的要求。总之,把学礼仪,用礼仪贯穿在教学生的各个环节之中,教育与约束相结合,使之养成习惯,自成方圆。三、思想品德、文化艺术的修养与礼仪教育的内在联系提到礼仪当然离不开具体的内容,举止、谈吐、着装等。这些是感官直接感知的,但这些内容不是单独存在的。礼仪的本质是隐藏于现象内部,必须通过理性认识才能掌握。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它与人们自身修养密切相关。修养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过程。修养包括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思想品德修养是指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信念、行为和习惯的磨练及提高的过程。它可以自动地指导人的行为,自觉地贯彻执行礼仪规范。礼仪教育还可以通过史实和现实的一些事例对学生进行包括正直、忠诚、谦逊、自尊、热忱、宽容、庄重等教育,以追求至善的思想境界,塑造美好的心灵。另外礼仪课上我们还要注重文化艺术修养的教育。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塑造生动的感性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活动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一些内容健康、情趣高雅、艺术性强的作品。如读诗歌、散文、听音乐、看舞蹈、欣赏书法美术作品等,使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倾心于艺术作品描绘的美的境界之中,获得审美的愉快和感情的升华,思想得到启迪。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艺术理论和鉴赏性的文章,从理论上加以提高,久而久之,学生的艺术修养也会相应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高尚的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就是说,读书和人的气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是人们追求“善与美”的主要途径,这个过程会使人的礼仪素质与礼仪水平相应得到提高。也就是说礼仪只是具备了一种深层的稳固的理性思维基础,才能升华为生动完美的形象。礼仪教育=理性认识+外在形象。礼仪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道德教育关键所在。礼仪课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完善自我形象,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远的意义。但是礼仪课是一个要认真开发的新领域,许多问题急需探讨和研究,让我们大家携手共同开拓使礼仪之花在校园盛开
浅谈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摘要]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在长期发展熔融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本文谈一下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关键词]道教 中国古代科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道轻器,把科学技术当作“奇淫巧技”,向来不为社会重视,但中国却出现了“四大发明”等对世界发展影响深远的科技。这里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的影响,本文从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看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一文中提到“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在《小杂感》里说到:“人们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基督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者,懂得中国大半。”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也说:“道家思想和行为的模式包括各种对传统习俗的反抗,个人从社会上退隐,爱好并研究自然,拒绝出任官职……中国人性格中的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自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从这些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对古代化学研究的推动。在一般人看来,宗教是迷信,是反科学的。但事实上,道教与古代尚未与冶炼术分家的化学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道士们从神仙方士那里接受了追求长生的观念与方法。道士们认为,人可以长生,但要长生,必须服食不死之药。那么,这种不死之药是什么呢?其不可能是草木药之类,因为草木药本身易腐烂,在火中会化为灰烬。由于草木药自身没有坚固性、永恒性,移入人的身体中,自然不能使人长生不死。因此,必须发现一种坚固不朽、无变化的药物,通过服用这种药物,使其不朽性传入人体中,服用者便可以长生不死。这种不朽的药物,就是金丹。“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出生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道家炼丹学说把服食还丹金液看作修行的最上乘的方法,故此十分重视对矿物质药材的烧炼。晋代道士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里讲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即朱砂,化学成分是硫化汞(HgS),性状呈红色,经过烧炼(HgS+O2→Hg+SO2),硫被氧化成了二氧化硫(SO2),把汞(Hg)分离出来。这样就得到了炼丹术里重要的药物——水银(道教外丹术中称“玄明龙膏”)。道教炼丹理论认为经常服用“玄明龙膏”可以成仙,在《阴真君金石五相类》一书中提到“玄明龙膏……服食一道,有不可思量之功。”“积变又还成丹砂”就是把汞(Hg)与硫磺(S)化合(Hg+S→HgS)变成硫化汞(HgS),性状呈黑色,经过升华成硫化汞的结晶,性状呈红色,即又变成丹砂。黄金不易与其他元素化合,难于溶解。二、道教与古代医学、药物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说“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一方面,道教为了修炼成仙,首先得祛病延年,而医学、药物学正是为了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另一方面,医药不仅可以使自己得到保健,还可以治病救人济世。道教通过施药治病接近群众,达到宗教宣传,扩大影响的目的。道教炼丹家发展成为医学和药物学专家。晋葛洪、南天师道代表人物陶弘景都有大量的医学著作,对古代医学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特别是隋唐之际的著名道士孙思邈,对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著有《备急千金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合称《千金方》,共收集八百多种药物,5300多个处方。他首创复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主张独立设科,重视妇科和儿科,孙思邈对今天的医学和医学院的学生仍有影响。道教的外丹术促进了中国古代药物学发展。外丹术的发展,为医药学积累了知识,加深了对铅丹(pb3O4)、铅白[pb(OH)2?2PbCO3]、石灰(CaO)、丹砂(HgS)等矿物的产地、特性和用途的了解;并对钠硝石(NaNO3)与芒硝(Na2SO4?10H2O)等形态类似的矿物,有了简易可靠的鉴别法。炼丹方法和中医实践相结合,推动了古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国药物学的内容。两汉前的医学文献中,基本上无化学药剂,也不使用膏药。道教徒把药分成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长生不死,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只能治病。这是对药物学的一种分类方法。南朝陶弘景著的《本草集注》中对药物作了更详细的分类,按药物的性能和治疗功效分八十多类。在中国文化中道教居隐性地位,但它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在长期发展熔融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所以,中国古代科技虽然在主流的儒家文化社会不被重视,但却能够获得巨大发展的原因。【参考文献】[1]詹石窗。关于道教思想史的若干思考[J].哲学动态,2009(02)。[2]黄永锋,王艺。道教思想学术研究的新成果——《道教科学思想发凡》评介[J].世界宗教研究,2005(04)。[3]白盾。“中国根柢”何以“全在道教”?——论鲁迅对道教、道家思想的批判[J].社会科学辑刊,1983(05)。
那你直接去找下(社会科学前沿)上的文献吧
谈谈对现代礼仪的认识
人类的一切活动既要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也要受社会规律以及由社会规律所决定的各种社会规范的影响和制约。所谓社会规范,除了道德规范和法律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规范,就是礼仪规范。
礼仪,是“礼”和“仪”两个词的合成词,它们虽有联系却有着不同的概念。“礼”的含义比较丰富,其跨度和差异也比较大。“礼”的含义,按《辞海》中的解释,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 本来的含义是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统称。如敬礼、礼貌。
二、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典礼、婚礼。
三、泛指奴隶社会以、封建社会贵族的等级制,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祝颂准则和道德规范。
四、指礼物。如送礼、礼品、礼单。
随着历史的的发展,“礼”的内涵已经有了延伸和扩展,在许多场合,它已
成了“礼貌”、“礼节”、“礼宾”、“礼仪”等的代名词。
“仪”等的含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指礼节、仪式。如司仪、议程。
二、指法度、法则。如《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
三、指容貌、举止。如仪容、仪表、仪态。
四、指典范、表率。如仪仗队、礼仪小姐。
五、指礼物。如贺仪、谢仪。
六、指仪器。如浑天仪、地球仪、测量仪。
礼仪属于道德范畴,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是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从狭义上讲,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为人们所认同并遵守,由思想所支配的外在表现的行为准则、规范和形式的总和。
礼仪的作为道德范畴,既有道德的一般特点,也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
普遍性是礼仪的一大显著特征。礼仪是调整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全人类共同需要的。礼仪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运用于各种场合、各个领域。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只要有人际交往的活动,就需要人们支遵守约束行为的礼仪规范。它可以跨越国界,不分国家、民族、宗教和政治信仰的界限,不论年龄、性别、阶层、贫富,只存在着交往活动,人们就需要通过礼仪来沟通和表达相互的情感,还可以在相互对立的国家,民族、宗教、团体、个人之间的交往接触中起到制约的作用。
差异性是礼仪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礼仪在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同,所以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的礼仪存在着差异。在不同的场合、对待的对象,礼仪的形式也有着差异。在不同的行业、职业、场合中,也有不同的礼仪要求。
综合性是礼仪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礼仪是一门专门研究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行为规范的科学,也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包含了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民俗学,伦理学、传播学、美学、公共关系等。礼仪随着各种学科的发展,历史的变化,地域的变迁,也在发生着改变。
实践性是礼仪中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行为科学。礼仪来源于实践,又直接服务于社会实践。它不同于纯粹的理论演绎、逻辑抽象和概念探讨,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它不是纸上谈兵,它是要付出于行动的。礼仪也是能过人们的长期实践流传下来的,并为人们所认同和遵守的外在的行为规范。
等级性是礼仪中需要注意的。礼仪的等级性很强,尤其是在古代,为了体现等级的差别,不同的人在穿着、称谓、礼节等许多方面都有严格的区分与规定,尽管现代的礼仪已不再那么等级森严,但礼仪毕竟是人与人之间的礼节,礼貌行为,它在平等、尊重、宽容的基础上,也讲究次序、规格、分寸。
礼仪是为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而产生的,是人类文明和社会的重要标志,它既是交往活动的重要内容,又是道德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有着丰富的内涵。礼仪也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原则。
平等尊重是在礼仪交往的一个前提。我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并有着完备的礼仪体系。不论是古时大贤所说的“敬人者,人恒敬之。”还是近代的周总理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条约,都能从则面反映出我国对于平等尊重的看重。
真诚守信是礼仪交往的关键。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内对外交往日益频繁,礼仪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而真诚守信是礼仪中的重中之重。真诚是一个人外在行为与内在道德的有机统一,在如今的社交活动中要讲真话,遵守谎言,这样才能给人留下了一个好的印象。诚信,是做人之根本,也是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和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三美”结合是礼仪交往中的基础。“三美”是指形象美、语言美、心灵美。形象,是一个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具体反映在人的精神状态、神情仪表、衣着等方面;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人们表达意愿、思想感情的媒介和符号;心灵,是指内心、心地、精神、情操、思想活动等。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具备这“三美”的人才能使你获得更大的成功。礼仪不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的、装饰性的东西,它应该渗透到个体的言行中,成为其生命的一部分。礼仪在人际交往中,不是人为、刻意、生硬地表演出来的,而应该是自然的流露、自在的表现。一个人如果品行不好,人格不端,即使衣着、举止再“得体”也于事无补,甚至会产生更坏的后果。有的人表面上看似文质淋淋、温文尔雅,但在骨子里却是个品质低下,道德败坏的小人。人们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伪君子是不能容忍的。
礼仪除了它的要求之外还存在着它的作用。
社会公德,是指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公民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而共同遵守的起码、最简单的公共生活准则。民族形象,也是很重要的,在这个全球化的国际文明社会里,讲文明、懂礼仪,不仅反映现实生活中个体的道德水平和礼仪修养,而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明质量的具体体现。调节人际关系,礼仪是联络人际感情的纽带,是化解矛盾的润滑剂,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它为调节和营造一个平等尊重、真诚、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需要完整的论文格式没有,只能是自己找资料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在最早出现在金文里面。在人类发展的最初期,人们对火山,地震,电闪雷鸣等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也无法知道为什么。认为天地间有神的力量,有鬼的存在。对天地鬼神的惧怕,敬仰。人们就会举行一些形式,用物品来祭拜。从礼字的繁体“礼”可以看出。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古代国君用来祭天祭地的建筑。这样就诞生了礼的萌芽。到了周朝,周文王的弟弟周公旦,应是制礼第一人。春秋末年的孔子的出现,奠定了儒家学说在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地位。核心思想“仁爱及人”一直影响至今。《周礼》《礼记》《仪礼》三部典籍的问世,更全面直观的阐述了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到了封建社会,礼渐渐被转为礼制,成为了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身利益和地位的工具。代表人物叔孙通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朝仪制礼”;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民国,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四维八纲”新中国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及对传统礼仪文化的扬弃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产生崇尚礼仪崇尚文明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改革开放,我国同国际交往愈加频繁,学习礼仪文化知识,不仅体现的是自身利益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展现我国国格,展现我国“礼仪之邦”文明友好的形象。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素质,增强参加社会竞争的附加价值!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有利于更好的融入世界大家庭体系!展现我国东方文明的灿烂文化!
119 浏览 4 回答
99 浏览 5 回答
112 浏览 6 回答
124 浏览 7 回答
255 浏览 5 回答
313 浏览 4 回答
155 浏览 3 回答
134 浏览 7 回答
301 浏览 5 回答
287 浏览 5 回答
89 浏览 5 回答
81 浏览 7 回答
205 浏览 5 回答
321 浏览 3 回答
181 浏览 7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