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票据市场行际结构分析。2003年,全国票据市场各参的市场占比已悄然发生变化,各家银行在票据市场定位上出现新的演变。国有商业银行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对票据业务的高度重视与与重大投入,已逐步占据了票据转贴现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一些规模较小、资金成本偏高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争取更高的利润率,主要办理票据直贴业务。这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票据市场的重新定位使票据业务专营化趋势日益明显。2003年8月23日以来,央行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由于经济总体形势继续向好、市场资金趋紧等因素,众多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出现了流动性困难,纷纷变现手持的票据,导致其在票据市场中的占比迅速下降。 3、票据市场与货币市场比例分析。据统计分析,到2000年末,我国票据交易量占货币市场交易量的比重不到30%,而在票据市场发达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票据交易量就占到货币市场交易量的60%。 4、票据市场与信贷市场比例分析。票据市场发展的早期,票据融资在各商业银行资产占比很低。但近年来,票据资产占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总量的比例逐年上升,由1998年的%上升到2002年末的%,今年6月末更是达到%的水平,且仍继续保持上升趋势。票据融资余额与期贷款余额之比由2000年的1:38上升到2002年的1:10。信贷资产票据化、证券化现象已经客观普遍存在,价格差异则是最主要的驱动力。从企业角度看,随着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成本核算的精细化,企业更加重视自身的资金营运,注重资金成本。贷款价格与票据贴现价格之间的巨大落差,使企业重新选择融资方式,导致票据融资逐步取代短期资金贷款。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用低收益的票据资产取代高收益的信贷资产乃不得已而为之,两者的相互替代要取决于资金的供求状况和市场竞争态势。实际上,金融产品属于无差异产品,低价产品替代高价产品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票据市场与信贷市场的相互替代程度反映了金融市场中买卖双方的力量对比。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票据市场将继续快速膨胀,并逐步替代一部分短期信贷市场。长远来看,票据融资的发展,将促使银行信贷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调整,加速形成市场直接融资的新格局。 (三)中国商业银行票据市场发展中凸现的若干问题 1、商业票据市场缺乏正确定位。国外实践表明,商业票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多地成为发票人融资的债务凭证,这正是商业票据功能的创新所在。与这种功能创新相应的商业票据市场应定位于短期资金融通场所,而我国在1995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对本票的界定只规定了银行本票,对更为重要的商业本票并未作出规定,并强调票据的真实交易、债权债务关系,这种狭窄的定位显然有失偏颇,致使商业票据功能仅局限于信用结算功能,商业票据的融资功能未能得到发挥。 2、企业信用状况低下。发行商业票据的企业作为商业票据市场的筹资主体,其信用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制约着商业票据融资的可能性和效率,企业信用制度没有建立,制约市场主体及理性投资者的介入。由于部分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信用差,影响了部分票据的使用和流通,从而使市场对所有票据的信用产生怀疑,即使是信用好的企业签发的票据也难以被接受。“劣质信用驱逐优质信用”动摇了市场的信用基础,极大地阻碍了票据业务的发展。 3、信用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从票据交易品种上看,目前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在票据市场交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在票据场中不容易被接受,企业仍主要是利用银行信用进行融资。这种单一的银行承兑汇票格局,不仅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也不利于引导企业扩大票据融资,不利于票据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从商业票据交易主体上看,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而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小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该市场的程度十分有限,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小。由于票据业务的发完全依赖于银行信用,使商业银行成为票据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既不利于金融体系分散和降低风险,也不利于推动商业信用的票据化和扩大票据融资。 4、我国票据业务经营模式相对落后。票据业务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风险集中、资金周转快等特点。因此,票据业务特别适合进行专业经营。票据业务已较其他业务明显表现出了集中化的特点和趋势,但整体来看仍属于分散基础上的集中,涉及票源的承兑和贴现业务目前还是分散在商业银行的各级经营网点。从国外票据市场发展多年的经验看,中介机构的存在便于市场交易和管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活跃市场、提高效率、保证价格的相对稳定。而中国票据市场至今,中介机构非常缺乏,专业化票据中介机构更是片空白。汇票的鉴别、查询、审查、放款和到期收款等操作也多由经营网点的营销、计划、风险控制和会计等多个部门分别经办。 5、缺乏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