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二十世纪的藏南帕布乃冈山区,生活已经逐渐现代化。作者扎西达娃由于创作文思上的枯竭,追求理想上的迷惘,来到这生、灭共存的帕布乃冈山区。在即将去世的扎妥思寺的桑杰达普活佛的榻前,活佛说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宗教的劫与生:“人间净土”的理想国“香巴拉”的遭外魔侵入而发生战斗,在一千年后又是一轮回。另外一件是由活佛口中说出的,作者一部废而不用的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婛和塔贝。并由此引出婛和塔贝历经苦难,找寻人间理想国“香巴拉”的故事:他们最初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找寻什么。仿佛他们生来就是为了找寻,在来到一个叫“甲”的村庄后,由酒店的老人才告诉他们只有翻过喀隆雪山,走过山脚下错综复杂的掌纹地,才可能达到人间的净土。婛被迫留下,而塔贝却单独离开,离开之前内脏受伤。曾经的故事到此为止。作者扎西达娃却进入了小说中来,来到了莲花生大师的掌纹地去寻找故事中的主人公。经过不断的求索,排除外物心魔的干扰,终于找到了婛和塔贝。塔贝已死,而作者扎西达娃却代替了塔贝,带着婛往回走。粗粗看来,觉得如果要写这篇文章,实在冒昧。觉得如果以自己的观点来揣测本小说所蕴涵的美与意义,实在是对藏胞们千百万摇转着的经筒的大不敬。但是再看,三看,总觉得心里有种痛苦在萌动着,梗在胸口,于是便不揣冒昧。不吐不快了。一.康德在其《关于优美感与壮美感的考察》中认为:“壮美感动着人,优美摄引着人。”而近人王国维在其《〈红楼梦〉评论》中指出:“若此物大不利于吾人,而吾人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为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壮美,是一种抽象的美感,是从人生或者生命的本来痛苦、迷惘、求之而不得的徘徊等情绪为情感基调,具体体现为肃穆、庄严、广大等美的表现形式。犹如王维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犹如后主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犹如古希腊之拉奥孔雕像,着尽痛苦而不发一言,犹如鲁迅诗:“我以我血荐轩辕”。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小说,也可以或者必然成为壮美的载体。《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就是体现生命中之壮美的一部中篇小说。内容提要中已经介绍过故事梗概,但是我觉得提要只能提出情节,而其中的美感是不能够提出的。只有放在具体的内容、描写中,才能感到这深深的震撼,一如欣赏西方印象派大师的油画,那么我们不妨以观赏油画的心情来欣赏它。因为画的色调、光影固然是固定的,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心情与情绪。整部小说的“色调”是浓重的黑色调。作者扎西达娃在写作这部作品之前的心情,无疑是迷茫的,是徘徊的。也许是创作思绪的枯竭?也许是世事的无常?这无从可知。但是,他的心思中却肯定存在着一丝墨黑天边即将出现的曙光。从中间的主要部分之一,也即是作者嵌入的原来创作的那部作品中可以看出。我们且来看这段引文:“婛从小就在马蹄和铜铃单调的节奏声中长大,每当放羊坐在石头上,在孤独中冥思时,那声音就变成一支从遥远的山谷中飘过无字的歌,歌中蕴涵着荒野中不息的生命和寂寞中透出的一丝苍凉的渴望。”在压得人喘不过气的黑暗中,婛仿佛离不开那亘古不变的天与地的牢狱。作者仿佛也在思想的大墙里游走,找不到破墙而出的理由。而塔贝的出现,给了婛一丝牢狱外的光芒,给了作者一个理由。塔贝的出现,无疑是在黑与白的边界的一抹暗红——或者有希望,或者这暗红一瞬即逝。那么走吧。婛跟着塔贝走了。离开了她父亲。作者也跟着塔贝走了。他们要到哪儿去?婛没有问。作者也没有想过。到了喀隆雪山脚下,暗红消失了。塔贝不知道到底去不去喀隆雪山那头的莲花生的掌纹地,作者也不知道。求索的脚步在作者原来的那部作品中,嘎然而止。一定是过了很长时间,当作者重新注意到他的思绪的时候,妥思寺的桑杰达普活佛告诉他,不应该停止。于是在这副长卷的另一头,重新出现了一抹深红。这红色深沉却深含着狂热,它是来向淹没了原有的暗红的黑与白挑战的!“……一定是这又凉又潮的寒意把我冻醒了,加上从四处沟底吹来的风更冷得我牙齿打颤。我急忙攀上眼前一面乱石突出的沟壁,探头一看,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地平线,我已经到了掌纹地。”从下文中,他不懈的寻找和追求,我们更可以看到这抹深红,是一直延伸至画外,是极具有生命力而永远不熄灭的。从黑郁与深红的战斗中,在极沉郁、极痛苦和远方曙光似的希望纷纷来袭的时候,我们是选择沉没于黑暗,还是站在黑暗里长啸?在红与黑之间的希望和追求。这也就是本小说的壮美之体现。二.我们能不能记起西藏的那些朝圣者?在雪山下,在盐湖边,他们一步一磕,系着厚帆布围裙,胸部和膝部都磨穿了,额头上磕出了鸡蛋大的肉瘤。他们单纯的挚着是为了达到佛祖身边,还是为了了解自己生命中到底应该做到什么?如果用“追求”来概括他们的行动,一定是不全面的。我们应该用“求索”来形容他们--他们寻找自己应有的在生命中的位置,他们追求自己的最单纯但是肯定是最高的理想——本小说也体现着求索与理想。在想要求索之前,必定要有迷茫。叔本华曾说,“人生就如钟摆,来往重复于痛苦与厌恶之中”。这痛苦,就是发现了自己所想求而或者暂不可得的事物,而产生的痛苦,也既是求索之前的迷茫。这来往重复,是不断的上下求索。那么本小说中,作者所体现出来的迷茫是什么呢?我们不难看出。二十世纪时日新月异的科技变迁和因之影响到的、尤其是我们中国人的认知程度、意识形态的巨大变化,与我们传统的思想道德,认识领域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在地域、宗教思想浓郁的西藏,这冲突更是表现得非常尖锐和深刻。妥思寺的桑杰达普活佛所谓的北方净土“香巴拉”遭外魔入侵,而引发战斗,也正是作者暗示了这一点。从小说中看出,小说作者既是藏传佛教的忠实信徒,又游历了世界,到过很多有不同文化底蕴的国家。高科技已经发展到西藏内部,而宗教的信仰又是那么的坚实,高不可攀,作者身处其间,该如何取舍,该偏向哪一方?作者在小说中不断得显得犹豫。婛的爸爸是说《格萨尔王》的艺人。《格萨尔王》是西藏古老的传说,格萨尔王也是西藏人心中不灭的天神。而婛即便是出走,计算日期都是用结绳来记日。婛和塔贝在前行中,到过很多村庄。而那些村庄仿佛忘记了古老,不断的出现数字、机械图、拖拉机、计算器这样的“新生事物”。而塔贝却说:“这玩意儿没有一点用处。”这也即是作者的迷茫——高度的科技对于我们西藏,对于宗教信仰,到底有什么作用?他让婛与塔贝一路求索。终于到了追寻的极限——喀隆雪山。这雪山翻过去到那边的山脚下,就是那错综复杂的掌纹地。经过那掌纹地,就可以达到净土“香巴拉”。在即将来到宗教信仰的最高地域的时候,作者犹豫了——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塔贝前行了,而原来的故事却因此停住。而作者在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再回想这段尘封已久的追寻,觉得不应该弃而舍之,应该锲而不舍的前进。所以他又回到了掌纹地。作为读者的我们,应该重视这掌纹地。作者来到这掌纹地,是他做出了万难的选择之后的决定,而他在掌纹地里的追寻,是求索的高潮,是全文的高潮。这掌纹地“数不清的黑沟象魔爪一样四处伸展,沟壑象是干旱千百年所形成的无法弥合的龟裂低地缝,有的沟深不见底。竟然找不到一棵树一棵草。”这代表了宗教信仰达到了极限时候所产生的与时间相悖的裂痕。而代表着高度科技的手表,在这掌纹地里“从月份数字到星期日历全向后翻,指针向逆方向运转,速度快于平常的五倍”,这是宗教与科技的相争斗,这是两种思潮的相争斗!而作者把塔贝安排为死亡。塔贝的死,代表着作者旧的观念的死去。而在塔贝临死之前,却意外地听到了所谓天籁:“一种从天上传来的非常真实的声音”。婛认为是寺庙屋顶的铜铃声,临死的塔贝却坚持认为是神在开始说话了。而作者却清楚地听到,这声音,是一个男人用英语从扩音器里传来的声音——这是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无疑是天籁,这无疑是醍醐,这无疑把作者从宗教与科技的迷茫中唤醒了!作者终于明白了,这声音“不是神的启示,是人向世界挑战的钟声,号声,还有合唱声。”塔贝死了。作者的迷茫结束了。他找到了答案。“太阳以它气度雍容的仪态冉冉升起,把天空和大地辉映得黄金一般灿烂”——在这生与死、极限与跨过极限的边缘——掌纹地。他们不必穿过掌纹地再去寻找“香巴拉”了。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而往回走了。我们仿佛听到了浮士德临死前的“太美了,请停一停!”,他也是终一生的时间来追寻真理,追寻自己理想的完美搭配。而小说作者却带着婛往回走,他们要重新竖立自己的理想,而重新追寻——这也就是叔本华所谓的“厌恶”所在,是对于人生某个理想、某个迷惑的既实现、既解决后的满足。读《系在皮绳上的魂》,犹如读《诗经》之《黍离》,楚辞之《涉江》。心里的潮水随着作者的笔调起伏而起伏,一旦合卷,暗涌不已。其中也不乏魔幻、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如同卡夫卡之《城堡》。这是一部当代文学中难得的中篇佳作,我不揣冒昧的妄评之,实在是莫大的罪过了,但是每个人看同一文学作品,各人的所得也会不同,我的这番妄评,也即是我个人对于本小说的读后感了。
①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索中国文化的重建的可能性;②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的地域特色;③在表现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按时抽象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云内涵。
精神寄托和心灵上的慰藉
西藏新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以扎西达娃、色波等少数民族作家为代表的西藏作家创作的一类小说。本文以西藏新小说为研究对象,将它置放在寻根文学背景中,审视西藏新小说关注西藏地域文化、进行形式探索两个突出特点,以此呈现西藏新小说之于寻根文学思潮的意义。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 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浅析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论文浅析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论文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其中出现了许多文学流派。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新时期文学、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另外,文学杂志《当代文学》于2001年9月23日在香港正式创刊。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浅析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第 1 页浅析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全文如下:【摘 要】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特征尤为突出,这是本时期的社会大环境以及文学自身发展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试从这些方面来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及新世纪文学呈现出的新的特点。【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多样性从1978年至今,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在这30多年中,神州大地第 2 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平民百姓的生活到国家的体制改革,伟大的中国依靠自己的摸索在风口浪尖上走出了一条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历史以改革开放来命名中国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而文学作为社会变革和思想激辩相碰撞的产物,在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巨变时,自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也必然地成为新时期文学的总主题和总特征。新时期以来在文学创作和接受的全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和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思想。第 3 页在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有机联系中,不懈地探求文学在新时期发展中的价值观念和理论体系。这就表明在当下,执行党中央的文艺路线仍是新时期文学的主要任务。20世纪90年代新时期文学进入以多样分流为特征的转型阶段。文学的演进不再是以往那种走马灯式的思潮更替,而是在同一个时空里的多样分流、异质同构。在急遽的分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雅文学与俗文学的分流和互补。在文学的世俗化倾向强势发展的同时,作家们仍在第 4 页坚持人文精神的不懈追求;另外现实关注和历史眷恋一起成为90年代文学的重要支脉。个人化叙事和女性文学成为90年代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日益强烈,由此带来了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提升。世俗文学以满足大众文化消费为目的,以市民大众的文化品位和语话方式观照市民社会的功利现实和凡俗的苦乐年华,创作和阅读共同追求世俗的快乐,其传达方式第 5 页也带有明显的商品属性。如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也有一些作家无视其人文关怀和精神鼓励的职责,淹没在欲望的海洋中,从而导致了人性立场的丧失和现实批判的滑落。这是一个客观而严峻的现实,然而它却不是文学精神的全貌。在现实主义的旗帜下,还有陆天明的《苍天在上》、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张平的《抉择》、《十面埋伏》、周梅深的《人间正道》、《中国制造》、王跃文的《国画》第 6 页、《驻京办主任》等优秀作品张扬着现实主义批判精神,以对现实的热切关注和冷静思索描摹社会转型期的社会世相,揭露和批判了在体制改革下出现的种种现象。当然还有先锋文学对传统的叛逆精神,对人生孤独迷惘的揭示,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与此同时,汪曾祺、莫言、林斤澜小说中的民间精神;王蒙、张炜小说的浪漫主义精神;扎西达娃小说、马丽华散文的佛教精神;史铁生、北村小说中的基督精神;张承志、霍达小说的伊斯兰精神。载第 7 页示着各种文学精神的小说文本纷纷闪亮登场,其种类之繁多,精神之丰富,是当代文学发展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不管它们是昙花一现、电石火光的瞬间,还是如恒星般灿烂于中国的文学史。新的世纪,文学的人文精神迎着世纪的曙光,又呈现出高扬的趋势。首先是人性主题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它既不像新时期之初文学对人性被压抑的悲愤控诉,也不是随后出现的对美好人性的赞美,而是对人性的严厉拷问。即市场经济条件第 8 页下人性的冷漠与隔绝,人与人之间以自我为中心,难以沟通,以致造成误解、对立甚至是残杀。如陈应松的《望粮山》、《马嘶岭血案》、刘庆邦的《卧底》、张欣的《浮华背后》。难能可贵的是这一时期的抗战题材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上脱离了原来的“高大全”形象表现的更加有个性,血肉丰满。使得人物呈现出立体性如《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亮剑》中的李云龙。尤其重要的是民族精神打破了政治的樊篱,超越了党派观念。由第 9 页原来的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民单方面所为扩展为包括国民党及其军队,甚至绅士土匪在内的全民族所有。这些文本最大限度的去还原记录历史的真相,谁又说这不是人性的回归呢?其次是对人生存困境的关注。所谓生存并不仅仅是温饱问题,而是从人本身出发关注生活中各个阶层的人,反映他们生存的艰辛和不幸。如阎连科的《受活》、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刘震云的《手机》等。反观第 10 页改革开放30年来的文坛,会发现创作趋势大致呈三个倾向:一是走向市场操作和经济崇拜,几乎整个通俗文学、纪实文学都带有明显的商业操作特征。如王朔、二月河、都梁、海岩的作品。二是走向个人创作立场和边缘化写作。如新生代诗人在90年代的创作;韩东、朱文等的都市小说;陈然、林白、海男等的女性文学。他们的共同特点即由社会责任感转向个人生活态度,对个体意识和自我生存状态的关注,创作也由文化中心位置转向了边缘立场。第 11 页三是坚持精英文化立场和张扬理想主义。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张承志的《心灵史》、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山居笔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文化的裂变转型期,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加上经济发达国家的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转型提供一个参照。对中国文学势必产生强烈的冲击、渗透,这种冲击渗透同时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使新世纪的文学发生了深刻的裂变。从这第 12 页一视角去看待当下的文学,所谓商业化创作与个人写作,平民化的创作角度与知识分子的人文思考,以及对党的文艺路线的宣传和解释,其实都代表了某种社会心理和思潮的不同侧面。正是这样,新时期文学才会以蓬勃的活力呈多元性和多样性的发展。相关推荐:第 13 页百度文库 搜索倾向之三是坚守精英文化和张扬理想主义这一倾向的代表文学现象和作品有哪些展开全文免费读浅析九十年代以来...全文APP打印导出为WORD导出为PDF发送至微信APP打开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相关文档7 (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散文1000阅读 TOP超赞免费获取全文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2723阅读 热度文档免费获取全文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1000阅读免费获取全文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最新资料2716阅读查看更多为您精选浅析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论文会员文档302篇7 (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散文1222人阅读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1069人阅读热门TOP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1242人阅读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最新资料1000人阅读立即开通VIP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倾向之三是坚守精英文化和张扬理想主义这一倾向的代表文学现象和作品有哪些文件夹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 - 百度文库分 1129阅读现当代文学的现状与发展3篇-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 百度文库分 1277阅读 85%用户都在看九十年代以来先锋小说创作的转型 - 百度文库分 2538阅读 热度TOP剩余10篇精选文档APP内一键获取全部合集2360人已获取工具 收藏 APP获取全文 获取文档下一篇
主要内容:
出版《少数民族文学卷》是为文学史徵证,毕竟中国文学不只是汉家天下;中国既是兼蓄各民族的国家,就应该展现多元而活泼的民族色彩,我们局促在台湾海隅,尤须透过文学创作远渡荒烟漠漠的土地,去探寻奇异的语言、文化背景、情感和思索这是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意义:
扎西达娃小说《系在皮绳扣上的魂》,是对人的真实生存状态,特别是精神自 我的挖掘颇有深意之作,作家揭示了人之生存状态中精神自我的三种真实状态。
99 浏览 6 回答
240 浏览 5 回答
338 浏览 8 回答
91 浏览 2 回答
312 浏览 5 回答
354 浏览 5 回答
207 浏览 6 回答
309 浏览 3 回答
200 浏览 5 回答
352 浏览 3 回答
322 浏览 3 回答
291 浏览 4 回答
159 浏览 2 回答
283 浏览 2 回答
202 浏览 3 回答
106 浏览 4 回答
313 浏览 6 回答
154 浏览 4 回答
339 浏览 4 回答
321 浏览 2 回答
322 浏览 5 回答
180 浏览 4 回答
87 浏览 6 回答
90 浏览 3 回答
150 浏览 6 回答